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143500000027

第27章 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在少年的时候就高中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的人生之路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仕进。他觉得这样对儿子以后的成长会很不利,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求主持和尚给他安排最苦最累的工作,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

于是,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裴文德,就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烦恼重重,心里就不停地嘀咕,不时的怨恨父亲怎么这么狠心,把他送到这种深山古寺里来做牛做马。但因父命难违,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了。

一天,小裴文德又在担水的时候,满怀怨恨的发牢骚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刚巧被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听到了,微微一笑,把小裴文德叫到身边,也念了两句诗回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小裴文德听了,吓了一跳,从此收束身心,安心地在寺院里做起了最劳苦的工作。

佛教重视的是苦行头陀,劳役历练。虽然如斯,这也只是充实福德因缘,乃属世间有为法,若禅者炷香,心能横遍十方,性能竖穷三际,心性能与无为法相应,当然“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了。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志的成功人士,都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难之后,才能化蛹成蝶的。伟大的人物也不是天生就伟大的,而是从卑微的事情做起,在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砺自己的意志,最终才成就辉煌的。

禅机故事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里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云岩禅师:“你懂什么?”

道吾禅师:“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禅师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云岩禅师:“通身是眼!”

佛学百科

密法“悉地”是什么

密法“悉地”就是修习密法获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间和超世间两种成就。

世间成就是修炼初级阶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熄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的禅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炼丹、明目、透视地下物、飞剑、飞行、隐身、长寿、除病消灾。

超世间成就是指解脱成佛的终极成就,如无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双合成就。超世间成就是无上密部圆满次第的修习成就,下部密无此成就。

凡事不过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在公司,所以我才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醍醐灌顶

人生有时就是很奇怪,很多事情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局,这完全是当时的一念之间的认识所造成的。所以,在遇到决定命运的大事时,不要仓促做决定,应该多想想。

禅机故事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学百科

坐禅十种行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用心去做事,就会忽略周围的环境

有一座寺庙,寺中的老和尚因身体不好,已不能自我控制大小便,需要寺里的小和尚们轮流去帮忙清理,所以这些小和尚们,都把去清理的工作当作是倒霉的事,当被轮到时,心理都老大不情愿的。

这天,寺里来了一位新进的小和尚,大伙就让他去帮老和尚清理,小和尚傻呼呼地就去了,一进房门迎面就闻到臭味,小和尚就赶紧跟老和尚请罪:“师父请原谅,弟子来晚了,让师父臭了这么久。”

小和尚就立即动手帮老和尚清理,发现老和尚的衣服弄脏了,小和尚就帮老和尚把脏衣服脱下,又怕光着身子的老和尚会着凉,就顺手脱下自己的衣服,衣服太小,老和尚没法穿,小和尚就帮老和尚肚子围了围。

小和尚提了老和尚的脏衣服就赶紧去洗干净,再去找了一套老和尚的干净衣服,准备回去帮老和尚换,一回老和尚房间,又闻到臭味,老和尚又排大便了,小和尚把弄脏的那件自己的衣服拿下,再帮老和尚清理干净后,把老和尚的干净衣服换上。

在换穿衣服的同时,小和尚就向佛祖祈求:希望佛祖慈悲,赶快让老和尚身体变好,就不会常常排便,也就不会让老和尚臭到。

这时,突然小和尚听到佛祖开口对他说:“孩子,我当然有办法让你师父的身体不会再臭了。你先去忙,下次我再告诉你。”

小和尚就把衣服拿去洗,外面那些师兄们见小和尚来了,就追着问他今天如何?臭不臭?小和尚这时才想起还没考虑到臭不臭的问题,就已经把事情做完了。因为刚洗完衣服,身上反而香香的,小和尚就回答师兄们:“臭不臭我倒是不记得了,不过我已祈求佛祖保佑,让师父身体赶快好起来,就不会再臭了。而且,佛祖还回答我说:孩子,我当然有办法让你师父身体不会再臭了。你先去忙,下次我再告诉你。”

这些师兄一听这小师弟没闻到臭味倒算了,反而有幸听到佛祖跟他说话。每个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也都急着要去帮老和尚清理换衣服。至于佛祖用什么方法让老和尚不再臭了呢?不过是一句话:你先去忙,下次我再告诉你。

醍醐灌顶

我们做一件不太好的事时,往往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推三阻四,实际上全是因为我们没去用心。当我们用心去做事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忽视了那些不好的因素。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他们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养大,从来没有怕脏怕累过,因为他们是在用一颗真心来爱我们。

禅机故事

不着相

景岑禅师是长沙人,为南泉禅师的弟子,由于谈禅论道,机锋敏捷,同道们均尊称为“虎和尚”。

有一年仲秋,景岑禅师与仰山禅师一起赏月,仰山禅师指着天空说道:“这个大家都有,只因无明,不能充分使用。

景岑禅师不以为然地道:“既然大家都有,怎么会没有人充分使用?恰巧今天机缘会合,这大好明月,正在等你使用,试试看!”

仰山禅师道:“那是很有趣味的,用一用月光,请法座先试试看!”

景岑禅师毫不客气,奋身跳起来,踢倒仰山禅师,仰山禅师非但不生气,反而赞叹道:“真像大虫!”(后来大家都称景岑禅师为“岑大虫”,亦即虎和尚)

又一次,景岑禅师游山归来,至门口,仰山禅师问道:“禅师什么处去来?”

景岑禅师回答道:“游山来!”

仰山仍然追问:“游什么山处来?”

景岑禅师道:“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迎山大为赞赏道:“大似春意!”

景岑禅师道:“也胜秋露滴芙渠(荷叶)。”

佛学百科

什么叫开光

开光,又称开眼、开光明、开明、开眼供养。开光,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堂时,必需恭请众高僧大德,按照一定的佛教仪轨要求举行盛大法会,替佛开眼,通过诵经、祈请等形式使泥塑木雕的佛像或法物具有“佛性的力量”。

《禅林象器笺·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在佛教中,只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开光也不例外。佛教认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而不能彻见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

唐代神秀禅师说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在开光仪式中,行使主法的人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尘的动作,就是表示要拂去众生心地上的垢尘,用镜子一照,表示垢除净显,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用朱砂笔点向佛眼,是因为眼睛代表了智慧,所以点开佛眼,开发众生的内在智慧。如果人世众生没有智慧,对诸法妄起分别,就如眼睛有病,见到空花,还执为实有,所以需要除去眼病,发掘原有的般若智慧。

改掉一些小毛病,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很久以前,药山寺庙里有一个和尚,平时有些粗心马虎,但是却很勤劳。他一年四季很少闲着,春种秋收和山里的百姓一样。每年都种很多地,铲趟弄得非常及时,为了干好庄稼活儿,有时从庙里带点简单饭菜,在地边随便将就着吃一口就行。

他和山里百姓处得挺近乎,串换取借样样都能办得来。谁要是用着和尚干点什么,那是有求必应。因为他姓王,时间长了,所以山里人习惯叫他王和尚。

一天,王和尚在地里干活儿,傍晌了。他坐在地头上,把带来的中午饭拿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光吃饭不香,便去山坡上拔来两棵野葱就饭吃,但却没看清,自己拔下来的“葱”却是“三叶藜芦”。刚刚吃完,王和尚想先歇一会儿,然后好再干活儿,然后就睡下了。

晌午过了不一会儿,山里的百姓三三两两地下地干活去,当人们路过王和尚地边时,看见他躺在地上睡觉。便招呼说:“王和尚,快醒醒吧,过二道岭了,别睡啦!”

连说两遍,都没听见王和尚回话。这时,有个外号叫“到得了”的青年,他寻思王和尚睡得这么实,过去戏弄一下他,开个玩笑。

他走近王和尚跟前一看,他嘴里吐着白沫,全身乱哆嗦。急忙招呼大家:“喂,快来呀,王和尚得病啦。”一听说王和尚得病,大家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把王和尚扶坐起来。连连招呼,他都不省人事儿。

一个老农从地上拣起一棵野葱说:“王和尚准是吃这东西中毒了,快把他抬回庙里。”说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王和尚抬进庙里,老农又急忙吩咐人熬绿豆汤。不一会儿,大伙就给王和尚灌下绿豆汤解毒。

王和尚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大伙儿,感到非常惊奇。

老农手里拿着野葱问他说:“你是不是吃了这东西?”

王和尚点了点头。只见他用手比划了两下,又轻微地闭上了眼睛。

几个时辰过去,王和尚完全清醒了。大家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他十分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老农说:“你吃的不是野葱。它叫藜芦。也有人叫它老旱葱、大叶芦、路黎。它的形状很相似野葱,不注意区别,很容易弄混,这东西毒性大。”

“是吗。”王和尚一直看着大家惊恐的表情。“我吃过饭,倒在地上不知怎么的,就糊涂过去了。”

“这可含糊不得,很容易吃亏。”老农拿着王和尚吃过的“野葱”让他看,“你看看它是几个叶儿?它是三个叶儿。要记住:三叶藜芦四叶葱。野葱能吃,藜芦不能吃。今天,幸亏你吃的不多,不然的话,你就没命了。藜芦的毒性可大啦,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阿弥陀佛,你们的救命之恩永世不忘。今后,我不光种地,还要向你们学习认识中草药。多谢大家!多谢大家!”王和尚双手合在一起向大家深深地拜谢。

从此以后,王和尚在药山边种地边仔细识别中草药,自己还亲自做实验。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以后自己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

醍醐灌顶

粗心大意,往往被我们当作一些小毛病忽视了。可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性命。如果能改掉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小毛病,生活中就能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禅机故事

与蜡烛何干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起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多用纸糊的灯笼点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朋友,辞别时,天色已晚,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说:“但如果你不提灯笼的话,别人可能会撞到你。”

于是盲者提着灯笼回家,但没多远,就被来人撞个正着。

盲者骂到:“看你走到哪里去了?难道没看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说:“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心里的灯灭了,与我的蜡烛何干?”

佛学百科

巨赞法师

巨赞法师(公元1980—1984年),著名高僧,其佛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在中国二十世纪的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对唯识、天台、华严、禅宗、密教等均有研究,著有《灵隐小志》、《评熊十力所著书》、《龙树提婆与无著世亲》、《法显玄奘两大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天台与嘉祥》、《禅宗的思想与风范》、《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等百余篇论文。

恶语伤人亦伤己

有一次佛祖在离犁越河不远的地方坐下来休息。

这时,有一群打鱼的人,用网捕捉了一条大鱼,五百多人竟然也拉不出来。所以,他们又喊了那些牧牛的和种田的人,总共一千多人一起拉网,才把这条鱼拉上来。之后再看这条鱼,竟有一百多个脑袋,而且种类俱全,有驴、马、骆驼、老虎、狼、猪、狗、猿猴、狐狸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

佛祖来到鱼的面前问它:“你是不是迦襁缆?”

鱼回答说:“我的确是迦襁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