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300000041

第41章 《庄子》作品(30)

①煖姝:自得的样子。②濡需:偷安一时的样子。③卷娄:借为倦劳,勤勤恳恳的样子。④未始有物:指远古未生万物的时候。⑤豕虱:猪身上的虱子。⑥疏鬣:生在颈上的疏长鬣毛。广宫:宽广的宫殿。大囿:大的园子。⑦奎:两腿之间。蹏:即蹄子。曲隈:深曲处,这里指猪身上那些隐蔽皱折的地方。⑧利处:好住的地方。⑨鼓:奋举。操:拿起。⑩膻:膻气。邓:地名。虚:通“墟”。而:则。有:又。童土:不长草木的地,犹不毛之地。其来之泽:他带来的恩泽。年齿:年龄。聪明:指视力听觉。休归:退居家中休息。众至:来归附的人多。甚:特别。抱德:坚守天德。炀和:温和,不冷不热。得计:适意。绳:直。循:顺,指随顺于外物环境。以天待人:以天道对待人事。得、失:指有无用药。堇:药名,又叫紫堇,二年生草本植物,有毒。鸡靡:即鸡头,又叫茨,与藕子合为散,服之,延年。豕零:一名猪苓,可以治渴。

【译文】

有沽沾自喜的人,有偷安矜持的人,有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

所谓沾沾自喜的人,懂得了一家之言,就沾沾自喜地私下里暗自得意,自以为满足了,却不知道从未曾有过丝毫所得,所以称他为沾沾自喜的人。

所谓偷安矜持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一个样,选择稀疏的鬃毛当中自以为就是广阔的宫廷与园林,后腿和蹄子间弯曲的部位,乳房和腿脚间的夹缝,就认为是安宁的居室和美好的处所,殊不知屠夫一旦挥动双臂布下柴草生起烟火,便跟随猪身一块儿烧焦。这就是依靠环境而安身,这又是因为环境而毁灭,而这也就是所说的偷安自得的人。

所谓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就是舜那样的人。羊肉不会爱慕蚂蚁,蚂蚁则喜爱羊肉,因为羊肉有膻腥味。舜有膻腥的行为,百姓都十分喜欢他,所以他多次搬迁居处都自成都邑,去到邓的废址就聚合了有十万家人。尧了解到舜的贤能,从荒芜的土地上举荐了他,说是希望他能把恩泽布施百姓。舜从荒芜的土地上被举荐出来,年岁逐渐老了,敏捷的听力和视力衰退了,还不能退回来休息,这就是所说的弯腰驼背、勤苦不堪的人。

所以超凡脱俗的神人讨厌众人跟随,众人跟随就不会亲密和睦,不亲密和睦也就不会带来好处。因此没有什么特别的亲密,没有什么格外的疏远,持守德行、温暖和气以顺应天下,这就叫做真人。就像是,蚂蚁不再追慕膻腥,鱼儿得水似的悠闲自在,羊肉也清除了膻腥的气味。

用眼睛来看视自己眼睛所应看视的东西,用耳朵来听取自己耳朵所应听取的声音,用心思来收回分外逐物的心思。像这样的人,他们内心的平静就像墨线一样正直,他们的变化总是处处顺应。古时候的真人,用顺任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事,不会用人事来干扰自然。古时候的真人,获得生存就听任生存,失掉生存就听任死亡;获得死亡就听任死亡,失掉死亡就听任生存。药物,紫堇也好,桔梗也好,芡草也好,猪苓也好,这几种药更换着作为主药,怎么可以说得完呢!

【原文】

句践也以甲楯三千栖于会稽①。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种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②。故曰,鸱目有所适③,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④。

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⑤,恃源而往者也⑥。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⑦。凡能其于府也殆⑧,殆之成也不给改⑨。祸之长也兹萃⑩,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不知问是也。

【注释】

①句践:春秋时越国的国君。甲楣:披甲执盾,这里指士兵。会稽:这里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地区诸暨县与嵊县之间的山区。②种:姓文,名种,字少禽,是越国大夫。③鸱:又名鸱鸺,即猫头鹰。④胫:小腿。节:度,分寸。⑤未始:未曾。撄:干扰。⑥往者:指水从源流中流来。⑦殉:逐。⑧府:即灵府,指心脏。⑨不给改:不及改。⑩长:增长。兹:通“滋”,多。萃:聚。反:通“返”,回头。缘:由。功:功夫。果:有成效。无已:不止。

【译文】

勾践率领三千士兵困守于会稽,只有文种能够知道越国复国的办法,也只有文种不知道复国后将要遭受杀戮的祸害。所以说猫头鹰的眼睛只有在夜晚才适宜看视,仙鹤具有修长的双腿,截断就会感到悲哀。

所以说,风儿吹过了河面河水就会有所减损,太阳照过河去河水也会有所减损。假如风与太阳总是盘桓在河的上空,而河水却认为不曾受到过干扰,那就是靠河水源头小溪的不断汇聚。所以,水保持住了,泥土也就安定下来,影子留住了是因为人体安定下来,事物固守着事物因而相互安定下来。

所以,眼睛一味地追求超人的视力也就危险了,耳朵一味地追求超人的听力也就危险了,心思一味地追求外物也就危险了。才能从内心深处显露出来就会危险,危险一旦形成已经来不及悔改。灾祸滋生并逐渐地增多与聚集,返归本性却为功名所萦绕,要想获得成功便须持续很久很久。可是人们却把上述情况看作是自己最可宝贵的,不可悲吗?因此国家败亡、人民受戮从没有中断,却又不知道问一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原文】

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有所不蹍而后善博也①;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②。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③,大目视之④,大均缘之⑤,大方体之⑥,大信稽之⑦,大定持之⑧。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⑨。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压,而不可以无压,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榷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注释】

①跟:踩。博:博远。②天之所谓:指天所表现的自然之道。③大阴:绝对的静止。④大目:大道的观点。⑤大均:指大道的均衡作用。⑥大方:指大道的度量。体之:体现万物。⑦大信:指大道纯真而没有虚伪的性质。稽之:指与万物相契合。稽,合。⑧大定:指道体安宁的性质。⑨彼:它,指大道。⑩不代:指大道的核心不变。代,变换。不可以亏:指大道永远完美。亏,损。扬榷:即大体轮廓。为:疑问助词,犹“呢”。尚:庶几。大不惑:初步算是不惑。大,初。

【译文】

所以,脚对于地的践踏很小很小,虽然很小,仰赖所不曾践踏的地方而后才可以去到更为博大、旷远的地方;人对于各种事物的了解也很少很少,虽然很少,仰赖所不知道的知识而后才能够知道自然所称述的道理。知道“天”,知道“地”,知道“大目”,知道“大均”,知道“大方”,知道“大信”,知道“大定”,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限。“天”加以贯通,“地”加以化解,万物各视其所见,顺其本性令其自得,各得其宜自成轨迹,各守其实无使超逸,川页任安定持守不渝。

万物之中全都有其自然,顺应就会逐渐明朗清晰,深奥的道理之中都存在着枢要,而任何事物产生的同时又必然出现相应的对立面。那么,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没有理解似的,自然的知晓好像是没有知晓,但这“不知”之后方才会有真知。深入一步问一问,本不可能有什么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没有什么界限。万物虽然纷扰杂乱却有它的根本,占今不能相互替换,但是无古无今、无今无古谁也不能缺少,这能不说是仅只显露其概略吗!何不再深入一步探问这博大玄妙的道理,为什么会迷惑成这个样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这恐怕还是当初的不迷惑。

则阳

【原文】

则阳游于楚①,夷节言之于王②,王未之见,夷节归。

彭阳见王果日③:“夫子何不谭我于王④?”

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⑤。”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曰:“冬则揭鳖于江⑥,夏则休乎山樊⑦。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⑧。’夫夷节已不能⑨,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⑩。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喝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注释】

①则阳:人名,姓彭,名阳,字则阳,鲁国人。②夷节:人名,姓夷,名节,楚国大臣。言:介绍。③王果:人名,楚大夫。④谭:通“谈”,介绍,推荐。⑤公阅休:人名,姓公阅,名休,楚国的隐士。⑥揭:通“戮”,刺。⑦休:休息。樊:樊圃,借为“傍”。⑧予宅:我的住处。⑨不能:指不能介绍给楚王。⑩不若:不如。固:通“故”。颠冥:犹言寤寐,沉溺。冥,借为“瞑”。非:不能。相助:帮助。消:消除。冻者:受冻的人。假:借助。春:春天的温煌。喝:中暑,伤暑。反:复求。赦:赦免,宽恕。如虎:像虎一样凶狠。佞人:有才能的人。正德:有纯正的道德。桡:通“挠”,屈服,矫正。化卑:变得谦卑。物:事。娱:快乐。人:人事。饮人以和:以和顺的态度待人。彼其:叠词,即彼,他。归居:隐居。一闲:一切出于闲暇无事。施:为事,施物。

【译文】

则阳周游到楚国,夷节向楚王谈到则阳,楚王没有接见他,夷节只得作罢归家。

则阳见到王果,说:“先生怎么不在楚王面前谈谈我呢?”

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

则阳问:“公阅休是干什么的人呢?”

王果说:“他冬天到江河里刺鳖,夏天到山脚下憩息。有人经过而问他,他就说:‘这就是我的住宅。’夷节尚且不能做到,何况是我呢?我又比不上夷节。夷节的为人,缺少德行却有世俗人的智巧,不能约束自己做到清虚恬淡,用他特有的办法巧妙地跟人交游与结识,在富有和尊显的圈子里弄得神情颠狂内心迷乱,不是用德行去相助他人,而是使德行有所毁损。受冻的人盼着温暖的春天,中暑的人刚好相反得求助冷风带来凉爽。楚王的为人,外表高贵而又威严;他对于有过错的人,像老虎一样不会给予一点宽恕;不是极有才辩的人而又端正德行,谁能够使他折服!

“所以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他们对于外物,与之和谐欢娱;他们对于别人,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话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却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来差距是那么远。所以说,要使楚王信服还得期待公阅休哩。”

【原文】

圣人达绸缪①,周尽一体矣②,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③,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④,而所行恒无几时⑤,其有止也,若之何!生而美者,人与之鉴⑥,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⑦。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⑧,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⑨,性也。

【注释】

①达绸缪:使矛盾和解、纷争了事。绸缪,纠葛。②周尽一体:调合得完全一致。③复命:复归于天命。摇作:摇动而作。④忧乎知:为自己所知的事而担忧。这指一般人说。⑤无几时:没有多少时间。⑥鉴:鉴别,评价。⑦性也:指美者与好者两方面都是出于本性。⑧与之名:给他以圣人的称号。⑨安:心服。

【译文】

圣人通达于人世间的各种纷扰和纠葛,周遍而又透彻地了解万物混同一体的状态,却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出于自然的本性。为回返真性而又有所动作也总是把师法自然作为榜样,人们随后方才称呼他为圣人。忧心于智巧与谋虑因而行动常常不宜持久,时而有所中止又将能怎么样呢!生来就漂亮的人,是因为别人给他作了一面镜子,如果不通过比较他也不会知道自己比别人漂亮。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见了,又好像没有听见,他内心的喜悦就不会有所终止,人们对他的好感也不会有所中止,这就是出于自然的本性。圣人抚爱众人,是因为人们给予了他相应的名字,如果人们不这样称誉他圣人也不知道自己怜爱他人。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见了,又好像没有听见,他给予人们的爱就不会有所终止,人们安于这样的抚爱也不会有所终止,这就是出于自然的本性。

【原文】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①,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②,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③,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④?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⑤,所行之备而不洫⑥,其合之也若之何⑦?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⑧,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赢法,得其两见⑨。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日⑩:“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注释】

①缗:朦胧不分明的样子。②见见闻闻者:眼前随处可见的。③冉相氏: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其:指天道。环中:枢纽,要领。随成:随顺天道而成功。④为事:对待事情。⑤不替:不改变虚无的态度。替,变。⑥洫:泄,引申为放弃。⑦之:指圣人之道。⑧汤:商汤。司御:指官吏。门尹:官名。登恒:姓登,名恒。为之傅之:登恒为汤王辅导其司御之官。⑨得其两见:此指仲尼而言。两见,犹两端。⑩容成氏:传说是老子的老师。

【译文】

祖国与家乡,一看到她就分外喜悦;即使是丘陵草木使她显得面目不清,甚至掩没了十之八九,心里还是十分欣喜。更何况亲身见闻到她的真面目、真情况,就像是数丈高台高悬于众人的面前让人崇敬、仰慕啊!

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跟外物接触相处没有终始,也显不出时日。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却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对于所修的事业又能够怎么样呢?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没有废止,有所行动也是那么完备因而不会受到败坏,他与外物的契合与融洽又将是怎么样的呢!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登恒做他的师父,而他随从师父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原文】

魏莹与田侯牟约①,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日②:“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雠③!衍请受甲二十万④,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⑤。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⑥,然后扶其背⑦,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⑧。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⑨。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⑩,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