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神秘现象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2155800000020

第20章 神秘失落的文明遗迹(5)

在远古的时代,有位国王叫弥诺斯,他统治着克里特岛。弥诺斯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王。他请建筑师代达罗斯为他在克里特岛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任何人进去都别想出来。在迷宫的深处,弥诺斯养了一头人身牛头的野兽米诺陶洛斯牛。弥诺斯要求希腊人每隔9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供米诺陶洛斯牛享用。雅典人非常惧怕米诺斯,不得不年年进贡。

埃古斯的儿子忒修斯决心除掉这个怪物,于是他亲自率领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忒修斯出发时,老国王与他约定,如果能平安归来,就挂起白帆。否则,就像以往一样,挂上黑帆。英俊的雅典王子出现在克诺索斯王宫时,弥诺斯王的公主立刻就爱上了他。公主偷偷地交给忒修斯一个线球和一柄魔剑。忒修斯按照公主的指点,把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来到米诺陶洛斯的栖身之地,用魔剑杀死了这个半人半牛的怪物,带领公主和其他的童男童女逃离了克里特岛。

终于又看到祖国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伙伴非常兴奋,又唱又跳,以致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挂白帆。思念儿子的国王看到挂着黑帆的船出现时,以为儿子已经遇难了,他悲痛欲绝,跳海自尽。从此,爱琴国王投海的那片海被命名为爱琴海。

今天,考古人员在克里特岛北部诺萨斯的地下果真发现了这座传说中的迷宫——弥诺斯王宫。它依山而建,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房屋组成的复合建筑群,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在各个华丽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阶梯等连接,真是百户千门,曲折纵横。进入这座廊道迂回的复杂建筑物之后,的确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确实是座名副其实的迷宫。

迷宫出土后,宫内装饰有的保持原样,有的被略加修补复原,让参观者有机会重见3000多年前的辉煌场面。迷宫核心的国王觐见室里,石膏造的御座相当完整,它同现代常见的高背靠椅相差无几。据说,海牙国际法庭为了显示其权威,首席法官的座位就是照此御座仿造的。

王宫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壮公牛、舞蹈女郎和杂技演员为题材的色彩鲜明的壁画。另外,还有许多石地窖,有斧头的残片、铜斧乐器;以及一个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镶水晶造的近1米见方的棋盘。细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国王的宝座上,在接待室的铺路石板上,在那些现出典型弥诺斯建筑风格的上粗下细的柱子上,在门道附近闪闪发光。

由于地下迷宫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

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人神秘地消失了。克里特岛上的所有城市,也突然在同一时间全部毁坏了。此后不久,这个曾经繁荣的文明中心也消失在了历史中,只留下一些传说和神话。

对于克里特岛文明的毁灭,历史学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见解。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同希腊的战争毁灭了弥诺斯王国。荷马时代的希腊人是一支健壮而野蛮的雅利安人,对贸易和“商路”的观念非常模糊。克里特人绑架过或拐走过希腊的青年男女去做奴隶、斗牛士、竞技者或祭品,而且同希腊人进行不公平地“贸易”。在希腊日渐强大后,开始挑战起弥诺斯王国的权威,并最终在战争中将这个国家摧毁。

但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国家会在一夜之间毁于蛮人之手,这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而且,人们也找不到相关的典籍记载。

更多的历史学家相信,弥诺斯王国的灭亡一定是由于一场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大劫难。科学家们根据对桑托林火山岛的地质研究证明,弥诺斯王国毁于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瓦尔特·弗里德里希和他的同事根据从锡拉岛上发现的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及其引发的大海啸。

克里特岛距离锡拉岛只有60英里,弗里德里希认为,大约3600多年前,锡拉岛上一座火山突然猛烈喷发,其喷出的烟柱上升到高空,数千吨火山灰甚至随风飘散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火山喷发还引发了大海啸,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和渔村。而且,火山灰长期飘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这一地区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作物连续歉收。克里特文明可能因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毁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结束了一个独特的时代。

神秘现象关键词:克里特岛迷宫弥诺斯忒修斯克里特文明

考古史的传奇:迈锡尼文明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是真实的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这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者H.谢里曼在迈锡尼遗址发掘出众多王族墓葬及丰富金银饰物之后,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他将所发现的一个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迈锡尼文明及其历史地位始得到肯定。

迈锡尼的遗址建筑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堡墙以巨石环山建成,大门上有双狮拱卫一柱石刻,被称为“狮子门”。据考古证明,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它的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狮子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梁,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1939年起,由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德米特里领导的希腊考古学会和英国考古学家韦思领导的考古队共同对迈锡尼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奇迹还在不断出现,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

迈锡尼的圆顶墓是相当宏伟的石构建筑,最大的圆顶墓称为阿特柔斯王(阿伽门农之父)的宝库,高13.2米,用巨石叠加砌成,墓门的一块楣石竟重达120吨。迈锡尼的陶器和工艺品也有自己的风格,除吸收弥诺斯文明的因素外,还具有强劲粗放的特色。竖穴墓中的随葬品,如金质的面具、角杯、指环、金银镶嵌的刀剑等,都是古代工艺的杰作。圆顶墓已全部遭盗掘而极少遗存,但瓦孚墓中残存的两只金杯极为生动精美,以浮雕表现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的发现,给传奇性的迈锡尼考古又增添了新的魅力。线形文字“B”如今已释读成功,使我们对迈锡尼社会的奴隶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各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了解到,该文明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王国相接近。泥板中还有日后希腊神话中常可见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的名字,表明该文明与其后的希腊文明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迈锡尼坟墓和王宫遗址的成功发掘,使世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的文明,证实了荷马史诗中“多金的”迈锡尼的存在。迈锡尼考古的进行,使荷马的优美的诗句又一次回响在迈锡尼的废墟中,湮没已久的迈锡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向人们展现了辉煌灿烂的面目。

“多金的”迈锡尼成了考古史上的又一个传奇。

神秘现象关键词:伯罗奔尼撒半岛迈锡尼阿伽门农阿特柔斯王

赫梯文明湮灭之谜

1834年,一个法国古董商——查里·特克思尔来到安纳托利亚,寻找原来罗马人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汰纹的居民点。在寻访到安纳托利亚的北部中心地区巴卡科附近,一个当地的村民告诉他村子后面的山边有一座废墟。他迫不及待地去看,发现那里的确躺卧着一座废墟,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特克思尔的想象。古城废墟的城墙大约圈地300英亩,部分古城墙仍然挺立着。有两条非常宽的马路,一条有一对石狮守卫,另一条路旁守候着一个石刻的狮身人面像。

这个村民同时带着特克思尔去看了附近另外的废墟遗址,尤其是在一座山上,他发现石灰岩山头上出现了一条深深的天然裂缝,沿着这些裂缝进去,里面竟是巨大的房屋,高大的石墙上刻画着几十个男男女女的图像。当地村名把这个地方称为亚塞尼卡亚,意思是“有雕刻的岩石”。

特克思尔不曾料到的是,他偶然发现的这处荒僻遗迹正是历史所记载的安纳托利亚最古老的文明——赫梯王朝的首都哈图莎。

特克思尔之后,又有多位考古学家来到安纳托利亚,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关于古城的新线索。

《圣经》中有几处提到过赫梯人,但也仅此而已,赫梯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直以来,人们怀疑历史上是否存在这一民族。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的挖掘,人们开始相信历史上曾真的存在过这么一个民族,而且不止见于《圣经》的描述。

1906年8月20日,从巴卡科依出土一块刻有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陶碑,这块陶碑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赫突斯里于公元前1270年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的副本。该协议的另一个副本用埃及象形文字刻在埃及卡纳克一个神庙的墙上的。这么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官方的档案馆里,这也就意味着,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们长期找寻的赫梯人的首都——哈图莎城,赫梯人的地理坐标终于在土耳其这片土地上被确定下来了。

赫梯王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法律允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王后甚至单独临朝统治。同时,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以宽容之心对待。比如:他们允许信仰叙利亚、古巴比伦和其他国家的神,并把这些神供奉在自己修建的万神殿里。

赫梯文明繁荣了5个多世纪,公元前1200年,赫梯人的灾难降临了。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整个中东地区一片干旱,庄稼连年歉收,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长时期的旱灾带来了人们的不安和骚动,居民纷纷外迁,寻找新的稍好一些的生活环境。祸不单行!恰好此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和西部民族入侵,内忧外患终于把赫梯王国推向了覆灭的深渊。到公元前1150年,赫梯王国已经彻底地不复存在。可能是毁于“海上民族”腓尼基之手。那些在城市毁灭时幸存的赫梯人四散奔逃,在许多年之后最终为别的民族所同化。

赫梯王国覆灭200年以后,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又崛起了15个小王国。他们选择了赫梯人的语言,承接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风俗习惯。但考古学家们相信,这些王国的人民不会是赫梯人的后裔,因此把这些人称为“新赫梯人”。在叙利亚,新赫梯人建立起了城邦,并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圣经》里提到的赫梯人也正是这些新赫梯人。

神秘现象关键词:汰纹赫梯王朝哈图莎腓尼基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者之谜

据史料记载,亚历山大灯塔建于公元前285至公元前247年间,位于法罗斯岛,督造人为托勒密大将,也就是后来的托勒密王朝的国王,设计师是希腊人。建造此灯塔,一是为了方便当时人们航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亚历山大灯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做燃料库、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8米高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态的青铜雕像。整座灯塔都是用花岗石和铜等材料建筑而成,灯的燃料是橄榄油和木材。整个灯塔的面积约930平方米。聪明的设计师还采用反光的原理,用镜子把灯光反射到更远的海面上。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夜夜灯火通明,兢兢业业地为入港船只导航,它给舵手带来了一种安全感。自从亚历山大海角尖端的法罗斯岛有了它以后,塔顶的柴薪燃烧不息,地中海航船有了导航方向,夜航海难事件大大减少。它一直工作了15个世纪,即使亚历山大城多次地震,大部分房舍坍塌,灯塔依然屹立不倒。

多年来,由于一直没有具有实质意义的考古发现,很多人开始怀疑亚历山大灯塔是否真正存在过。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人真能建造出如此雄伟的巨塔吗?

后来考察队找到了在公元3世纪地震时没入海底的大量古代文物,其中有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里奥巴特拉的王宫,她的情夫、罗马统帅安东尼的宫殿,许多小型的人面狮身石像。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搜索,考察队终于找到了法罗斯灯塔塔身。经测量,灯塔边长大约36米。在灯塔的每个侧面,都有大量的精美巨型雕像作为装饰。

考察队证实了灯塔的存在,但是在灯塔周围发现了刻有大量的象形文字和法老时代的文物。这让人产生疑惑:灯塔到底是谁建造的?

有人认为,灯塔本身是出自3000多年前法老时代的古埃及人之手。更多人认为,灯塔是托勒密王朝建的,这些古埃及时代的雕像和石材只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从古埃及神庙征调来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要对此下一个定论,还需要更多的考证。

神秘现象关键词:亚历山大灯塔托勒密王朝克里奥巴特拉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