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未说完,没想到桓公面色大变,语气激动地反驳说:
“你为何也如此说呢?想想看,就是因为隆重款待那些宾客,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回国后才会大力替我国宣传;如果对那些宾客怠慢,他们一定会很不高兴,回国后就会大肆说我国的坏话。粮食能够生产出来,物品也能够制造出来,又何必要节省呢?要知道,君主最重视的是声誉啊!”
“是!是!主公圣明。”
管仲不再强争,微微后退。如果换为是一个忠义顽强之士,继续抗颜力争下去,可以想象会有什么后果。管仲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再继续损害君主的尊严,而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慢慢影响桓公,使问题逐步加以改善。
4.悦上要把好火候
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贴近上司取悦上司,对办公室中的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等待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日后获得权力和职位做好准备。
战国时,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有一天,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下拜,无人不愿意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拜请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又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
言罢便要告辞。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这时候楚王到云梦去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接连不断,旌旗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只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跑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野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一进宫便与大王同席共座,出宫后更与大王共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蓐草为大王阻挡蚁,那便是我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听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宠信。
后来人们听到这件事都说:“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的来临需要充分的耐心。这个过程也是必须经过积极的准备,等待条件成熟的,等待时机绝不等于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
“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
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可事情的发展不会像他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而安陵君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候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因此也收到了奇效,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三国初期正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年代。有志者莫不浮游其间,试露锋芒,而怀有治世奇才的诸葛亮却甘心隐居隆中。表面看来,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诸葛亮此举正是在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与其为牛尾,不若为鸡头。诸葛亮分析天下的形势,既不想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袁绍,也不想在江东孙权手下为官,他需要的是一位慧眼识英雄而又宽厚的君王。因此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出山,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尤其是办公室里的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棱角外露,初生牛犊不怕虎,总幻想能靠自己的学识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和成就,他们的锐气是惊人的,但也是短暂的,一旦遭受挫折,无情的现实会使其中一部分人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从而愤世嫉俗;也会使一部分人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悲的。
5.旁敲侧击弦外有音
旁敲侧击,就是隐晦曲折地用别的语言来达到目的。在办公室与领导谈话中,旁敲侧击不宜多用,因为它总含有一种讥讽、刺探的性质。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
苏秦来到楚国三天,才得到被楚王召见的机会。召见后,苏秦立即告辞回国。
楚王说:“我久闻先生大名,见到你如同见到古代贤人。今天先生不惜千里来会见我,竟然不肯多停留,这是为什么呢?”
苏秦回答说:“楚国的饮食比宝玉还贵,柴火比桂木还贵,传达人像鬼一样难以看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拜会。如今您是让我吃宝玉、烧桂木,靠着鬼去见天帝。”
楚王顿时很羞愧,说:“请先生暂到宾馆安歇,我听命就是了。”
苏秦在这里运用的即是“旁敲侧击法”。
旁敲侧击法就是不正面表达自己的意思,隐晦曲折地用别的语言,来达到目的的说话方法。
在交谈中,这种方法一般不宜多用,因为它不够友善。但是,如果正面直谈不便,或不得要领时,用旁敲侧击这一机智而又灵巧的方法,便容易达到目的。
战国时,齐国受到赵国的进攻。淳于髡带着许多礼物去赵国游说赵王,终使赵国退兵。齐威王非常高兴,在淳于髡回国之后,便宴请淳于髡。席间,威王问他:“先生的酒量如何?”
淳于髡说:“我喝一斗会醉,喝十斗也会醉。”
威王说:“先生你喝了一斗就醉了,如何能喝十斗呢?其中的原因能说来听听吗?”
淳于髡说:
“接受大王的赐宴,在大王面前喝酒,旁边是执法官,后面有御史大夫,我恐惧害怕,低着头饮酒,不过一斗就醉了。
“如果大王招待宾客,要我卷起袖子,哈腰跪在面前侍奉陪酒,时常有剩酒要我喝,还要举杯敬酒,这样子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
“假如是知己的朋友,长久不见面,忽然相遇,很高兴地谈起往事以及别后的情景,这样喝上五六斗才会醉。
“假如是某个集会,男男女女,聚集一起,随时可以走动敬酒,可以随便停下来说笑聊天,下棋也好、赌博也好,大家可以随便捉弄对方,遇到友善的拉拉手也不会受罚,见到美女瞪大眼睛看也不必禁忌,可以尽情地欢乐。我最喜欢这样,即使喝上八斗,也不过只有二三分醉意。
“太阳西下了,酒客渐少,大家干杯而饮,挨近相坐,男男女女,相聚一起,地上鞋子一大堆,桌子上杯盏一大片,最后大堂上的烛火熄灭了,主人留下我,送走了其他客人,宽衣解带,阵阵微香轻拂,这时我最快乐了,竟能喝到十斗。
“所以说:‘饮酒过了分,就要昏乱;欢乐到了极点,就会生悲。’凡事都是如此的。”
在淳于髡的话中,一开始指责齐王对臣子和士人不宽厚善待,后面则指责齐王毫无节制地饮酒淫乐、不理政事。但淳于髡巧妙地使用旁敲侧击法,不露声色,纵然齐王心中不高兴,也只得称赞他说得好,并马上下令:今后不再搞通宵饮宴。
6.以柔克刚,麻痹对手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叫“泥鱼”的动物。每当天旱,池塘中的水逐渐干涸时,其他鱼类都因失去水而丧失了生命。但是,泥鱼却依然悠闲自得,它找到一处足以容身的泥地,把整个身体钻进泥中不动。由于它躲藏在泥中动也不动,处于一种类似休眠的状态。所以,可以待在泥中半年、一年之久而不死。
等到天下了雨,池塘中又积满了水,泥鱼便慢慢从泥中钻出来,重新活跃于池塘中。其他死去的鱼类尸体成了它最好的食物。它便能很快地繁殖,成为池塘的占有者和统治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于泥鱼具有这种适应天道的能力,所以成了不死之身的奇鱼。
职场上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应该具备像泥鱼这样适应天道的能力。也就是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适应不同对手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恰当的言辞来征服对方,赢得胜利。
如果你遇上了强硬的对手,要视情况而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战胜对手;如果遇上了软弱的对手,也不要盛气凌人,应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
交谈中造成一方软弱的原因有多种:或因弱小无力;或因地位低微;或因其禀性懦弱、缺乏意志等等。和这种软弱的对手谈判时,如果采用强硬态度,对方就会避而不谈,你便无法达到目的。另外,你的优越感及言辞上轻微的傲慢,都有可能刺激到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产生不安乃至抗拒的心理。结果,也会增加了取得一致意见的难度。
相反的,如果采用温和的态度,故意和对方扯平地位,主动、诚恳地体谅对方的苦衷,设法和对方培养起相当的感情。这时,对方不但不会对你产生戒备之心,问题更能迎刃而解。
《战国策》记载:有一次,秦武王对大臣甘茂说:
“楚国派来的使者多数都很善辩,他们和我争论的时候,我经常词穷计拙,对于这事怎么办才好呢?”
甘茂说:“大王不要忧虑!如果那些善辩的人来了,大王不要见他们,也不要听他们的那一套;如果那些软弱的使者来,大王就接见他们,看他们怎么讲,软弱的人可以利用,善辩的人不能利用。大王靠这个原则就可以制伏他们了。”
当然,问题也并不绝对,如果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需要隐瞒自己实力的时候,不妨以软弱的表现去对付强硬的对手,这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试探刘备的实力。有一天,邀刘备到府邸中叙话。两人坐在凉亭中,饮酒纵谈。酒酣耳热后,曹操说:
“当今天下英雄,惟你和我而已!本初之徒,何足道也?”
这就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此时正要挟菜,听到这话,十分惊恐,将筷子掉在地上。恰好这时平地一声惊雷,刘备赶紧借此掩饰自己的不安,边拾筷子边说;
“古人说迅雷风烈必变,实在不假。”
刘备闻雷失箸的这个举动,大大宽慰了曹操的心。心想:“看来刘备并非什么豪杰之士,一声雷鸣,竟然吓得掉了筷子。”从此便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刘备也因此逃脱了曹操对他的监视和迫害。
这是典型以柔克刚的例子。而这种手段,往往是为了达到特殊目的时候才使用的。
7.投石问路,以试人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隐藏自己的本能。办公室与人交往中,有时为了某种目的,还会故意加强这种本能。这时,投石问路,试探对方的内心,就成为一种不可少的应变方法。
开始的交谈,可能摸不透对方的心思,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这时,不妨使用投石问路法。
秦国宰相范雎的封地汝南,在一次战争中被韩国夺走,秦昭襄王对范雎说:“你失去了封地是否忧愁?”
“我不忧愁。”
“为什么呢?”
“梁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他的管家说:‘您这样疼爱您的儿子,天下少有,如今儿子死了,怎么不忧愁呢?’东门吴说:‘我原是无子之人,没有儿子时,我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没生儿子时一样了,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我当初是平民之子,为平民之子时不忧愁;现在失去了汝南,就和失子的梁国平民一样,我为什么要忧愁呢?”
秦王认为这不是心里话,就告诉蒙傲说:“现在,我若有一个城邑被围困,就连吃饭也不觉有香味、躺着也不能安眠。现在应侯范雎失去了封地却说不愁,这难道是真情话吗?”
蒙傲说:“请让我试探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于是去见范雎,说道:“我想死。”
范雎说:“你说的什么话啊?”
蒙傲说:“秦王尊您为师长,天下人所共知。如今我作为秦王的将领率领着秦兵,我原以为韩国是个小国,没想到它竟敢违逆秦国的命令,夺走了您的封地,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范雎听后,立即向蒙傲下拜道:“这件事便全拜托给您了。”
蒙傲把范雎的话回报给秦昭襄王。从此之后,范雎每谈到韩国的事情,秦王都不听信,总认为这是他为了夺回汝南的封地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