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1
2148900000004

第4章 概述(3)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结束了他荒淫腐朽的一生。因没有儿子,由皇太后张氏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定策,以武宗遗诏的名义,召兴献王的世子朱厚熄入继皇位,这便是在位时间长达45年的明世宗。嘉靖初年,世宗因杨廷和的拥戴之功,即位后便命他组阁执政。杨廷和鉴于武宗朝的弊政,锐意求治,起衰振隳,斥逐了武宗的旧宠佞幸,并推行了部分的改良措施。多少缓和了嘉靖初年的社会矛盾。为此,世宗甚至也被时人誉作“中兴圣祖”。然而,没过多久,杨廷和却因“大礼仪”之争而遭贬职。此后,世宗也很快失去了勤政的热情,嘉靖朝再次陷入弊窦丛生的局面。世宗深居内宫潜心修炼,沉湎于方士巫术,妄想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以永享荣华富贵。对于朝臣,他刚愎自用,动辄刑戮相加。为人又好虚荣,特别喜欢臣下的阿谀奉承和歌功颂德。他为了与内阁对抗,在朝臣中扶植亲信势力,形成了新的外廷中心,客观上为臣下拉帮结派、相互攻讦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此,士大夫朋党习气日益深重,遂至牢不可破。当时,朝臣争夺首辅的斗争非常激烈,首辅之争充满着血腥的倾轧和暗算,使得朝政经常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特别是严嵩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不遗余力地网罗亲信,“文武将吏,尽出其门”,“宾客满朝班,亲姻尽朱紫”。严嵩竭力排斥、打击异己势力,大肆招财纳贿,从而造成嘉靖朝政治腐败、边防空虚的局面。此后,从嘉靖到万历初的半个世纪里,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东南沿海倭寇的频繁侵扰,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倭患;而西北沿边则受到蒙古贵族俺答的多次入掠,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即大将军仇鸾徒拥重兵、与俺答骑兵相遇惨遭大败的事件,充分暴露了大明王朝军事上的虚弱,也反映了嘉靖朝严嵩专权的祸害。政治的腐败,直接导致了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户部主事海瑞冒死上《治安疏》,他引用当时人们对世宗年号“嘉靖”的解释——“‘嘉’者,家也;‘靖’者,尽也。‘嘉靖’的意思是说‘家家皆尽而无财用。’”这确实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去世,其第三子朱载重即位,改元隆庆,此即明穆宗。穆宗在位6年,锦衣玉食,大肆挥霍浪费,财政危机日趋严重。他从不省览章奏,上朝时往往听任群臣争议,自己则不发一语,故而朝政实权落到了内阁首辅身上,争夺首辅的斗争愈趋激烈。先前在阁辅争权中取代了严嵩的徐阶,此时又为阁臣高拱所倾倒。神宗即位后,高拱和张居正同为顾命大臣。张居正联络司礼监冯保,权倾高拱,从而结束了历时久远的内阁纷争。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之初,还是个十龄幼童,对张居正颇存敬畏之心,凡事言听计从。后者在皇太后、冯保等人的支持下,大权独揽,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担任阁辅10年,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多项重大的改革。其中,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将赋税、徭役和杂税合而为一,按亩征收银两,田赋由征收实物改为征银,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此次改革,一般看做是明代中期的下限。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当时神宗已年满20岁。摆脱了首辅掣肘之后的神宗,不问政事,纵情声色。他信任太监张诚,宠爱郑贵妃,生活上日趋淫糜腐化。万历十四年(1586年)下半年以后,他竟以“龙体欠安”为名长期怠政。在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仅于万历后期上朝过一次。此外,他不面见大臣商议国事,不亲祭太庙,不搞经筵日讲,不及时处理大臣的奏疏。这些,都使得明朝官吏的任免,处于半停滞的状态,在职的官吏不能得到正常的升迁,空缺的职位难以及时补充。以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员缺情况为例,原定南、北两京应设尚书、都御史14员,当时却仅有6员。侍郎、卿寺之职也都大半空缺着,御史、给事中等官甚至不到原额的1/10。这种政事荒殆的结果,使得晚明的官僚机构近于瘫痪。与此同时,神宗怠于政事却勤于搜刮,他好货成癖,贪婪无厌,拼命追求财货,对城市工商业的掠夺在明代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神宗派出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征商、开矿为名,肆无忌惮地掠夺民间的金银。这些宦官往往以开矿为名,强占土地,巧立商税名目,横征暴敛。他们豢养的地痞流氓常常直入民家,奸污妇女,甚至随意捕杀人民,严重摧残了江南新兴的商业和手工业,使得万历年间的社会经济急剧凋敝。为此,全国的许多城镇都曾掀起过反矿监、税使的斗争。另外,神宗往往不顾封建统治规范任意行事,从而遭到敢言直谏的朝臣的反对,朝野上下因皇帝怠政,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故而分成派别进一步争斗不已,逐渐形成了东林党和宣、昆、齐、楚、浙各党,从而酿成了万历以来激烈的党争。党争首先开始于“争国本”。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发生皇位继承的危机,万历皇帝意欲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对此,一些大臣曲意奉迎,而以顾宪成为首的一些官僚,则坚决主张应立万历皇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于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故称为“国本”。对立的双方交章攻讦,朝臣中朋党林立,朝政日趋窳败,政治衰象迭现。对此,清代史学家谷应泰说过:“万历朝已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当时,百姓流亡、政治混乱,没有亡国已是相当幸运的了。”

神宗病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八月,太子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光宗执政月余,又死,其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改次年为天启元年(1621年)。光、熹时期,大臣之间的党派纷争仍在继续,朝野上下的精力,主要消磨在无休止的门户之争中。熹宗年少,对朝政漠不关心,却喜欢建造房屋,他常亲自操斧锯凿削,乐此不疲。据说,所做木工活的水平,连能工巧匠都难以比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往往在他营造正酣之际,从旁传奏文书。熹宗漫不经心地奏听完毕,总是随口答曰:“你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于是,“大柄已移太阿倒”,魏忠贤等人便操纵如意,在朝廷上为所欲为,从而加剧了晚明政局的腐败。对此,后人有一首《明代杂事诗》这样写道:

殿阁楼台信手为,

宵衣旰食斗新奇。

戗金铁柄双龙斧,

斫尽金瓯总不知。

帝王的不问政事,给魏忠贤专权创造了条件。他屡兴大狱,颁布《三朝要典》等,力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此后,朝政在魏忠贤的主持下,更加混乱和恶化。

天启之后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年号崇祯。即位伊始,便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重新召用一些有声望的东林党人和不依附阉党的官僚,朝政一度颇有起色。不过,崇祯为人喜好虚荣,刚愎自用,时过不久便重蹈覆辙,使得阉党势力与东林党人之间的门户之争再度激化,朋党纷争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

就在明王朝国势日趋衰颓,朝野上下一片混争声中,崇祯朝的社会矛盾和内忧外患更趋剧烈。早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东北女真族崛起,在建州左卫都督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步壮大起来,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虎视眈眈,成为明朝东北边境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大敌当前、边患紧迫的形势下,明朝内部的党争仍然是无休无止。为了筹措与“后金”战争的费用,国力凋敝的明朝政府向民间残酷榨取,加派“辽饷”。当时,强加在农民头上的赋役本已相当严重,加派自然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政府又相继加派了“剿饷”和“练饷”,与先前的“辽饷”,合称为“三饷”。“三饷”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赋税苛重,再加上当时连年灾荒,天灾人祸纷至沓来,交相为虐,以致民不堪命,怨声四起。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灾情严重,农民颗粒无收。在饥民王二的鼓动下,首先揭竿而起,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此后,到了崇祯朝便迅速形成为燎原之势。起义军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领导下,转战中原各地,沉重地打击了明朝统治者。特别是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当时流传的歌谣道:“吃他娘,穿他娘,大家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显然,“均田免赋”是顺应民心的口号,使得李自成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了百万之众。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称新顺王于襄阳,建百官之属。继而破潼关,进取西安。次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宣告灭亡。至此,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朱明王朝垮台了。

明亡后,其残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桂王永乐政权和韩王定武政权,史称“南明”。不过,“南朝天子原风流,玉树后庭还相侔。”它们完全继承了明朝政府的丑恶腐败现象,内部纷争严重,政治腐朽不堪。譬如,弘光皇帝成天在深宫里纵情声色,他所关心的不外乎是梨园弟子殊少佳丽,而置国事于不闻不问。在他常住的宫殿里,竟有这样一副对联:“万事何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故而有人形容他们是“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这样的一些政权,又岂是八旗骁骑的对手?

就在明朝灭亡前后,明宁远总兵吴三桂投靠清朝,引导清兵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撤出北京,转战西北。清朝为夺取全国统治政权,先后对农民义军、南明小朝廷和台湾郑氏势力进行军事镇压,最终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明清鼎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