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300000036

第36章 《庄子》作品(25)

老聃说:“要先斋戒使你的内心能通导,让你的精神得到洗涤,去除你的智识!深奥难说啊!我向你说说大概。光明的东西从昏暗中产生,有形体的东西从无形的东西中产生,精神从道中产生,形质产生于精气,万物都是依赖别类相互产生的,因此九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八窍的动物是卵生的,来临时没有迹象,离开时也没有界限,没有途径没有归宿,四面宏达皇皇大通。顺着这条道,四肢强壮,思谋通达,耳目聪敏锐利,用心不劳苦,顺应外物不拘泥于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宽广,太阳和月亮不得就不运行,万物不得就不昌盛繁荣,这就是道!

学识广博的不一定有真正的知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聪慧的见解,圣人早就丢弃这些了。增加了如同没有增加,减少了如同没有减少,这是圣人要保持的。道深远如海,高大似山,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运载万物不匮乏,君子的道,都是呈现在外啊!万物凭借道而不匮乏,这就是道!

中原有这样的人,不偏阴也不偏阳,居住在天地间,暂且称他为人,人将来都要回复本宗。从本原来看,所谓生命。是气聚而成的,尽管有长寿和短命的,可是相差多少呢?人生只不过是顷刻之间,哪里值得去判断尧和桀的是非呢!瓜和果各有生长的道理,人伦关系复杂,还是可以按照顺序相处的。圣人遇人事不违逆,过往而不坚守,调和顺应,就是德;随机顺应,就是道;帝王依据它而兴盛,王侯借助它而起。

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瞬间而已。万物蓬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微,没有不死亡的。变化而生,又变化而死,生物为它悲哀,人类感到痛惜。解脱自然的捆缚,毁坏自然的裹挟,变化转移,魂魄消散,身体随之逝去,这就是回复本原!从没有形体变成有形体的,有形体的转化为没有形体的,这是人们都了解的。这不是得道的人所追求的,是众人共同议论的。得了道的人不谈论,谈论的人没有得道的,从明处寻不可能寻到,辩说不如沉默。道是不能听闻的,听闻就不如堵住耳朵不听,这就是得到了真正的道。”

【原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①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②,大知人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

①正获:监督市场的官员,名字叫获。

②冯闳:广阔的空间。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所谓的道,在什么地方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指明地方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蚁里。”

东郭子问:“怎么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秭稗里。”

东郭子说:“怎么更卑下呢?”庄子说:“在瓦甓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卑下呢?”庄子说:“在屎溺里。”

东郭子没有应声。庄子说:“先生提的问题,本来就没触及道的本质。有个叫获的市场监管向屠卒询问辨别猪肉肥瘦的方法,那就是越往下踩越容易清楚。除非你不肯定指明,道是不会离开事物的。至道是这样的,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周、遍和成这三者,名字不同但实质一样,所指的意义是相同的。

试着一起在无何有的环境里遨游,综合各种观点和议论,道是没有穷尽的!试着一起顺应自然无为!恬淡宁静!漠然清虚!调和悠闲!我的心志寂寥宽阔,无所往而不知道要去哪里,去了以后归来也不知道要在哪里停止。我来来往往却不知道哪里是终点,在宽阔的空间里飞翔,有大智慧的人与大道相融却不知道它的穷尽。支配物和物没有界限,但物有分界,所谓事物的界限,是没有边界的边界,是边界中的没有边界。所谓的盈虚衰杀,道使万物盈满空虚自己却没有盈满空虚,道使万物衰杀自己却不会衰杀,道使万物有开始有终结自己却没有,道使万物聚散变化自己却不会聚散。”

【原文】

婀荷甘①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穸户而人曰:“老龙死矣!”

神农拥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谩诎,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②而死矣夫!”

弁垌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注释】

①婀荷甘:人名。

②狂言:至言。

【译文】

妸荷甘和神农一起向老龙吉求学。神农倚靠在几案上关起门睡觉。中午的时候妸荷甘推门进来说:“老龙吉死了。”

神农扶着拐杖站起来,把拐杖啪的一声放下笑着说:“先生知道我荒诞僻陋,所以就丢下我死掉了。完了!先生没有留下能启发我的言论就死了啊!”

弇垌吊听到以后说:“能够体悟道的人,天下的君子都依附于他。现在老龙吉连毫毛的万分之一的道都没有得到,尚且知道深藏至言而死,更何况是那些体悟大道的人呢!道要看它却没有形象,听也没有声音,人们在议论的时候,把它称作冥冥,所以被谈论的道,不是道。”

【原文】

于是泰清①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仰中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无有弗应也。光曜不得问,而孰②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注释】

①泰清、无穷、无为、无始、光曜、无有:都是虚构的人物。

②孰:通“熟”,熟悉。

【译文】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说:“你知道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道。”又向无为请教。无为说:“我知道道。”泰清又问:“你知道的道有名数吗?”无为答:“有。”泰清又问:“它的名数是什么呢?”无为答:“我知道道可以尊贵,可以卑贱,可以集聚,可以离散,这是我所知道的道的名数。”泰清又用这些问题来问无始,说:“像这样,无穷的不知道和无为的知道,到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呢?”无始说:“不知道的是深奥,知道的是肤浅;不知道的是知道内行,知道的是外行。”于是泰清抬起头向天长叹说:“不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的反倒是不知道!谁能明白不知道就是知道呢?”无始说:“道是不能听闻的,听到就不是道了;道不能看到,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言说的也不是道,知道有形体的东西是没有形体的东西吗?道没有名称。”无始说:“如果有人问道就回答的人,是不明白道的人;问道的入,也没有闻听过道。道没办法询问,询问也无法回答。原本无法询问却勉强去问,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原本没有办法应答的却勉强应答,答案是没有内容的。用没有内容的答案去应答空洞的提问,这样的人,对外就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不能知晓自己的本原。所以不能越过昆仑的高处,在清虚的境界里遨游。”

光耀问无有:“先生是存在的呢?还是不存在?”无有没有回答。光耀得不到答案,就仔细地看无有的形体容貌,空虚的样子,整天看它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它也摸不着。光耀说:“达到最高境界了,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达到无的境界,却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等达到了无却不免处于有的境界了,怎么能够达到呢!”

【原文】

大马①之捶②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③,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注释】

①大马:官名,即大司马。

②捶:制造。

③昧然:愚昧,糊涂。

【译文】

在大司马家中制作钩带的工匠,已经八十岁了,仍旧没有一点差错。大司马说:“你有技巧,还是有道呢?”

工匠说:“我有坚守的东西。我二十岁的时候就爱好制作钩带,对别的东西却没有兴趣,不是钩带就引不起我的注意。我能得钩带的用处,是因为心无二用才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更何况是无为不用的呢!谁不辅助他呢!”

冉求问孔子:“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情况能够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冉求没有得到答案就退回去了。第二天又见面时说:“昨天我向先生请教‘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说:‘可以。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昨天我是明白了,今天却糊涂了,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昨天清楚明白,是因为内心有所领悟;现在糊涂,是因为拘泥于形象而提问!没古没今,没始没终。没有子孙前就有了孙子,可以吗?”冉求没回答。孔子说:“算了,不用回答了!原本不是为了生而生出死的,也不是为了死而停止死。死和生是对待的吗?它们都是一体的。有比天地还先产生的东西吗?产生万物的道不是具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能比道早,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的。天地万物产生后,才会生生不息。圣人的爱没有停止,也是取法于此。”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①。”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②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③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注释】

①游:理由。

②皋壤:原野。

③能能:能做到自己所能够做到的事情。

【译文】

颜渊问孔子:“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请问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古代的人,外表变化但内心不游移,现在的人,内心游移而外表没变化。顺外物变化而变化的人,内心凝聚不变。变化和不变化都是安然的,安然与外物相顺,一起变化不会妄加增益。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园圃,有虞氏的宫殿,商汤武王的屋室。君子一样的人,比如儒家和墨家的师辈,尚且互相攻击,更何况是现在的人呢!圣人与物相处却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物也不会害他。只有无所损害的,才能和人来往。山林,原野,欣然快乐!欢乐还没有结束,悲哀又兴起了。悲哀和快乐情绪的到来,我无法抗拒,它的离开我也不能阻止。可悲啊!世人只是这些物的旅馆罢了。知道遇到的东西而不知道没有遇到的,能做到自己能做到的而不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不知道和不能够,是人不能避免的。如果追求人不能免除的事,不是很可悲吗?最完善的语言就是没有语言,最完善的作为就是没有作为。要想使人知道的等同,就太肤浅了!”

庄子杂篇

庚桑楚

【原文】

老聃之役①,有庚桑楚者②,偏得老聃之道③,以北居畏垒之山④,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⑤,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⑥;拥肿之与居⑦,鞅掌之为使⑧。居三年,畏垒大穰⑨。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⑩。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鰌为之制;步仞之丘,巨兽无所隐其躯,而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