书城科普人类的智慧:信息科学知识1(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20900400000003

第3章

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频率为30~300兆赫的无线电波。用这种电波通信具有很多特点,一是视距通信;二是通信容量大;三是保密性能好;四是通信稳定;五是受地形地物影响大。

超导通信

超导体的面世,如同半导体材料一样使通信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等国都在竞相研制超导电缆。苏联研制的是电力——通信综合超导电缆,日本研制的是通信专用超导电缆。科学家预计,用不了多久,超导电缆将以其超群的特性,成为电缆王国中的一雄,颇有取代普通同轴电缆之势。

正当超导通信电缆崭露头角时,超导通信器材的研制也取得可喜的进展。由于超导体的导电率极大,超导器材的电子迂程率也极为可观,很符合高频率的信号运输。现代通信技术正在向高频率和高速开发。工作波长较之传统的短波通信波长短了几个乃至十几个数量级。微波通信已发展到毫米波、亚毫米波波段,卫星通信从10兆赫以下的波段逐步向10~20兆赫的波段发展;光纤通信中作为信号载体的激光,其波长仅为1微米左右。可见超导器材的出现必将为现代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对远距离通信、卫星通信和潜艇水下通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988年2月22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得到了起始转变温度为100K以上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这一突破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可能带来包括通信在内的很多科学领域的革命,将对通信技术产生重大影响。

CDMA多址技术

CDMA多址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由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CDMA蜂窝移动通信网

CDMA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其中一部分是扩频通信系统所固有的,另一部分则是由软切换和功率控制等技术所带来的。CDMA移动通信网是由扩频、多址接入、蜂窝组网和频率再用等几种技术结合而成,含有频域、时域和码域三维信号处理的一种协作,因此它具有抗干扰性好,抗多径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频率可在多个小区内重复使用,所要求的载干比(C/I)小于lL容量和质量之间可做权衡取舍等属性。这些属性使CDMA比其他系统有更多的优势。

CHINA计划

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是建设一个先进的高速信息网络。构建这个网络的蓝图取名为“中国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 High-Speed Information Net-work Approach),简称CHINA。

CHINA计划在时空上“无缝”覆盖中华大地,并把现有的各种信息网络综合起来,使之具有极宽的传输频带和极高的传输、交换速率,能及时、高质地传送和分配各种各样的多媒化信息,为用户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筑网工程成就斐然。我国首个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示范网业已于1996年在广州建成开通,这是一种通过光纤传输的全数字化、高速的、宽带的,并且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高智能通信网。它可以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通信业务全部集成在一个通信网络中,做到“三电”大融合,“三线”集一体,即融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集话务线、有线电视线和数据线于一身,实现通信系统的高度综合集成。它能为入网用户提供电视会议、远距离教育培训、多媒体电子邮件、随意点播电视以及付费电视等业务。我国综合业务数字示范网的建成,将为进入未来全球通信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全球通信,一网收尽”已指日可待。

C4Ⅰ系统

C4Ⅰ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军事情报搜集,传递,处理、分发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员对部队和武器装备等信息的实时了解并付诸指挥和控制。它能够给战场提供最快速,精确的信息,保证战争的必胜性。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只有通过C4Ⅰ系统把各层次的分系统连为一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战整体功能。

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指的是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它包括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传输成分等四种基本成分,用于表达程序中数据的传输。程序设计语言,是人和电脑都可以接受的语言,它有三类:第一类是机器语言,它是以机器指令表达的语言;第二类是汇编语言,它是用助记符表示的语言,是低级语言;第三类是高级语言,它接近于人的习惯用语。由于电脑都有编译程序,可以把高级语言翻译成电脑懂得的机器语言,所以使用电脑的人只需学习高级语言就可以了。高级语言的种类很多,例如: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ALGOL、FORTRAN、BASIC、PASCAL、C语言等;用于数据处理方面的COBOL语言等;用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LISP、PRO-LOG语言等;以及用于实现机器人控制的VAL、AL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是软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趋势是模块化、简明性和形式化。

磁卡

磁卡是一种代替现金支付电话费用的磁性卡片,是人们打磁卡电话的一把“钥匙”,大小与名片相仿,便于随身携带。用户购买了有一定面值的磁卡后,在有磁卡式电话机的地方,将磁卡插入电话机便可拨通市内电话、国内和国际长途直拨电话。通话费从磁卡储值中扣除。当磁卡储值为0时,磁卡失效,需要换卡再用。

磁卡电话

磁卡电话是一种用磁卡控制通话并付费的公用电话。它由电话部分、控制部分和读卡器三部分构成。前面板均具有显示窗,用来提示操作,显示磁卡余额、所拨电话号码及话费计取等多种信息。磁卡电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1991年底,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磁卡电话业务。

磁卡电话机的计费信号由交换机提供,从被叫用户摘机开始计费。本身具有储存费率表的磁卡电话机靠交换机送来的反极性脉冲启动计费。另外,也可以接收交换机送来的计费脉冲,按交换局费率表计费。磁卡电话机是计算机技术、电子识别技术、电磁记忆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具有超强防伪造能力的光卡、信用卡和电话卡通用的磁卡电话机,以及磁卡电话机与投币电话机合为一体的公用电话机已出现。

纵横制交换机

纵横制交换机是机电式交换机中最完善的一种。它的基本元部件只有两种,一种是纵横接线器(接续元件),另一种是继电器(控制元件)。

纵横制交换机采取交换和控制两种功能分离的方式,可以大大简化通话接续部分的电路,控制接线部分可以公用。它的接线器采用贵金属推压式接点,比步进制可靠、杂音小、通话质量好,此外还有机件不易磨损、寿命长、障碍少、维护简单、功能多、组网灵活方便、容易实现长途电话自动化等优点。

纵横制交换机耗费贵金属较多,制造成本高,机房占地面积大。因此,当计算机技术兴起后,它逐步被电子自动交换机取代。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为合理、方便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而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管理的软件。用户只有通过操作系统才能使用计算机,其他程序只有通过操作系统获得所需资源后才能执行。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管理中央处理机、内存、数据与外部设备,检查程序与计算机故障以及处理中断等。目前在中国微型机用户中流行的操作系统有DOS、Unix、Xenix和Windows,以及它们的汉化版本的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种多任务操作系统,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它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高级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软件开发工具箱SDK,实现了动态数据交换、模块动态连接、自动内存管理等功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完善的软件开发环境,充分发挥了微型计算机的潜力。它还配备了许多软件开发工具,包括资源编程器、调试器等,使得程序开发较为容易。它的用户以每月100万的速度递增,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微机操作系统之一。

程控交换机

早在1945年,人们就开始对电话的程序控制交换技术进行研究。1961年初,美国贝尔实验室在莫里斯开通了第一部验证性的程控交换样机。程控交换正式进入商用,是在1965年5月。当时,美国在萨加桑纳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程控电话交换局,交换机有2000部。早期入网的各种程控交换机,几乎都是以模拟话路进行交换的。

程控交换机的操作指令存放在计算机的存储器里,呼叫方传来的信号由计算机存储并加以分析、处理,然后发出命令完成接线操作。它代替人对电话系统自动进行管理和操作,并在遇到故障时加以处理。

程控交换机的突出优点

程控交换机的突出优点是,需要改变交换系统的操作时,不需改动交换设备,只要改变程序的指令就可以了,从而使交换系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便于开发新的通信业务,能灵便地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如“转移呼叫”、“遇忙回叫”等。程控交换机还容易实现维护自动化,给用户带来方便。程控交换既可用于电话,也可用于传真等非话通信业务。

交换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集中控制过渡到分散控制。数字程控的专用自动交换机的发展趋势更是如此。

程控交换的分类

按交换信息的形式来划分,程控交换分为模拟交换与数字交换两类。模拟交换是信息以模拟形式通过交换网;数字交换是把模拟话音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通过交换网。现在模拟程控交换已开始向数字程控交换过渡。

数字交换使电话交换朝话音与非话业务的综合交换迈出了一步,并具备对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适应和兼容能力。

采用数字形式传输话音,价格低而且效率高。通过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把话音编成与计算机指令相同的二进制数字代码,就可采用数字形式传输。

电话与计算机在数据传输与处理功能上的差别越来越小,程控交换机实际上就是一台大型计算机。计算机化的电话系统与电话连接的计算机系统,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相互促进。现代电信已定义为“把电话、电视、计算机连接在一个巨大的数字网络中的各种效果的综合”。

我国在近几年里自行研制开发出许多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如04数字程控交换机、JSU200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世界上一些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已能在我国同步生产、销售,如上海浦东已合资建新厂,引进贝尔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第三代产品。

传真通信

传真通信是一种把文稿、静止的图像等形式的信息,按原样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并在接收方以记录的形式复制出来的通信方式。

传真传输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是两个相关的领域,它们所用的技术,无论在原理和细节上都十分类似。正如个人计算机允许人们在家中进行信息处理与加工一样,传真系统也将起类似的作用。

传真机的发明

1843年,英国的贝恩发明了最初的传真机,贝恩把金属板剪切成文字形状,放在绝缘板上,然后用几只金属爪在上面擦过,爪就与文字形金属部分或绝缘板部分相接触。贝恩在每只爪上接一根电线,电线的另一端连接电报收报机,收报机上装有铅笔。爪与金属文字部分接触或脱离时,这种变化像电报信号一样经电线传向收报机,于是收报机一端的铅笔就在纸上划线。这样,许多爪同时接触到金属文字时,通过电线把这种变化传向收报机,收报机的铅笔接触到纸上,纸便按照爪的压接速度移动,从而在纸上画出文字的形状。

处理旧新闻片

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合作,正在对世界新闻片的最大宝库——福克斯有声新闻片图书馆大约1万小时长的黑白新闻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能作永久性保存,使人们能够从追溯到1919年的1800万米新闻片中,通过电脑来检索想要观看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影片。如果用老办法把这些日益变质的旧新闻片翻印到新拷贝上,需要花10多年时间和几千万美元的费用。但使用四部索尼DIR-1000系列数字数据记录器,福克斯电影公司就能在一年内完成数字化计划。

扫描器把影片内容转化成数字信号,然后以大约每秒32兆字节的速度记录在磁带上。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全部文字以这种速度记录,不到半秒钟就能完成。

超级计算机

1991年6月,美国研制成CM-200超级电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为每秒90亿次以上,可供100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每台售价1000万美元,可应用于全球天气预报、石油勘探和汽车设计等领域。

1991年11月,美国克雷公司宣布研制出世界上功能更强的并行矢量(VECTOR)式计算机系统克雷Y-mpc90。这种超级计算机有16个中央处理单元,运算速度峰值为16京浮点(即每秒运算160亿次),每台售价3000万美元。并行矢量式计算机是按指令顺序运行的,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可以与含有成千上万个微处理器的并行计算机相媲美。

随后,德国Parsytec公司又研制出每秒进行4000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使用16384Transputer处理器芯片,这种处理器芯片具有通信和存储能力,并用一种新方法把这些处理器连接起来,使运算能力得到突破。

超立体银幕

日本一家科技博览城的立体全景电影院,利用电脑控制超立体影像卡。放映时,影像会从画面中跑出来,在空间自由飞翔,变幻奇妙,扣人心弦,使人感觉不到银幕的存在。

存储器

存储器是用以保存和记录原始数据、运算步骤及中间结果等多种信息的装置。存储器又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可以直接和运算器联系。外存储器的容量比内存储器大,它与运算器不直接发生联系,但可以和内存储器交换代码。控制器是用来实现机器各部分的联系和控制,以保证计算过程的装置。控制器能够判读存储器中的程序,判读出指令后,分别发出指令脉冲,取出数据,送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运算器是对代码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装置。内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又统称为中央处理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化运算,都是由中央处理器来完成的。中央处理器是电子计算机内部完成指令读出、解释和执行的部件,简称CPU。

超微加工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日益增大,元器件越来越小,各种微电子电路的尺寸间距、引线都已突破微米向纳米前进,这就产生了超微加工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形成微加工区和引线光刻技术。为了提高加工精细水平,由传统的接触掩膜光刻发展到投影光刻,并采用波长短的紫外光同步辐射或电子束作为光(辐射)源,用它们进行曝光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能力。与超精细光刻技术配合的超微加工技术还有自对准技术、离子注入掺杂、激光淀积布线。今后的微细加工方向,将是对这些装置进行改良,开发分辨能力更高的抗蚀剂,以及采用能看到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场离子显微镜FIM等。

超级并行计算机

在并行计算机上应用,必须采用合适的并行算法。算法的并行性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实际的解题速度。《科技日报》1991年1月4日评出“199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其中第六项称:“美国6月20日宣布用1000台计算机(组成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笔者注)成功地将一个155位的大数分解为三个因子的乘积,它们分别是7位、49位与99位数,主持这项工作的美国贝尔实验室认为这是计算数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因为采用了1990年英国科学家波拉德等人发明的并行计算新方法,计算机只运行了几个月就完成了大数因子分解,若用老方法在每秒10亿次计算机上要算1059年。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高速、更大容量的并行计算机。例如,为了使天气预报更为准确,就需要增加空间的分点和新的物理参量,而各个方向的分点数仅增加一倍都会使目前最快的计算机不能在一天内完成工作。另外,图像和声音的引入也使计算机对速度和容量的要求更高。随着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突破,TFLops速度大关的超级计算机已指日可待,并必将在远距离协作、大规模数据共享和多媒体支持方面获得成功,使计算机真正做到“瞬时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流水线技术:像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作业一样,它改进了计算机运算和控制部件的性能。

(2)功能结构:应用各自独立的部件,执行不同的功能,并允许它们同时处理各种数据。采用流水线与功能结构技术的计算机称为向量计算机。

(3)阵列结构:提供由很多相同功能处理部件组成的阵列,在统一控制下它们同时执行相同的操作,但操作的对象(数据)各不相同。这样的并行计算机称为单指令流多数据流。

(4)多处理器结构:提供多台处理机,它们可同时执行各自的操作并相互通信。这种并行计算机称为多指令流多数据流。

(5)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技术:通过高速网络通信,在专门的管理机制下使多台计算机同时工作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长征3号”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3号”成功地为外商发射了一颗国际商用通信卫星——“亚洲1号”(也称“亚星1号”)。我国大部分地区,用直径1米左右的卫星电视天线,就能接收由它转发的电视节目。从1991年起,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一直用这颗卫星转播。

彩色电视的出现和发展

早在1904年,就已有人对彩色电视进行了探索性的试验。1925年,前苏联工程师阿达缅开发出一种彩色电视系统,具备现代彩色电视几乎所有的性能。

1928年,贝尔德在贝尔电话研究所进行彩色电视机的试验。7月3日,他用带有红、蓝、绿三色滤光器的3个有30个孔的尼普科夫扫描圆盘,进行公开演示,在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鲜红色的草莓、蓝色的领带等图像。

192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格雷,提出用3个电路分别发射3种基色信号来播送彩色电视节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成了现代彩色电视的基础。同年,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在纽约与华盛顿特区之间播送了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

1938年,法国的瓦朗西获得一项有关与黑白电视制式兼容的彩色电视的专利,为以后解决兼容问题开辟了道路。

1940年,英国的贝尔德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系统的匈牙利工程师戈德马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索,他们都演示了一种与黑白电视不兼容的场序制彩色电视系统,这种系统通过摄像机与接收器的彩色滤色镜的转动来运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哥伦比亚广播系统还用这种系统进行了某些试验性的播出。195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这一项业务重新开始,但不久就停办了,因为这种系统很快被可与黑白电视兼容的全电子彩色系统取代。同年,美国发明家洛马开始研制彩色显像管。

1953年,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NTSC)确定了与黑白电视兼容的一种彩色电视制式——NTSC制,成为世界彩色电视系统的基础。

NTSC制的原理是:把图像的两种信号的传输组合在一起,一种传输与黑白电视机相应于辉度(包括电视景色精微细节在内)的信息,另一种传输纹理粗糙的色彩信息。

彩色电视机把两种图像信号传输组合在一起的原因,是彩色图像的辉度成分具有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附加的纹理粗糙的色彩信息又不改变所产生彩色图像的清晰度,这样,就可看到清晰的彩色图像。

美国NTSC制的公众电视于1954年开播。采用这一制式的还有日本。1960年,日本正式播放NTSC制的彩色电视。

1963年,德国德律风根公司的布吕克提议采用PAL制,这种制式对NTSC制做了细微而巧妙的改变。

另一种制式是与前两种制式有根本区别的SE-CAM制,它是法国巴黎的亨利提出的。法国于1966年开始采用SECAM制,并于1967年正式播出。

1969年,英国及前联邦德国开始采用PAL,制播出彩色电视。同一年,法国与前苏联决定采用SECAM制。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多数国家开始发展彩色电视广播。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分别采用了这三种制式。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采用的是PAL制。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销售热潮开始于1964年的美国。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部分彩色电视的摄像机有3~4个电视摄像管。在彩色电视机里,有一个阴罩障板、三个电子枪及阴极射线管。现在,彩色电视机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家用电器,为人们提供绚丽多彩的活动图像。

198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制出利用集成电路芯片取代摄像管的彩色电视摄像机。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视机的功能与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新型彩色电视机增添了许多功能,如遥控选台;屏幕上显示频道号码、音量响度;预编程序,在预定时间自动开机、关机、转换频道和播放节目;多画面显示;接收多伴音、立体声等。随着新型电视广播业务的出现,电视接收机还向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展,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具有卫星电视接收功能及收看图文电视的接收机、高清晰度大屏幕电视、液晶投影电视、平板电视等纷纷问世。电视接收机还与可视图文检索系统和家用电脑合为一体,成为家用的信息显示终端设备,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彩电问世。1997年,西安开发出我国第一代准高清晰度数字化彩色电视机,它的清晰度从300线提高到700线,还可作为计算机或多媒体信息终端的显示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