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21496100000004

第4章 早期记忆

人格的形成

追求优越感时个人付出的努力,在人格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人类心灵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包含了这种努力。了解这点对认清个人生活态度,最少有两点帮助:第一,能选择一种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但选择不会对结果造成任何影响,结果总能彰显人格中最关键的部分;第二,语言、思想、感觉、行为都能用于研究,从而大大丰富研究素材。要在研究某种行为期间矫正鲁莽引发的错误,方式多种多样。要确定被研究行为的意义,就必须只把其当成整体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一切表现描绘的都是相同的事,因此都可以得出相同类型的答案。考古学家会搜寻古代的各类工具,努力从寻觅到的碎陶瓷、建筑遗迹、残损石碑、古籍中,发现逝去的城市生活,我们跟他们没什么两样。区别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已经逝去的东西,而是人体内部构造,即一种能持续用新形式展现出本来意义的活动型人格。

在一切心理学科中,个体心理学的学习、利用难度可能是最高的,毕竟要对某个人形成了解并非易事。一定要努力寻觅人格整体,一定要维持好奇心,直到整件事清晰展现出来。要从人进入自己房间的方式、微笑的模样、行走的表情等细枝末节中,寻觅所需的灵感。我们可能会在某个点上疑惑不解,但总能及时矫正、确定下来。事实上,心理治疗这种练习与试验,也是需要合作的。一定要维持对别人的兴趣,才能取得成功。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发掘真相,不遗余力。要同时解决病人的态度及其遭遇的困难。只有当病人了解自己时,才能证明我们是对的,我们自以为了解病人是不行的。真正的真理必须要能适应任何情况,否则就说明我们的了解还不够。部分学派就是因为不明白这点,才提出了一种超出个体治疗领域的概念:负迁移与正迁移。跟一个肆无忌惮的病人在一起,放纵他或许能取悦他,却会更加刺激他想压制他人的念头。忽略他又会引发他的敌对态度,他为证明自己是对的,会拒绝接受治疗,除非我们能道歉。无论忽略他还是放纵他,都不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展现个体对同类最真实、最客观的兴趣。为实现他的幸福和其他人的利益,我们要跟他合作,找出他的难题。我们会在该目标的指引下,不再对迁移怀有期待,不再表现得高高在上,也不再让他觉得自己没有责任。

早期记忆的影响

最能展现人心灵秘密的是人的记忆,这点已经研究证实。记忆是一种能随身携带的载体,能让人记起自己的限制与环境。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记忆都记录着他心目中的重大事件,是从数万记忆中挑选出来的,并非偶然。因此可称记忆为人的“生活故事”,人能在记忆的推动下给自己宽慰、告诫,以此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时,也能以过去的经验和经过验证的方式作为依据。

个体借助记忆调整情绪的方式,并不那么难以发现。在困境中感到消沉的人,会回想起过去的相似经历。例如悲观者的记忆基本都是悲观的,乐观者的记忆却基本都是乐观的,会使其更加乐观,在困境中,他会利用记忆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因此梦能达成的目标,记忆也能达成。在关键的选择面前,有些人会梦到自己已摆脱艰难的处境。在他们看来,选择是一种磨炼,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感受的途径。所有人都遵守相同的原则,所以他们心情的构造与平衡会对个体心情的变动发挥作用。回忆自己过去的成功,能让抑郁者走出抑郁。而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悲剧的人,必然只会对悲惨的事留下记忆。记忆跟生活态度步骤统一。若在优越感目标的推动下,某人觉得别人都很轻视自己,那受辱的经历肯定会充斥他的记忆。生活态度的变动,会让其记忆也跟着变动。他的记忆会有不一样的事件,如若不然,记忆中同样一件事,在他那里便会有不一样的诠释角度。

早期记忆关键至极。首先,记忆会真实记录下人的生活态度源头和最简单的表现方式。记忆能作为判断以下问题的依据:某个孩子有没有被忽略,有没有被溺爱,他能不能跟其他人合作,他愿意跟什么人在一起,他遭遇了何种问题,解决方式如何。一个视力差、极力想看清楚的孩子,会有很多跟视觉有关的记忆。在谈到自己的记忆时,他也许会这样说:“我认真观察四周……”他可能会把各类形状、颜色都描述出来。一个行动不方便、迫切想要运动的孩子,也会在记忆中展现这种念头。童年时期便产生的深刻记忆,必然与本人的兴趣相符,所以要了解其兴趣,才能明白其目标与生活态度。从该结论可推断出,在心理治疗中,早期记忆占据的地位相当重要。不仅如此,孩子跟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关系如何,也能在早期记忆中得到体现。记忆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展现了人心底的思想:“我一早就这样了”,或是“我在童年时期就知道世界是这样了”。至于记忆是不是正确,却并不重要。

对最早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和描绘记忆的方式,是记忆中最重要的两点。人的人生观以最初记忆为基础,我们能从该基础上找到此人发展的起点。

在对人格进行研究时,务必要考虑最初记忆。就算是以下情况,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有人会表示自己不能确定事情的前后顺序,或是根本不复记忆。这些情况能作为判定其对该题目有无兴趣,或有无合作意愿的依据。一般说来,人的最初记忆都是没有特殊寓意的简单事实,人们很愿意谈到它们。对于自己的最初记忆,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人们通常会在记忆中表现出跟其他人的关系、生活目标、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我们要深入研究最初记忆,其中有大量可用信息。可让各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写出自己的最初记忆,明白了这些最初记忆,就获得了有效信息。

为证实该结论是正确的,接下来说几个案例。若我们只了解被研究对象的最初记忆,对他们的其他状况一无所知,为验证我们从他们的性格中找到的有用信息,可对他们性格的其他表现方式加以利用,这可以算作提升我们判断能力的一种训练。我们要有能力分辨真伪,同时一定要明白该怎样进行比较,特别是以某个人受到的训练为依据,为以下几点做出判断:他是不是愿意合作,他是很胆怯还是很自信,他是不是独立,他是只想得到还是愿意付出。

案例一

一定要留意他的最初记忆中出现的人物:“因为我妹妹……”从这种描绘中能断定,他的妹妹曾带给他不快,他跟妹妹应该是像竞争对手一样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给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孩子不会跟与自己存在对立关系的人合作。不过,他们也有可能是很好的朋友,上述推测不一定成立。

“因为我妹妹很小,我要想出门,一定要等她长大。”他们果然存在对立关系。不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做这样一番推测:“我一定要等现在还很年幼的妹妹长大后才能出去,我的自由被妹妹破坏了!”如果这种解释成立,研究对象的感受就很清楚了:“被人束缚相当于失去自由,这对我而言,堪称最恶劣的事。”由此可知,研究对象是女孩的概率比较高。

“我们之后站在相同的起点上。”对于女孩,这种教育并不科学,或许会让她觉得,自己一定要等妹妹,只因为妹妹年幼。由始至终,女孩都对该解释深信不疑。她认为自己很不受重视,总在让着妹妹。她很可能会把怒气发泄到母亲身上。除此之外,这还可能拉近她和父亲的关系。

“我还记得妈妈提到,我们第一天去上学,她觉得非常孤独,到了下午,她盼着我们能早点回家,隔一会儿就要去门口看一看。”我们能从这种描绘中发现女孩了解了母亲的忐忑,而母亲这样做并不理智。母亲很明显是位慈母,对此女孩也有体会,可女孩的安全感却如此匮乏。如果能跟她交流一番,我们可能会从她口中听到,她母亲对妹妹更加偏爱,的确有很多最年幼的子女在家里最受宠。我们能从所有对记忆的描绘中发现,对于妹妹,这位姐姐持敌对态度,觉得妹妹是自己的障碍,因为这个缘故,姐姐或许还会嫉妒妹妹,因此不必奇怪姐姐可能会对年轻女子心存厌恶。不少人都害怕变老,面对年轻的同性,有些女性还会产生嫉妒心理。

案例二

“爷爷的葬礼是我的最初记忆,当时我三岁。”一个女孩这样说起自己的记忆。从中能够看出,死亡在她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表示,她眼中最危险的事非死亡莫属。她从种种事实中得出结论:爷爷会死掉。从中还能推测出,她爷爷肯定非常宠她。祖父母只想通过孩子的依赖,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满足,这种心态跟父母不一样。从当前的文化中感知自己的价值,对老年人来说颇具难度,所以为表明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会借助暴躁易怒等方式。这个女孩难以接受爷爷的死,因为爷爷对她宠爱有加,这点不难理解。

“我还记得他睡在棺材里,面色惨白,肢体僵硬。”让三岁的孩子,而且是在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的情况下看见一具尸体,很不妥当。另有不少孩子也都表示,看见尸体的感受太难忘。为摆脱这种阴影,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很多孩子觉得医生能跟死亡对抗,便立志要做医生,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医生的最初记忆中都有死亡。女孩拥有敏锐的视觉,她将尸体留给自己的记忆描绘了出来。

她看到了这样一幕:“然后棺材被人放到墓穴里,有些绳索被拉出来。”可见,她的确拥有敏锐的视觉。“那一刻,我害怕极了。之后每回收到消息,有个熟人去了那个世界,我都会吓得哆嗦。”这还是死亡给她留下的记忆。

如果我有机会询问她的理想,她可能会说:“做医生。”她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我会问:“做医生或护士,你认为如何?”以此引导她。她惧怕死亡,为了弥补这种惧怕,才会把死亡说成“去那个世界”。她的描绘告诉我们,她跟爷爷十分亲近,她拥有相对敏锐的视觉,死亡给她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我们都将死亡”是她记忆中的客观事实,但人不应只把兴趣放在死亡上,而应多关注其他事。

案例三

“我三岁那年,父亲……”她的最初记忆始于父亲,据此可推测对于父亲,她拥有比对母亲更浓厚的兴趣。人在发展期的第二阶段,才会对父亲产生兴趣。由于最初母亲和孩子的合作更多,因此孩子最早感兴趣的是母亲。孩子的心理活动本应以自己依靠的母亲为核心,若非做母亲的非常失败,这个女孩也不会把更多的兴趣放在父亲身上。这说明孩子对自己的境况很不满,这多半缘自弟弟妹妹的降生。要证明该结论,就要明确她的记忆中有没有婴儿诞生。

“爸爸给我们买了两匹矮种马。”女孩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点一定要留意。“爸爸把马牵过来,大我三岁的姐姐……”要更正一下上述解释,我们误会这个女孩还有弟妹,结果她才是家里最年幼的孩子。她之所以会想起父亲买矮种马这件事,可能是因为姐姐在母亲那里更受宠。

“姐姐牵着马走在大路上,高兴极了。”这是一种非常自得的姿态。“我的马老跟在另外一匹马后头,跑得非常慢。”因为前头是她姐姐。“我被绊了一下,被马拖着跑。一开始那么高兴,最后却如此扫兴。”姐姐获胜了,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据此能推测出女孩的心声:“我一不小心,姐姐就会占据上风,打败我。我要获得安全感,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先发制人。”据此也能推断出,她对父亲感兴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母亲偏爱的是姐姐。

“尽管姐姐后来没有我骑术精良,但那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阴影。”我的推测已全部得到证实,姐姐和妹妹存在竞争关系,妹妹觉得:“我要赶超她,不能老让她领先。”我曾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多半会有竞争对手,且本身十分好胜的结论做过推导。这个女孩便是如此,她的经历再三告诫她:“落后于他人十分危险,我要时刻占据首位。”

案例四

“大我十八岁的姐姐带我参加各类宴会、社交活动,便是我的最初记忆。”这说明女孩对自己处在社会中有所感知。相较于其他人,她对合作更具热忱。大她十八岁的姐姐扮演着好像母亲的角色。姐姐是全家最宠爱她的人,并让她对身边的人产生了兴趣。

“我有五个哥哥姐姐,姐姐是唯一的女孩。我出生后,被她拿去卖弄,也很顺理成章。”我们的推测好像偏离了事实。相较于做贡献,被当成卖弄工具的孩子更感兴趣的是“获得别人的赞赏”。“因此姐姐带着当时还很小的我走遍了各个地方。姐姐总爱强迫我说话,如‘把你的名字说给这个小姐姐听’,这是我仅有的记忆。”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或许会让孩子变成口吃或遭遇语言方面的难题。对孩子讲话过度留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重压,让其对自身行为投入太多精力,期望得到别人的了解,最终变成结巴,再也不能跟人正常交流。

“我记得家人会在我无法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责备我,我因此对外出或交流很是反感。”我们最初的推测错得相当彻底。她的记忆隐藏的真正意义是这样的:“我很反感姐姐带我参加社交活动,因为在此期间我有过太多不愉快的经历。”能够看出,时至今日,她还是很反感跟人交谈。不仅如此,她对这种事怀有厌憎情绪,对自身行为相当看重,不想承受太大压力,因此不愿变成别人卖弄的工具,这导致她成长为与众不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的人。

案例五

“我对四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念念不忘,当时曾祖母过来探望我们。”之前论述过祖父母往往对孙辈宠爱有加,但曾祖母会如何对待曾孙辈,尚未提及。“她过来后,我们会拍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把四代人都拍进去。”女孩应该是对家庭兴趣浓厚的爱家之人,否则不会对曾祖母过来探望他们、拍照片的事有这么深的记忆。如果这种推测成立,女孩可能会对家庭以外的合作感到手足无措。

“我清楚记得,我们开车来到一家照相馆,它位于另外一座镇上。之后我换了一件外衣,上面绣着白花。”这个女孩可能也有十分敏锐的视觉。“我跟弟弟先拍了一张合照,然后再拍全家福。”她对家的兴趣再度展现出来,弟弟也是家庭成员之一,姐弟二人肯定有很多交集。女孩又开始回想那时的情景:“弟弟坐在我旁边的椅子扶手上,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球。我站在一旁,手里什么都没有。”女孩的心理显现出来了,她在给自己暗示:“大人们对弟弟更加偏爱。”能够想象,弟弟会抢走原本属于她的爱,因此她对弟弟的出生很是反感。“大家叫我笑一笑。”她真正的意思是:“大家叫我笑,但我不认为哪里值得笑。他们安排弟弟拿着红色的球,坐着椅子,我却什么都没有。”

“拍照时,其他人都摆好了姿势,唯独我脸上没有笑容。”女孩在抗议家人对自己的不公。她在回忆期间,时刻不忘说明家人对她的态度。“弟弟很聪明,大家说要笑,他就笑得非常灿烂。而我对这张照片总也喜欢不起来。”我们能从她的案例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态度,总在尝试用自己相信的事为其他事做出解释。她从不喜欢拍照,就因为这段不快的拍照经历。从中还能看出,人往往会用自身经验解释自己厌恶某事的原因。我们从女孩的记忆中推断出两点:她有敏锐的视觉,她非常恋家,后者更加关键。家庭是她大部分最初记忆的源头,她可能会在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

案例六

“三岁半时,我遭遇了一起意外事件,这成了我的最初记忆。当时,我们都对苹果酒喜爱有加。为了取悦我,家里一名女雇工带我去了地窖。”发现苹果酒储藏在地窖中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因此那次经历就像一次探险。据此能推测出两种结论:一是这个女孩很愿意进入新环境,那很刺激,这说明她很有勇气;二是人们会因某些人的诱惑而堕落。我们会根据之后的记忆进一步推测。“我们自己动手,以便喝到更多苹果酒。”女孩的确很有勇气,很独立。“我们很快就觉得两腿发软,走不了路了。我们还碰倒了苹果酒,地窖变得湿漉漉的。”一名禁酒主义者的形象清晰呈现出来。

“我厌恶苹果酒和各类酒精饮料,可能就缘自这件事。”她的生活态度居然因一起意外事件发生了改变。这件事会引发这种结果,真让人难以想象,但女孩却是这么认为的。从中能够看出,这是个独立、愿意改正错误、擅长学习的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这样的人。她好像在说:“我犯过错误,又及时改正了错误。”若果真如此,她的生活态度便是这样的:独立,有勇气,一直坚持改正错误并改善自己。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谈到以上案例时,只是在训练自己的推断能力。要推导出最终结论,一定要联系更多表现。为掌握从其他性格表现中获得有用信息的方法,接下来说说另外几个案例。

案例一

有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是个神经焦虑症患者,每次离家都会非常焦虑。他也尝试工作过,但一走进办公室就会焦虑,整天呻吟不止。他的焦虑唯有在他回家跟母亲相伴时,才会暂时中止。他这样提及自己的最初记忆:“四岁那年,我经常坐在窗前,饶有兴致地看着大街上正在勤奋工作的人。”这表明他对工作中的人兴趣浓厚,希望成为他们的观众。只有让他觉得自己能跟其他人共同工作,才能改变他的生活态度。过去他认为自己仅有的生活态度,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要改变他的人生观,要批判他的观点,要让他明白那是错误的。在改变他的观点这件事上,药物、手术都没有用。不过,我们可以提议他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这就需要对他描绘的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他要看清四周的东西,一定要聚精会神才行,因为他的近视十分严重。这导致工作中每次出现状况,他的精力都不在工作,而在“看”这件事上。但这并不重要,康复之后,他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经营画廊。

案例二

有个三十二岁的男人来接受治疗,他得了癔症性失语症。两年以来,他都无法讲话,只能发出很细微的声音。当初他走在街上,不慎踩上香蕉皮摔倒了,之后又被出租车撞到了。他呕吐了两天,从此患上了难以治愈的偏头痛。他有很大概率是脑震荡了,但这可不会让他说不出话来。他在事后八天都说不出话来,便控告了出租车司机,要求对方负全责,还要求出租车公司赔偿自己的损失,可审判结果直到现在都没出来。显然要是此次事故真让他失去了一种器官功能,就能大幅提升他打赢官司的概率。由于他的确无法再大声说话了,因此说他诬告是不成立的。那次事故过后,他可能确实发现自己的语言功能不如从前了,但并未想过有没有改善的必要。

一名喉科专家也检查不出他有什么毛病。他提到自己的最初记忆是这样的:“我在摇篮中晃来晃去,然后钩子脱落,摇篮掉下来,我也摔下来受了伤。”他一直在突出摔倒这件事,但任何人都不会愿意摔倒。由此可知,在他心目中,摔倒非常危险,且吸引了他所有关注。“妈妈在我摔下来后跑到房里,神情紧张。”他在用摔倒的方式引起妈妈的关注,其中还隐藏着责备:“妈妈并未好好照料我。”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责任同样是没好好照料他,两件事的道理是相同的。这种生活态度说明,他幼时备受宠溺,对别人的照料充满向往,从未改变。“我五岁时摔下高二十英尺的楼梯,五分钟说不出话来。”可知他十分容易丧失语言功能,觉得摔倒引发这种结果顺理成章,但我们却不能把摔倒视为他的失语症的病因。这种过往导致他一摔倒就不会说话了,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他这种错误观念,让他明白摔倒并不会导致语言功能丧失,这样他的症状才会消失。另外,他在那次事故后丧失语言功能长达两年,这很不合理。他一直想不明白这件事,个中原因就藏在他的记忆中。他说下去:“妈妈跑过来,神情紧张,太紧张了。”他妈妈被这两次意外吓得魂飞魄散,将大量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关怀,便是他的目的所在。他想为自己的悲惨遭遇找个能承担责任的人,这点我们能够理解。这是所有被惯坏的孩子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的统一想法,不过具体做法未必是丧失语言功能,每个人各不相同。这位病人的失语症是他独有的,是他生活的组成部分。

案例三

我经常收到一位男士的求助,他二十六岁了,说自己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八年前,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成了一名经纪人。最近,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因为他对此一直提不起兴趣来。他想努力获得一份新工作,无奈始终没能成功。他表示,自己既失眠又轻生。辞掉工作后,他去过另外一座城市,想在那里创立一番事业,但很快又回来了,因为他母亲得了重病。

我们通过他的遭遇推测,母亲对他十分宠溺,父亲却对他十分严厉,他的做法可能是在抗议父亲。之后又得知,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且是年纪最小的孩子。他的两个姐姐一直想掌控他,父亲也对他吹毛求疵,家庭给了他不小的压力。家里对他态度和蔼的,只有母亲。

十四岁那年,他才进入学校,后来又被父亲送到农业学校,因为父亲准备收购农场,想让他帮自己的忙。在学校,他成绩非常好,可做一名农民并非他的梦想。之后,他在父亲的安排下做了一名经纪人。对于这一行,他并无兴趣,却因为母亲的缘故,坚持了八年。

童年时期,他很懒惰,也很胆怯,对孤独、黑暗心存恐惧。一个懒孩子身旁肯定有个人照料他的生活,一个畏惧孤独、黑暗的孩子身旁肯定有个人宽慰他,母亲便是他的这个人。他觉得人际交往很复杂,但他本人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他对爱情、婚姻毫无兴趣,因为父母让他相信结婚不会让人幸福。

父亲还想迫使他继续做经纪人,他却想成为一名广告人,这是他的理想,但他觉得要想从家里获得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他的做法无处不在彰显对父亲的抗议。做经纪人时攒的钱足以让他自立门户,他本可以用这些钱学习怎样成为一名广告人,但他之前并没有这种想法,他要到这时才想到,把这当成一把锋利的剑,跟父亲对抗。

他的记忆说明他幼时被惯坏了,且从未停止跟父亲对抗。他回想起自己曾在父亲开设的饭馆中工作,总是把这张桌子上的盘子挪到那张桌子上,还会把它们全都清洗一遍,这是他的乐趣。父亲却为此怒不可遏,打了他一巴掌,当时有很多人在场。他跟父亲的对抗就始于这一巴掌,这种对抗还被他发展成了战争。对他来说,让父亲受伤,满足自己,才是关键所在,而工作并不重要。

要了解他何以会轻生,同样并非难事。通常说来,自杀者都会有自责。他每回产生自杀念头时都会想:“父亲真是凶恶。”他把父亲当成了自己在工作中受挫的罪魁祸首。不管父亲让他做什么,他都会抗议,但他并无独立创立一番事业的能力,他太喜欢依赖别人了。对于工作,他持游戏态度,很不认真。他之所以表现得好像很想找工作,是因为他觉得母亲对自己很友善。但他的失眠也源自他对父亲的抗议吗?

失眠会让他第二天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这样他便不能工作,让父亲得偿所愿。他原本能清楚说出工作和被管束都非自己所愿,但他却心存顾忌,这是因为他想到了母亲,还有家里的经济条件。他要是彻底放弃工作,家人就会彻底放弃对他的支持,把他视为毫无价值的人。于是,他要用失眠作为自己的借口。

他一开始说自己从来没做过梦,之后又提到自己常常做这样一个梦:一个人往墙上扔球,然后球再被弹回来。如何在这个平凡的梦和他的生活之间建立关联?我问他:“之后发生了什么?对球被弹回来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他说:“每次球被弹回来,我就醒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出现了,这个梦就是让他从梦中醒来的闹钟。他认为,所有人都想逼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在梦中,他看到有个人往墙上扔球,随即他便醒过来,失眠了。到了第二天,他就没有力气工作了。这便是他跟父亲委婉对抗的方式。他的行为表面看来相当聪明,实际对他人、对他自己都没什么好处,因此需要矫正。

他在说出这个梦以后,就不再做相同的梦了,但他表示自己还是时常会在夜半醒来。他不再做这个梦,是因为明白自己的伎俩会被人看穿,可他依旧希望自己翌日会毫无精神。除了缓和他与父亲的矛盾,什么方法都帮不了他。要先让他别再把精力都放在跟父亲对抗上,然后才能解决他的问题。我首先认同了他的做法:“做错的是你父亲,我不赞成他用这种方式干预你这么多,他可能也应接受治疗。不过,你要改变他,是不可能的。例如下雨时,你能做的不就是打伞或是搭乘出租车吗?莫非你想跟雨抗争?你现在的做法就好比跟雨抗争。你有能力,这我明白,可这同时也是在伤害你自己。”我对他在事业方面犹豫不决、不珍视自己的生命、出走、失眠这些做法做了解析,然后跟他说,在向父亲泄愤时,他本人也受了伤。

我诚恳地建议他:“今天晚上在自己随时会醒来的念头中睡下,你明天肯定没有精神。不妨想想你不能工作,让父亲暴跳如雷是什么情况。”我希望他能留意到,怎样让父亲受伤,已成了他每天关注的焦点。只有让这场战争停止,治疗才能开始。他已经被惯坏了,不管是我们还是他自己,都已清楚了解这一点。

这是一个十分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案例。这个年轻人对母亲充满依赖,却时刻想着怎样让父亲受伤害。这缘自母亲对他的宠爱和父亲对他的吹毛求疵,与性别无关。他对自身处境估计错误,他的这些做法不是亲缘关系所能阻挡的。他的苦恼来源于他本人的经验,跟杀掉酋长的野人的本能没有关联。所有严父慈母教出来的孩子,都有可能步他的后尘。他想让父亲受伤,自己却不能独立,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的起因,一点儿都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