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211300000036

第36章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识破商家的鬼把戏7

第五章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识破商家的鬼把戏7

黎丘丈人——练就“火眼金睛”

【寓言典故】

魏国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附近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故意戏弄别人。有一个老人喝醉了,这只鬼装扮成他儿子的模样,借搀扶老人之机,在路上百般折磨他。老人十分难受,但因喝醉了,浑身疲乏无力,只好忍受。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父亲恍然大悟:“那就肯定是那只鬼在捉弄我!”

老人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希望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当他喝得大醉往家走时,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上来搀扶他,以为是那只鬼再次来捉弄他,于是拔出剑将自己的儿子刺死了。

(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的寓意很简单:对于表面很相似的事物,一定要详查,不然会造成损失甚至铸成大错。在消费经济学中,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类商品经过包装和广告后,让消费者无从辨识商品的真假优劣。

媒体上,有关消费陷阱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学生、教授、政府职员和家庭主妇屡屡上当受骗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毕竟我们的消费者还是“肉眼凡胎”,面对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诈骗伎俩,可谓防不胜防。

仔细研究一下那些形形色色的骗术,实际上并不复杂,也不高明,多是些“草台班子”的小儿科作品。但就是这样的骗术,仍然会让高智商的大学生和专家学者们上当受骗。消费陷阱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呢?

首先是那些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人们。他们代言了自己根本不会使用的产品,仅仅因为钱,就成为企业产品的“应声虫”,屡屡曝出明星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就反映了这一点。

其次是那些充当假冒伪劣产品欺诈平台的某些电视媒体。整日整夜里狂轰滥炸的低俗广告,有些电视台在播放电视剧时,广告时间甚至是电视剧时间的数倍。几个俄罗斯人穿上白大褂,变成了哈佛教授;明明就在郊区生产,转眼便成了“德国原版”;“纳米”、“基因”技术,实际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线路板……

消费者必须练就火眼金睛,以辨识消费中的虚假宣传和广告,还原最真实的信息。

比如说,很多商家都在以“天然”之名诱导消费者消费。他们通过用“天然”一词吸引顾客,满足顾客追求安全食品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产品占有率。消费者通过理性分析可以知道,市面上不可能有这么多天然食品,绝大部分的天然食品就是假借“天然”的噱头。

再比如你在街头散发的宣传品中,发现两个超市都打出“最低价”的广告。怎么回事呢?两家超市不可能都便宜,要么只有一家便宜,要么两家的价格相同,至少一家超市撒了谎。

市场上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面对越来越多的商品选择,消费者在包装大同小异、宣传夸大其实的商品环境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应该用理性的经济学头脑,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商品的实用价值。同时要了解各种产品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看来,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也不容易,必须要具备孙悟空的本领:练就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才能纵横驰骋于各类消费市场中。

【经济学点睛】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应该用理性的经济学头脑,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商品的实用价值。同时要了解各种产品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