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对侄子的前途寄于厚望,一心希望侄子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的医生叔叔听说毕加索逃学的事以后,便中断了对毕加索的接济。这样一来,毕加索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买颜料的钱没有了,肚子也饿得咕咕叫,更不幸的是,饥寒交迫中他患上了猩红热病,不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他卷起行李,回到了巴塞罗纳的父母身边。
此时,思想正统的父亲看不惯毕加索的行为也开始冷落他,但母亲鼓励和支持他,他又重新燃起了对艺术追求的信心。为了感激母亲,他把自己创作的作品的署名改为母亲的姓——毕加索。
19岁的毕加索十分向往当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再加上他与家庭之间出现了一道裂痕,他感到心灰意懒,决定到巴黎去闯世界。动身之前,他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他在人像的眉毛上连写三遍“我是天下第一”,便登上了北去的旅程。
1900—1904年,在巴黎的毕加索接触了各种艺术流派,在艺术上汲取到许多营养,虽然他的生活非常艰辛,但他并没被困难所吓倒,在艺术上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他画出了一系列以蓝色为基调的绘画作品,比如《卡沙格马斯的葬礼》、《蓝宝》等,由于这段时期毕加索穷困潦倒,生活不如意,使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充斥着代表着忧郁、苍茫的蓝色,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他的“蓝色时期”。也正是这一段时间,他积蓄了抵抗困难的勇气和激情,开始了他不知疲倦的创作。这位穷困潦倒的画家,在当时除了他的才能外,几乎是一无所有。
1904年后,毕加索在他称为“洗衣舫”的巴黎马特尔山的斜坡上的拉维格南街13号连续住了5年。毕加索在这里经历了他的“玫瑰色时期”,并开创了举世闻名的立体主义绘画。“洗衣舫”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可是,在这里毕加索第一次堕入情网,穷困潦倒的生活从此充满阳光,一幅题为《沉思》的作品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幅水彩画中,一位青年男子正坐在床边,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一位熟睡的体态丰满的女子。毕加索的潜台词似乎是:无论多么贫穷,只要有了爱情,生活就会变得富足。
他的《演员》和《坐着的裸女》是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好在后来终于有人主动来买他的画,他的生活才终于得以改观。
随着毕加索名气的与日俱增,他渐渐富裕起来了,早期那种哀怨的小人物形象也从画面上消失了。毕加索进入竭尽全力研究绘画形式的新时期。他开创的“立体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虽然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由于注重的只是绘画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一时期真正优秀的作品并不多。不过,作为一个终生追求进步的艺术家,在这一时期还是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作品,例如著名的《亚威农少女》。
1937年4月26日,拥有7000多居民的西班牙巴斯达克省文化中心格尔尼卡遭受到佛朗哥指使的德国***空军的突然袭击。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中,小镇被夷为平地,有2800余人惨遭无辜杀害。毕加索在巴黎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立即决定以这个事件为题材,创作大型壁画。6周后,毕加索完成了这幅他最著名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全画由黑、白、灰三色画成,画中的妇女、小孩、战士的尸体、着火的房屋和被矛刺穿的马(象征人民)等,无一处不是对***罪行的血的控诉。
1944年,巴黎解放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在这一政治信仰鼓舞下,他积极参加和平运动。《和平鸽》就是他应巴黎举行的保卫和平大会的要求所作的一幅石版画。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期间,他又画了《朝鲜的屠杀》,以此来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并进行强烈的控诉。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像《第一次圣餐》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十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因患肺气肿逝世,终年93岁。据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总数在8万件左右。
喜剧表演大师卓别林
从贫苦自卑的童年到成功地塑造了无数成功的银幕形象,卓别林的一生是向艺术高峰不断探索、追求、创造的一生。他不愧是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和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电影大师。
1889年4月16日,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Charlie Spencer Chaplin,1889—1977)诞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杂剧场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出生一年后,他的父母便离了婚。此后,他和哥哥同母亲生活在一起。
小卓别林长得聪明伶俐,非常喜欢唱歌跳舞。母亲每次演出都要把他带到剧院,让他站在舞台幕后观看演出。卓别林3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正在台上演唱时,嗓子忽然哑了,唱不出声来。不幸的是,她再也没能恢复,不久,她便失业了。
自从母亲失业后,家境越来越贫困,他们一再搬迁,最后,他们不得不住进了贫民收容所。3周后,兄弟俩又被送入汉威尔贫民孤儿院,此后,母子三人更是难得一聚。
一年后,他们的母亲终于再次被厄运击倒,她患上了精神病,被送进疯人院。后来,母亲病愈后,她靠给人做针线活赚些钱,把卓别林送进了学校。卓别林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总是有一种冲动,他要把自己的才能向同学们展示出来,他很喜欢诗歌和音乐。可是好景不长,迫于生计,卓别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喜爱的学校。经过父亲推荐,不满10岁的卓别林参加了兰开夏童伶舞蹈班。在这里,卓别林不仅学习了舞蹈,还想方设法学了一些其他的技艺。后来,母亲不忍心看着卓别林日益苍白、消瘦下去,就让他离开了那里。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卓别林做过报童、佣人,干过吹玻璃工、印刷工,他甚至跟人学会了制作玩具船,并沿街叫卖。
不久,他母亲因旧病复发被再次送入疯人院,而那时,当水手的哥哥随船去了非洲。11岁的卓别林不得不一个人孤苦无依地流落街头。
卓别林一心向往当一名演员,并积极为此寻找机会。终于,他在一个巡回剧团找到了工作,这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2岁的卓别林正式成了一名演员,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从此,他跟随戏班,过着漂泊无定、闯荡江湖的生活。
随后,他又在一个叫凯西的马戏团里做事。由于他对所刻画人物的深刻理解与表演技巧的日益成熟,他很快赢得了老板与观众的欢迎。在剧团工作期间,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不断汲取古典幽默剧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哑剧风格。虽然此时的卓别林经济状况大有好转,但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滴酒不沾。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经常把自己置身于书籍的包围之中,广泛涉猎,如饥似渴,几乎是不加选择,所读的书包括叔本华、尼采、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甚至是医学著作和政治论文也在其中。他急切地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
1907年,卓别林被卡尔诺剧团录用,并从此声名大震。卓别林经常随团到各地演出,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卓别林在纽约演出时,引起了好莱坞片商的注意。1913年底,他和基斯顿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正式成为该公司的主要演员,卓别林从此开始了他的银幕生涯。
卓别林在1914年一年内主演了35部短片,其中21部是他自编、自导的。他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
很快,卓别林轰动全球,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夏尔洛也随之从一个小丑升华为一个有人格、有灵魂的银幕形象。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乞丐似的穷人。
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了20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判处死刑。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林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准备到欧洲旅行半年。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100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要拍些电影。”
1952年,美国政府决定对在法国旅行的卓别林实行限制入境。随后,卓别林决定定居瑞士。1953年初,卓别林的妻子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林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1954年5月,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鉴于卓别林“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和平事业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的特殊贡献”,决定颁发给他国际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