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2151700000006

第6章 刘伯温执法

刘伯温嫉恶如仇,法律严明,最后却因后怕而去。

制定严法

刘伯温的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尤其痛恨非法之事,只要被他抓住了,无论是谁都决不放过,因此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刘伯温认为宋元几朝的最终崩溃,其原因都在于法制废弛,刑狱过宽,世人没有畏惧之心,以致最终酿成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他建议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应该建立起严密的法律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朝政振作,官民一心,都不敢为非作乱,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到对百姓施行仁政的问题。他的说法很接近法家的学说,主张以严刑治国,使臣民畏惧听从。这在建国之初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有百姓迅速安定下来,才有可能谈到休养生息或是国家建设的问题。从历史的发展表明,他的这个意见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赞同,他命刘伯温等文人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并多次亲自厘定,在以后数十年的皇帝生活中也是毫不犹豫的身体力行着。

严格执法

在具体的执法问题上,刘伯温总是保持着一种刚正严肃的作风,也要求他手下的官员都要如此做,作为国家耳目的御史,纠察百官时必须要铁面无私,无所畏惧,只以朝廷纲纪为准绳,只以事实根据为凭证。遇到有官吏犯了法,他就马上收捕,加以无情的惩治。正因为他的铁面无私,执法时的六亲不认,当时朝中的官员、侍卫、内官无不惧怕他的威严,力求行事正经,就怕被刘伯温抓到了错处。

当时中书省有个官员叫李彬,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违反了国家的法纪,按照律令应该被处以重刑。但是这个李彬很受宰相李善长的信任和喜爱,李善长知道他犯了法被人揭发,很怕刘伯温对他不利,就亲自去找刘伯温求情,希望刘伯温放过李彬这一次。但是刘伯温一向嫉恶如仇,又怎么肯徇私情而放了他呢?他不假思索地拒绝了李善长的请求,还马上派人去向此时正在外地巡视的朱元璋报告,要求尽快处理李彬这个案子。朱元璋也和刘伯温一样憎恨贪官污吏,见到报告,立刻就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

当时正值金陵一带大旱,因为皇帝不在城中,所以就由李善长主持搭建了一个高台作为祈雨之用。朱元璋的文书到后,他知道李彬就要被处决,想以祈雨之时不能杀生作为借口,尽量拖延李彬被处死的时间,再另寻解救他的办法。刘伯温却是毫不动摇,坚持要立刻处决李彬,并且说正是因为有了李彬这样为非作歹的人在,老天爷因此很愤怒,才以干旱作为惩罚人们的手段,所以只有立刻就杀了李彬,才能消解上天的不满,才能祈得降雨。

如此一说,使李善长再也没有什么话可以回答。刘伯温见他不再出言反对,就立刻命令手下把李彬推到祈雨的高台之上,当着众多围观的百姓宣布了李彬的罪状,并且命人将他就地斩首,这一下,台下的百姓都拍手称快,纷纷叫好。

后怕而去

李善长因为这件事,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本来刘伯温所显示出的聪明才智已经让他非常忌惮,朱元璋很信任刘伯温,常常与刘伯温单独在密室里长谈,谈话的内容从没有人知道,所以他总是担心有一天刘伯温会抢了自己手中握着的大权。通过李彬这件事,他更觉得非尽快除掉刘伯温不可。朱元璋一回到京城,他就马上去告状,说刘伯温在祭神之日杀人,是对上天的不敬,触怒了神灵,因此到现在还没有下雨。其他一些吃过刘伯温亏而嫉恨他的人也纷纷趁机落井下石,在朱元璋的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

朱元璋一听果然不太高兴,就找来刘伯温询问此事。刘伯温也知道皇帝现在正宠信李善长,必定会对自己产生不满,他对这件事的解释是因为那个地方有数万士兵家属居住,因此阴气汇集造成不下雨,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有降雨的。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不知是否真是刘伯温的神机妙算,还是因为他精通天文,早已算出会有降雨,不久果真大降大雨,朱元璋才转怒为喜。

虽然过了这一关,刘伯温明白只要自己在朝中,还是会有许多奸诈小人设法陷害,这次虽然平安过关,但是难免早晚会触怒皇帝而招来杀身之祸。正巧这时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就以自己哀伤过度、精力衰竭为借口,请求辞官回乡养老。

朱元璋亲自颁布一道诏书,表彰他的功绩,并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允许他辞官回乡,并派专人护送他离去。刘伯温谢绝了皇帝的一切封赏,孑然一身的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