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2
2148200000029

第29章 趣味动物(11)

鲎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铜物质,所以对其要取之有度。同时希望人类在捕用鲎的过程中也能注重生态物种的保护,以便于人们对其有更好的利用。

会打捞物品的章鱼

章鱼又称“蛸”、“望潮”,是头上生有八腕的软体动物,故通称为“八带鱼”。它们多栖息于浅海砂砾或软泥底以及岩礁处。章鱼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达,并且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所以,它常被视为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

章鱼的体形较短,它的身子环绕着头部并与头连为一体,从头部伸出8条腕,腕间有膜相连,每条腕上都有两排肉质的吸盘,能稳固地吸附在海底并且有力地抓取猎物。它的腕足上有敏锐的触觉、味觉器官,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它辨别食物。

章鱼体内的构造奇妙。在它的颈部,有一个被称做“漏斗”的管子。当章鱼游动时,从漏斗处可喷出高速水流,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可以推动章鱼快速前进,这就使章鱼的行进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海洋动物,便于捕捉猎物。当它遇到敌害时,可以迅速逃跑。

章鱼可以运用“障眼法”迅速逃生。因为,章鱼的神经系统可以对皮肤上的颜色细胞进行有效控制。当受到外界刺激时,颜色细胞便会排列到表皮,顿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时,颜色变幻缓慢,有时会瞬间突变,这种色差上的转变可以使它与周围环境相融,以欺骗敌手,及时保护自己。

章鱼还可以靠体内的墨汁腺和液囊逃避敌害。墨汁腺与液囊同消化系统相连。墨汁腺能够制造出一种黑色或褐色液体,流入空空的液囊,当危险临近时,章鱼便将液囊中的墨汁通过肛门喷出来,用烟幕来迷惑敌手。这种墨汁有轻度麻醉作用,进入敌手的感觉器官可以使其暂时麻痹,这样章鱼就可以趁机脱险了。

最厉害的是,章鱼竟然可以自行断足。有时,章鱼难以逃脱敌手的追捕,或腕足被敌手捉住,它就会使出最后的绝招,将腕足上的肌肉收缩,用力切断腕足。这时,敌害会扑向扭动的腕足,而章鱼早已逃之夭夭了。章鱼一般在腕足的4/5处自断,自断后伤口会自行闭合,不会出血。几十天后,就会生出新的腕足。

章鱼为雌雄异体。章鱼的交配季节一般在冬季,雌体会产下十多万枚卵,并将卵藏于岩洞之中。孵化期间,雌体用吸盘将卵弄干净,并用水将卵搅动。经过4~8周后,幼体孵出。小章鱼一般需要随浮游生物漂流数周,然后沉入水底隐蔽并以虾蟹等为食,逐渐长大。

章鱼特别喜欢藏身于瓶罐、容器等空的器皿中。人们利用它的这一特殊“爱好”,成功地发挥了章鱼的打捞作用,使之成为“打捞高手”。

那么怎样发挥章鱼的这一奇特功能呢?这个称职的水下“打捞工”又是如何“工作”的呢?19世纪初,日本皇室用货船装载大量珍贵瓷器,回国途中在日本海出了事故,沉入大海。事情过去了100多年,沉船的地方太深了,以至于潜水员无法下潜到那里。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妙招:请章鱼帮忙。人们将长绳绑在章鱼身上,再把它们慢慢地放到沉船处。“打捞工”突然发现了各种美丽的器皿,便立即钻进去,这时人们再慢慢地提起绳子,不知不觉间,章鱼就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这个“打捞高手”成功地挽救了沉船中的珍贵瓷器。

“永不分离”的琵琶鱼

琵琶鱼生活在南太平洋海域,人们惊奇地发现,琵琶鱼竟然没有一条雄鱼,全部为雌性。这便让人产生了疑惑,琵琶鱼究竟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呢?这种个头微小的鱼有着奇特的内部构造,雌琵琶鱼会变出雄鱼,它们竟然是雌雄融为一体的神奇鱼种。

经研究,琵琶鱼之所以能够集雌雄于一体,是由于在雌鱼身体的一侧长有一个不起眼的包裹起来的小瘤,而这个凸起的小瘤就是雄琵琶鱼的居所。雄琵琶鱼和雌琵琶鱼相比,二者外形个头有着明显的差距。人们曾捕到过一条一米长的雌琵琶鱼,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附在它身上的雄鱼只有两厘米长。雄鱼的大部分器官只停留在幼鱼阶段,唯一成熟的器官便是生殖腺。它们只有寄生在雌鱼身上才能保证生存乃至繁衍后代。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原来,个头微小的琵琶鱼在黑暗的深海里是无法单纯依靠眼睛寻找到合适的配偶的,因而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迫使它们必须以“夫妻同体”的方式生存下来。刚刚从受精卵里孵出来的雄鱼,会依靠自己敏锐的嗅觉器官四处寻觅雌鱼,如果找到了,它们就会立即把牙齿嵌到雌鱼的身体里,仅依靠雌鱼来吸收养分维持生命的延续,也就是寄生在雌鱼身上,与雌鱼的循环系统合二为一,二者永远地“相依相伴”了。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后,它的大部分器官中只有生殖器官在继续发育直至成熟,而其他器官就停止生长了。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雌雄合体的琵琶鱼,就可以保证繁衍后代的任务顺利完成。

神射手——射水鱼

射水鱼属于鲈形目射水鱼科,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澳洲地区,它们一般生活在淡水河里。这种神奇的射水鱼有一项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它能射出水将食物准确地命中。射水鱼自身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这样对它捕食食物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射水鱼是一种可爱的海洋动物,它调皮好动,机灵敏捷。射水鱼爱吃动物性饵料,尤其是生活在水外的小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水面附近的昆虫都是它们的捕食对象。射水鱼那双大大的水泡眼,可以在它行动时发挥重要作用。其眼内有一条条可以转动的竖纹,当射水鱼游动时,这对大眼睛既可以观察水面的动态,又能敏锐地捕捉到空气中物体的行踪。然而,射水鱼的高超技艺是如何施展的呢?当射水鱼发现昆虫后,便立即摆动鱼鳍,迅速地向目标靠近,这时,它憋足力气,从口中喷射出一股强有力的水柱。射出的水柱可以在一米之内,精确地击中目标。昆虫被击落于射水鱼附近的水面,这样,它就可以独享自己的战利品,美餐一顿了。射水鱼除了可以击落飞蛾、苍蝇、蜜蜂等空中飞舞的小昆虫之外,甚至还能射伤人的眼睛,足以见其喷射“水弹”的威力之大。

射水鱼究竟是如何“修炼”成这一高超本领的呢?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射水鱼在瞄准目标的同时,能够自动调整水对光线产生的折射作用。当射水鱼在喷射“水弹”时,它的身躯会一直保持垂直状态,眼睛与水面距离非常近,保证了水弹的垂直发射。这样就克服了光线的折射,将食物准确的收入囊中。

具有高超飞行技能的飞鱼

人们都知道,鱼儿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但是有一种鱼却例外,那就是飞鱼。飞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这些外形奇特的鱼类能够展开如翅膀一般的鳍,时而冲出海面,时而潜入海中,其美丽的流线型身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蓝色的光泽。

飞鱼又叫做“燕儿鱼”,因其在展开胸鳍飞翔时如燕子一般,故得此名。飞鱼的外形又细又长而且呈扁状,它之所以能够飞翔,则要归功于它发达的胸鳍。

飞鱼主要以海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繁殖期为每年的四五月份。飞鱼卵质地轻小,表面的膜有丝状突起,适于挂在海藻上。飞鱼的长相奇特,胸鳍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如织布的“长梭”,在海面跃起时,展现出一种轻盈的姿态。飞鱼的体态优美,在海中可以高速运动,速度可达100米/秒。其背部呈蓝色与海水颜色相近,当它在海水表面活动时,颇似一架掠浪而过的“小飞机”。

飞鱼能够练就神奇的飞翔本领是有原因的。原来,飞鱼的视力很差,所以在大海中觅食艰难,为求得生存,飞鱼要适应这种残酷的环境,于是练就了飞翔的本领。它们只能飞起来,以水面的昆虫为食。同时,又使自己避开了大鱼的追逐,免遭天敌的攻击。

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讲,飞鱼并不是真正的飞行,而只是滑翔。每当它准备离开水面时,必须在水中快速游泳,胸鳍紧贴身体两侧,像一只潜水艇稳稳上升。飞鱼用它的尾部用力拍水,整个身体好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空中射出,飞腾跃出水面后,打开又长又亮的胸鳍与腹鳍快速向前滑翔。尾鳍击水产生的浮力会把它送上天空,飞鱼会随着上升的气流在天空做短暂的“飞行”。可以说,尾鳍才是飞鱼“飞行”的真正“发动器”。飞鱼滑翔的高度与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高度为距离水面1.2米左右,时间上最多可持续60秒。

但是,当飞鱼受到水下敌害的进攻时,它能以极快的速度飞离水面。如果没有这条尾鳍,飞鱼就再也不能腾空跃起了,只能在海里过着暗淡的一生,或成为凶猛生物的腹中之物。

能“发电”的电鱼

你听说过电鱼吗?这个词对于很多人可能都是陌生的。人们听说过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甚至是潮汐能发电,却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生物也能发电。据统计,有五百多种鱼都会发电,人们把能产生电的鱼称为“电鱼”。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发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可是自然界中有一些鱼也能够发电。其中,以电鲶、电鳐和电鳗的“发电”能力为最强。据科学家测试,一条中等大小的电鳐每秒能放电150次,能产生70~220伏的电压。一条非洲的电鲶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50伏。南美洲的放电冠军——电鳗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这样强大的电压甚至能将马那样大的动物击毙。

这么强大的放电能力是从何而来的呢?经过科学家对电鱼的解剖发现:电鱼的身体内长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是其他鱼类所不具备的。这种器官是由大量的电板和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组成的,是电鱼进行自卫和捕食的重要工具。电鳐的体内有一堆呈六角形的肌肉,这种肌肉的两面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肌肉的一面比较光滑,通过神经连接起来;另一面则凹凸不平,没有神经。电鳐在发电前,由神经传达信号,肌肉光滑面便产生了电位,而另一面由于不受神经控制,所以仍旧保持原来的静态,这两种状态结合便使肌肉的这两侧产生了电位差,电流也就由此而形成了。电鱼种类不同,其发电器官的形状、位置和电板数都不相同。同样是能发电的鱼,电鳗的发电器官位置与电鳐的就不同。电鳗的发电器官生长在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呈长棱形;电鲶的发电器官则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共长有500万块电板;电鳐的发电器官类似扁平状的肾脏,这种器官在其体内中线两侧,共有电板200万块。

研究清楚电鱼为何能发电的秘密后,科学家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电鱼能产生这样强大的电压,为什么自己不会被电到呢?科学家又对电鳐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究,研究发现,电鳐的肌肉有大量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细胞,电压就来源于这样的细胞。当许多小细胞产生的这些微小的电压串联在一起之后,便会形成很高的电压。所以这些电鱼既能产生强大的电压,又不会被强大的电压所电到。

聪明的人类总能从一些神奇的自然现象中获得启示,进而利用它。电鱼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科学家们发现电鱼能放电这一现象后,便利用电鱼的发电原理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科学家们还试图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以及其发电原理,制造出解决船舶、潜艇能源问题的强有力的发电装置。

抗冻的南极鳕鱼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会放电的鱼,有会唱歌的鱼,还有一种极为耐寒的鱼——鳕鱼。鳕鱼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中国的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并目它是黄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鳕鱼的抗寒能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抗冻技术,并将这种抗冻技术用于医学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鳕鱼有非常强的抗寒本领,它可以生活-1.9℃~2℃的冷水环境中。在这样的冷水环境中,如果是温带鱼就会被冻成冰块,而鳕鱼却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在-2℃时,鳕鱼的代谢也能顺利进行,相当于热带鱼在10℃~20℃时的代谢程度。当温度为6℃时,鳕鱼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温度,它会因受“热”而死。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鳕鱼的血液中含有一种叫肝糖蛋白质的物质。这种肝糖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由2个半乳糖和3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单元,许多单元又通过化学键连成一根长长的链条,在血液中盘绕蜷曲成松散的线圈,这种松散的线圈称为无规线圈。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使得这种无规线圈的表面结冰,需要极低的温度。但是当它结了冰,表面的不规则性又会增大。这样反复几次,冰点就会大大降低,鳕鱼便因此具有了极强的抗冻能力。

鳕鱼的这种抗冻本领,给了科学家极大的启发,人类可不可以运用冰冻技术来保存人的生命呢?这样,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心脏的移植等医学问题不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吗?现今在医学上疫苗、血液、精液等的低温保存,以及利用局部冰冻损伤的方法来治疗癌症和溃疡,都是对抗冻技术的初步应用。生物抗冻素和低温酶等活性物质的发现对基因工程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耐高温的鱼

你听说过鱼能在70℃的水中存活吗?有一种鱼生活在火山口附近湖泊里,这里的湖水临近火山,因此火山活动使湖水变热。而这些生活在热水中的鱼却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它们就会被冻得昏死过去。

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春天,一位航海家雷普乘船到北太平洋航行。途经千岛群岛的伊都鲁普岛,当时他刚经历过一场大风暴,又累又饿。他发现岛上的小河里有大量死鱼漂浮在水面上。极度饥饿的雷普捞起了几条死鱼,放在大锅里架火煮了起来。还没开锅,他就迫不及待地揭开盖子,眼前的情景吓了他一跳:锅里的鱼竟然“起死回生”了,正在锅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雷普赶忙用手试了一下锅中的水温,足有50℃以上。这些鱼为什么煮不死呢?

在科学家们的研究记载中,一些鱼类在73~75℃的水中能够自在的生活;水温升至93℃时,就会影响鱼的呼吸;升至99℃时,鱼体平衡就会受到影响;当水温升至106℃时,鱼就会昏迷;当水温升至113℃时,鱼的生命才会终结。由此可见,鱼的适应能力是逐渐形成的。它们习惯于某种温度的水温,一旦这种环境突然发生改变,它们就很难适应,就会死亡。

深海“钓鱼家”鮟鱇鱼

在海洋深处,生活着一种依靠头上的“钓鱼竿”寻觅食物的鱼,这种鱼叫做鱼鮟鱇鱼。鮟鱇鱼的整个身体几乎只有一个头,身体越往后就越小,最后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尾巴。鮟鱇鱼的眼睛长在头顶上,脸朝上,而且无鳃无鳞,依靠胸鳍上的小孔吸海水来提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