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2155400000036

第36章 犹太家庭的教育忠告课(2)

在犹太父母看来,对孩子使用惩罚前,自己应先回答以下十个问题:

(1)这个惩罚能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吗?

(2)当我对孩子实施惩罚时,我在生气吗?

(3)我是在报复吗?这个惩罚使我的孩予感到羞辱或窘迫吗?

(4)我不生气时,我能不能对孩子实施惩罚?

(5)我是不是先尝试过肯定性的补救措施?

(6)我的这个惩罚能不能教会孩子掌握良好行为方式的技巧?

(7)这个惩罚可以减少以后实施惩罚的必要性吗?

(8)这个惩罚是计划的一部分吗?我是不是出于冲动在对孩子实施惩罚?

(9)我对孩子的惩罚是始终一致的吗?

(10)我的这个惩罚是合理和公平、公正的吗?

犹太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惩罚孩子带来以下十个负面效应:

(1)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不良行为举止。

(2)给孩子制造不愉快感觉,比如愤怒。

(3)导致孩子的失败感。

(4)对孩子的自尊有负面的影响。

(5)削弱孩子的自信。

(6)不能教会孩子信任,有时它还教会孩子恐惧。

(7)可能导致孩子绝望。

(8)可能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

(9)使孩子没有勇气和父母交谈。

(10)会使孩子对其他人更苛刻。

鉴于以上后果,所以犹太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很少使用惩罚。

不要贸然打断孩子的活动

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天赋的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能够完全投入于他们手头上的事。当他们非常年幼的时候,如果他们全身心集中于自己的活动而不能回应或遵从父母作出的指示,通常就会引起他们与爸爸妈妈的不和谐。

比如说他们正在看书,他们沉迷于书中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对所有的打扰都两耳不闻。如果父母要叫他去做什么事,他可能书还在手中,却不见有半点动静。但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天生就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能够帮助他理解他所阅读的任何东西。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顺着孩子的特点而行,而不是悖逆孩子的个性特征。

作为父母,在对孩子作出一项指令或是发出一项命令之前,请先设法让孩子的注意力疏缓下来。给孩子几秒钟时间,先让他从自己全神贯注的事情上转移开,然后再让孩子注意父母的要求。

作为父母应该注意的是:

(1)不要贸然打断孩子的活动,即便是在孩子非常年幼的时候也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会阻碍孩子的思考。当你的孩子用积木搭建一座尽可能高的塔时,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孩子集中全部的精力。

(2)如果有事情需要孩子离开,首先让孩子完成这项工作,或者说一直等到玩具塔不可避免地倒塌之后再带孩子去做别的事情。

(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以便让孩子能继续工作或是继续玩耍,而不担心被别人打扰。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读一则故事,请先告诉孩子还剩下多少时间,以便让他们加快阅读速度。

在犹太家庭中,父母为孩子要做的是:

给孩子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音响过大的音乐、震耳欲聋的电视或是收音机声、嘈杂的谈话声对天才孩子喜爱从事的思考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左手往外推右手往里拉

《塔木德》中说:对于孩子,应该左手往外推,右手往里拉。

孩子希望他们的想法得到每一个人的赞同。他们喜欢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其他人则是错误的。

孩子喜欢控制形势,他们喜欢拥有支配父母的权力。

孩子们对权力的需要是极为正常的。他们把成年人看成是拥有权力的人,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孩子总是让自己看上去独立而又有把握,他们认为自己都已经长大了,他们需要权力,也想拥有权力。

在犹太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总会出现类似这样的争论:

“今天晚上我想去吃肯德基。”

“今天晚上不行,我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吃饭。”

“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去肯德基餐厅了。”

“对不起,今晚不行。”

“呆在家中也没什么可吃的,太没有意思了。”

“请不要再争辨了。”

“不行,我想不通,为什么我不能去。给我一个充足的理由。”

“因为我说要这样。如果你不停止争辨,就关紧你的门。”

“关紧门,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呆在家中与关紧门又有什么区别呢?反正我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胃口。”

“好吧,整个一个星期,你都不能去肯德基了。”

“总有一天我会长大,我想去就去!”

在争论中大多数父母总是通过强调相反的控制来处理权力问题。这不会起作用。控制一个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僵局或权力之战。对于父母们来说,永远也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

作为父母,一旦发现自己陷入了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就应该努力检讨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在争执中赢得了这场权力之争,他就会确信自己拥有了权力,是权力带来的胜利,你是被他的权力所击败的。如果是你赢得了这场权力之战,你的孩子会认为是你的权力导致了胜利,并击败了他。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再次确认权力的价值。结果导致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所采取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硬。

作为父母虽赢得了这次“战役”,但却输掉了整个“战场”。

孩子对权力的需要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当孩子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使用权力的时候,权力就会变成一个问题。

父母们要知道追寻权力的孩子试图为所欲为,他们拒绝做父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追寻权力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们要做什么。

一位犹太拉比这样说:

孩子反抗权威。

孩子会创造规则。

孩子喜欢由自己做主决定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方式。

不必要的比较最容易伤害孩子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不但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还会导致他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聪明,不如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也不如人家孩子的学习用功……

这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这种比较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

教育家切尼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不但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还会导致他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很多父母认为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向别人的孩子学习,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某些教育。通过比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增强。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样不但不能得到某种预想的效果,反而让孩子陷入一种自信心的失落之中。

教育学博士塞德兹的好友哈塞先生想让两家的孩子来一次竞争,私下中让两个孩子比赛。结果除了在体力上小塞德兹不如他的儿子格兰特尔之外,其他各方面小塞德兹都胜过了他的儿子。这种比赛的结果是让哈塞先生的儿子格兰特尔失去了自信,因为哈塞先生老是指责儿子各门功课都不如人家。

小格兰特尔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悲观之中,功课不但不比原来好,反而是一落千丈。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伤害是格兰特尔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孩子。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笨了,不好意思见朋友,于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出现这个问题,哈塞先生不得不请教塞德兹博士。塞德兹博士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正视现实,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塞德兹博士告诉格兰特尔,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他不用功记忆单词,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数学题,这些困难都是他自己能够解决的,而且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能恢复自信,取得进步。

塞德兹博士还告诉格兰特尔:

一个人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之所以赶不上,那是因为努力不够,当然需要的时间也不像格兰特尔所想象的那么长,只要努力,再总结一些学习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从此之后,格兰特尔不再像以前那样灰心丧气了。他每天都非常勤奋地学习,并时常与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没过多久,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像以前那样乐观,并充满了自信心。

父母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是有害的。在这种比较之中,其中较强的一方会因为优越感容易产生骄傲的心理,或者变得过分有野心。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位置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如果不达到这个目标,就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这样,孩子就会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这种比较中较差的一方会更糟糕,他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还是无法超越他人,他就会觉得自己很笨,什么也做不好。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神圣的

只有当一个民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给孩子带上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

《塔木德》中有一句极为睿智的格言:“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

这里的人类当然应当理解为犹太民族。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的是犹太民族的三个根本关注点:小孩是民族的肉体存在,善行是民族的精神存在,财富是民族的现实存在。

对于以“文化”立“族”的犹太人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无此,即无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要成为每一历史时刻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同在。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精神存在和肉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借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最终说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从这层意义上,我们不难明白,犹太人为何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崇高感、神圣感的情感。

犹太人的一则典故是这样说的:

当初,上帝要把“十诫”授予犹太民族时,曾要求犹太人做出保证:他们必能守护律法。于是,犹太人首先以最早的伟大祖先,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名字起誓,一定守护十诫。

然而,上帝认为不够。

犹太人又以他们日后所能获得的一切财富起誓。

上帝还是认为不够。

犹太人又以所有犹太人所生的哲人的名字起誓。

上帝仍嫌不够。

最后,犹太人说,一定会把“十诫”传给孩子,并以孩子起誓。

这时,上帝终于说道:“好!”

这样的寓言,只有一个长时期在血与火的急流中跋涉而随时会遇到灭顶之灾的民族,才构思得出来。只有当一个民族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给孩子带上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

从这样一种“孩子神圣”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

当孩子还在母亲的子宫里的时候,就已受到全家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孕妇应当享受特殊待遇,必须让她吃得好。在贫穷人家,甚至宁可大家挨饿,也不能让孕妇饿着。

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庭的中心。用《塔木德》中的话来说:“一岁是国王:大家集合起来,像服侍国王一样哄他,取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