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2144600000012

第12章 坛经十段品(3)

这段经文通讲《金刚经》,总结出一句话:“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话很好,意思是说人人都是佛,烦恼就是智慧。为什么这么说?烦恼分两种,一种是说得出的烦恼,一种是说不出的烦恼。说得出的烦恼当然不是智慧,即使你能说出个一四七,焉知没有二五八、三六九?说得出的烦恼正是烦恼本身。最厉害的是说不出的烦恼,佛法把它叫做“无明”,如果用一个字来叫它,那就是“业”。“业”就是苦,苦谛是真谛。知苦故知业,知业故能觉。因此六祖说:“烦恼即菩提。”学佛不是让你一对一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本来没有问题。从有问题的地方解,不如从没有问题的地方修。“哗”的一下,链条断了,心是干净的心,人是干净的人。因此六祖说:这样修才能成佛,变贪、瞋、痴为戒、定、慧。“三毒”再毒,毒不倒空虚,让它毒无可毒,自然就无毒了。佛门以空解毒,这招高啊,是六祖真传。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这段经文说龙说日,是一段讲神通、讲佛力的经文。讲佛法就得这么讲,光讲佛学佛理不顶用,神通虽不可求,但要知道此为实有。六祖怎么说龙?他先把人分三种,一曰“大智人”,二曰“上根人”,三曰“小根小智人”。六祖把人分三等,并非真的把人分三等,而是说列出个上中下,让人争上游、求上进的意思。佛菩萨视众生平等,哪有差别,特此说明。六祖说不同的人听佛法,有信有不信,好比天上的龙下了一场雨在红尘中,大雨漂城,就像草叶。这雨实在大,就像下了一个海,永不停止。六祖把佛法比作这场海一样大的雨水,是告诉我们这是场“法雨”,无需惊怖,要知道若非其大,不能成其微。龙呵一口气,什么人都一样了。在佛教概念里面,龙比天更神,龙神高过天神,龙能驭天,故称“龙天”。六祖说:“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龙是佛的化身,赞龙就是赞佛。六祖带领我们进入辽阔的生命智慧空间,若问龙在何处?龙在云水之间。六祖说日,为大云覆盖,意思是说要拨开云雾见青天,青天就是大日。那小小的红日,仅仅是大日之一轮。佛称大日如来,是说它有龙天之道德也。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这段经文突然讲起《菩萨戒经》与《净名经》来,想必六祖是为了满足各方需求,因此讲起各种经典来。本段经文讲清净之道。怎样才能清净?干净才能清净。《红楼梦》里面,柳湘莲对贾宝玉说:贾府除了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没有一样是干净的。要做干净人,得做干净事。要做干净事,先起干净心。这个干净心,《菩萨戒经》称之为“自心”,《净名经》称之为“本心”,都不称为“我心”,为何?心不分你我,性不分善恶,道不分内外,法不分高低。能用就好,这是六祖本意。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段经文六祖抛开了前面讲过的多部佛经,作一总结。他说他是听五祖讲的,是表明他得了正法,接了正统。什么叫顿悟?是彻悟的意思,不是字面理解的“顿时醒悟”的意思。“顿时”只有一刻,那么下一刻呢?顿悟不是表示时间的快,而是表示空间的深。顿悟是慢的,禅者当知。大家来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林黛玉这种“见风就是雨”的性格,只能让她越迷越深,是无法解脱的,六祖把这叫做“邪迷妄念颠倒”,即使有贾宝玉这种“善知识”引导她,“救不可得”。唯一的拯救之途是“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失自性,一悟即佛地”。什么叫顿悟?顿悟就是见底。有的人说他经常“顿悟”,我看他是“顿误”。顿悟是慢的,不是快的;是紧的,不是松的;是深而空的,不是浅而满的;不是刹那之悟,有什么感觉,而是刹那之间没感觉,进入空明境地。所谓没感觉,是五蕴皆空,六祖称之曰“无念”,这是对顿悟的具体解释。不是悟出有,而是悟出无。好比灯在室中,你别去看那个亮,要看到黑暗本身在发光。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上段经文的偈子中,六祖明确指出:“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强调得法于五祖,并强调他同时得法于神秀,这个细节我们是不应该忽略的。可别忘了,当初神秀作了一首《无相偈》,如今六祖就作《无相颂》,其师承关系很明显。六祖总结说:“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六祖说了句大实话,他视神秀为“同行”、同道。要知道在整部《坛经》中,他没有说过一句神秀上人不好的话,这不仅仅是尊敬,更是传法所需。禅宗宗旨:见性成佛。见谁的性?自性。本来就有的必然是最好的,最好的必然是共享的。六祖是这么说的,他对他人也是这么做的,这种言行合一的修炼,值得我们学习。来听六祖讲经说法的人都赞叹说:“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其实这话说小了,他们应该说“中国有佛出世”、“世界有佛出世”才对。世上哪有什么佛,觉悟就是佛。觉悟不是悟,意思是说不是悟出来的;觉悟是忘(意思是忘怀得失,包括忘了有觉悟这回事)。六祖打柴也好,舂米也好,他就是他。当初慈母堂前,今日我佛门下,有甚差别?

坛经第三品 疑问品

此品讲答弟子问也。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这段经文“当着禽兽说畜生”,六祖在说皇帝公案。捧佛者皇帝也,灭佛者皇帝也,今日之捧就是明日之杀。有捧必有杀,捧是为了杀,所以叫捧杀。这当然不是佛门想要的效果,平平淡淡就好,平淡中自有一份真切。六祖与韦刺史研讨梁武帝与达摩这段公案,表面上是褒达摩而贬武帝,其实是各打五十大板。这层意思要听出来。梁武帝当然没有功德,达摩也没有功德。热闹里做功夫,不如冷清里参寻。后来达摩面壁,不是达摩一人面壁,而是达摩代表了梁武帝,二人一齐面壁。佛教把这叫“共忏”,儒教与基督教这叫“代祷”、“代罪”。佛门与帝门是一座门,“水位”不一样而已。有时帝门在浅水位、佛门在高水位,有时颠过来,总之是一座门。你不要以为有好几重门,只因门太高,你就怯了,最后还得进这座“窄门”。一切教都是代罪的。这个韦刺史,是帝门中人,师事六祖,六祖其实是在教化韦刺史背后的武则天。不是要她敬佛门,是要她自敬自重啊。六祖明说梁武帝,实说武则天。本段讲话是六祖通过韦刺史向武则天传话。皇帝觉悟比登天还难,因为他不需要觉悟也很享福,觉悟皇帝唯我六祖能之。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这段经文关系重大,不能乱说,讲的是净土宗与禅宗到底谁管用、念佛法门与修禅法门到底谁有效果的问题。禅宗是讲修禅的,净土宗是讲念佛的。净土宗认为念佛就能成佛,禅宗认为修禅不一定能悟禅。学佛、念佛、烧香拜佛与成佛毫无关系。这两种说法尖锐对立,打得你死我活,互不买账,两家庙宇各过各的日子,各摆各的摊,各守各的摊,各收各的摊,也都能过活。本处讲话,六祖迎合众人,也是褒禅宗而贬净土宗。作为禅宗发言人,他不得不这样;如果他不这样,他的人就散了,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他。同时也应该知道:在六祖心中哪有什么褒贬。他都已经是“本来无一物”的人,在“目空一切”的六祖眼中,只有白茫茫一片罢了。大家依然来读《红楼梦》中的两句诗,是枕霞旧友(史湘云)所作《菊影》:“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这两句诗,请君参评参评。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