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十万个为什么(全集)
2156500000006

第6章 人体小奥秘(5)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评判我们究竟长得像父亲还是像母亲,无论怎样,父母的音容笑貌、体态行为,甚至智力喜好、身体素质等都在子女身上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继承到父母的这些特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是怎样生长发育的。个体的发育,并不是随机的,从受精卵开始,我们就按照一套既定的程序在成长,比如,将要长成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血型是A型、B型、AB型还是O型,头发是黑的还是黄的,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这成千上万个特征就是由这套程序决定的。记录这些程序的物质叫做基因,一个基因就像录音带里的一段磁带,这个基因决定的特征就像这段磁带能够放出的一首歌。一盘录音带里完整的一卷磁带就是一个脱氧核糖核酸(DNA),这卷磁带再加上带盒(蛋白质)就构成了一个染色体。人体的细胞内有46盘这样的录音带——46条染色体,两两配对,构成23对。其中22对染色体无男女差异,决定性别以外的其他所有特征,称为常染色体;1对染色体男女不同,决定性别,称为性染色体。同一个体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是身体的哪一种组织,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基本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正常地生活着,他体内数不尽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内都有46盘相同的“磁带”。当父亲生成精子时,23对染色体一分为二,每个精子中只有23盘“磁带”;同样母亲生成的每个卵子中也只有23盘“磁带”。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同时拥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46条染色体。受精卵不断地分裂,形成胚胎,每次分裂,磁带都要再录制一遍。所以,当我们出生时,体内每个细胞都带有父母给我们的46盘“磁带”,这些磁带放出5—6万首生命之歌。于是,我们长得越来越像父母亲,因为这些歌都是父母曾经唱过的呀。

知识点:父母、基因、染色体、精子

为什么有些人睡觉时会打呼噜

恐怕大家都饱受过别人睡觉时打呼噜的那种干扰。打呼噜可真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打呼噜的人睡得香甜,可别人就“倒霉”了,怎么也睡不着。奇怪的是,有的人睡觉从不打呼噜,可有的人刚躺下一会儿就鼾声如雷了。那么,打呼噜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体吸入的空气,首先必须经过管道运输才能到达肺部。这一管道就叫做呼吸道,它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组成的,这个管道可不像硬梆梆的自来水管,它的某些部分是有弹性的,可以弯曲、变形,所以气体通过呼吸道时会受到阻力。当气体经过鼻咽部时,常常受到口腔中叫做软腭结构的影响,因而增加了气流的阻力。特别是在入睡以后,软腭的肌肉松弛下来,更给空气通过呼吸道增加了阻力。

打呼噜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空气从肺内出来,经过弯弯曲曲的呼吸道,冲向松弛的软腭,引起软腭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特别是在睡觉时身体处于仰卧位时,头曲向胸部发出的声音更响。儿童、老人的软腭通常软而松弛,所以容易发出鼾声。

要防止打呼噜,关键是要保持气流通过呼吸道时不受到阻力,畅通无阻。有人设计了一种脖套,像治疗脖子扭伤时用的套子,戴上睡觉,呼吸时空气就不会受阻而打呼噜。

知识点:呼噜、呼吸道、气流、阻力、软腭

为什么早餐很重要

一日三餐,是我们人体获取营养的途径。

俗话说:“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每当我们吃过饭后,大约经过4个小时,食物通过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将全部排空。因此,为了不断给人体补充能量,必须4—6小时安排一次用餐。但有很多人违背这种客观规律,忽视早餐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为了赶时间,竟然不吃早餐,这对身体是有害的。

我们经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我们经过8个小时的睡眠后,会感到特别的精神,自然上午的工作、学习效率要比下午的高。但是,许多人为了赶时间,就把早餐“省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不吃早餐,工作、学习的效率会下降很多,有些人却不相信:“没有那么夸张吧。不就一顿早餐嘛,我不吃照样生龙活虎的。”真的吗?我们来看一看,如果不吃早餐,也许一开始没有什么影响,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我们的胃好像一个食物加工袋子,我们所吃进的食物都要经过胃,把食物一点一点地磨碎,然后消化吸收。当胃里没有了食物,但胃还是要不断地摩擦,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胃痛,再加上没有食物供给能量,常常会出现头昏、无力、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这时候,工作、学习的效率还能高吗?如果不吃早餐,但却在早上进行剧烈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提早感到饥饿,影响工作。

有的人会说:“我早餐虽然没吃,那我中午和晚上把它补回来不就行了吗?”我们说这样就好像把胃比做一个不大的口袋,让它装下比它大得多的东西,超出了这个口袋所能承受的范围,结果是这个口袋会因此而破裂,当然我们的胃不会破裂,但是会像那个口袋一样受到损害。

所以,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

知识点:早餐、效率、胃、口袋、破裂

为什么睡觉前不能吃零食

睡觉前吃零食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它究竟有哪些坏处呢?

首先,睡前吃零食,尤其是糖果或饼干一类的食品,容易生蛀牙。因为在我们的口腔内隐藏着一些坏细菌,如变型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它们能利用糖形成一种菌斑,粘在牙缝和牙齿的凹沟里,这种菌斑便成了它们的藏身之所,它们在菌斑内生存、繁衍,生出更多的细菌,从而在牙齿上形成更多的菌斑。同时,它们还能生成一种叫乳酸的酸性物质,别看我们的牙齿很坚硬,但是牙齿最怕酸的东西,因为酸的东西会使牙齿内的钙丢失,以至牙齿软化。如果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生鸡蛋,一个放在醋里,另一个放在水里,几天以后你会看到放在水里的鸡蛋仍然和以前一样,但放在醋里的鸡蛋的皮却变得软软的。白天时我们的口腔活动很多,可以分泌大量唾液,使糖溶解稀释,另外口腔运动时的摩擦也可以减少菌斑附着的机会,这样白天时变型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一些坏分子就不容易作坏事了,但我们睡着后,口腔的运动减少,这时,这些坏分子就会趁机捣乱,所以睡前不要吃零食,而且一定要养成刷牙的习惯。

其次,入睡后身体的各个器官也都会进入休息状态,我们刚吃进的食物会留在胃肠内,不能被及时消化,这时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

知识点:口腔、菌斑、消化

为什么会抽筋

我们进行剧烈运动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活动,就很容易引起小腿肚子或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突然疼痛,像被针扎了一样,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抽筋”。

那么,人怎么会抽筋呢?听我来给你解释解释吧。

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共有600多块肌肉,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每块肌肉都有收缩的功能,当我们的大脑向它发出命令时,它会进行收缩,这时它就会缩短;肌肉也可以被拉长。但当使它伸长的力量消失以后,它会像橡皮筋一样恢复原来的长度。单单靠我们的肌肉是不能完成各种动作的,还要有骨骼,肌肉牢牢地固定在骨头上,当它缩短时,骨头受到牵拉,相互靠近。当肌肉放松时,恢复原来的长度,骨头也随着回到原来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但是,当肌肉受到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时,它就会发生变化。它不再像原来那样听从大脑的指挥,像个调皮的小朋友。大脑失去了对肌肉的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就发生了混乱。本来,在收到大脑传来的命令以后,肌肉会发生收缩,同时带动骨骼进行运动;直到大脑不再发出命令,这时肌肉会放松,骨骼也回复原状。等大脑再发出命令时,肌肉才再次收缩,重复上面的过程。但在受到刺激以后,肌肉不再等大脑发出命令了,自己就开始不停地收缩和放松,而且放松的时间也大大减少。这样,肌肉不断地工作,产生了许多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作用,就会引起疼痛,这就造成了“抽筋”。

明白了抽筋的原因以后,平时就要注意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晚上睡觉盖好被子,这样可以避免对肌肉产生刺激,发生抽筋。

知识点:肌肉、剧烈运动、收缩、化学物质

为什么人会发笑

有人说,“笑是人类的特权”,因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笑。人类从出生后五六个星期就会对妈妈张开可爱的笑脸。笑,人人都会,但是人为什么会笑,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笑呢?

人们的笑有好多种,不同的笑其机理不尽相同。就正常的笑(即非病态的笑)而言,可以分为主动的笑和反应性的笑两种。主动的笑是指人们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外在的面部表情。人的情绪是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表情的笑是由于人的某种内心需要而发出的。因为需要的不同以及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笑容。人们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笑来观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反应性的笑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不由自主的反射性活动。根据刺激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生理性的笑和心理性的笑。前者比如人们在嬉戏中由于“咯吱人”所引起的笑。咯吱、搔痒为什么也会引起笑,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让人奇怪的是,这些笑只会由熟悉的、不怀敌意的别人引发,陌生人和自己的咯吱是不会引起笑的。心理性的笑主要指视觉、听觉器官在接收到具有滑稽因素的某种笑料,例如听到的笑话,看到的幽默形象或文字材料等之后所引起的情不自禁的笑。我们在平日生活中的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达尔文称这种笑为“精神上的搔痒”。

反应性的笑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神经反射性活动,是要通过一定的神经通路来实现的。

知识点:情绪、外界刺激、神经反射

为什么天冷时跺脚能取暖

冬天,气候寒冷,你坐的时间久了,或者站着不动,会觉得冷丝丝的。这时候,你站起来活动一下,跺跺脚,伸伸胳膊,就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就像一台机器,而肌肉则是人体的发动机。发动机没有能量是不会自行转动的,肌肉没有能量就不会收缩,人也就无法运动。我们一日的三餐实际上就是人体能量的来源,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葡萄糖贮藏在肌细胞里。肌细胞具有一种功能,它能将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变成能量提供给肌肉。肌肉有了能量就能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牵动骨骼进行运动。

当我们打球、赛跑或干重活时,肌肉须进行激烈的收缩和放松,这时肌细胞里的葡萄糖在一系列反应的作用下,会转换成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被用做肌肉收缩的动力,另一部分则转变为热量释放出来。运动量越大,肌肉收缩得越剧烈,由葡萄糖转化成的能量也越多。所以,人在运动和干活之后,会觉得全身热烘烘的。

天冷了,跺跺脚能暖和些,也是这个道理。

知识点:冬天、运动、收缩、能量、热量

为什么说脑子越用越聪明

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用多了会笨”,这些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用多了会笨”的事情。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会很润滑。外国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和善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善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知识点:脑细胞、大脑早衰、健康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

指纹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且指纹一旦形成,就成为某个人终生不变的一种标志。曾经有人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想方设法试图改变自己的指纹。他们有的用火烫,有的用刀割,甚至还用化学药品腐蚀手指表面,可是等伤口痊愈后,指纹依然不变。

指纹由不同长短、形状、粗细、结构的纹线组成,分斗、箕、弓三种基本类型。我国汉族人的指纹以斗型纹最多,约占51%;箕型纹约占47%;弓型纹仅占2%。不论是斗型纹、箕型纹或是弓型纹,都是每个人遗传上的原因,与命运祸福完全无关。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从指纹、掌纹和足底纹等探索研究来诊断疾病。指纹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决定的,因此,如果染色体出现了毛病,后代就会得某种遗传疾病。如有一种先天性痴愚病,这种病人的指纹便不同寻常。从指纹看出遗传规律和某些疾病的迹象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自从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指纹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在科学家已研制出了一种“指纹钥匙”,这种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在开门时,只要用手指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接收到指纹信号,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要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知识点:指纹、指纹诊病、染色体

为什么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