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100000044

第44章 礼论(2)

礼节仪式和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起到的作用之间相互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两者并驾齐驱而交错配合,这是适中的礼。所以知礼的君子对隆重的礼仪就极尽隆重,对简省的礼仪就极尽简省,而对适中的礼仪也就作适中的处置。

不管慢走快跑、驱马驰骋、剧烈奔跑,都不越出这个规矩,这就是君子的活动范围。人如果把活动限定在这个范围之中,就是士君子,如果超出了这个规矩,就是普通的人;如果在这个规矩中间,来回周旋,处处符合它的次序,这就是圣人了。所以圣人的伟大,是靠了礼的积蓄;圣人的大度,是靠了礼的深广;圣人的崇高,是靠了礼的高大;圣人的明察,是靠了礼的透彻。《诗经》上说:“礼仪全都合法度,言谈举止就都合时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①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②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萎③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④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⑤。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⑥,凡缘⑦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⑧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

【注释】

①倍:通“背”。②棺椁:古代的棺材有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叫“棺”,套在“棺”外的大棺材都叫“椁”。③翣:形似团扇,用木条制成框,蒙上画着图案的布,宽三尺,高二尺四寸,柄长五尺。灵车驶行时让人拿着遮蔽灵柩,埋葬时便插在墓穴中遮蔽棺材。蒌:通“柳”,古代遮蔽衬垫棺材的饰物统称“柳”,它包括在旁的“帷”,在上的“荒”,以及衬垫棺材的木材。④属:聚集,会合。⑤州里:周代的行政单位,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千五百户为一州,二十五户为一里,⑥瑾:通“瑾”,用土掩埋。⑦缘:衣服的边饰。凡缘:指平常的服装。⑧衰:通“缞”,古代的丧服之一,是一种披在胸前的麻布条,宽四寸,长六寸。

【译文】

礼,是严谨地处理生与死。生,是人生的开始;死,是人生的终结。终结和开始都处理得好,那么为人之道也就完备了。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人生的开始而慎重地对待人生的终结。对待终结与开始就像对待同一件事一样,这是君子的原则,也是礼义的具体规定。

看重人活着的时候而看轻人的死亡,这是敬重活人的有知觉而怠慢死人的没有知觉,这是邪恶之人的原则,是一种背叛别人的心肠。君子拿背叛别人的心肠去对待奴仆、儿童,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用这种心肠来侍奉自己所尊重的君主和亲爱的父母呢!

再说死亡有一条规律,就是每人只死一次而不可能再重复一次,所以臣子要表达对君主的敬重,子女要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处理了丧事也就到头了。所以侍奉生者不忠诚笃厚、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粗野;葬送死者不忠诚笃厚、不恭敬有礼,就称之为薄待。君子鄙视粗野而把薄待看作为羞耻。所以天子的棺材有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其次,他们又都有衣服被子方面或多或少、或厚或薄的数目规定,都有棺材遮蔽物及其花纹图案的等级差别;用这些来恭敬地装饰死者,使他们在生前与死后、结束一生时与开始一生时都受到相同的待遇,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这是古代圣王的原则,也是忠臣孝子的最高准则。

天子的丧事牵动整个天下,聚集诸侯来送葬。诸侯的丧事牵动有友好交往的国家,聚集大夫来送葬。大夫的丧事牵动一国,聚集上士来送葬。上士的丧事牵动一乡,聚集朋友来送葬。百姓的丧事,集合同族亲属来送葬,牵动州里。

受过刑罚的罪犯的丧事,不准聚集同族亲属来送葬,只能会合妻子儿女来送葬,棺材三寸厚,衣服被子三套,不准文饰棺材,不准白日送葬,只能在黄昏埋葬,而且妻子儿女只能穿着平常的服装去埋掉他,回来后,没有哭泣的礼节,没有披麻戴孝的丧服,没有因为亲戚的亲疏关系而形成的服丧日期的等级差别,各人都回到自己平常的情况,各人都恢复到自己当初的样子,把他埋葬之后,就像没有死过人一样而什么也不做,这叫做最大的耻辱。

【原文】

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①者也,紸纩②听息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③已,然而殡④敛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逾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物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至,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注释】

①厌:同“压”,掩,侵袭。②紸:安放。纩:新棉絮。③闵:忧患,这里指垂危。④殡:停放灵柩,也就是入棺后到埋葬前的仪式。

【译文】

礼,是严谨地使吉利的事与凶险的事互不侵犯。把新的棉絮放在临终者鼻前而倾听其气息的时候,就是那些忠臣孝子也知道他生命垂危了,但是停柩入殓的用具却还不去考虑;虽然这时他们流着眼泪惊恐害怕,但是希望他能侥幸活下去的心思还没有止息,维持他生命的事情也没有中止;直到他死了,才开始准备治丧的物品。所以,即使是治丧物品齐备的人家,也必须过了一天才能入棺停柩,到第三天才穿上丧服守丧。然后去远方报丧的人才出发,准备治丧物品的人才开始操办。所以停放灵柩的时间,长不超过七十天,快也不少于五十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样远方来奔丧的亲友才可以赶到,办理丧事需要的各种东西才能备齐,各种事情也都不能耽误了。

人们的忠诚尽到了,对长辈的礼节盛大了,仪式也齐备了,然后才在月底占卜确定埋葬的地点,在月初占卜确定埋葬的日期,然后才去埋葬。在这个时候,道义上禁止的事,谁能去做?道义上推行的事,谁能禁止?所以停柩三个月的葬礼,表面上是用生者的设施来装饰死者,但实际上恐怕不是只保留一下死者来安慰生者,这是在表达尊重怀念的意思啊!

【原文】

丧礼之凡①:变②而饰③,动④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⑤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迩则玩⑥,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⑦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⑧生也。

【注释】

①凡:平常,指通常的原则。②变:指死。③饰:装饰,指饭晗(把珠、玉、米等塞在死人口中)、小敛(给死人穿寿衣)、大敛(入棺)等。④动:指举行丧礼中的各种仪式。⑤为:犹“有”。⑥玩:轻忽,习惯而不经心。⑦嫌:近。⑧优:调节,协调。

【译文】

丧礼的一般原则是:人死后要装饰,举行丧礼仪式要使死者逐步远去,时间长了便恢复到平常的状态。死亡有一定的规律,即:如果对死者不进行装饰,就丑恶难看;丑恶难看,人们就不会哀痛了;时间短了,人们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会厌弃;厌弃了,就会怠慢;怠慢了,就会不恭敬。

有朝一日自己尊敬的父母亲死了,但为他们送葬的却不哀痛、不恭敬,那就近于禽兽了。君子以此为耻辱。人死后进行装饰,是用来消除丑恶难看的;举行丧礼仪式要用很长时间,是为了让死者渐渐远去,用来成全恭敬;时间长了就恢复到平常状态,是为了善待生者。

【原文】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①冶;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②伤生,是礼之中流也。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期③止矣;外是,奸也;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④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故说豫⑤娩泽⑥,忧戚萃恶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歌谣⑧激笑,哭泣谛号⑨,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刍豢稻粱酒醴餰⑩鬻,鱼肉菽藿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绕、黼黻、文织,资粗、衰绖、菲缚、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属茨倚庐席薪枕块,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焉。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注释】

①窕:通“姚”,妖艳。②隘:穷。慑:悲戚。③期:当作“斯”,就。④要:同“腰”。⑤说:通“悦”。豫:通“娱”,欢乐。⑥娩:温和,美好,形容脸色的喜悦。泽:光泽,形容高兴时容光焕发。⑦萃:通“顇”,面色黄瘦。恶:丑恶难看,形容愁眉苦脸的样子。⑧歌谣: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叫“歌”,无音乐伴奏的歌唱叫“谣”。⑨谛:通“啼”,出声地哭。号:大声哭。⑩餰:同,厚粥。鬻:同“粥”,稀粥。

【译文】

礼,是截长补短,减损有余、增加不足,使爱怜恭敬的仪式能完全实施、从而养成美好的德行道义的。所以仪文修饰和粗略简陋,音乐和哭泣,安适愉快和忧愁悲伤,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礼对它们一并加以应用,按时拿出来交替使用。仪文修饰、音乐、安适愉快,是用来奉持平安和吉祥的;粗略简陋、哭泣、忧愁悲伤,是用来奉持凶恶和不幸的。所以礼在确立仪文修饰的规范时,不会弄到妖艳的地步;在确立粗略简陋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毁伤形体的地步;在确立音乐、安适愉快的规范时,不会弄到放荡懈怠的地步;在确立哭泣、哀痛的规范时,不会弄到过度悲戚、伤害身体的地步。这就是礼的中庸之道。

所以神情容貌的变化,能够用来区别吉利与不幸、表明贵贱亲疏之间的礼节等级,就够了;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是奸邪的行为;即使是难以做到的,君子也鄙视它。所以要根据食量吃东西,根据腰身扎带子。丧礼时故作哀伤,毁坏自己的身体而消瘦不堪,以此来向别人标榜自己的高尚,这是奸邪之人的行径,不是礼义的规定,也不是孝子的真情,而是要用它来有所作为的,想得到点什么。

高兴欢乐时和颜悦色容光焕发,忧愁悲伤时面色憔悴愁眉苦脸,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脸色上的表现。歌唱嬉笑,哭泣啼号,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声音上的表现。牛羊猪狗等肉食、稻米谷子等细粮、甜酒、鱼肉,稀饭、豆叶、汤水,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饮食上的表现。礼服礼帽、礼服上的花纹、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丧服粗布衣、麻条麻带、薄麻衣、用茅草编成的鞋,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衣服上的表现。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短桌与竹席,编结茅草而成的屋顶、靠在墙边上的简陋房屋、把柴草当作垫席、把土块当作枕头,这是碰到吉利与不幸时忧愁愉快的心情在居住上的表现。

忧愁愉快这两种心情,在人的生性中本来就存在着根源,至于使这两种心情断绝或持续,使它们较多地被人了解或较少地被人了解,使它们增强或减损,使它们既合乎法度又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它们既旺盛又美好,使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人生终结的仪式和人生开始的仪式没有不和顺的,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千秋万代的法则,这就是礼。如果不是顺从礼、精通礼、学习礼、实行礼的君子,是不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

【原文】

故曰:性者,本始材朴①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②也。《诗》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此之谓也。

【注释】

①朴:未加工过的木材。②分:次,安排。

【译文】

所以说:先天的本性,就像是原始的未加工过的木材;后天的人文教化,则表现在礼节仪式的隆重盛大。没有本性,那么人文教化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文教化,那么本性也不能自行完美。本性和人文教化相结合,然后才能成就圣人的名声,统一天下的功业也因此而完成。所以说:上天和大地相配合,万物就产生了;阴气和阳气相接触,变化就出现了;本性和人文教化改造相结合,天下就治理好了。上天能产生万物,但不能治理万物;大地能负载人民,但不能治理人民;宇宙间的各种东西和各类人,得依靠圣人才能安排好。《诗经》上说:“招徕安抚众神仙来到黄河泰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原文】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始卒,沐浴鬠体饭唅①,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②而止。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晗以槁骨,反生术矣。设亵衣③,袭④三称⑤,缙绅⑥而无钩带矣。设掩面儇目⑦,鬈而不冠笄⑧矣。书其名,置于其重⑨,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⑩则冠有鍪而毋纵,瓮庑虚而不实,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貌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拂也;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抗折,其貌以象梗茨番阏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①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