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大结局 (1)
我们所讲的这个故事,很快就会有结局了。乔治·谢尔比正如同龄的年轻人那样,以好奇心为驱使,他投入这件事,善良仁爱之心更使他尽快寄给了卡西伊丽莎的卖身契,而在那上面的日期与名字正与她所掌握的情况相符。因此她认定,这人确实就是她的女儿。目前她惟一需要做的就是打听伊丽莎的下落。
罕见的命运巧合将德都夫人和卡西吸引在了一起,她们随即启程去加拿大。起初,她们向那里的收容站一一打听查找。那时,很多从奴隶制的枷锁下逃出来的人都住在这些收容站里。在阿默斯特堡,他们遇到了一位朝气蓬勃的牧师,他曾经在乔治和伊丽莎初到加拿大时给予他们庇护。正是从他那里她们获知乔治一家目前已在蒙特利尔居住下来。
乔治和伊丽莎摆脱奴隶制度已五年。乔治在一家工厂里工作,老板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机械师。他已经能够用他的工资养活他的家庭了。在这里的几年里,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
小哈里,聪明伶俐,正在一所非常好的学校上学,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在他们最初登岸的阿默斯特堡的收容站里,德都夫人和卡西的事激起了那位令人尊敬的牧师的兴趣。于是他对德都夫人的请求并未拒绝——答应同她们一道去蒙特利尔帮忙寻找乔治一家,德都夫人承担了路上的一切费用。
让我们的注意力转到另一间小公寓里吧。某天晚上在蒙特利尔郊区的一家干净整洁的小公寓里,壁炉里的火烧得正旺,雪白的台布铺在茶几上,所需要用的餐具都已摆在了茶几上,放在屋子的另一个角落。这桌子其实是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上面放着纸、笔,上端是一个书架,摆满了主人喜欢的书籍。
这里是乔治的书房,在他早先的奴隶生活里,他凭着一股奋发向上、自我完善的激情,在那困难重重、阻力重重的环境中,实现了他的夙愿——读书、写字。现在,这股不可抗拒的热情又促使他把空闲时间用在自学和提高上了。他刚才一直在读一本家庭藏书,现在正在做笔记。
“来吧,乔治,”伊丽莎喊着,“今天你一天都不在家,现在先不要看书了,在我沏茶的时候,我们好好聊聊——快点哪!”
对于妈妈的这个建议,小伊丽莎也十分赞同,她蹒跚着慢慢走到爸爸身边,试图将乔治手里的书夺下来,再爬到他的膝盖上。
“哦,你这个淘气鬼!”乔治说道。他还是保持了美国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让步。
“这才好。”伊丽莎一边开始切面包,一边说道。她看起来比过去老了些,但也成熟了许多,体形微胖,举止更加稳重,倒更像个家庭主妇了。但显然,她已经感到非常满足,快乐。
“乖儿子,哈里,今天那道算术题,你做得怎么样了?”乔治把手放到哈里的头上问着。
那长长的卷发已经离哈里而去了,但是他的睫毛,眼睛和那好看的轮廓分明的容貌却依旧那么迷人。这时,他的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他自豪地回答:“爸爸,我终于做出来了!这全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人帮我的!”
“这太好了,”他父亲说,“乖儿子,一切全要靠自己,你现在所得到的机会比你爸爸好得多了!”
正在这时,外面突然有人敲门。伊丽莎将门打开了。她惊讶地喊道:“啊!是您来啦!”乔治也被惊动了,他也跑到了门口,热烈地欢迎着阿默斯特堡的善良的牧师的到来。两位夫人也跟随着进来了,伊丽莎请她们坐下。
实话说来,那位忠诚善良的牧师已经安排了一个小小的见面认亲的程序,想着事情的发展按此进行。
而在他们来这里的一路上,他们还十分小心仔细地,十分谨慎地彼此告知对方,一定要顺序地按照牧师的布置行事,千万不可一时鲁莽,泄露了天机。
当牧师示意两位夫人落座,之后又从口袋中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正在准备按原来计划的台词致开幕词时,德都夫人却不能自已地突然将自己的手臂环在了乔治的脖子上,喊着:“哦!乔治!乔治!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姐姐,埃米琳啊!你还记得吗?”这一下,所有的计划都破产了,秘密泄露了,善良的牧师也颇为吃惊。
而卡西反倒一直静静地坐着。要不是小伊丽莎突然出现,这个计划中的她还是可以继续的。然而,小伊丽莎的长相、体形、身材,甚至连头上的卷发,都酷似她与女儿分别时的模样。这个小鬼一直抬头盯着她,卡西不由自主地一把将她抱起,搂在怀中,喊道,“哦!亲爱的伊丽莎。”一副久别重逢的样子。
其实若是真按原定的计划行事,这件事还的确比较麻烦。正在这时,牧师成功地将大家安顿了下来,开始进行他原本计划用作开幕词的演讲。他的这篇演讲十分的成功。而到了最后,他那全部的听众都围着他哭泣,这可是古今中外的每一位演说家所企盼不及的也是他们感到最得意的一种效果。
他们都跪下来,善良的牧师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他们的内心此刻正激动不已,只有投向伟大的上帝的怀抱,他们才可能感到内心的平静。接下来,他们都站了起来,这许久期盼的家人团聚使他们不由地相互拥抱,心中充满了对万能上帝的感激与崇敬,是他从万分艰难的恶劣境遇中,用一种万能的神秘莫测的方法,将他们再次聚到了一起。
相传在加拿大的众多逃亡者中有一位传教士,他在他的札记中记载着一些更为光怪陆离的然而却更为真实的故事。这全都是因为盛行全国、风靡一时的奴隶制度扫荡着无数的家庭,逼得人们妻离子散,走投无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不出现这些奇怪的事呢?在这个好似天国的避难所,在无数的亲人们原以为再无团聚之日,亲人们杳无音信,伤心哀叹之时,又万分惊异的和亲人们团聚到了一起。同胞们都会热烈地欢迎每一个新来的人,其感人至深之处,又岂能用语言表达?他们都焦急地企盼着,盼望着仍处在奴隶制度迫害下的他们的母亲、姐妹、妻子及孩子的消息,而他们却无法和已经获得了自由的亲人们相聚、团圆。
这里的英雄事迹远比那些传奇故事中的多,无数的逃亡者冒着再次遭受苦难、折磨的危险,顾不得死亡可能就在眼前,自愿冒着重重的危险又重返那块满是黑暗与危险的土地,期盼着可以让他们的姐妹、母亲或是妻子脱 离苦海。
正如一位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有一个人曾两次被抓获,无数残酷的鞭笞回应了他那英勇的行为,而他并未屈服,后来又逃了出来,有人曾念过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上面说他要再次回国,必须争取救出他的姐妹。善良的绅士们啊!你们说这个人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一名罪犯?如果你们是这样的境况,你们难道不会为了姐姐而那样做吗?你们怎么能责怪他呢?
让我们说到这里,谈谈我们的这些朋友吧。他们正从那突然降临的不可抵挡的狂喜中逐渐恢复,擦掉眼泪,围着茶几坐了下来,大家亲热地聊了起来,气氛十分地和谐、融洽。唯有卡西,她正将小伊丽莎抱着坐在自己腿上,不时地紧紧搂她一下,小家伙感到十分地惊讶。卡西还十分固执地拒绝了小家伙塞给她的一块蛋糕,并称有比这蛋糕还好吃的东西,这更使得小家伙惊讶。
更令人惊讶的是,卡西在这一两天之后,变了很多。绝望和憔悴的神情已从她那张脸上逝去,另一副充满温柔与信任的神情取而代之了。全家人都喜欢她,而她也深深地喜欢上了两个小家伙,似乎他们是她心目中思念已久的人。而事实上,由于小伊丽莎的容貌、体形与她那时失去的女儿的样子一模一样,卡西深深地爱着她,已经超出了对女儿的爱。小伊丽莎成了母女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通过她,母女两人才逐渐熟悉,并相爱。伊丽莎一直虔诚地信奉上帝,并一直坚持不懈地读《圣经》。她用她那虔诚的心给母亲那颗疲倦破碎的心以正确的引导,卡西立刻投入到了上帝那伟大宽容的心中,成了一个虔诚、温顺的基督徒。
一两天以后,德都夫人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经历,丈夫去世后,留下一大笔遗产给她。她很大方地建议:同乔治共享这笔财富。她问及乔治哪儿才是她的用钱之处时,乔治坚定地回答着:“埃米琳,我想接受更多的教育。我反复地想,只有教育才能使人大有作为。”
大家商量着,最终决定举家迁居到法国,在那里住上八年。然后埃米琳要和一家人一起启程了。
埃米琳相貌出众,极具魅力,船上的大副对她一见钟情,爱慕之情油然而生。船抵港不久,她就成为了他的妻子。
乔治在法国念了四年的大学。他的热情丝毫不减,总是那么投入,最终具备了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
直到后来,法国因动荡不安的局势又使他们一家回美国避难。
他已经是一个文化上颇有修养的人,在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的这种思想、观点和情感,表现得极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