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的科学(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21501400000004

第4章 生活习惯

有两棵松树,一棵长在山顶,一棵长在山谷,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生长状况完全不一样。它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虽然都属于松树这一树种。山谷中的生长习惯完全不同于山顶上的生长习惯。树的生长习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并表现出来,就是树的个性。当我们在研究某种生长习惯的时候考虑到了环境的背景因素,那么就会注意到,这并不同于我们的期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棵树并不只是机械地回应环境,它们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惯。

人也是一样的,我们若想要研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就一定要关注环境条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意识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观察生活习惯与现实环境的直接关系是我们的目标。对于一个处在顺境中的人,我们可能无法清晰地看出他的生活习惯,但如果他处在一个陌生的、困难不断的生活环境里,他的生活习惯就能够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假如一名心理学家非常有经验,那么就算某个人处在顺境之中,他也能够看清这个人的生活习惯。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看到某个人的生活习惯,就只能等他处于逆境中的时候了。

生活里到处都是困难,而完全不是游戏。人们总会遇到困难重重的环境,对于人们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特别的性格特点和不正常活动,我们一定要进行研究。就像前面说的那样,生活习惯是一个整体,因为在早期生活的困难中,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它就已经形成了。

然而相比于我们对过去的兴趣,我们对未来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一定要理解他的生活习惯,才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未来。假如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就算是我们把驱力、刺激、本能等因素都考虑到了,那也不能够对未来做出预测。有的心理学家在得出结论时,试图通过关注创伤、印象、本能等一系列因素的方式来得到帮助。不过只要深入地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因素都在说明,某种生活习惯从头到尾都保持一致。所以,无论哪种类型的刺激,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维持”和“保护”某种生活习惯。

那么,我们在前几章里所讨论的问题,是怎样与生活习惯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的?我们已经说过,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会产生自卑感或者是自卑情结,并因此备受煎熬。而且,这种状态是人们无法长期承受的。因为有自卑的刺激,他们会行动起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新目标。长期以来,个性心理学用“生活计划”这个词来概括这个目标持续的一致性活动,不过因为学生常常对这个名称产生误解,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生活习惯。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对他的未来进行预测的时候,就好像看一场戏的第五幕,可能只是通过让他回答问题,或者观察他与别人的攀谈,就得出了结论。这个过程会暴露出所有神奇和玄奥的东西。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各种问题、各个阶段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才能够预测未来。对于不同类型儿童将要发生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些事件中的信息和经验来做出判断,比如有些儿童总是让自己远离他人,有的儿童被溺爱,有的儿童要依赖他人,而有些儿童在进入了新的环境时表现得非常迟疑。假如某个人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倚仗的人,那么他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他可能会躲避处理问题,也可能表现得踌躇、犹豫、停滞。因为我们已经多次看到过与之相似的情况了,所以能够明白他的这些行为。他希望被人宠爱着,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前进,他想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离得远远的。他让自己忙于那些根本没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想着去为了有意义的事情而奋斗。他缺乏社会兴趣,所以最终成了一名罪犯、一名神经病患者、一名问题儿童,甚至会为了彻底解脱而选择了自杀这条路。我们在过去也了解这些情况,不过我们现在了解得更加透彻。

比如,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正常的生活习惯为标准,来研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在研究正常外的变化形式时,以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作为标准。

对生活习惯的理解

现在我们应该解释一下明确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方法。另外,我们还要在正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认识各种特别的和错误的生活方式,说不定我们可以从中受益。不过我们首先要提出,我们在划分各种人的类别时,不应该使用这种研究方式,然后再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就像不能发现同一棵树上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要知道大自然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很难统计出错误本能和刺激的可能性,所以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似的人。因此在说到分类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更加方便才归纳出相似之处,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我们可以提前设定一种简便的分类,比如归纳出某个类别,然后研究这个类别的独特之处,这样我们的判断就会更加准确。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那么我们所使用的划分方式,应该是有助于解释某种特别的、相似的类别的,我们不应该总是使用同样的分类方式。有的人在对待划分和类别的时候非常严谨,一旦某个类型能够容纳某种人的特点,他就绝对不会想到另外一个类型也能够容纳。

为了能够解释得更加清楚,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我们说到某种类别的人不适应社会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他生活比较孤独,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任何兴趣。虽然这种方法也可以划分人的类别,而且还可能是最重要的方法,不过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认识每一个个体的时候,有些人的兴趣总是集中在视觉事物上,不管他这些兴趣是怎样有限,而另外一些人的兴趣却集中在口头事物上。所以我们知道,虽然这两种人都能够适应社会,但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很难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使用这种抽象的方法,只是为了在划分类别的时候更加简单,那么这种划分方法可能会导致混乱。

正常人是我们衡量变化形式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正常人。对于在一个社会中生活的正常人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模式的适应性非常强——暂且不论他的愿望是不是与他所得到的好处相一致——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某些好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时,他有充足的勇气和精力去解决。不过,在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上,我们完全不能发现这两种能力。他们不能在心理上调节自我以和每天生活中的任务和工作相适应,也不能够和这个社会相适应。

我可以拿出一个病例作为例子。这是一个男人的例子,他三十岁左右,面对问题时他总是在最后一刻选择逃避。他有一个朋友,不过他总是担心,觉得两人之间的友谊很难长久。对于发展友谊来说,这些因素都是不利的,因为有一方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他必然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能够和他打招呼的人。他不能适应与别人交朋友,也对此不感兴趣。其实他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静默不语,他根本就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我们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他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因为他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

另外,他还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他说话的时候总是脸红,可如果害羞的情绪被克服,他讲话的时候也不错。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他需要的不是别人对他的批评,而是别人的帮助。所以,他的朋友们都不可能喜欢他紧张、畏畏缩缩的样子。他对此也有所感受,所以对说话就更加憎恶了。我们可以肯定,他的生活习惯就是,在与别人接近的时候总是关注自己。

在交往问题和社会生活问题以外,他还面临职业问题。在这方面,这位病人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工作,所以他没日没夜地学习,把自己弄得非常紧张,而且又很疲惫,最终不得不辞职。

如果将他对待生活中的两种错误的态度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一直都处于焦虑的状态中,这说明他的自卑感非常严重,他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而且认为新的环境和别人都是非常不友善的。所以,从他的各种行为看,都让人感觉到似乎他所处的环境对他有敌意。

对于这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此时已经有充足的材料来刻画。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恐惧的同时,又总是表现焦虑紧张、拘束,另外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进步。让他向前走一步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不然他宁可永远和这些令人厌烦的交往保持距离,或者是干脆在家里待着。

他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婚恋问题,大多数人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所做的思想准备都是不足的。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他也总是表现得很迟疑,他认为自己内心想要结婚或者是谈恋爱,可是又不敢面对自己的未来,因为他的自卑感非常严重,他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自己的心愿。我们可以用一个转折句来描述他所有的态度和行为:“是的……不过……”他竟然能够同时与两个女孩谈恋爱,不过这种事情对于神经病患者来说是经常存在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女孩还不如一个女孩,很多一夫多妻的喜好都可以通过这个事实来解释。

现在我们可以探讨这种生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个性心理学的目标就是分析生活的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的某些悲惨事件可能使他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悲惨事件,我们一定要找出来。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失去了对人的正常兴趣,可能是因为某些东西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痕迹。他认为与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还不如直接撤退为好,因为生活中的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他就变得懦弱、谨慎,总是要想个办法逃避。

他可能是第一个孩子,这个问题一定要提出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第一个孩子的意义非凡。我们已经提到,这种情况下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中心,而且这种情况保持了很多年。不过现在另外一个受宠爱的人取代了他光荣的地位。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别人得到了更多宠爱,所以很多害怕前行或者是害羞的人,都有这种倾向。可见,我们已经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病例的问题所在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要问病人一个问题:“你是家中的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孩子?”然后我们就会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了。不过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对病人的早期记忆展开盘问,我们在下一章会占用一定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原型是早期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原型就是这种最早的图像或者是早期的记忆形成的,所以这种方法非常有价值。如果某个人把他自己的早期记忆讲出来,我们就能够发现,人性中的真实部分便包括这些内容。我们现在可以回想一下,所有人都可以对一些重要的事情保持着记忆,另外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也存在于记忆中。

有些心理学派的假设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已经忘记了的事情。不过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并不是特别大。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记忆中的事对他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他的行为和这些记忆之间有什么关系,但他仍然能告诉我们,这些事还在他脑子里记着。可见意识中的一些记忆的含义已经被忘记了,或者是被隐藏起来了。不管我们怎么样强调这种遗忘或者隐藏,都要重视被遗忘的记忆的重要性,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一样的。

对早期记忆的描述,哪怕是少量的,其透视度也非常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忆发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些人可能会告诉你,在他小时候,妈妈总是带着他和弟弟去市场。他说到了他和他的弟弟,那我们就应该知道,他的弟弟对他来说一定很重要。另外,如果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他可能会想起下面这些事:没多长时间就下雨了,母亲把他抱了起来,可是当母亲看见他的弟弟时,就把他放下,然后去抱弟弟了。在这样的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他的生活习惯——他认为有一个比他更受宠爱的人存在。所以对于他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说话的特点,我们就能够做出解释——他总是在到处观察比他更受欢迎的人到底都有谁。朋友的问题上也是这样的,他总是担心自己的朋友会有其他喜欢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且永远都是如此。总是有一些小事能被他用来破坏友谊,因为他的猜疑心太重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找出他的社会兴趣发展是怎样被他经历的悲惨经历阻碍的。他曾经回忆起母亲抱起了他的弟弟。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发现,他已经感觉母亲对弟弟的关注更多了。既然他已经有了这种认识,那么他就要验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会不停地寻找一些证据。他总是非常焦虑,因为他完全相信自己想得没有错。他总是感到非常困扰,因为他要去努力,而别人却更加受宠。

让他完全孤立是这种多疑的人唯一的出路,所以他要成为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让他尽量避免和其他人去竞争。有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产生某种幻想: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整个世界都已经坍塌了,所以不会有人来与他争夺宠爱。他在寻找能够让自己得救的所有可能,不过他所走的道路却是虚假的、没有逻辑的、与常识相违背的。这条路线就是猜疑的道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非常狭小,他一直都在想着逃跑,他对别人不感兴趣,也与别人没有联系。其实他只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我们不应该指责他。

修正生活方式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人的社会兴趣能像正常人那样,能良好地适应社会,不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总是过于焦虑,而且为了证实自己一直坚持的想法,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证据。他们的想法已经完全被先入为主的观点占据了。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根本不能让他们的观念发生扭转。我们一定要拥有某种技能和技术,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医生对病人的兴趣不能太大,两者的联系也不能太密切,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假如医生对病历有了直接的兴趣,那么医生就会发现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才会关注这个病人,而不是因为病人的利益才去关注。另外,病人可能会因此变得疑心重重,因为他并不会注意到医生的反应。

使病人的自卑感减弱是关键之所在。自卑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另外,因为自卑感是激发某种奋进的基础,所以我们也不希望自卑感完全被清除。改变目标是我们一定要做的。因为我们已经发现,他(病人)在他人受到喜欢和欢迎的时候,才会以躲避目标为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观念情结,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他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这样他的自卑感才能够减弱。他的做法中经常有一些和常理相违背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向他说明。他感觉随时都会受到侵害,总是处于危险的境况中,时时都在提防。我们一定要解释,他实在是过于紧张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危险。另外,我们也要告诉他,阻碍他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让他不能够做好工作的障碍物,就是他担心别人更受欢迎。

在社交场合中,某个人能够很好地接待自己的朋友,做好主人的角色吗?想到朋友们的利益和兴趣,他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快乐,他的境况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不过这种情况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变了样。我们可能会发现他没有什么想法,也不能享受快乐,最后只是说:“他们不能让我产生兴趣,也不能让我高兴起来,他们简直是一群蠢蛋。”

他的问题是,他的常识和个人智慧非常缺乏,使他不能够理解事情。他就像我们说的那样,过着一种与别人脱离的生活,他总是感觉四面都是敌人,只剩下自己这一头狼。这种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中是变态的,也是非常可悲的。

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也就是抑郁病人的例子,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抑郁这种疾病非常普遍,而且是可以治愈的,一般在患者年幼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儿童在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都表现出一定的抑郁症状。现在我们说的这个病人大约发病了十几次。他一换新的工作就会发病,不过如果他一直在某个位置上待着,就会完全正常。他希望能够统治别人,但却不想进入社会,最后到了五十岁还没有结婚,而且也没有朋友。我们应该了解一番他的童年时代,然后才能对他的生活习惯进行研究。他从小就争强好胜,而且非常敏感,总是强调自己的虚弱和苦难,所以他的姐姐和哥哥都听他的话。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床上玩,把他的哥哥姐姐们全都推到了床下。因为这件事,他的姑妈把他训了一顿。他的回答是:“现在我的整个生活都要崩溃了,都怨你责骂我。”

他总是在埋怨自己所受的苦、自己的虚弱,而且还希望能够操控别人,这就是他的生活习惯。在他后来的生活中,这种性格特点让他变得抑郁,其实抑郁症是懦弱的表现,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基本都会说同样的话:“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整个生活都瘫痪了。”因为这些人一直都被娇惯着,所以在出现反差时,他的生活习惯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对环境的反应都是非常相似的。所有的人对环境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但一只兔子、一只狼或者是一只老虎对环境的反应却是不同的。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三个男孩带到了狮子笼子前面,观察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恐怖的动物时会有怎么样的反应。第一个男孩说:“咱们回家吧。”然后转过了身体。第二个男孩表现得非常勇敢,他说:“真有趣。”不过说话的时候却在颤抖,其实他是一个懦弱的人。第三个男孩说:“我真想往它身上吐唾沫,可以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三种态度是不同的,三种反应也是不同的。另外,我们还发现,恐怖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特点。

在社会环境中,这种恐惧也会表现出来,恐惧基本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是最频繁的原因之一。有一个人总是希望倚仗别人,自己从来不努力,因为他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他肯定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变得非常懦弱。后来他家里的环境变差了,他的兄弟就告诉他:“你竟然找不到工作,实在太笨了,你真是什么都不懂。”后来这个人开始大量饮酒。几个月以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酒鬼,后来又在监狱里度过了两年。他的监狱生活对他是有益的,不过他又回到社会中去了,而且没有任何准备,所以这种有益不是永久性的。虽然他出生于一个声望很高的家族中,可他还是找不到工作,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多长时间他就产生了幻觉。他认为自己不能够找到工作而成为别人的笑料。最开始他是因为酗酒才找不到工作的,后来却是因为幻觉而找不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让一个酒鬼找到自己的错误生活习惯并修正,单纯地让他清醒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个人小的时候就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帮他,因为他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对于从事一份独立的工作,他的准备完全不充足,所以这个结果应该是我们能够预见到的。我们一定要让所有的儿童都有独立性。只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够明白他们生活习惯中到底有哪些是错误的。至于上面说到的这个男孩,我们应该训练他开始某些活动,这样他就不会在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前有羞愧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