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156400000025

第25章 揣篇(2)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世事扰攘,前途难卜。诸葛亮以布衣之身,“躬耕南阳”,但是怀有远大的抱负和雄心。他自比于管仲,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自许;他自比乐毅,以乐毅的军事才能自期。他身在隆中,胸怀天下,不断研究世事,对当时的天下有清楚的认识。

建安十二年,在“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谋士徐庶的一致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如何在乱世称雄、崛起一方的计策。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遂托身于他,竭智效力,将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思考,以及乱世逐鹿中原的谋略展示给刘备,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隆中对策”。

诸葛亮在明辨当时大势的前提下,量身定做,为刘备提出了兼弱攻昧的外交谋略。

诸葛亮仔细地分析了历史的发展走向。认为自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涌现,乘机割据,势力跨州连郡的人不可胜数。最大的两个割据集团分别是曹操和袁绍。曹操家世、声望都很低微,而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利用时机,依靠谋略,终于以弱胜强,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如今曹操统帅百万大军,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军事、外交、地理处于绝对优势,确实无法和他相争。

孙权占据江东,经过父子三代人的经营,又有长江天险屏障,而且百姓归顺,大批贤能之士为他效劳,所以只能和他结盟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荆州北临汉水、沔水,可以便利地直通海上,东边连接东吴,西边可通巴蜀,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而刘表却懦弱无谋,不懂军事,虽有地方千里、兵甲十多万,却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有意提供的,应有攻取的打算。

益州有险关要塞,而且沃野千里,可谓天府之国,汉高祖正是凭借这里的条件成就了帝业。占据这里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提供了争夺的良机。

张鲁占据着北部的汉中地区,虽然人口众多,地方富足,但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所以有才能的人都渴望能有英明的君主来统治。

如果能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险关要塞,西边与各部落和好,南边安抚夷、越民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精心治理,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可派一员得力大将率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一带进军;主力人马出兵秦川,在战略上形成东西并举、左右呼应之势,这样,不但霸业可以成就,汉朝也可以复兴了。

根据当时的形势,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了这条“兼弱攻昧”的谋略。首先对天下形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观察分析,对各种政治势力的现状及其组合分化的趋势作出正确的估计,制定出积极稳妥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行动方案,然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与政治上的需要,相机削弱、兼并或攻取弱小的、腐败没落的势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变不利为有利,从弱小者变为强大者。

后来三国的历史发展证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争夺天下的总策略,即联孙抗曹、夺取荆州、益州作为基地,以等待局势的变化,出兵夺取中原,完全合乎客观形势的演变,非常正确。由于这条战略得以实施,终于使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张良摸透人心争主动

人们在做事时,必定要先了解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掌握与自己打交道者的真情、想法和底细,量权揣势,依据实际情况去制定解决措施。这一点,汉时的张良做得很到位。

张良,字子房,安徽毫州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主张刘邦追杀项羽歼灭楚军。

当时,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刘邦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人关中,为刘邦人关进行游说,以为内应。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刘邦十分赞赏这一举措。

天明,刘邦的大军就向武关进发。这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八十五里,是秦关中的重要门户,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但这位武关守将,西望咸阳,赵高专权,滥杀王公大臣;二世昏庸,耽于声色犬马;东望中原,王离败、章邯降,大势已去。眼看刘邦大军骤至,守关的残兵败将根本难以抵御。再加上风闻刘邦一路上仁厚信义,不杀降官,便干脆打开关门迎人了刘邦。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一座雄关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来,眼看前面就是骁关,便下令督促大军直通骁关。

张良忙对刘邦说:“沛公切勿急躁,武关虽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强防卫,项羽大军随后就到,你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恍然大悟:“子房以为应该如何防守?”

张良说:“现在就是要关门谢客。立即加固关防,使它固若金汤,并派重兵良将镇守,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汶样,沛公便可以领兵从容击杀秦军于关中,盲捣成阳,何愁暴秦不灭?”

于是刘邦依照张良的计谋,令士卒加固武关,并派一员得力的将领守关,才驱兵来到骁关下。

扎营之后,刘邦带着张良等一班谋士,前往观看地形。这骁关在关中蓝田县境,故又名蓝田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重兵把守,看来绝非武关那么容易攻下了,张良建议还不如干脆退守武关,可以观望东西两面的形势。

然而,刘邦深深明白,滞留武关无疑是坐以待毙。

他请来了张良,决心强攻骁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张良告诉他:不可!

他说:“《太公兵法》告诉我们,战当然要靠勇气才能取胜,但也不是单靠勇气就能够取胜的。骁关,固若金汤,子婴把他全部赌注都押在了骁关。骁关一破,他即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他不得不拼着性命死守。更何况秦兵还十分强大,并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时候。因此现在先不要忙于进攻,可以派兵在骁关对面的山上,遍插沛公旗帜以为疑兵,让他们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先摧垮他们的士气。另外,现今秦将眼见秦大势已去,灭亡在即,早已斗志涣散,各谋前程,可以派郦食其和陆贾等善辩之士,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暗中联络,以为内应。这样,何愁骁关不破!”

于是,刘邦派了郦食其和陆贾,带了黄金珍宝,暗中去拜见守关秦将。这些将领果然早已人心惶惶,都愿与刘邦讲和,这使刘邦去掉了一块心病。他问张良:“现在攻打骁关没有问题了吧?”

“我以为条件还没有成熟,”张良答道,“郦食其和陆贾虽然买通了个别将领,但是还应该看到,秦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关中人,他们的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那里,他们绝不会让别人攻进他们的家园、杀戮他们的亲人,因此,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抵抗。与其和他们拼杀,还不如等到他们松懈疲惫之时,迂回包抄,前后夹击。”

于是,刘邦率主力绕过骁关,悄悄翻越蓝田东南二十五里的蒉山,突然出现在秦军背后,在蓝田的南部大破秦军,并进一步占领蓝田,这样骁关的后路被切断,前后夹击,不攻自破。

这样,关中大门洞开,秦都咸阳已无险可守。刘邦十万大军压境,破咸阳如探囊取物。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十年征战统一的国家,又苦心经营了十载的强大帝国,在他死后不到三年,就这般迅速地倾覆了。

两军相逢,智者胜。智者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使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牢牢掌握主动权,张良看出了这一点,也摸透了据险守关人的心思,故他用“攻心”之术,取得了主动权。

张仪善于揣情脱困境

揣情之术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无论在政治斗争、军事对抗或是外交斡旋中,都需揣测对方心理与实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所云“知己知彼”与鬼谷子提出的“揣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善于运用揣术的谋略家出现,其中张仪可以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张仪刚出道时,还不知名,由于家境不富裕,极想游说各王侯,捞得一官半职,借机发达。他第一站到了郢都,向楚王递上了自己的名帖,要求进见。楚王对张仪十分冷淡,接见张仪后也未有所表示。张仪小住几日,心中十分恼火,而且盘缠也用完,手头十分拮据。他决意要戏弄楚王,于是胸有成竹再次求见。

张仪又受到楚王召见,当时楚王一边接见张仪,一边左拥美人南后,右拥美人郑袖。张仪知道楚王十分好色,而且南后、郑袖正十分得宠,于是说:“我在楚国也停留了一段日子,一直没有什么成就。如果大王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想到三晋去看看。”楚王说:“那么先生请便。”张仪说:“大王对三晋之地有何需求吗?”

楚王说:“在我们楚地,黄金、美玉、珍珠,各种珍宝都有,寡人还要三晋的什么呢?”

张仪说:“那么,大王难道不喜欢美女吗?”

楚王一听,精神大振,问道:“三晋的美女如何呢?”

张仪回答说:“中原各国的美女,肤白貌美,艳丽动人,宛若仙女下凡。”

楚王感叹说:“那我真想弄来看看。”于是命令手下赏给张仪许多金银财宝,请他到三晋之地物色几个漂亮女子来。

张仪收到了许多珍宝,并不急于起程,而是继续施展他的许策。果然如他所料,不久南后派人来为张仪送行,并奉送金帛珠玉给他路上使用,郑袖也派人给张仪送来黄金千斤,并捎话请张仪多住一段时间再走。南后和郑袖如此盛情,正是担心中原之地物色到漂亮女子,影响她们受宠的地位。就这样,张仪不仅得到楚王赏赐,也得到南后、郑袖的大量财宝,解除困境。

过了几天,张仪又假意去向楚王辞行,对楚王说:“我马上要离开楚地,感谢您的厚待。”楚王说:“哪里,我还要拜托您多物色几名美女哩。”楚王于是设宴为张仪饯行。张仪请求说:“能否斗胆请楚王所宠爱的人来一同饮酒助兴呢?”

楚王一听,欣然应允,即请郑袖和南后出来陪酒。张仪仔细地睢了瞧她们,突然向楚王施礼说:“我对大王犯了死罪,请求宽恕。”

楚王不解地问:“这是何故啊!”张仪叩头说:“臣前日说要为大王物色美女,可是见了南后和郑袖,我才知道她们是天下最美的了,臣真是自不量力。”

楚王一听,大笑:“是啊,是啊,我也觉得她们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南后和郑妃也欢喜得抿嘴而笑,待张仪退下后,又私下赏赐许多钱财相谢。

就这样,张仪既摸透了楚王的心思,也揣摩透了郑袖和南后的心理,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苌弘看出破绽

晋襄公派人去周朝说:“我国君主卧病不起,用龟甲占卜,卜兆说:‘是三涂山山神降下大灾祸。’我国君主派我来,希望借条路去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周天子答应了他,于是升朝,按着礼节接待完使者,宾客出去了。

大夫苌弘对刘康公说:“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在天子这里受礼遇,这是温和美善的事情,可是宾客却表现出勇武之色,恐怕有别的事情,希望您多加防备。”刘康公就让战车兵士做好戒备等待着。

结果,不出所料,晋国果然先做祭祀的事情,然后趁机派杨子率领12万士兵跟随,渡过棘津,袭击了聊、阮、梁等蛮人居住的城邑,灭掉了这三国。

这个故事说明苌弘对事情观察清楚,也说明头脑清醒并不是单凭说话来判断事情。

善于观察,从某种现象上看出问题的破绽,其实,这正是苌弘对揣术的具体运用: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小民也有智慧

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齐桓公很惊奇,就问她为什么这样问,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我,脸色就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啊。”

第二天早朝散后,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管仲问:“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问:“你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大王上朝的时候,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齐国攻宋,宋国派臧孙子向楚国求救。楚王很高兴,答应援救宋国,他和臧孙子谈得很开心。臧孙子在返回途中,面有忧色。他的车夫问道:“前去求救的目的已经达到,您还有忧虑,这是为什么呀?”臧孙子说:“宋国小而齐国大,楚国援宋就会得罪强大的齐国,可是我看楚王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顾虑,反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必定是为了坚定我们抵抗的信心。宋国坚决了,齐国就会受挫,楚国就会有利可图。”臧孙子回到宋国后,齐国相继攻占了宋的五座城池,但楚国的救兵却始终没到。

第三个故事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想讨伐卫国,就给卫国国君送去野马四百匹,璧一块。卫国国君十分高兴,朝臣们也都向他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带忧色。卫国国君说:“大国与我们交好,是一件好事啊。你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为人出力而得到厚礼,不可不察啊。野马四百匹,璧玉一块,是小国向大国进献礼品的规格,而晋国这个大国却给我们送来这种规格的礼品,大王你要防备他呀!”卫国国君觉得有理,就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上的守将。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的边境,发现他们早有准备,只好返回,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就猜到我的意图。”

这些故事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有些人自认为很隐秘的企图,其实早已溢于言表了。根据一些外部现象是可以揣摩出隐藏在背后的真实的,关键是要抓住玄机。

王翦让秦王如释重负

公元前228年,秦王赢政以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一事为借口,命王翦率军攻燕。燕军联合代国进行抵抗。王翦在易水,大败燕代联军。翌年冬十月,王翦率军攻占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赶走燕王喜,灭亡了燕国。

王翦在军事上不仅善于出奇制胜,而且能审时度势,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地制定作战方针。他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发起的灭楚战争中。

战前,秦王赢政问年轻壮勇的李信:“吾欲取荆,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秦王赢政又问王翦,王翦答:“非六十万人不可。”于是,秦始皇武断地认为:“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因而命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攻楚。

其实,王翦的“非六十万人不可”的主张,是建立在对秦楚形势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的。从当时情况看,楚是大国,地广人多,兵力雄厚。早在春秋时代,就问鼎中原,称霸一时。战国中期以后,虽兵挫地削,日渐衰落,但还具有相当的军事力量,是当时唯一能同秦国较量的国家。秦灭掉燕、代、赵、魏以后,楚国感到形势岌岌可危,决心倾全国之力同秦国决一死战,以挽救危局。况且,楚国还有良将项燕,不可小视。因此,王翦提出的优势兵力对楚作战的主张,不是畏敌,而是胜算。这正是“揣术”中“计国事则当审权量”的运用。王翦见秦始皇因胜而骄,鄙视自己,不纳良策,就称病离职,告老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