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脂自我康复全书
2161700000013

第13章 用对药,调节血脂才安全(3)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也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导药物。目前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相对较轻且短暂,包括轻度胃肠反应、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只要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就可使升高的转氨酶回落,当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后,转氨酶常不一定再次升高。

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其中单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很少发生肌炎,但当大剂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包括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和烟酸类,肌炎的发生率增加。他汀类药物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发生相互作用的危险较其与吉非贝齐联合应用要小。

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注:标准计量是指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30%~40%的所需剂量。

力症状以及排褐色尿时应及时报告,并进一步检测CK。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有肌肉不适和(或)无力,且连续检测CK有进行性升高,应慎重考虑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然后决定是否或何时再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或改用其他调脂类药物。

服法:根据患者血中LDL-C或TC的水平与目标值间的差距,考虑是否单用一种他汀类药物的标准剂量可以达到治疗要求服用他汀类药物,估计单用一种他汀类药物的标准剂量不足以达到治疗要求时,可以选择他汀类药物与其他降脂药合并治疗。

依个体所需用量,于晚间1次顿服,效果最好。

他汀类药物的机制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结构与HMG-CoA相似,且亲和力也比HMG-CoA高,故可凭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起到降脂的作用。但是,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和胆固醇的合成与人体的节律性生理活动一样,也有日夜节律性表现为:正午时最低,午夜时最高,所以他汀类药物宜睡前服用,在开方的时候或者药师交待服法的时候应该说明。

胆汁瘀积、活动性肝病患者,以及孕妇禁用他汀类药物。

2贝特类

特点:贝特类又称苯氧芳酸类药物,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22%~43%,降低血清总胆固醇6%~15%,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胆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最易出现相关性肌病:①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见);②体型瘦小、虚弱;③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④合用多种药物;⑤围手术期;⑥合用下列特殊的药物或饮食,如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烟酸(罕见)、环孢霉素、吡咯抗真菌药、红霉素、克拉霉素、HIV蛋白酶抑制剂、奈法唑酮(抗抑郁药)、维拉帕米、胺碘酮和大量西柚汁及酗酒(肌病的非独立易患因素);⑦剂量过大。

醇的逆向转运,并使低密度脂蛋白亚型由小而密颗粒向大而疏松颗粒转变。适合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是首选的降脂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及吉非贝齐。

贝特类药物的副作用少见,但少数患者的肝功能可发生损害,极少数可引起肌肉病变,表现为肌肉疼痛、肌肉抽搐、乏力等。因此,长期服用贝特类降脂药物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肌酶水平,如有明显异常,应及时减低服药剂量或停药。贝特类药物还能增强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等)药效及升高血糖,如果同时服抗凝药或降糖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的剂量。

服法:初次服药1~3个月内复查血脂和肝肾功能等,长期治疗过程中也应定期检查以上项目,以便及时调整剂量,纠正不良反应;非诺贝特最好不要与他汀类合用联用于高脂血症治疗,以免使他汀类肌痛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发生率增高。

3烟酸类

特点:烟酸属B族维生素,将其用量超过其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一般认为,烟酸可能有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和分泌的作用。烟酸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高脂血症。

烟酸类药物分为不同剂型,即普通型烟酸(短小性质及)、持续释放型烟酸(长效性制剂)和缓释型烟酸,其中以缓释型烟酸的安全性最高,推荐使用,如阿西莫司。阿西莫司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烟酸衍生物,适用范围与烟酸相似,但与烟酸相比具有抗脂肪分解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效能较强等优点。

不过,烟酸类药物的速释制剂不良反应相对还是大,一般不单独应用。特别是活动性溃疡或近期有动脉出血、过敏、严重或原因未明的肝功能损害、严重痛风或酗酒者不宜使用,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更要禁用。

服法:

(1)服用烟酸类药物时,建议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至理想剂量,一般第一到第四周推荐剂量为每晚0.5克,第五至第八周增加为每晚1克,第八周以后根据疗效及耐受性调整用药,最大量每日2克,维持剂量推荐每日1~2克。

(2)服用烟酸类药物的时间为睡前,服药前半小时可遵循医嘱,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等,以降低潮红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也可在服药前进食少量低脂食物。

(3)ER型烟酸片不能掰开或嚼服,漏服时不要追加服用。

除了以上三大类外,高脂血症药物治疗还会用到胆酸鳌合剂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胆酸鳌合剂也称为胆酸隔置剂,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能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可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大便排出体外,阻断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通过反馈机制刺激肝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加速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胆酸鳌合剂常用药物有考来烯胺、降胆宁、考来替泊,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恶心、便秘或腹泻,肠梗阻或头痛等。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功能是通过抑制肠道内饮食和胆汁中胆固醇吸收,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抑制胆固醇向肝脏的释放,促进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并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在高脂血症临床治疗上,常用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依折麦布。

有病吃药就能治好,这恐怕是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的认知,但将这一认知付诸实践后,往往对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及进行性加重疾病,也就是说轻微的血脂异常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血脂增高初期,还没有发现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时,完全可以用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来降低血脂。

只有在饮食调理、运动都不能起到明显作用,或血脂升高明显及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症,或有冠心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的药物降脂治疗,同时配合饮食、运动,将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以保护血管健康,避免引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

药物是引起血脂异常的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某些药物还会加重血脂代谢紊乱,令高脂血症患者雪上加霜。为了维持调脂类药物的疗效,保证血脂正常水平,高脂血症患者应少服或忌服下面这些药。

1避孕药

避孕药是采取不同类型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按不同的比例制成的人工合成剂。这种合成剂的避孕效果虽然较好,但同时可能会引起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从而大大增加动脉硬化的危险。这一情况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相关机构就曾对2606位白人女性做了一个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相比,口服避孕药的人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更加高,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避孕药物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其中,雌激素含量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就越明显,而孕激素与此恰恰相反。因此,不管是正常人还是高脂血症患者,都不应随意服用避孕药,而有所选择。实验研究表明,含有低剂量的雌激素和18-甲基炔诺酮配方的避孕药,对血脂不存在影响或影响极小。

2降压药

在某些患者群体中,高血脂往往和高血压并存,患者不可避免在服用调脂类药物的同时,也要服用降压药。这两种药物分属不同“种群”,彼此之间具有互抗性,如一些抗高血脂药物会使患者血压水平升高,或抗高血压药物增高患者的血脂水平。容易引起血脂升高的降压药有以下几种。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改善心脏血管状况,保护心脏,降低血压。常见的药物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康可、达利全、金络等。

一般情况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两周内血脂不会有明显变化;服用两个月后甘油三酯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服用一年后,又添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的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β-受体阻滞剂都会对血脂产生影响,倍他乐克对血脂的影响就非常小。至于选用什么样的降压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利尿剂

利尿剂可通过利尿作用使循环血容量降低,并有利于血管壁内的钠离子排除,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管张力,降低血压。常见的药物有噻嗪类、螺内酯类、吲哒帕胺等。但是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来说,即使是小剂量应用,也有可能发生危害。例如,有的利尿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会导致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有的利尿剂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利尿剂之所以会引起血脂变化,与它能改变人体的糖代谢有关。

除了以上两大类外,还有两种降压药有类似的问题。复方降压片在令血压缓慢下降的同时,明显增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有硝苯地平片,它是一种钙拮抗剂,虽然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不大,但会令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明显上升。

3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是应用较早的一种抗癫痫药,同时有抗焦虑、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如果连续口服3~6个月后,可以使血中胆固醇水平平均升高19%。

4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如口服氯丙嗪9周,可使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此外,药物还可通过影响某些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使血脂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