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中正值青春妙龄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大自然的赞美者,他喜欢孤独,既渴望与人交往,又避之唯恐不及。那个贞洁的少年舞女,成为川端康成一生作品中洁白无瑕的象征和化身。
小说《禽兽》与《伊豆的舞女》一样质朴动人,虽然简短但却比后者更加回味无穷。《禽兽》中的主人公是个孤独的单身汉,他发现与动物在一起比与人共处更加融洽,但他对动物的占有欲有其残酷与病态的一面,主人公之所以能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由于它们活着时的娇美,倒不如说是因为这些动物在死亡前后的怪态。
小说《雪国》发生在日本多雪的西部越后汤泽,以一个名叫叶子的姑娘之死亡为故事结尾。叶子是川端康成笔下若干少女中的另一个,也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在川端康成的大多数小说里,《雪国》是第一部先在杂志上连载后来才单独出版的作品。
小说最后定稿之前曾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结尾的不同。换句话说,当时川端康成决定不了如何收尾。事实上,川端康成的大部分作品好像都是在接近结局或没有结局的情况下收尾的。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川端康成把生活看做是一个无法预见结局的过程。
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辞中特别赞扬《古都》,这是一部描绘日本古老首都的小说,它以哀伤的笔调记录了西方对日本日趋深刻的影响。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又被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49年4月,川端康成担任恢复的“芥川奖”评选委员;7月,担任新设的“横光利一奖”(改造社)评选委员;8月,担任战后第一套文学全集《现代日本小说大系》(65卷,河出书房)的编辑委员;9月,以日本笔会会长的名义,给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去贺词《致威尼斯国际笔会第21届大会》(发表于《人间》10月号上);11月,应广岛市的邀请,与小松清、丰岛与志雄等代表日本笔会参观了原子弹轰炸受难地。这一年,他发表了《千只鹤》、《山音》等。
1961年,为搜集材料和执笔写作《古都》、《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在京都市左京区下鸭泉川町25号租下房子。当年5月,去新泻、佐渡旅行;11月,获第21届文化勋章。这一年,他发表了《美丽与悲哀》(1月至1963年10月)和《古都》(10月至翌年1月)等。
《美丽与悲哀》表达了川端康成一贯的信仰——美的东西同时也令人悲伤。美,一方面象征着永恒;另一方面,当它体现于某个具体事物时,又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永葆丽质。
《山音》大概要算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主人公信吾是一个老朽的生意人,无时不为死亡的念头所困扰。随着老友故交一个个死去,也由于经历到年迈给他带来的脆弱和力不从心,他对周围世界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体机能衰退,但他的思想却变得更加敏锐起来,也更清楚地意识到时间轮回的现实。在川端康成所有的作品中,《山音》的象征无疑最为错综复杂。
在这部小说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非生命体,一一都成了象征物。只要想到书名中的“山”和千年长寿的忘忧树种,人们就会觉得前者是死亡的预兆,后者代表了生命的不朽。从文体方面来讲,《山音》也是他作品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简洁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寥寥数句的段落有时只有一句话,但却表达出主人公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感受。川端康成的这种艺术手法,常常使人联想起日本传统的俳句诗。
川端康成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他每写完一节都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罗唆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康成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没有人知道原因。
川端康成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著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但如果抛弃政治去审视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作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康成是无愧的先驱与大师。
勇敢女孩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正当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睁圆了眼睛开始观察奇妙的世界、咿呀学语时,不幸被一场高烧夺去了宝贵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幼小的海伦就在黑暗与寂寞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童年。
家庭的爱怜和娇惯,养成了海伦暴躁任性的性格。她常常毁坏东西,稍不如意就躺在地上哭嚎。为了教育海伦,她的父母从波士顿的柏金斯盲童学校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安妮·莎利文。21岁的安妮非常同情小海伦,她决心通过教育打开海伦闭塞的心灵之窗,把她引向新的生活。
春天,风和日丽,百花吐艳,安妮带着海伦在草坪上玩耍,到树林里散步。无论走到哪里,安妮都用手指在海伦的一只手上写字。起初,海伦并不明白这是在学习文字,她只是出于好奇而模仿着安妮写字。海伦非常聪明,没有多久她就学会用这种办法表达简单的要求了。饿了她能写“蛋糕”,渴了她会拼“牛奶”。但这时的海伦还并不懂得用手指写字的真正意义。
一天,安妮拉着海伦在压水机旁喝水。当海伦的手触到清凉的水时,安妮就马上在她的一只手上写上“水”。水,水……海伦反复写着,突然她呆住了,接着脸上便浮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表情。她顿时明白了:水,就是自己的手正触到的清凉东西的名称。噢,原来……
海伦灵机一动,转过身指指安妮,安妮正激动地注视着发生在海伦身上的这一切变化,她赶紧俯身在海伦的手上写出“老师”,海伦默写了几遍,笑着点点头。然后她又指着自己,安妮明白她的意思,慢慢拼写“海伦·凯勒”。海伦激动地跳着,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呀!这,是海伦一生的转折点。是水把海伦的生命从寂寞中唤醒,赐予她新生;是安妮把海伦的灵魂从愚昧中救出,赐予她智慧。
海伦8岁时进入柏金斯盲童学校。只用手指写字的交际方式已使海伦感到太受束缚了,她强烈地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目标——学会讲话。在海伦的多次要求下,校长派来了专门的老师。
在课堂上,海伦把手轻轻放在老师脸上,体会老师的口形和发声时的气流,模仿老师发音。课下,安妮辅导她练习。这是何等艰苦的学习啊!每发准一个音,都要经过千百次的练习。
成功寓于不懈的努力之中。几年后的一天,海伦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第一句别人听懂了的话:“天气很热。”尽管话还只是由断断续续的单音连成,但它毕竟是人类的语言呀!这就足以使海伦欣喜若狂了。后来海伦又进一步学会了把手放在别人嘴上“听”话。
理想的风帆在海伦胸中升起,她那颗年轻的心向往着一个更美好的目标——上大学。她在大作家马克·吐温的热情资助下,16岁时进了大学的预科班。这是海伦生平第一次与健全人一道听课,困难之多可以想见。但是,远大的理想在向她召唤,她下决心要同眼明耳灵的同学们竞赛。
第一学年终,海伦参加了大学初试,八门功课全部及格,其中英语和德文成绩优良,受到了奖励。海伦的好成绩不仅使老师和同学们惊叹,更使她增添了信心。
1899年,海伦通过最后一次考试,实现了她几年来为之奋斗的愿望。她被录取到拉德克利夫学院。拉德克利夫——哈佛大学附属女子学院,它的盛名有哪一位女孩子不仰慕?可又有多少姑娘最终能荣幸地成为那里的学生呢?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让许多人为她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一时间,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海伦的奇迹早已被各国传为佳话。1936年,日本政府为创办盲、聋儿童学校,特邀海伦前去帮助。自此,海伦的生活又揭开了新的一页。她的身影出现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讲坛上,她的足迹遍布欧、亚、非、澳四大洲。
海伦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盲、聋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海伦毕生勤奋写作,用自己盛开的智慧之花装点了美国的文学花坛。她的主要作品有自传《我生活的故事》、安妮·莎利文的传记《老师》及数篇讲演稿、信件。海伦为盲、聋人作出的杰出贡献先后赢得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联合国也曾于1959年5月以海伦的名字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资助各国的盲、聋儿童。
海伦的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其中《我的生活故事》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她的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好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与世长辞了。她一生不以缺陷自弃,不向困难折服,勤奋学习、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她为盲、聋人造福的业绩,永远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