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条人生经验
211600000042

第42章 掌控人生的进退

有这样一个人,他平和地对待一切诚恳的祝福者、朋友、敌人、虔诚者、罪人……心灵已达到吞吐自如的达观境界。他进则“难得糊涂”,退则知晓进退之机;他处事豁达从容,遇事宠辱不惊;他懂得生命的真谛,并领悟舍得之道;他平常心待事,活得快乐潇洒;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地都像清风般徐徐吹拂,他真正悟懂了人生的大写意——这是男子汉应拥有的至高境界。大笔如椽,有志青少年在追求人生成功的同时,勿忘了抒写大写的“人”字。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方”则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依方圆之理行进退之法有一层意思,就是妥当地进退。“进”不张扬,直奔要害;“退”不委屈,妥善收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既能功成名就,又能远灾避祸是修身处世的秘诀。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这就意味着,为人处世要精通时务,懂得“激流勇进”和“急流勇退”的道理。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简单地“一退”,避开了灾祸。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范蠡在越王勾践身为人奴之时,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长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践终于得以东山再起,一举灭掉了吴国,重建越国。

而立下赫赫功劳的范蠡在庆功宴上,却悄悄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消失了。临走前,他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人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他共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后被勾践逼死。临死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蠡的话,而落得“烹狗”的结局。

与文种相反,范蠡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换姓,跑到齐国去了。几年后,成为百万富翁,后人称其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光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玉,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任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而使他意志消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问罪范雎,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雎再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雎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可范雎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恰在此时,蔡泽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与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与冬,冬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一席话启发了范雎,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凡有高尚气节的君子,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时机,都能主动退出舞台,为后来者提供大展宏图的余地。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等等。

然而,近年来,这些“金玉良言”却被人们忽略了,当作了“耳边风”,究竟是为什么呢?一般说来,不外乎是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的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踏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须借力,送我上青天”,正处于人生得意的金字塔尖。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之一字呢?他们有的是退的资本,可是,他们没有人能认识到这进退之术,因此搁浅了。

清朝末年的曾国藩最懂参悟保身之道。

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

当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上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 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

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月不总圆,花不总红,物极必反。曾国藩深谙此道。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之时,他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怕人说他拥兵自重,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荀子说,人生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自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枉为人生了。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跨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如此的低一低头,即便今日成渊谷,即便今秋化作飘摇的落叶,明天也足以抵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退而不隐,强而不显,大智慧者往往掌握了进退方圆的秘诀,为众人敬仰。知晓进退,懂得方圆,是我们能于历史潮涌中以应万变的法宝。同时,也是立身处世的至高方略。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他们能够洞悉别人的意图,审视自己的处境,从而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握于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