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们的许多不良表现都会成为进行纪律惩罚的原因。对于一般的违纪行为,它们的形式和性质都不会有太多的不同,不同的只是它们的程度。人们常常会忍受一些轻微违反标准或规定的行为,但当违反了大纪或屡教不改时就需要立刻采取明确的纪律惩戒。人们违反纪律会有很多原因,大多数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调整适应,导致这些后果的个人性格特点包括马虎大意、缺乏合作的精神、懒惰、不诚实、灰心丧气等。所以,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调整,如果领导者是个明辨事理的人,他会真诚地关心员工,使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乐趣,逐渐减少自己的违纪行为。如果员工面对的是一位一天到晚拉长着脸,讲话怪声怪气,动辄以惩罚别人为乐趣的无聊的领导者时,找一些迟到早退的借口,逃离关系紧张的工作环境,还会是出人意料的吗?
纪律的英文单词discipline还有一个意思是训练。可以这么说,好的纪律可以训练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个人修养,而当一名员工已经具有了过人的自制力和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的时候,纪律对于他个人来说,可以被视为是不存在的。纪律的真正目的正是在于鼓励员工达到既定的工作标准。
一个良好的纪律政策可以用“烫炉原则”来形容。换而言之,是用与烫炉有关的四个名词来形容纪律准则:
预先警告原则。如果炉子是滚烫的,任何人都会清楚地看到并认识到,一旦碰上会被烫着。
即时原则。如果你敢以身试法,将手放在火红的烫炉上,你立即就会被烫——即被惩罚。
一致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你每次傻乎乎地用手触摸烫炉肯定都会被烫着,不会有一次例外。这样的纪律政策应该是很严密的。
公正原则。即任何人,不论男女,不论你的地位有多高,名声有多么显赫,只要你用手触摸烫炉,一定会被烫着。烫炉既不会见风使舵,也不会因人而异。
管理者应该把纪律视为一种培训形式。那些遵守纪律的人理应受到表扬、提升;而那些违反了纪律或达不到工作标准的人理应受到惩罚。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认识到正确的表现和行为应该是怎样的。
要纪律也要创新
从古至今,人类所经历的组织不外乎政府、军队、企业。在我们的日常印象中,这几类组织极为不同,然而,它们对其成员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有组织纪律性。它们都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或许我们中有许多人会怀疑纪律的作用,然而,对于任何人类组织来说,纪律都是必需的,而对于企业这种人类组织程度最高、组织结构最完善的组织来说,则更是不能没有纪律。纪律并不是许多人时常批评的“束缚人和人的自主性的工具”“约束人类意志的绳索”“少数人欲成其利的手段”等。纪律是这样的一种东西,纪律规定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外部处理关系的原则,组织成员的义务与权利;然而,这还不是纪律制定的根本目标。人类创造纪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杜绝人们由于自身的惰性、劣性而引起的对组织整体不利的行为。比如,所有的企业纪律都规定了上下班时间,对早退、偷懒等行为的惩罚,对同事、上级要诚实,对企业秘密要保守不外传等。所有这些我们常见的企业纪律都是合乎人性、合乎情理的,任何员工对这些企业纪律的遵守只会给企业带来益处,而对这些纪律的违背则显然只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对自己则可能导致被解雇等。
1.纪律是创新的基础
对一个普通员工来说,遵守企业纪律是应尽的义务。实际上,在一个员工心目中,纪律不仅不应该成为束缚你、约束你的工具,反而更应该把纪律看作是随时能帮助你、指导你的帮手。纪律并不单指企业纪律,各种就业指导、工作指南、员工手册无一不是企业纪律的内容,实际上,遵守这些纪律往往能使你方便、快捷地处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你的绩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研究了大量的企业案例之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制定的各种纪律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
此外,各种各样的工作指南、员工手册还是无数前辈积累的经验心血,能使我们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变得更为方便、更为有效。
我国著名企业“联想”“方正”自创建之日起就宣称:“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不是只会逞英雄,而是各司其职;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不是只会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地位和功能已远不是手工业时代所能比拟的,今日的企业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不创新,就死亡。”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换而言之,即每一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样,每位员工的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自己职业生涯的生死存亡,因为没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必然是不合格的员工。
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家、经济学家都把美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归结为美国企业在科学技术、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上不断创新的结果,而几乎所有的全球500强企业在其企业信条中都把创新列在首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不创新,就死亡”的挑战,中国的员工也同样面临着企业对其创新能力的高要求。然而,反观我们身边,我们发现许多员工不仅不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恐惧创新,更没有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一位企业的人事总监说:“员工们只愿在工作时间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一点都不愿多做。如果今天干得快,本来可以多做一些,但他们会在下班前拖延时间才能做完今天的工作。至于创新,更是从来没有人关心。”他又说,“员工们不是不想创新,企业鼓励员工创新,但员工们自己心里没有信心,他们总觉着自己那么平凡,做不出什么成就。”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京某大学电子系毕业的葛健十分聪明好学,在索尼爱立信手机北京分公司工作时常以名牌大学毕业生自居。尽管就职培训时学习过员工手册、工作指南这些东西,然而他从来没往心里去。一次,他在设计一个电路板时忽然遇到了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困难,他花尽心思不断钻研,甚至向以前的同学和老师请教。然而三天后当他非常兴奋地来到主管办公室报告佳绩时,主管只是冷冷地丢给他一句话:“你回去看看员工工作指南第54页。”葛健在第54页看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竟然就是他花了三天时间想出的答案。从此之后,员工手册、工作指南成了葛健手旁、桌边最常见的书籍。葛健的工作也因此而顺利不少,他再也不用到处查找资料、找人帮忙来克服困难了。同时,他手中的员工手册、工作指南也不断地被他和同事们的经验所修改着、完善着。
2.创新,激发你的潜能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公司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道理,创新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之本。创新即突破常规,创造机遇,找到新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你的学习才算有效果。只有通过创新,你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做出一些原本你自己也觉得难以企及的事情来,令上司和同事对你刮目相看。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石板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之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我想提出这一办法的员工并非天才。为了想出这样一个好主意,他肯定花费了不少心思,参考了很多人的想法,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想法。仅仅是颜色的改变却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这么做到的,先是凭经验、凭失败给自己启发,然后再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再凭着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一步一步就形成了一种顺应甚至超越市场现实需求的正确思路。有了创新性思路,企业才能找到一条发展的出路。虽然有时创新性思路并不能保证一个企业绝对成功或立马成功,因为成功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但没有思路,你绝对不可能成功。
除了思路对头,要做到创新外,你还必须时刻注意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创新能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锻炼而获得。但很多人往往会因为在一个职位上待得时间长了,看问题的方式被固定成为单一的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式,一旦遇到新问题,还是习惯于以原有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很难做到有所创新,在工作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业绩。要想做好工作,就一定不要满足于仅仅利用以往的工作经验,而是要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此外,你还必须保持进取心。没有什么比进取心更重要的了,这种态度影响着你对自己的评价和你对未来的期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而狭隘的,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平庸的。你必须以高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小职员。你必须坚信自己能拥有更高的职位,以督促自己努力地去得到它,否则,你永远也得不到。
让我们牢牢记住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要想在职场上有一番作为,你就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一两次的灵光一现,并不能让你真正具备高人一等的资本,只有坚持长期的创新、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同样,作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人类创造纪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杜绝人们由于自身的惰性、劣性而引起的对组织整体不利的行为。企业制定的各种纪律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