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蝴蝶效应(经典收藏版)
21648100000003

第3章 迪斯忠告:充分利用好每一个“今天”

迪斯忠告:当下的你,塑造着未来的你

迪斯忠告是美国作家迪斯提出的一种心理效应,意即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就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这一心理效应提示我们,抓住今天,抓住现在,可以承前启后;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可以继往开来。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外出漫游时,途经一片荒漠,他在这里看到了一座古代城池的废墟。当然,这座城池已因为岁月的风霜变得破败不堪,但若是用心的话,依然能够发现此地昔日的辉煌景象。哲学家随手搬过一个石雕坐下,望着眼前这片残败的城垣,回想着过去此地发生的事,不由得连连感叹。

就在他正沉浸于遐想中时,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您为何感叹个不停?”哲学家看了看四周,没人呀。他又站起来向四周看了看,还是没人。就在他感到疑惑时,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您在找我吗?”

哦,原来是自己刚才坐着的那个石雕在说话。他蹲下身,细细端详,发现这个石雕前后各有一张面孔。于是,他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双面石雕答道:“这样我就可以一面察看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一面憧憬未来,期待未来的美好啊。”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而未来又不曾发生,你不把握现在,却一心想着那些抓不住的东西,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双面石雕听后一愣,随后痛哭起来,说:“先生啊,我终于明白自己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了。”哲学家问:“为什么?”双面石雕一边流泪,一边说:“从前,我在驻守这座城时,一直为自己可以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而骄傲,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当这座城池的辉煌成为过去时,我也就成了废墟中的一块顽石。”

如同故事中的双面石雕一样,假若一个人不能及时地把握现在,那么,无论他(她)如何缅怀过去、畅想未来,都将是虚无的。与其一味地为失去的昨天而懊悔不已、耿耿于怀,与其一味地幻想未来,甚至因此热血沸腾,不如牢牢地把握好现在,从现在做起。因为,就在你不觉察的时候,最宝贵的今天和当下已然过去——一个人唯有抓住今天,才能真实地拥有自己,也才能走出昨天,创造明天。

爱德华·依文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最早的时候,他以卖报为生,随后在一家杂货店做店员,一干就是八年。八年后,他反思着自己依旧没什么改变的生活,决定放手创业,改变自己的际遇。然而,就在此时,厄运降临了。原来,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来找他,请他帮忙兑换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于是依文斯倾尽所有帮助朋友达成了愿望。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朋友很快就破产了。随之而来的是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也倒闭了。依文斯因此不但损失了全部财产,而且还背负了1.6万美元的债务。

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依文斯神思恍惚,不知自己以后该怎么办。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昏倒在地,从此再也无法行走了。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的生命了。一想到自己仅有几天时间可活,他突然间变得释然了——相比生命,那些损失的钱财真的不算什么。自此,他决定放松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不过,命运有时也会眷顾某些人——依文斯就是这样的人。奇迹出现了,依文斯不但没死,而且在六周后竟然神采奕奕地去上班了。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依文斯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与其一味地追悔过去,幻想未来,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握好现在。因为心态好了,依文斯的身体快速恢复的同时,其个人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不但还清了债务,还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依文斯工业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在华尔街股票交易所上市后,成了一家保持着长久生命力的公司。

正是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道理,爱德华·依文斯才及时改变了人生态度,抓住当下的每一分钟,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具有流通的价值。

当下,是昨日的未来。当下的你,塑造着未来的你。

艾森豪威尔法则:优先去做最紧要的事

艾森豪威尔法则,又称四象限法则,是指处理事情应分清主次,确定优先级别,以此来决定事务处理的先后顺序——这一法则是由传奇将领、美国第34任总统(1953—1961年在任)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一人身兼数职,可谓事务繁多。为了应付繁杂的事务,并且可以将这些事务迅速处理,不贻误时机,他发明了著名的四象限法则——后来也被称为“十”字时间计划。即将自己要处理的事务分成四个象限: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

然后,根据“要事第一”的原则,将所有的事务分成四类:重要紧急的,最优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可以暂缓完成,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重要紧急的,要尽快处理,可以安排他人来做;不重要不紧急的,可以推迟做,委派他人来做,甚至不做。通过这种高效的事务处理方式,他得以科学地处理、安排手边的事务,大幅度提高了自身工作效率。

艾森豪威尔法则提醒我们,只有将事情分出主次轻重,才能合理地处理事情,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理出线索、分清重点、洞察先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忙得团团转的人。他们每天似乎承担着处理不完的事情,当别人询问他们在忙些什么事情时,他们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实际上,导致这些人忙得不可开交的原因就在于其做事时欠缺条理性。由于缺乏条理性,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于是他们一会儿忙这件事,一会儿忙那件事,结果是一件事也没做好,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见成效。

事实上,无论从事哪种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提高效率和成功率,分清主次、合理排序都相当重要。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给学生上课。他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能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苏格拉底把石块放完后,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苏格拉底笑着问。然后他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后又加了一些,直至罐子装不进石子为止。随后,他再次发问:“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次,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小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苏格拉底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他问学生们:“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学生们这下学乖了,信心满满地回答。

“好极了!”苏格拉底再一次称赞这些“乖乖听话”的学生们。称赞完后,他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填满了的罐子中。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苏格拉底正色问学生:“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启示?”学生们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把时间挤一下,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苏格拉底听到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他故意停住话头,用眼睛扫了一遍学生们后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而这一法则的重要性,从应用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正是其明智之处。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秉承“要事第一”的原则,先抓住关键之处,然后合理安排,按事情的要紧程度一步步执行。这样做不但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能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所有的事情就这样一串串、一层层地排列开来,条理清晰,轻重缓急一目了然,完成后的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艾威豪威尔法则提醒我们,如果你把为自己节约更多的时间视为第一需要,而你计划优先去做最紧要的事,那么,你总能想出办法,挤出更多的时间——也就大大增加了你做事的成功率。

杜根定律:相信你是最好的,你就可以是最好的

所谓杜根定律,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并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能应对各种事件,进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是一个人充满自信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

这一定律源于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D·杜根的一个观点。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言之,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前提是你得有自信。

这一心理学定律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自己看重自己,生命才会迸发与众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轻视自己,那么他人无疑更会轻视你。

被称为“丑八怪律师”的科尔,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这一定律。

科尔是一位以渊博的学识、犀利的口才和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替无数当事人打赢官司的女律师,人们在感叹其业内极佳的口碑时,更为佩服的是她那如超人一般的勇气和自信心。没错,科尔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其强大的信心基础上的。

科尔上中学后的一天,无意中发现下巴上有几个极小的圆形白斑。因为摸上去没任何不适,于是她就没当回事。谁料,一周后,白斑连成了片。焦急的父母马上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这只是小毛病,涂些对症的药膏即可根治。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病情在一个月间变得更加严重了,而且,科尔的身上也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先是一头金黄色长发变成了灰白色,且不停地大把脱落,随之右眼向下倾斜,鼻子向右扭曲,右侧嘴角向上翻起。科尔那张漂亮的面孔完全扭曲、变形了。

再次就医的结果是,她患上了罕见的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病情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加重,而她的五官会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甚至整张脸会因萎缩而变为一个洞。而最让人恐惧的是,这种病目前无药可治,属于绝症。

当听到这种病尽管相当可怕,但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时,科尔心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她想,既然自己享有和他人同等的生命权,就一定要通过努力和奋斗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此,科尔顶着众多怪异的眼神和多种嘲笑打击,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

当时,因为外貌,科尔经常遭到一些同学的侮辱和嘲笑。一些男生会刻意模仿她那扭曲的脸;一些同学甚至以“歪鼻子”“白头翁”之类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她。最可怕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她同桌——她像病毒一样,被无情地隔离在人群之外。然而,面对这一切,科尔以惊人的自信心和忍耐力坦然面对。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

然而,走进大学校园后,她依旧是同学们眼中的“怪物”,没有人愿意主动接近她,甚至一些学生还因为学校录取了她而公开抗议,要求学校开除她。面对这一切,科尔选择默默地承受,独自前行。

在一次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理想。当轮到科尔发言时,一个男生嘲笑说科尔的理想必定是整容。没想到,科尔相当认真地告诉他:“你错了,整容改变不了我脸上的残疾和缺陷。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

她的话引来了更多同学的嘲笑,但科尔依旧严肃并坚定地说:“我要当一名律师,去帮助那些可怜的受害者,以及遭到他人歧视的有残疾的不幸的人。”话音一落,全班同学都沉默了。科尔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大学毕业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她考取了职业律师资格证。

如今,坦然地站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的科尔,已经习惯了人们或惊讶或恐惧的目光,因为她知道,重要的不是外貌,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如她所言:“有一天我的脸可能会消失,但只要我的生命还在,我会继续证明,容貌的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生命中的自信和坚强。”

科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性。恰如英国学者赫伯特所说:“只要心中充满自信,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自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心理暗示的成分。一个一直告诉自己“我能行”的人,会在内心深处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在做事的时候充满信心,进而很容易获得成功。

相反,倘若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总是在问自己:“我能做好吗?我有这个能力吗?”结果,此类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在潜意识中悄悄提醒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导致你缺乏信心,最终使得你在工作中或生活里遭遇极大的阻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先从内心认定自己能行,如此方能无畏无惧。当然,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始终是最强的那一个,但是,倘若因此就失去了信心,那么,你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相反,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那么,这个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强大起来,他(她)必然会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凭着这份自信推动人生,并创造奇迹。

要相信,人世中的很多事,只要你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持之以恒地为此而努力,那么基本上都能做成。而对那些轻视的或恶意的、嘲讽的闲言碎语,不妨置之不理。勇敢地告诉自己:“你肯定行,你可以坚持到底,你根本不比他人差。”这样的人,或早或晚,总会因强大的自信心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费斯法则: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费斯法则是美国管理学家P.S.费斯提出的管理学理论,意思是在拿到第二个以前,千万别扔掉第一个。换言之,即先掌握好第一步,再去认真地做好第二步。如此稳扎稳打,才能步步为营。费斯曾举了一个例子,对这一法则进行了解释:

卡斯丁先生早上洗漱时,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畔,妻子担心手表被水淋湿了,于是顺手将表拿过去放在餐桌上。没想到,儿子起床后从餐桌上拿面包时,一不小心将父亲的手表碰到了地上——表被摔坏了。卡斯丁先生因为心疼手表,所以揍了儿子一顿,又怒气冲冲地骂了妻子一通。妻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于是夫妻二人为这块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卡斯丁先生早饭也不吃了,直接开车去了公司。

可是,等他快到公司时,卡斯丁先生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公文包,不得不马上转回家。到了家门口,他发现家中没人,而自己又忘了带钥匙。于是他又不得不打电话问妻子要钥匙。妻子担心他迟到被罚,于是慌慌张张地往家赶,开车时却不小心将路边的一个水果摊撞翻,并为此赔了摊主一笔钱。等她匆匆赶到家,卡斯丁先生拿到公文包赶到公司时,已经迟到了15分钟,为此,卡斯丁先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的批评。这一天,他的心情格外糟糕,憋了一肚子火气没处发泄。结果,下班前,因为一件小事,他又和同事吵了一架。

回到家后,卡斯丁先生获悉,妻子因为上班迟到被扣了当月的全勤奖。并且,儿子这天在参加棒球比赛时由于心情不好而发挥失常,被淘汰出局。

在这个事例中,卡斯丁先生在面对手表被摔坏这件事时,没能妥善处理,接连引发了一连串叫人心塞又恼火的事情。可以说,随后的这些事情的发生均是当事人卡斯丁先生没有妥善地处理好第一件事情造成的。

倘若卡斯丁先生能在最初换一种处理方式,比如,看到被摔坏的手表时不是火冒三丈,而是安慰儿子:“不要紧,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如此一来,儿子不会有那么大的负罪感,妻子也不会同他发生争执,他的心情也不受影响。那么,随后的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倘若控制不了前面的10%,那么后面的90%的结果就会受到自己的心态与行为的影响。这实际上提示了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在20世纪的商业史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两大竞争对手,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原本,在两强争夺战中,可口可乐牢牢占据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但由于一次错误的决策,最终痛失了销售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化身,是真正的正牌可乐,有着极其有利的消费者支持率。然而,面对日益壮大、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百事可乐公司,老牌企业可口可乐还是感受到了危机和压力。于是,1985年5月,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夺回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倾向于喝百事可乐的所谓“百事新一代”,不惜耗资400万美元修改了沿用了99年的“神圣配方”,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新可口可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新可口可乐”的推出,却使可口可乐滑向了险象环生的深渊。

原来,在新配方推出之前,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几大城市做了27万人次的广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都想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认00000000000为可口可乐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古老配方,在百事可乐不遗余力的攻击下,已经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了。就是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之上,“新可口可乐”被推向了市场。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停止老配方可乐的生产和销售。

没想到,新产品一经推出,可口可乐公司就收到了无数消费者的抗议信和抗议电话,甚至出现了许多消费者上街游行、拒喝“新可口可乐”的事件。百事可乐公司更是趁火打劫,推出了“既是好配方,为何要改变”的广告语。就这样,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占据可乐市场百年之久的可口可乐公司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可口可乐公司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其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支持度。须知,在大多数美国民众心目中,可口可乐无疑代表着美国,更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因此,新产品的推出伤害了许多消费者对老品牌产品的忠诚度,也动摇了其“正宗可乐”的产品地位——这相当于在自我贬低。

因此,尽管此后为了挽救危机局面,可口可乐公司一方面宣布恢复原有配方,将其命名为“古典可口可乐”,并在商标上标明“原配方”,如此才让一路狂跌的可口可乐股票得以回升。甚至利用百年庆典大做宣传,以挽回自己的颓势,其声势之大,甚至在距离半个地球之遥的伦敦也组织了精彩的“上浪潮”新节目。但由于“新可口可乐”仍在继续生产,造成可口可乐市场一片混乱,新老消费者都被弄得无所适从。因此,其采取的一切措施均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与百事可乐激烈竞争的格局。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可口可乐公司遭遇经营危机,原因恰恰在于没有正确地使用费斯法则——在拿到第二个以前,轻易地扔掉了第一个。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或个人做事的态度和策略——是步步为营,不骄不躁地持续扩大影响力,还是粗心大意,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和警惕心。

费斯诺定理:少说多听的力量

费斯诺定理是英国联合航空公司前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提出的,该定理指出: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说。如果一个人说得过多、过满了,所说的就会成为障碍。换言之,一个人在做人处事时,应该多听少说,用有效的行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身为英国联合航空公司前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是一位很有想法的高管。他经过观察发现,凡是对工作牢骚满腹的人,一定会遭到上司的打压,进而影响更多人的情绪。因此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成为化解牢骚、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这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的确,牢骚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也是破坏生产秩序、人际关系的最大因素。而如何化解员工心中的牢骚和不满,就成了公司领导层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为此,费斯诺要求管理者们少说多听,真正关心员工的所思所想,以此扫除因为说得过多、做得太少而造成的工作障碍。

费斯诺定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倾听。倾听,既是一种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又是一种有效沟通的方法,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对方的一种褒奖,一个人能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如此,对方又怎能不积极回应,并表现出对倾听者的好感呢?

因此,有效的倾听不但能帮助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可以促成有效倾听基础上的创新。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就越融洽。

日本的松下公司多年来业绩一直蒸蒸日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已故董事长松下幸之助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不论是好的建议还是单纯地发牢骚。比如,松下幸之助经常问基层管理人员:“说说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要是你干的话,你会怎么办?”最初,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不敢说心里话,然而,当他们发现董事长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倾听,还不时拿笔记录下自己的建议时,他们就开始认真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除了认真倾听下属的看法和见解,松下幸之助一有时间就要到工厂去转转,认真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当工人向他反映意见时,他一如既往地认真倾听。无论对方说话有多么啰唆,或者有多么不中听,他总会不时地回应对方,不时地对自己赞成的意见表示肯定,或者就某一问题与工人们热烈地讨论。就如他所说的:“无论是谁说的话,总有一两句是正确的、可取的。”

总之,在松下幸之助的头脑里,从来没什么“人微言轻”的观念,他既可以认真地倾听最底层工作者的正确意见,又可以认真地倾听高级主管的建议。对于他来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话语,既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又能让自己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经营的方式,同时增进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有着莫大的益处。

美国著名口才训练专家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和你谈话的那个人来说,他的需要和他自己的事情永远比你的事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了,那对他来说会比发生天灾或数百万人伤亡的事件更重大;他对自己头上生的小疮的在意程度,会比一起大地震还要高。”

的确,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自己的耳朵,做一个懂得倾听的人,成为别人忠实的听众。如此一来,对方感受到被人重视的同时也会对你产生好感,进而愿意与你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反,当别人说话时,不用心听,或者总是抢话题,又或者打断别人的话题,就会让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这是人际沟通中的大忌。

然而,道理很简单,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你常常能发现,有相当多的人缺少倾听他人的耐心,更喜欢自己主导话题。殊不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既是对他人的尊敬,又能够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敬。说到底,这也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