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2148800000022

第22章 大唐王朝全面解读(2)

韦皋(745~805),字城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年轻时是建陵(肃宗墓)的挽郎,后来在凤翔节度使张镒的提携下,当上了陇州行营留后,开始掌握地方军权。朱泚造反时曾派使者劝他同反,他则杀掉使者,显示了对李唐王朝的忠心。此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屡屡升迁。贞元元年(785),他被委以重任,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蜀地历来富庶,是唐王朝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剑南西川节度使更肩负着镇守西南边陲的重任。四十岁的韦皋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在镇蜀的二十年中,他“服南诏,摧吐蕃”,立下了赫赫功劳,使“南诏入贡,西戎寝患”。

韦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采取了以招抚为主,用武为辅,争取西南各民族以孤立吐蕃的策略。韦皋入蜀后,深感南诏在平定吐蕃中有巨大作用。南诏本来是在唐王朝支持下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但天宝末年杨国忠错误地发动了两次对南诏的战争,致使南诏改臣吐蕃,甚至南诏王阎罗凤在叛唐后刻碑于国门,表明自己为人所逼,心里还是向着唐朝的。当韦皋得知当时的南诏王异牟寻有归唐之意后,马上派人前去招抚。韦皋不仅使南诏重新归唐,而且废除了过去强迫南诏子弟入京城做“质子”的制度,帮助南诏人民发展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同时韦皋也对其他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予以招抚,真正地实现了对吐蕃贵族的孤立。他借用武力,毫无后顾之忧地多次痛击吐蕃。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转战千里,俘虏吐蕃宰相论莽热,彻底解除了西南边疆的困扰。

韦皋一生,位兼将相,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长达二十一年,为保卫唐代西南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柳宗元的生平情况如何

柳宗元(773~819),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字子厚。是北魏侍中济阴公的后代,曾伯祖柳奭(shi)曾在高宗朝任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柳宗元出生于长安,也是在那里长大的。有的书上称他为柳河东,有时他也自称晋人,其实这只是沿用祖籍的习惯说法罢了。由于晚年被贬往柳州并最终客死于此,因而人们又称其为柳柳州。

古代人物柳宗元少年时就很聪慧,尤其精通西汉诗赋,写得异常精美,为时人所称道。他儿时的文化知识主要是由他母亲卢氏教的,卢氏出身于涿郡范阳的大族,祖上也世代为官。受家庭的影响,柳宗元从小就以读书做官作为努力的目标。他父亲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于贞元九年(793)春考中进士,贞元十四年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被任命为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时因患严重风疾而不能正常处理国事,朝政由顺宗为太子时的亲信王叔文、韦执谊执掌。这二人都很欣赏柳宗元的才华,经常在一起讨论政事。“二王八司马”事件爆发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还未到任又远贬为永州司马。由于永州生活比较艰苦,因而不到半年他的母亲卢氏便因病去世了。元和十年(815)又被贬为柳州刺史,这时他的好友刘禹锡由于写诗得罪了当朝新贵们而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不忍心刘禹锡母子别离,因为刘母年已八十余,不可能随其子长途前往,于是柳宗元就上疏请求让自己去播州,刘禹锡去柳州。后经裴度在皇帝面前再三说情,才最终让刘禹锡改去连州(今广州北部)。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严令禁止巫术,又废除了典贴良人男女做奴婢的旧习俗。已设为奴婢的可按照时间计算应得的工钱,如达到所欠债务的数目则可以恢复自由。这项革新措施的实行,立即受到了当地广大贫苦百姓的欢迎,而且这一措施对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也是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柳宗元初到柳州时,年纪并非很老,然而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特别是母亲的去世和刚到柳州堂弟就暴病身亡等事情,使他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打击,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在文学上成就很大,尤其是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鼓励后学,许多考上进士的年轻人不远千里向他学习。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因受尊号而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遗憾的是诏书还未到柳州,柳宗元就于同年十月病逝了,年仅四十七岁。有文集四十卷传世。

如何评价李吉甫这个历史人物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少时好学,会写文章。二十七岁时被任为太常博士。他博学多闻,尤其对国家典制及其历代沿革特别精通,很受人们称赞。曾任屯田员外郎,后改任驾部员外,深得名臣李泌、窦参的赏识。

古代名画陆贽当了宰相之后,李吉甫被贬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员外长史,后遇赦,重新起用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此时,陆贽也被贬到忠州,人们颇为陆贽担心,以为李吉甫定会伺机报复。出乎意料的是,李吉甫不计前嫌,对陆贽非常友好,终于赢得了陆贽的信任,人们也更加敬重李吉甫。宪宗即位,李吉甫被任用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中书小吏滑涣与宦官刘光琦亲善,经常弄权作弊,李吉甫力主除去二人。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李吉甫支持宪宗发兵讨伐,并提出了合理的出兵之策,因此深受宪宗信任。第二年,升任宰相。他生性聪敏,精通政务,又因贬在江淮十五余年,深知民间疾苦。因而担任宰相后,颇重民意,多纳贤才,甚有美称。

元和三年,宪宗举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有人在应试对策中指责时政之失,言词激烈,无所回避,李吉甫认为考生是在攻击自己,哭诉于皇帝。宪宗听信李吉甫的话,将主持考试的官员贬谪,攻击朝政的考生们当然也名落孙山。

李吉甫看到裴垍久在翰林院,又深受宪宗信任,主动向宪宗提出重用裴垍,代替自己为相。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宪宗亲自到通化门楼为他饯行。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他仍然关心朝政,每遇军政大事,他都密疏皇上,陈述己见。他还在高邮(今江苏高邮)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为当地百姓办了实事。

元和五年(810),裴垍因病免职。李吉甫于第二年春回到京师,拜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赵国公。李吉甫再度拜相后,他针对时政之弊,提出了许多改革意见,如裁减官员、重新量定官员俸禄等。李吉甫还常为宪宗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谏议,深受宪宗的赏识与信任。

李吉甫知识渊博,学术上亦很有成就。其著述有《元和郡县图志》、《六代略》、《国计簿》、《百司举要》等,但留传至今的只有《元和郡县图志》(图已丢失)。元和九年十月,李吉甫暴病而卒,终年五十七岁。

李吉甫作为唐后期一名政治家,史称他“该洽经典,详练故实”,虽时有沉浮,但始终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为人正直,且有突出的学术贡献,不愧为一代名臣。

杜佑是何许人?任宰相期间政绩如何

杜佑(735~813),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望族,十八岁以门荫入仕,历任济南郡(今山东济南)参军、剡县(今浙江嵊县)丞、工部郎中、江西青苗使、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等职。后因奸臣卢杞排挤,外放到地方,先后担任苏州刺史、陕州(今河南陕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古代皇帝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出任宰相。德宗驾崩,杜佑行冢宰之职,又任检校司徒,兼度支盐铁使。当时王叔文为度支盐铁副使,杜佑因身为宰相而不能亲自处理度支盐铁之事,王叔文独揽大权。王叔文遭贬斥后,杜佑遂推荐李巽为副使。顺宗居丧期间,杜佑再次行冢宰之职,把度支盐铁之权交给李巽。当时,国家经费由度支总领,度支为了节省费用,常常让一官身兼数职,涉及各个官府,导致官员权务繁杂而又不得要领。杜佑对此进行了改革,他将营缮事务归于将作监,将木炭管理归于司农寺,将漂染业归于少府监。通过改革,简化了官员职务,理顺了管理环节。

元和元年(806),杜佑拜为司徒,封岐国公。这一年,党项暗通吐蕃在边境寻衅,边将为了邀功,力请出兵讨伐。杜佑认为唐朝政府财政紧张,不具备大规模用兵的有利条件,于是上疏极力反对用兵之事,并提出用怀柔之策安抚少数民族。宪宗非常赞成,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年多后,杜佑因年老多病请求离职。宪宗准许他三五日一人中书省参与政事,且对他非常尊敬,每次见面时只称他的官职而不呼姓名。元和七年,杜佑连续四次上表请求离职,宪宗考虑到他的确是年迈体弱,只好准许其颐养天年。元和八年,杜佑患病而亡,终年七十八岁。

杜佑是唐朝中后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理财家。他为人谦逊,为政宽厚,一生为宦近六十年,权衡事务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深得人们尊重。但是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其所长。贞元十六年(800),徐州张建封之子擅立节度使,德宗命杜佑为主帅统淮泗之军进讨,然杜佑一味固守,不敢进军,以致贻误了战机。

杜佑还是杰出的史学家。他一生勤奋,博学多闻。夜晚灯下苦读,虽位至宰相,始终孜孜不倦。贞元十七年,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完成了《通典》二百卷。《通典》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书中叙事上起远古黄帝,下至玄宗天宝末年,有些甚至涉及肃宗、代宗时事,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源流演变做了详细叙述,还收录了前人的评议和评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它开创了我国史书编著的新体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郑余庆为什么被当时人称为“一代儒宗”

郑余庆(746~820),字居业,出身名门荥阳郑氏之后。他历仕于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四朝,贞元与元和年间先后两次拜相,是唐中期著名的大臣。

代宗大历年间,郑余庆举进士入仕。德宗贞元初,他由幕职官选为翰林学士,以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贞元十四年(798),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因得罪被贬官为郴州司马。顺宗时,重新起用为尚书左丞。宪宗即位后,再度拜相。

郑余庆先后四朝为官,刚正耿直,奏闻文雅流畅,言多中肯,切中时弊。他还不畏权奸,宪宗朝有个中书主书叫滑涣,他职务虽低,但为人阴险狡诈,勾结权宦,干预朝政,气焰嚣张一时。有一次,宰相们在一起议事,滑涣竟然在宰相前指手画脚,目中无人。其他宰相都不敢惹他,唯独郑余庆当场把他臭骂了一通。后滑涣怀恨在心,暗中使坏,把郑余庆罢为太子宾客。直到滑涣贪污腐败的丑事被揭发,宪宗才恍然大悟,由此更加敬重郑余庆,累迁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元和九年(814),郑余庆出任山南西道、凤翔节度使。后又历任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国子祭酒等职,封爵荥阳郡公。

郑余庆精通六经,在奏议中也能引经据典,为人所敬重。他还积极倡导儒学,一些不理解他的人都说他不合时宜。他的文集、表疏、碑志、诗赋广泛流行于世,在当时影很大。他为人清俭朴素,家无余财,志节始终不渝,不失儒者之道。他出将入相,为官显要,将近五十年,但却没有任何积蓄,所得俸禄,都分给了亲族故友。在他任节度使时,把所得的钱物都用来周济别人,很得人们的爱戴。唐宪宗知道他穷,每逢派中使外出,总是告诫他们不许向郑余庆索取任何东西。他死后,因为没钱安葬,穆宗特许给一月俸钱以帮助办理丧事。因为他的学识和品行为时人所敬仰,所以被时人称为“一代儒宗”。

韩愈生平有哪些事迹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由于先世居于昌黎(今河北昌黎),故世称其为昌黎先生。三岁时父母双亡,靠兄嫂抚养长大。幼时聪慧好学,博闻强记。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但是并未很快被任用。宰相董晋出任宣武节度使,韩愈被聘为幕僚。董晋死后,又为宁武节度使张建封宾佐。后来入朝,任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他生性率直,疾恶如仇。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上疏数千言,极言当时政出多门、宦官专权及宫市掠夺的弊政,触怒了德宗皇帝,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又改任江陵(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

韩愈元和初年(806),韩愈被召为国子博士,后升任都官员外郎。元和八年,韩愈为犯赃贬官的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令柳涧上疏申诉,得罪了当权者,又贬为国子博士。韩愈才高气盛,由于在官场上不得志,累遭贬黜,遂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者见到此文之后,大受感动,认为韩愈很有史才,于是将他调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次年,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八月,宪宗任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韩愈由裴度推荐任命为行军司马。淮西平定以后,韩愈因随军有功,提升为刑部侍郎,仕途很是得意。然而,很快因《论佛骨表》之事再次遭贬。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佛指舍利,唐代每三十年迎一次佛骨,据说每逢迎佛骨之年,岁丰人和。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中使杜英奇与宫人三十多人迎佛骨。佛骨入京后,先在宫中供奉三日,然后又遍送长安诸寺供奉,好多百姓荒废产业而虔诚膜拜。韩愈素不信佛,上疏反对,触怒了宪宗皇帝,于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在潮州,韩愈曾组织民夫将州城西一个大水池决堤放水,消除了当地百姓的鳄鱼之患,并作《鳄鱼祭》一文,以资纪念。后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他在袁州废除了当地买卖奴婢的陋习,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元和十五年(820),韩愈拜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叛乱,穆宗派韩愈前去宣慰。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叛军,谕以大义。他言辞恳切,使叛军头目王廷凑敬畏不已。回朝后,升任吏部侍郎,后又任京兆尹等职。长庆四年(824)十二月,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所以后世敬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一生为官为政,同时做诗撰文,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他的文学和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作品除《韩昌黎集》外,还有《顺宗实录》流传于世。韩愈思想的主流是儒学传统,他的哲学代表作有《原道》、《原性》、《原人》、《原毁》、《原鬼》等,阐述了他的天命论、道统论和人性论。这些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天命论”在韩愈的世界观中占统治地位,强调天是有意志的,人是无法改变的。道统论强调的“道”是儒家之道,是以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张博爱是“仁”,行为合乎封建等级秩序就是“义”,按照“仁义”的法则行事就是“道”,内心具备了“仁义”就是“德”。认为这种“道”自古延续至今。这种儒家思想到宋朝加以发挥,被称为“道”或“理”,被宋明理学家更进一步哲学化了。“人性论”也称“性情说”,“性”是人性,即人的本性,由仁、义、礼、智、信组成。由于人对五德具备情况不同,决定了人性的不同,韩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即“性三品说”。

元稹的人品为什么前后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