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的气氛越来越浓,我却还是找不到学习的状态,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推测自己考上大学的几率有多大,想来想去发现希望真的十分渺茫,心里头不仅没有太多的失落,反而有些豁然开朗,还如释重负的决定接下来想干嘛就干嘛,反正再努力学习也晚了,没必要再为此浪费时间;紧接着就想了想高考前还有什么事情想做、林亭和陈钰离开后拿什么支撑自己的生活,等到差不多想清楚了,就给陈钰写了封信汇报自己的情况。
陈钰:
我想了又想,终于还是决定再来一趟了,只是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你,好在见到与见不到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因为有些话不是能说而是该写出来的,而我现在想告诉你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话。
我确定自己这辈子的最高理想了:写一本书(虽然我并没有打算靠写作来谋生)。书名都定好了,叫《风临叶语》或《枫林夜雨》。我买书时看到了《孙睿作品集》,里面收录了《草样年华》、《活不明白》和《草样年华‖》,本想买下来送给你留个纪念的(还是这句话:河南人送书是“送福”不是“送输”),因为这三部小说简直贴切的反映了我转学后到这个五一前的主要心里状态;可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吧,要送就送自己写的书,在这儿我许给你一个纯真而又庄重的诺言:如果我的书出版了,能联系上你的话,一定尽最早的时间送你一本。
我不太喜欢华丽的文字,从我听到的别人对郭敬明的评价知道他的文字是很优美的那种(我没看过),所以就没有想看他的书的心思了;我并不是认为他那种风格不好,只是我更喜欢平淡的文字。我想用平淡的文字写出自己眼中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以及自己对看到的一切的思考。我感觉郭敬明、韩寒尤其孙睿的作品着重于写自身的感受,单从这方面而言,他们是很成功的;但当代的著名作家曹文轩说他们这些八十年代出生的作者不好的一面是自己以为把一切都看透了,什么都是他们嘲弄和调侃的对象,真不知道他们哪来对社会这么大的仇恨,还说他们的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立意(杂志上看到的,大意如此,好像后面还有郭敬明说的他的确没在思想内涵上下功夫)。我觉得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也认为自己看透了一切,而且要用《枫林夜雨》把自己看透的现实反映出来,思想内涵绝对深刻,相信能让读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我写《枫林夜雨》的目标就是赶上甚至超越《红楼梦》这个迄今为止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还够狂吧)。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写法”;我如果活到他死时的年龄至少还有二十八年时间,再加上已经写了将近两年,我就不信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经过这两年的思想变迁,《枫林夜雨》的框架已经基本成型了,根据我的构思,应该也可以打破一切传统的写法,因为我没有接受过标准的写作教育,所以就不会受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我以后要做的就是给想好的框架增删和修改了,至于多久能完成,我抱的是少则三五年,多则一辈子的打算。虽然知识有限,但我可以采用合适的手法避实就虚,用自己会的把想要表达的完美的表达出来,而且我觉得自己会的还是挺多的,应该可以应付;可有信心我也不确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完成这部书,因为现实和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所以我的态度是:“成,则青史留名;败,我还是自己”,两手准备有备无患,毕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自己的才是最合算的,我够聪明吧?
主要的已经说完了,再告诉你两个消息,一好一坏,先说好的吧:一专的分数线应该比我原想的还低,家里也同意我上大专甚至复读(只不过我不会复读的);另一个就是我现在心才安定下来,只剩两周的学习时间了,我也不确信自己会死心塌地的学两周。也许高考只能寄希望于临场发挥好一点、题再出的向着我一点了,至于会不会这样,又只能寄希望于老天帮忙了。
我如果没见到你(见到你下面就全是废话了),求(是“求”不是“请”)你下周日(5月14+7号)下午到学校来找我,有很、非常、特别、极其重要的事,能来的话一定要来,我们4:40放学,也不用来的太早,我会一直等你的。(上面两个实现一个下面就是废话了):但是你如果实在来不了也不是不行,只是等到高考的第二天(6月8号)中午就一定在家里等我打电话告诉你我考试的感受吧。就这样了。
林夜
2006年5月14日
这里面说的“很、非常、特别、极其重要的事”,是我想跟陈钰去照两张照片留个纪念,小学毕业班主任还带我们去照了几张照片,第一次初中毕业三(3)班有没有拍毕业照我不知道,第二次初中毕业偏偏没人组织我们拍毕业照,那么好的机会没拿到林亭和陈钰的照片,我一直感到非常遗憾,再想得到林亭的照片已经没机会了,高考前跟陈钰去照两张照片就成了我最想做的事情。
写好信的当天下午,我揣着信混进一高没有见到陈钰,就把信留在了她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