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2
2148200000024

第24章 趣味动物(6)

20世纪60年代,有两位研究人员用显微镜对这裹有薄膜的软粪球进行研究,发现里面有56%的菌粪,这些菌粪起到了很好的消化作用。除了保护膜,软粪球中含有1/4的纯蛋白质,菌类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营养含量。因此,吞食粪球对兔子的消化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兔子吞食自己的粪便这一现象仍存在很多疑惑。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兔子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呢?人类是否可以提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并加以利用呢?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

“缝纫”技巧高超的缝叶莺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的一些习性或技能会给人类以启示,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常能看到它们轻盈的姿态,听到它们清脆悦耳的歌声。令人惊奇的是,很多鸟儿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绝活,比如缝叶莺高超的缝纫技术。我们人类的缝纫技术是不是也从缝叶莺那里得到了启示呢?

缝叶莺作为鸟类中的“缝纫能手”,它以缝纫筑巢为绝活令世人称奇。缝叶莺于每年4~8月开始交配。这时莺妈妈便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它们缝叶筑巢,为自己的孩子建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缝叶莺筑巢于芭蕉等大型叶上,多为安全隐蔽之处,并用垂下的树叶作为基本材料。它们先用嘴叼住树叶的一端,同时配合脚用力拔树叶,使之变成长长的像袋子一样的形状。然后便开始缝纫工作,它用又长又尖的嘴做针,在叶子边上穿出一个小孔;用找好的蚕丝、植物纤维等做线,在双脚的配合下,穿针引线,树叶就被巧妙地缝合起来了。令人惊叹的是,缝叶莺还会像人类一样一边缝一边打结,以防脱线。然而,后期工作还在继续,为了防止巢的根基脱落,它们还会用草茎等将根部加固,可谓是做得天衣无缝。巢被建造得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雨水淋湿干燥的巢窝。最后,它还会在自己的窝里铺一些柔软的东西作为舒适的“睡床”。至此,缝叶莺的爱巢就彻底竣工了,它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养育自己儿女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在动物界中也存在着许多能工巧匠。可能这些能工巧匠们不经意间就或多或少地给人们以帮助,使人类不断前进。

担任空中警卫巡逻的游隼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驾驶员的精神高度集中,即使这样也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一只小鸟就有可能成为航空事故的罪魁祸首。为了避免机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保证航空线路的安全,机场上空“巡逻员”的角色赋予给了鸟类的天敌——游隼。

游隼作为一种凶猛的鸟类,雄鸟体长约40厘米,上体主要为灰蓝色,下体色白而缀有黑斑。它飞行迅速,俯冲时速度高达280千米/小时。游隼善捕食野鸭,故亦称“鸭虎”,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确保航空安全,美国机场租用游隼充当航空“巡逻警察”。

在经过艰苦的训练之后,游隼便开始正式上岗执行巡逻任务。当一群笑鸥出现在机场附近时,一只游隼立即被放出去执行任务。当英姿飒爽的游隼翱翔于蔚蓝的天际之时,那群笑鸥早已被吓得四处逃散了。游隼完成了任务,光荣凯旋,一只冻鹤鹑便是对它出色完成任务的犒赏。游隼因凶猛、神威而成为鸟儿的克星,相信有了它的尽职尽责,航空飞行的突发事故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恩将仇报的杜鹃鸟

杜鹃又称布谷鸟,属于季节性迁徙候鸟,它们有着奇特的生活习性,天气寒冷时飞往印度和中印半岛等地过冬。到了春末夏初气候转暖的时候,又集体飞回中国北部、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繁衍后代。因其叫声的与众不同,杜鹃被文人赋予了美丽而忧伤的内涵。

正值春夏之交,鸟类繁殖的季节,其他鸟儿都在为搭建爱巢奔波忙碌着,只有杜鹃鸟从来都不会为这些事情操劳烦忧。杜鹃属于巢寄生鸟类,它们从不筑巢哺喂自己的幼鸟,而是让自己的宝宝刚刚出生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杜鹃性隐怯,它们常隐匿在多叶的枝干上。繁殖时期,性格更为孤独,雌雄杜鹃从不终日成对生活。而且,杜鹃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鸟妈妈。它们既不会筑窝孵蛋,又不会养育幼鸟,而是将这一切应尽的职责推给别的鸟妈妈代劳。

当雌杜鹃快要产蛋的时候,就开始在丛林间飞来飞去,为自己即将出世的宝宝寻觅合适的寄宿住所。一旦发现云雀、画眉等鸟类孵蛋的巢窝,便趁它们离巢外出时,偷偷将自己的蛋产在巢窝里,然后把原来巢窝里的蛋踢出。由于杜鹃的蛋同这些鸟类的蛋在形状和颜色上都很相近,云雀、画眉等鸟妈妈回来后并不会察觉自己的宝宝已经被调包了,便依旧全心全意地孵化所有的蛋,悉心爱护这些可爱的蛋宝宝。

杜鹃蛋孵化得很快,所以杜鹃的幼鸟也是最先破壳而出的一个。由于杜鹃鸟的外形与声音都与“养父母”所生子女极其相似,所以“养母”依然没有发觉宝宝们的差别,而辛勤地哺育着。然而,杜鹃雏鸟却有一个恶劣的习性,它不但不感激“养母”,反而将义亲的宝宝推出巢外,以便独享“养母”的抚育。那些尚需孵化的蛋有的被撞破了蛋壳影响了正常发育,有的被直接撞出巢外,摔在地上。但是,它的“养母”依然没有发现这个假宝宝的真实面目。当小杜鹃的羽翼丰满,能自行觅食的时候,它便毅然决然地飞离“养母”的家,没有丝毫感恩的意识。可见自然界中也存在这种“恩将仇报”的事情。

杜鹃每年平均产蛋2~10个,而且每个巢中只产一个。由于它借宿发育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鸟类的繁衍。

杜鹃有着尖长、弯曲的嘴,脚细小。它们飞行急速而无声,行动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喜食毛虫,故为益鸟,因此对庄稼种植有着莫大的功劳。

杜鹃在我国分布甚广,而且种类繁多。它们多数居住在热带、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叫声清脆宏亮,但或多或少会让人联想到凄凉、哀怨,由此当人们看到诗人笔下的杜鹃鸟暗含着感伤、悲凉的愁绪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候鸟迁飞之谜

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特性。它们按照季节的变化,不辞辛苦,经过长途跋涉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我们经常会在秋季看到排成“一”字形或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向南飞去。可我们并不清楚它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迁飞的习性,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掌握方向的。

大雁属于季节性迁徙鸟类,外形略似家鹅,嘴宽而厚,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群居于水边。雁的故乡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时节,大雁便成群结队地向南迁徙。它们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到遥远的他乡度过寒冬,然而温暖的处所终归不是久居之地,它们心念故土,于是第二年春天返回西伯利亚地区。

我们把像大雁这样因季节而迁飞的鸟类称为候鸟。而因季节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栖息地的习性称为季节性迁飞。可以说,大雁南飞是鸟类世界里一道独有的景致。

不仅候鸟有迁飞的习性,许多昆虫也有迁飞的现象。如美洲的王蝶,英国大白蝶等等。美洲有一种君主蝶,它们外形美丽,色彩鲜艳,有百蝶之王的美誉。每年秋天,这种蝴蝶便成群地从北美出发,飞越3000多千米的距离到南方过冬。寒冷的季节,它们生活在墨西哥、古巴、巴哈马群岛等温暖的地带,第二年春天,集体迁飞到北方。它们在途中繁衍后代,老一代死亡,新一代被孵化出来,就这样历代相传地沿着祖辈的路线迁徙飞行。

为什么鸟类和昆虫会有这种迁飞的特性?它们每年又是怎样进行集体迁飞的呢?

科学家们推测,这其中可能包含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冬天北方寒冷,南方气候温暖,适宜生存,候鸟迁往南方可以躲避严寒;二是为了飞往南方寻找充足的食物源。这两种说法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但这些说法都曾经让人产生怀疑,比如,为什么很多鸟类不选择迁飞觅食呢?南部地区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为什么候鸟不长期生活在那里,反而要跋山涉水地飞回北方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科学家的分析和解答。

除了这些,还有些问题难以解答:候鸟如何能够一直在一条路线上来回迁徙呢?而且它们永远准确无误。它们在迁飞时怎样确定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难解但却很有趣的问题。

针对鸟类定向飞行的疑惑,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人觉得是视觉,但视觉定向对于短距离飞行虽然适用,但对于长距离飞行就不起作用了;又有人认为鸟类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定向,如果是这样,那太阳因位置移动而产生的那部分时差,鸟类又是怎样调整的呢?因此,科学家认为:候鸟体内可能有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太阳移位的生物钟存在,这个生物钟,能帮助它们对白天的时间进行校对。可是这种说法怎么解释鸟类在夜晚的飞行呢?因为在夜晚是没有太阳的。于是,就有人提出星星定向的推测。可是没有星星的夜晚,它们仍旧照飞不误,这样星星定向的推测也被排除了。接着科学家又逐一分析了各种可能,像地球的磁场、偏振光、气压、气味等是否与候鸟的定向有关呢?

现在,科学家已经初步确认,蝴蝶的季节迁飞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自然界多种鸟类和昆虫季节性迁飞的谜仍没有完全解开。

“逃避现实”的驼鸟

一直以来,人们在形容一个人逃避现实时,总喜欢用鸵鸟来比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传说驼鸟在遇到危险时,不是想办法如何脱险,而是把头埋进沙子,坐以待毙。其实,这是人们对鸵鸟的一种误解,鸵鸟只是将脖子贴在地面上,更不是逃避现实,它把头贴近地面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曾经有一个饲养鸵鸟多年的牧场工人说,鸵鸟从不把头埋在沙里,只是有时把脖子平贴在地面。其实,鸵鸟将脖子贴在地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一是能听到远处的声音,迅速避开危险;二是能够放松一下肌肉,可以缓解疲劳;三是进行伪装,鸵鸟的羽毛是暗褐色的,当羽毛卷曲起来时,很像岩石或灌木,这样就很难被敌手发现。

鸵鸟虽是鸟但却不会飞。这是因为,鸟类飞行时耗费的体能很大,因此能飞行的鸟儿一般身体比较轻盈,而且翅膀也很有力。为了适应荒漠平原的生活,鸵鸟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飞行能力。虽然不能飞翔,但鸵鸟奔跑的时速却是最高的,大约是72千米/小时,堪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鸟。鸵鸟的腿粗壮有力,一般长1.3米左右。鸵鸟只有两个向前伸的脚趾,脚趾下面有很厚的肉垫,这种带肉垫的脚趾是其他鸟类所没有的。这样的结构,使鸵鸟在热带沙漠里尽情奔跑,却不会被热沙烫伤。

鸵鸟浑身是宝。鸵鸟肉是宴会上的一道名菜,它的肉脂肪含量低而且热量也很低,但却很有营养。鸵鸟肉与牛肉味道相似,非常鲜嫩,西方人很喜欢吃;鸵鸟的羽毛也是一宝,它可以放到高档服饰上,是最好的装饰材料。鸵鸟长到9个月后,每年可从它身上取两次毛。毛的售价在西方市场上一路狂升,而且人们认为其质地比孔雀毛还好;同时由于鸵鸟皮高雅、坚韧的特性,鸵鸟皮的价格也不菲,甚至有超过其羽毛之势;鸵鸟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在现存鸟类蛋中,鸵鸟蛋是最大的,因此,极具收藏价值。现在甚至有科学家利用鸵鸟蛋来研究人类问题。人类的祖先曾用蛋壳作盛水的容器。现在这些蛋壳被人们发现了,科学家们根据蛋壳中的碳同位素的衰减率来推算当时人类所处的年代。

在沙漠这样的特殊环境中,鸵鸟能够顽强地生活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它不但要躲避天敌还要防御自然灾难,像沙暴、移动沙丘等。因此鸵鸟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就迅速将脖子平贴在地面上,好像埋进沙子里一样。鸵鸟这么做,实际上是自我保护。

鸵鸟并非胆小而逃避现实的鸟。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解了鸵鸟,其实大自然的奥秘正在于此,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才能越来越接近真实。

“森林医生”啄木鸟

啄木鸟是人类的朋友,更是树木的好朋友,人们称啄木鸟为“森林医生”。啄木鸟是最称职的医生,它每天忙忙碌碌,乐敲敲,曲敲敲,让那些害虫无处可藏。很多时候,人们还在梦里时,啄木鸟早就起来了,“笃、笃、笃……”地不停地开始啄起来。

啄木鸟主要以一些害虫为食物。啄木鸟能把藏在树干中的害虫掏出来吃掉,这些害虫有时能把树活活地咬死。啄木鸟的长嘴就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它用这个又硬又尖的长嘴敲击树干时,发出各种声音。这些声音能准确地反映出害虫躲藏的位置。知道了害虫在哪以后,啄木鸟就用嘴先啄开树皮,它的利嘴像凿子一样在树上凿个洞,然后插进害虫的巢内。啄木鸟还有神奇的舌头,啄木鸟的舌头又长又细,有14厘米长。啄木鸟的舌根上有两根能伸缩的筋,舌尖上还长着许多肉倒刺,而且它的舌尖能分泌黏液,因此,它总是可以准确无误地钩出隐藏得很深的害虫,甚至是幼虫和虫卵。一般的鸟儿都是站在树枝上,而啄木鸟却是紧抓在树干上。原来,啄木鸟的四趾是对称分布的,有两个向前,两个向后,趾尖上的钩爪非常锐利,使它能牢牢地抓住树干。它的尾巴是支撑身子的支柱,羽轴硬而且有弹性。这样,啄木鸟不仅能抓住树干,还能够沿着树干快速移动。

现在,全世界发现的啄木鸟大约有180种,有红头啄木鸟、橡树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黑啄木鸟、黑背二趾啄木鸟、绯红背啄木鸟等等。除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这两地,啄木鸟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其中南美洲和东南亚的数量最多。每天,1只啄木鸟大约能除掉1000多只害虫。据估计,在上千亩的树林里,只要有4只啄木鸟,就差不多能控制害虫的蔓延。

每到繁殖季节,雄啄木鸟常敲击空树干或发出短促的、尖锐的叫声来吸引雌啄木鸟。一对啄木鸟在树上凿三个以上的树洞当做自己的巢穴。有一个巢洞是专门用来产蛋育儿的,平时,雌鸟和雄鸟各占据一个巢洞,每年更换一次巢洞。每年5月啄木鸟产大约5枚蛋,经过10天的孵化后,再哺育一个多月,小啄木鸟就长大了。

美国科学家菲力普·梅依利用特制的电影摄影机惊奇地发现,啄木鸟找虫吃的时候,速度极快,几乎是空气中的音速的1.4倍。头部摇动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可能都高于子弹出膛的速度。那么这样看来,啄木鸟在啄木时,头部受到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几乎是其重力的1000倍。如此快的速度,树干当然会很容易被凿穿。但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强烈而长久的震动下,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