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2148800000020

第20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9)

当时,佛教在日本受到封建朝廷的推崇,颇为兴盛。但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受戒仪式受戒,一般都只受过菩萨戒或自誓戒,没有“三师七证”由十位僧侣证明一位僧侣僧籍的具足戒。很多人不经一定手续就“自度”、“私度”作了僧尼,不少农民逃入寺院,剃发为僧以求免税免租,使封建朝廷失掉纳租人;上层僧侣凭借朝廷威势,为所欲为,腐化堕落。因此建立严格的受戒制度,控制憎侣人数的盲目增多,使僧侣遵行应守的清规戒律,抑制违法行为,提高佛学修养,成为整顿日本僧侣制度的急务。

古代名画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天平五年),日僧荣睿、普照随遣唐使入唐,学习戒律,拜谒名僧,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高僧去日本传授戒律,天宝元年(742)冬,荣睿、普照至扬州大明寺,顶礼(五体投地用头去顶尊者的脚,以示尊敬)鉴真足下,具述来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⑤众弟子以日本太远,沧海茫茫,狂风巨浪,百无一至,咸表沉默。鉴真表示为兴佛法“何惜身命”?毅然应请,决心东渡,时年五十五岁。弟子祥彦、道杭、恩乇等二十一人愿同心随去。

鉴真、荣睿、普照、道杭等加紧准备远航用具、食品等,道杭曾是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的家僧,因请李林宗代办从扬州出发经潞至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朝圣证件,以便出海后直航日本。因唐代未经政府批准私人不能出国。至于航船,李林宗也写信给侄子扬州“仓曹”李凑,命其协助。筹备工作正顺利进行之时,天宝二年(743)四月突生意外。因道杭说:此去日本,为传戒法,需德高望重者,高丽僧如海少学,不宜同行!如海怒,至官府诬告道杭勾结海贼,正造船备粮,致使道杭、荣睿、普照等被捕,船只、干粮被没收。后虽获释但第一次东渡失败。

荣睿、普照获释后至大明寺准备再次东渡。鉴真以全部积蓄买军舟一只,雇水手十八名,备办海粮、佛经、袈裟,并招聘工匠八十五名。天宝二年(743)十二月,鉴真、荣睿、普照、思乇等一百余人,同驾一舟,举帆东下。由扬州出发,出大运河口入长江,至狼沟浦(今江苏太仓浏河口附近的狼港),遇风暴,浪击舟破,离船登上浅滩,潮水逆涌,水过腰深。时值隆冬,寒风刺骨,冷水浸身,艰辛备至。第二次东渡,未曾远航,即遭失败。

鉴真亲自组织指挥抢修船只,修复后,一行人重新登船,开始第三次东渡,出长江口直指日本,不幸到舟山海面船触暗礁,人虽上岸,但船沉海底,粮水俱尽。一百余人于荒凉小岛上在饥渴寒冷中度过三昼夜,后获救安置在朗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第三次东渡又遭失败。

第三次东渡失败后,鉴真等暂居明州阿育王寺,巡游附近诸州讲律授戒。越州僧知鉴真欲东渡,告州官曰:“日本僧荣睿诱大和上欲往日本国。”荣睿被捕人狱,病重始获释。鉴真以荣睿、普照为求佛法,历尽艰辛而终不退悔。钦佩其志向,故东渡弘法决心益坚。天宝三年(744)又准备第四次东渡,遣法进等到福州办粮买船,拟从福州登船,以避江淮一带官府耳目。鉴真率门徒祥彦、荣睿、普照、思乇等三十余人,辞别阿育王寺,开始巡礼佛迹,进入天台山。朝圣佛迹后,去福建途中,又生意外。鉴真在扬州的弟子灵祜向各寺僧侣说:“我大师和上,发愿向日本国,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可共告官,遮令留住。”⑥出于对大师的爱护,众僧共同署名,向官府呈递阻止鉴真东渡请求书。江东道采访使下令追踪,到黄岩县禅林寺扣留鉴真一行。派兵防卫,送回扬州崇福寺。第四次东渡失败。鉴真呵责灵祜,灵祜日日忏悔,每夜一立至五更谢罪,连立六十天方得鉴真谅解。

天宝七载(748)春,荣睿、普照从同安郡(今安徽安庆)再来扬州崇福寺,鉴真虽已六十一高龄,但东渡壮志不减,决定即行造船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年所备。僧祥彦、荣睿、普照、思讬等一十四人同行,水手十八人,及其他相随者共35人。当年六月廿七日自崇福寺出发,出长江口,扬帆出海,开始第五次东渡。为等候顺风,在越州界三塔山(今定海海中的小洋山)停住一月。得好风,发至暑风山(当指舟山岛附近)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风起出发,突见东南海面出现一座岛山,至日中,岛山骤然消失,继而天色昏暗,阴云密布狂风突起,巨浪滔天。岛山实为积聚之蜃气,预兆飓风将临。鉴真一行,不识气象,继续航行,至风暴来临,已远离暑风山,无法返航。时风急浪峻,水黑如墨,船飘怒涛间,忽而被涌上高山,忽而被摔人深谷,人皆晕醉,船在大海上漂流,三日过蛇海,蛇长一丈余,小者五尺余,色暗有白斑,满泛海上。一日过飞鱼海,白色飞鱼,长一尺许,遮蔽海空。一日经飞鸟海,鸟大如人,飞集船上,船重欲沉,以手推之,鸟即衔手。船上淡水用尽,每餐由普照发每人生米少许,嚼米,喉干咽不下,吐不出,饮海水,即腹胀。众人干渴欲死。次日,酐南空中云来覆船上,落雨,人皆以碗盛水,饮之甘美,始解危难。次日又降雨,人皆饱足。如此海上漂流十四天,始在南海中一岛登陆,其地虽当冬十一月,仍鲜花竞艳,树实竹笋。经四经纪人引道,经三日到振州(今海南岛南端崖县)。此后在地方官迎接护送下,鉴真从海南经雷州半岛,绕广西、广东、江西而北返。天宝十载(751)返回扬州。第五次东渡又归失败。先后有三十六名中日人员牺牲。荣睿几经囚牢,又遇险漂流,积劳成疾,在端州(今广东高要)病逝。鉴真哀恸悲切,送丧而去⑦。北逗途中,普照见鉴真长年颠簸,体质日衰,不忍师父晚年再遭苦难,决定忍痛分离,去阿育王寺等待归国便船。鉴真执普照手,悲泣说:“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到日本国,壮志不息!”师生分手,无比感念。跟随鉴真多年的祥彦也不幸逝世。鉴真悲恸万分,抚遗体连呼“彦!彦!”由于长期艰辛熬煎,又频轻炎热,鉴真视力日减,虽经治疗,不见成效,终于双目失明。

经过十二年的努力,鉴真终于在天宝十二载(753)冬,以六十六岁的高龄率弟子二十多入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船东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宝、昆仑人军法力、占婆人善所。鉴真所乘船于次年一月十七日(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到达萨摩国川边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川边郡秋目浦),一个多月后在盛大隆重的欢迎下进入首都奈良,留居著名的东大寺。当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为日本圣武上皇、皇太后和孝谦天皇授戒。日本僧人在称为“三师七证”的十位和尚参加下出家受戒,此为日本正规授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在他的亲自设计和领导下,奈良修建了唐招提寺。寺中金堂采用三层斗拱,房脊两端鸱尾高挺,整个建筑简朴优美,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物,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是研究唐代建筑最珍贵的“标本”建筑物之一。唐招提寺的佛像雕塑也是在鉴真主持指导下由他的弟子和日本匠师完成的。传播了唐朝雕塑艺术干漆夹聍法,鉴真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夹聍座像是十分杰出的艺术珍品。鉴真携带佛经八十四部共三百余卷,大批佛像、佛具,并凭他的精深学识对日本经疏的错误一一订正。鉴真虽双目失明,但凭手摸、鼻嗅、口尝鉴定了正仓院所藏草药。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鉴真圆寂,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他被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他的干漆夹聍像一直安放于该寺,被定为日本“国宝”,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送这座塑像短期来华,回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通过以上交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发展到空前广泛深入的新阶段。先进的唐文化给日本文化以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贞观十九年(645),日本进行大化改新,长期留学中国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家大事。他们参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考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

二、教育方面,不少是照搬唐制,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寮,以后学制逐渐完备,设明经、纪传、明法、书、算等科,各科均设博士、助教进行讲授、教科书为中国儒家经典。由于日本的门阀政治,高官必出权门,因而并未原封不动地接受唐的科举制度。

三、语言文字方面,日本古代无文字,八世纪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汉字标音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假名”(即字母),吉备真备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片”即“偏”),空海采用汉字草体全字造成“平假名”(“平”即“全”)。这些新体文字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汉文仍被尊重,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四、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被移植到日本并获得蓬勃发展,尤以唐诗影响最大,上至天皇下至一般贵族,皆以欣赏和写作汉诗为时尚。自居易诗尤为日人所喜爱。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小野篁、橘逸势等对中国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用汉文写成的《怀凤藻》、《凌云集》、《经国集》等文学著作不断出现。

五、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入唐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的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绘画给日本绘画影响极大,日画家摹绘唐人绘画的作品称为“唐绘”,日本高松壕古墓侍女群壁画与唐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侍女壁画十分相似。鉴真将王羲之父子真迹带到日本,引起日本学习书法的热潮,出现了空海、桔逸势、嵯峨天皇等所谓“能书三笔”。由于学习了唐工艺的先进技术和设计,日本许多手工艺品(家具、食器、文具、乐器等)甚至无法确定是唐制还是日制。

六、科学技术方面,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陆续传到日本。

七、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传入日本,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端午节,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亦由唐朝传入日本,中日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注释

①《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②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写作十九次,是把667年日本派伊吉博德等送回唐驻百济镇将刘仁愿的使者法聪也算作一次。实际上这次仅为送客而且只到百济,并未入唐,以不计为宜。

③《日本书纪》白雉五年七月条。

④苍梧山亦名九疑山,在湖南省宁远县东南,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即此。

⑤[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40页。

⑥[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60页。

⑦[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