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3
2147200000002

第2章 可爱动物(1)

北极狐

俗称白狐,是犬科家族中的一员,它与狼、狗和其他狐狸有着亲缘关系。由于北极狐对寒冷有极好的适应力,并且该地区存在着多种食物来源,因而它们能够广泛地分布在环境严峻的北极地区。

北极狐属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狐狸们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逐个吃掉它们。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它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系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公里2只,当地猎民往往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皮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紫貂

紫貂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

属于鼬科。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达到5~10平方公里。每年4~5月份为紫貂的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者为佳。

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属雁形目,鸭科。体较红头潜鸭略大,全长420~470毫米。雄鸭头、颈黑以具绿色光辉,背部和尾羽黑褐色,暗栗色的胸部与洁白的腹羽截然分界,两胁淡褐色。雌鸭头、颈、背、尾黑褐色,胸部浅棕色。两性的翼镜和尾下覆羽全白。

青头潜鸭依据其雄性的头色,又叫青头鸭,是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常见的一种潜鸭,金秋时节开始南迁,一般都是十多只结成小群,排成楔形队列,低空飞行。像先期到达苏州地区越冬的雁鸭类一样,也把太湖视作它们冬季生活最理想的环境。青头潜鸭在越冬期内自始至终都过着成群的集体生活,并且还喜欢同各种野鸭混杂栖居,常常使得湖上呈现一片喧嚷、兴旺和充满无限生趣的景象。它们胆小怕羞,却又是飞翔和游泳的好手,还能潜到水下,取食水草和蚌螺等软体动物,潜鸭类都有此项绝技,它们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

早春,人们怀着惆怅的心情,像告别挚友那样,目送着青头潜鸭迫不及待地展翅北去,回归已沉睡初醒的故乡大地,重新开始它们这一年的新生活。同时,也带着企盼的愿望,祝它们一路平安!

马来貘

马来貘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纲、貘科。1996年,IUCN(International Unionfor Con Servationof Natureand Natural Resources)将其列入红名单(Redlist)之中,等级是VU(Vulnerable),其与环尾狐猴大白鲨同级保育。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地。

貘科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潜水。貘科现存仅貘属的4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

马来貘栖息在低海拔的热带从林内、沼泽地带。因此,在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deforestation)以作为农工用地之时,便造成了马来貘栖地破坏、无法生存的后果。

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夜行性。嗅觉与听觉敏锐,视觉差,性格机警、温顺而阳小。

也能奔跑,喜欢在泥中跋涉、还善于游泳。以水生植物的枝、叶与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为食。

马来貘是4种貘中体型最巨大者,貘的躯体粗壮,腿短。前足4趾,后足3趾,鼻部与上唇发育成厚而柔软的筒状物,可以用来钩住树叶送入嘴内。其貌“似猪不是猪、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四不像”之称,一般而言,马来貘体长为18至24公尺之间,站立高度有90至110厘米高,成体重量约在250至320公斤,有些特例可以长到410公斤那么重;雌性的马来貘通常比雄性的体型来得大,身体浑圆可爱,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如穿着肚兜、包着尿布的白色体毛外,其他部位皆呈黑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阴影中却能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起一种特殊的迷彩作用。

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至25年,但是不论是野生或在动物同类的马来貘,都有机会活到三十岁。大约4~5岁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约在四到六月之间,而怀孕期约390~400天,每产1仔,极少两仔,雌貘两年才会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为三到六个月,出生时幼貘约68公斤重。小貘出生时,通体黑色,缀大量浅色斑点和条纹,更便于隐匿。

目前,全球各地的马来貘数目约有3200只,其中约有两百只马来貘是在动物园内餐养,约三千只马来貘是在野外生存。

貘具有长长的鼻子,鼻子相当敏锐,可以侦测食物、危险,也可以在水里伸出鼻子呼吸,由于视力不好,平常以听觉及嗅觉为主,当马来貘受到威胁时,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够快,还可以躲到水里,伸出鼻子。其实它们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颚及尖锐的牙齿来保卫自己。

平时独居,拥有广大的领域,在与其他貘相接的地带,会以喷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来划清界线,也会发出高频的声音来做沟通,而在雨林中缓慢的步行,途经别的貘的领域时,也会留下味道以为记号。

马来貘只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它们会在日夜交接时采食,因此虽分类偏向夜行性动物,却非完全的夜行性动物,是为黄昏性动物(Crepuscular),在深夜,马来貘也是会睡个觉的。马来貘喜欢在泥、沙中打滚,喜好居住在水边,一方面方便打滚、洗澡、游泳,一方面也比较安全。

传说马来貘能吃掉噩梦,所以被称为食梦兽。另外,中国古代陵墓常用作镇墓兽,以避免死者灵魂被恶灵带走。

坡鹿

坡鹿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坡鹿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

坡鹿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发情期,雄性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孕期7~8个月,每胎1仔。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水鹿

水鹿,属于鹿科。水鹿躯体粗壮,体长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干只一次分又,全角共三叉。从额至尾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周毛呈锈棕色,颈具深褐色鬃毛,体侧栗棕色,尾毛黑色。

水鹿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草原以及高原地区。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黄昏开始活动,喜欢在水边觅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游泳,所以叫“水鹿”。感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以草、树叶、嫩枝、果实等为食。繁殖季节不固定,孕期约8个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产于中南和西南地区。

水豚

水豚科是向较大性食草动物方向发展的啮齿类,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啮齿类,而一些化石类型体型更大。水豚科现存仅水豚一种,分布于巴拿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将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种巴拿马水豚。水豚体型似猪,为半水栖性,脚上有半蹼,无尾,善于游泳和潜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体长超过1米,体重可达66公斤,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松鼠

松鼠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这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鼯鼠类是所有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中最着名的代表,以东南亚最为丰富,邻近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有少数,另有飞鼠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飞鼠属分布于中北美洲。

松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中松鼠属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但是也有几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他的树栖松鼠以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种最多,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的巨松鼠,如可见于我国广西、云南的两色巨松鼠体重可达2~3公斤。非洲的树栖松鼠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仅10克左右。

地栖的松鼠以北美洲最为丰富,欧亚大陆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栖的松鼠中包括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如土拨鼠又称旱獭,大者体重可达8公斤。常见的花鼠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台湾猴

台湾猴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2/3。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物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1仔。寿命可达20岁。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蹄兔

蹄兔科是蹄兔目前现存的唯一代表,体型似兔,脚上有蹄,脚掌有特殊附着力,适合爬树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为树栖性或地栖性,食植物或昆虫,背上有用于驱敌的腺体。蹄兔科有3个现存的属。蹄兔属仅蹄兔一种,分布广泛,分布几乎遍及非洲各地,也见于中东地区,是现存唯一可见于非洲以外的蹄兔。蹄兔无尾,腺体周围的毛为黑色,常出现在岩石地区。异蹄兔属(岩蹄兔属)有3~6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生活于多岩石的山区,无尾,习性接近蹄兔,但腺体周围的毛为黄色或白色。树蹄兔属有3种,分布于非洲北部以外的非洲各地,生活于树上,偶尔也在地面取食,有短尾,腺体附近的毛白色。

跳羚

跳羚身体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为白色。沿腰窝有一条巧克力棕色的宽条纹,面和口鼻部为白色,有一红棕色的条纹从眼部到嘴角,臀部为白色,尾巴较细,尾端有一簇黑毛。从臀部沿脊柱直到后背的中部,有一簇较长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来形成一条很窄的袋状,一般看不见,只有在嘻闹或天气极热时,打开一会儿。双耳长,较窄,竖立。两性都长有角,从底部开始角的2/3有棱,其他1/3光滑,末端尖细向内生长。雌性后腿间有一对(偶尔也有两对)乳房。在博茨瓦纳测量的数据如下:平均体长15米(14~16),尾长25厘米(14~31),雄性肩高75厘米,雌性肩高60厘米,雄性体重41公斤(33~48),雌性37公斤(304~445)。

跳羚生活在干旱或半沙漠化的长有灌木丛的草原上。在Karoo地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羚羊,几乎能够不喝水而生活很长时间。分布非常广泛。在有水心病(一种非常严重的热性传染病)的地方,跳羚很难存活。它食性非常广泛,随季节不同食物有所变化,但选择比较有营养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种子、豆荚类、水果和花,有时也刨开地表寻找瓜类,也选择对其他种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类来弥补体内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来补充体内矿物质的缺乏。

水獭

水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长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

水獭是食肉目鼬科的1属,身体流线型的,体长约7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尾粗长,由基部至末端逐渐变细,一般超过体长的1/2;四肢短,趾问均具蹼,类似鸭掌。体毛较长而细密,底绒丰厚柔软。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稍淡,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