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
21649700000003

第3章 怎么跟孩子说,又怎么听孩子说——培养孩子自控力,家长必须先学沟通

8.好家长会听又会说

规矩8:和气交流,温柔相处

我跟璐璐的交流总是和风细雨式的,我们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当然,璐璐也是一个普通孩子,她也会淘气,也有让我想要抓狂的时候,但每次当我即将爆发时,我就立刻提醒自己:“发脾气,除了让彼此的情绪更激动、事态变恶化外,毫无益处。更重要的是,也会让孩子性格变得暴躁。”如果实在压抑不了,我通常是走开几分钟,待情绪平复了以后,再与璐璐讨论。其实,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她的某些意见未必是没有道理,家长需要的是耐心倾听。

当然,家长除了有耐心倾听,还需要在有必要时,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这就是家长的“说”。当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别用负面的语气,比如“真笨,这都不会。”“你长耳朵了吗?还要我说几次!”“你跟你爸一样。”这种否定、明显带着情绪发泄的话,不仅对给孩子帮助无益,还会让孩子自卑、压抑,将孩子探索学习的热情掐灭。更严重的情况是,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认同与指导,他就会在其他方面证明自己,如果遇到的是居心不良的人,情况就糟糕了。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们也挺可怜,尤其是遇到比较“专制”、缺乏耐心的家长。当家长心烦时,可以选择冲孩子发火;在学校,老师心烦时,也可以冲孩子们发火,可孩子心烦的时候,该冲谁发泄呢?在某些家长面前,孩子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轻则被斥责,重则挨打,因为在这些父母的观念里,对父母说“不”,就意味着不孝顺、叛逆,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该遭受多大的心理创伤?

家长应该在心里留一点空间给孩子,倾听孩子那些也许对你来说“无关痛痒”的芝麻小事,正是这些“芝麻小事”却因为家长的冷漠,而让孩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倾诉的欲望,当家长发现“自己不知道孩子想什么时”就已经为时太晚。

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可以听出许多孩子不愿意、不好意思告诉家长的“弦外之音”,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与梦想,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璐璐小学一年级时,有段时间突然对搭配衣服有了狂热的兴趣,每个周一早晨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搭配衣服。但很明显,许多时候,她自己挑选的衣服搭配起来都非常不合适。有一次,她穿一套小西服的套裙,因为衣服本身是黑灰色的,她又挑选了一条黑色的紧身裤,对于一个小姑娘而言,这就太沉闷了点。

我站在一边说:“嗯,这套衣服穿起来很有精神,璐璐搭配得也不错,很协调。不过,璐璐,妈妈想看看搭配这条蓝色裤子会不会好看啊。你看杂志上是搭配的桃红色,这种颜色搭配很挑人呢。”

我这样一说,璐璐一般都会先换上蓝色裤子:“妈妈,我觉得不好看。”我就顺势说:“那照着书上试试桃红色。”璐璐一试桃红色,加上爸爸在一边说:“嗯,璐璐穿上桃红色,显得很活泼。”璐璐就高高兴兴地穿上桃红色的裤子上学去了。

有朋友问,如果璐璐执意要穿黑色的裤子呢?我的答案是平和地告诉璐璐这样搭配可能会沉闷,如果她实在坚持,那我就尊重她的意见。但我会在其他场合,比如逛街、看杂志时,“无意”地跟她讨论:“这样搭配就好看了,看来粉红色配咖啡色挺好看。”时间长了,璐璐就会自己搭配了,而我的提议也越来越少。

有的家长抱怨:“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不听。”那家长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说得对”。同样的事情,语气不同,孩子的反应也不同。家长的语气不能太强烈,态度要平和,不能有高高在上,随时用教训的口吻,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反感。孩子如果反感家长,有了对立情绪,家长的话他能听听进去多少?而用家长的架子逼迫孩子,即使孩子妥协了,也是暂时的。家长的这种独断,会让孩子失去跟父母讨论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以后与他人的相处,因为他从父母这里没有学到良好的沟通方式。

家长要跟孩子说,首先要在心态上将自己与孩子放平等,沟通是跟孩子进行一场讨论,不是要教训孩子。家长有了这种心态,态度上就很容易表现出来,孩子感觉到的就是父母的关心以及对自己的尊重,他才会用心听父母的观点,与父母讨论。而父母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告诉孩子他的做法欠缺考虑的地方在哪里,会有什么不恰当之处或者危险。

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说”,并不是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孩子的错误也不提出批评。在必要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

当然,如何拒绝孩子,也是学问。在与孩子交流中,我不太喜欢讲太多大道理:孩子小了,讲了也不懂;孩子大了,比家长能讲大道理。我总是简单而清晰地阐述原因,然后告诉她,她自己这样做的后果。

教育无小事,父母的一言一行,哪怕是“说”与“听”这样的小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而对孩子的人格、性格、品德的培养,也是在一件件的小事,一天天天的经历中进行的。孩子在家长的耐心倾听、平等沟通里,会学到如何尊重他人、如果管理好自己,不断地修正缺点,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律的人。

当孩子倾诉的需要被父母忽略、打断,甚至斥责时,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在他内心里,还会由此认为父母不关心、不爱自己,从而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欲望。只要条件许可,父母都应当尽量认真而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做父母要耐心“听”、善于“听”,只有通过“听”,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心。而亲子间良好的交流,也是在孩子的“说”,家长的“听”里开始的。

9.合作比“听话”重要

规矩9:你不用“很听话”

许多同事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听话”女儿,他们说:“看起来,你没费什么力气教璐璐,怎么她就怎么‘听话’?”当我告诉他们我对璐璐的要求从来不是“听话”时,他们一副将信将疑、匪夷所思的表情。

这并非是我卖弄玄机,而我确实是从不要求璐璐“听话”:家长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吗?家长能代替孩子去思考吗?家长的知识与经验,真的足够应付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吗?

如果父母能承认以上三个问题都存在否定回答的可能,那么,在孩子“听话”问题上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要求。一味地让孩子“听话”,不仅是教育方式的粗暴,更是家长的惰性。有些自我意识较强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像部队那样“服从、服从,还是服从”,但家庭不是部队,父母也不是军官,家应该是孩子感到安全、放松、快乐的地方,而父母应该是最能给孩子带来温馨、安全感的人,如果要让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听了一天老师各种要求、指令后,回到家,还要一切听从父母的“指挥”,我不知道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家庭温暖,对家庭会有多少依恋之情,如果一直发展下去,在孩子稍微大点,上了中学以后,出现种种逃离家庭的行为:晚归、甚至不归,交上不良朋友……就不足为奇了。

有的父母很得意,因为孩子“很听话”,我却感到情况其实比“不听话”的孩子更糟糕。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父母的想法与孩子的渴求未必能完全统一,既然不完全一样,那么孩子的“听话”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完全抹杀个性的需要,一切以父母的需要为需要,盲目听从父母安排的一切。这样的孩子,在长大成年以后,不懂得选择,就更谈不上责任。这样的孩子看起来“乖巧”,父母当起了也省心,但当孩子变成“啃老族”、“奶嘴男”以后,父母才悔之晚矣。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用“高压”甚至是“武力镇压”或者所谓“奖励”(其实是贿赂)孩子的方式来换取了孩子的“听话”。被强迫按照父母意愿做事的孩子,一旦到了有反抗能力的青春期、叛逆期,就会对父母曾经的“高压”激烈地反抗,即使父母的建议是正确的,孩子也因为反抗而反抗,不仅激化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更让孩子失去了判断与分析的理智。

物质匮乏早已与00后、10后的孩子无缘,因此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去贿赂孩子,效果可能不会很理想,即使短时间内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一旦父母达不到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的“听话”自然也会懈怠下来,甚至为了达到目的,逼父母妥协。而且,父母的这种贿赂行为,所传递给孩子的,是极为功利的思想。

当孩子真的养成了某些不良习惯,需要家长帮助纠正时,合作也远比“听话”更重要。许多抱怨孩子不“听话”家长,往往首先在有意无意间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这孩子就是不会自己整理房间”、“真烦人,学习一点不自觉”……即便孩子有心改正,在家长唠叨的“强化”中已经被贴上了标签的孩子,还有多少想要修正自己的动力?

“标签”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家长如果要给孩子贴标签,也应该贴上积极正面的,如“美食家”、“建筑师”、“小老师”等等。父母不仅要在嘴巴上管住自己,更要在心态上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对父母的一举一动更为敏感,他们能从家长的细微反应,捕捉到父母的想法与感受。

当我们需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不妨也用上“敬语”,以商量式的口吻讲出自己的要求。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当我用命令式的口吻对璐璐说话时,她表现得磨磨蹭蹭,漫不经心,而当我换成比较礼貌的语言,带着一丝商量意味说:“请去刷牙,好吗?”璐璐往往会很乐意地去做。即使不马上做,她也会给出积极正面的回答:“妈妈,我想吃完水果再刷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始终认为良性的“沟通”比狼性的“要求”更有意义。

许多长篇大道理的灌输,看似苦口婆心:“不能吃手指。手指上有很细菌,不卫生,会生病,会打针,不是乖孩子,妈妈也不喜欢,下次别吃手指啦。”这么大的信心量,孩子消化不了。

许多讲了长篇道理的父母,因为孩子不能理解,渐渐失去耐心,从“循循善诱”变成“抓狂”式样的责问:“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这样!”父母应该采取“合作式”的沟通方式。

有段时间,璐璐很不喜欢整理房间。我没有直接提要求,而是在某个周末,对她说:“璐璐,来,我们一起打扫房间吧。”当全家人都开始行动起来时,璐璐也就自觉地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时间一长,不需要我们再提醒,璐璐也就养成了自己整理房间的习惯。

激发孩子的合作兴致,远比喋喋不休地说教、打骂更有效。当父母变成积极的参与者,不仅有助于引导孩子,还避免了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让我们一起……”远比“你怎么……”、“限你二十分钟内……”往往更有效。

想培养出富有自律性、并且有合作精神的高情商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技巧,任何简单与粗暴的方式,都可能成为孩子未来成长中的隐患,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会迷惑,爸爸妈妈到底是要告诉我什么?是让我别吃手指,还是要告诉我手指很脏?发展心理学认为,对于七八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孩子大多数都听不明白,而当孩子更大一点,其实,父母讲的道理,他都懂,更不愿听父母讲道理。父母只需要告知孩子“该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单解释即可。

孩子频繁地犯相同的错误,他自己也很沮丧,而家长的指责会让孩子在沮丧之余丧失改正错误的兴趣与信心。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提醒孩子他所犯的错误,而是努力营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主动去改正坏毛病。

10.别让孩子对沟通、协商失去信心

规矩10:学会说“不”

这天,我与猪猪、猪猪妈妈一起逛街,主要是替猪猪购买过年的新衣服。与两个大人高昂的情绪相反的是,猪猪似乎并不太兴奋,从出门开始就磨磨蹭蹭。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替他挑选衣服时,猪猪却是一脸事不关己的漠然,没有一套衣服得到他的认可。逛到第三家童装店时,他甚至开始不耐烦。这对脾气本身就急躁的猪猪妈妈简直是种挑衅。猪猪妈妈强忍怒气,拿着一套牛仔服问猪猪:“我看这套就不错,你觉得呢?”

我看得出猪猪对这套牛仔服也不是很满意,但一接触到妈妈的眼神,嗫喏着点点头,然后很快地低下头,丝毫没有买到新衣服的喜悦。我拦住了就要付款的猪猪妈妈,看了看时间,装作惊讶地说:“啊,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教中心了,猪猪,咱们改天再买,好吗?”猪猪无所谓地点点头,然后,我们一起坐上车。猪猪妈妈开车,我与猪猪坐在后排。对猪猪今天的表现,我很诧异,一个8岁的孩子居然会对新年礼物不感兴趣甚至排斥,这是为什么?

我故意对猪猪妈妈说:“我还记得从前,我小时候过新年时,大年三十,提着自己做的灯笼走街串户。”猪猪妈妈说:“是啊,我还记得每到过年时,我妈就要替全家人做新衣服。有一年的年三十,枕着一件花布棉袄,我一夜没合眼。”我与猪猪妈妈聊得开心,猪猪却表示出了一种不屑。我突然察觉,也许,猪猪不仅对新年礼物,甚至整个新年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我让猪猪妈妈先回家,我则带着猪猪步行去家教中心。一边走,我一边感叹:“如果天天是新年就好了。”猪猪却说:“舅妈,我不想过新年。”话题被自然引出,我立刻抓住苗头:“为什么?新年有压岁钱、有新衣服穿,还可以跟小朋友们尽情玩,还可以收到礼物,为什么不喜欢?对了,猪猪希望舅妈送你什么新年礼物?”猪猪抬起头看了我好一会儿,确定我是真诚地向他询问后,等了好一会儿才小声地问:“舅妈,可以不可以把礼物直接折成钱?”我点头:“当然可以啊,反正也要发压岁钱啊。”猪猪又提出了要求:“舅妈,能不能不告诉我妈?”我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没问题,但你方便告诉舅妈,你要钱来做什么吗?”猪猪皱紧的眉头松开了,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其实也没什么,我想买一双旱冰鞋。”

“你不是有一双了吗?”我问。猪猪的眉头又皱了起来:“那是妈妈选的。”经过了解,我才知道,猪猪参加了学校的滑冰队,要好的几个队友组成了“闪电”滑冰队,承诺要买相同的滑冰鞋,结果猪猪妈妈一看那双鞋子,直接就拒绝了:“质量不好,根本不值这个价钱。”然后,她自己在网上花了600元,给猪猪买了一双据说质量好、安全系数更高的名牌溜冰鞋。然而,猪猪却不领妈妈的情,宁可不溜冰,也不穿新买的鞋,猪猪妈妈又气又急,差点又揍猪猪一顿。

我说:“你不喜欢,可以直接告诉妈妈啊。”猪猪摇摇头,轻轻地说:“妈妈不会答应的。”我心里一震,猪猪对跟妈妈沟通协商意见失去了信心,这可不是好现象。

后来,我与猪猪一同去买了他喜欢的溜冰鞋,然后当着他妈妈面,当成新年礼物送给了他。由于是我送的礼物,猪猪妈妈也没好说什么。但这双溜冰鞋却没让猪猪的好心情持续几天。他莫名其妙地叹气。我觉得挺好笑,一个8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大不了的烦心事。没等我细问,猪猪就把他的烦恼告诉了我。

原来,每年春节,猪猪爸爸一定要把猪猪带回奶奶家。奶奶虽然喜欢猪猪,但对猪猪妈妈却一直有看法,因此难免要在猪猪面前数落他妈妈的不是,猪猪回去一次,就听一次,几次以后,猪猪不乐意了。此外,奶奶家在农村,也没几个孩子,猪猪感到并不好玩。每次猪猪回来以后,听到小伙伴们描述自己快乐精彩的新年时,猪猪眼睛都绿了。

我说:“猪猪,你不想回奶奶家,完全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不去奶奶家,并不代表你不喜欢、不孝顺奶奶。”猪猪说:“不行,舅妈,如果我说我不想去,我爸爸会揍我的。你也不能告诉我爸爸妈妈。”

我叹口气,开始观察猪猪,发现了他较其他孩子敏感,很会察言观色,大人们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好像他的一切行为就是为博取大家的欢心。

所幸,当我跟猪猪妈妈提起这个问题时,她很惊讶:“猪猪从来没对我说他不喜欢、或者不高兴。”我不客气地说:“那是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用,不仅不能获得帮助,也许还会挨骂。”猪猪妈妈开始反省自己:“也许是我把他压制得太厉害。现在怎么办?”我说:“现在要培养猪猪对成人说‘不’。你要鼓励猪猪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勇于表达。”

由于,猪猪跟我比较亲近,喜欢跟我交流,那就从我开始。这天,跟猪猪聊天时,我故意念错几句诗,猪猪愣愣地看了我几眼,最终什么也没说,反而是一边的璐璐马上说:“妈妈,念错了。不是这样。”我立刻表扬了璐璐:“哇,璐璐的知识很扎实。”看到璐璐得到表扬,猪猪就小声地说:“其实,我也知道舅妈念错了。”我温和地说:“舅妈相信你一定也知道这句诗,但你怕说了舅妈没面子,怪你,对吗?”猪猪点点头,我继续说:“怎么会呢?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也有表达自己需要的自由。如果我错了,你们不告诉我,我就不能进步,同样,如果你不喜欢,你不告诉我们,我也不知道。”

第二天,猪猪在我家吃饭,做饭前,我故意问:“做水煮鱼,好吗?”猪猪还没说话,璐璐就说了:“妈妈,水煮鱼太辣了。”我说:“那酸菜鱼,怎么样?”璐璐说:“太好了。”这一幕,一直被猪猪看在眼里。

到了晚上,猪猪妈妈来接他回家,在我眼神的鼓励下,猪猪终于说:“妈妈,我还想在舅妈家玩。我可以睡沙发。”猪猪妈妈跟我对视了一下后,爽快地答应了猪猪的要求,一整晚猪猪都很兴奋:“舅妈,原来,我也可以跟妈妈说‘不’。”我说:“是啊,今天猪猪表现就很不错,不仅提出了请求,还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年春节,猪猪果然没回奶奶家,而是留在家里陪妈妈。猪猪妈妈私下里说,是猪猪帮了她的忙。其实,她也不太想去奶奶家,猪猪对爸爸说不去,反而让她有了留下来的借口。

我们要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孩子不失去自我,要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就不能压抑孩子的批判精神。有了正确的批判精神,敢于对成人的要求说“不”,孩子才不至于陷入谄媚与奴性,才有更健全的人格。

父母应该仔细倾听并尊重孩子的“不”,孩子学会了说“不”,才会说:“我认为应该……”。对成人勇敢地说“不”,拒绝家长不合理的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儿童走向精神独立的第一步,家长应该充分理解,甚至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无论孩子的观点是对还是错,都应该给予尊重。

当孩子的个人愿望与诉求屡次被忽略、甚至被家长以自己的意志强制替代后,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另外,从父母的态度里,他会这样想:“我的意见是不重要的。”有了这种想法的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自卑、没有主见。所以,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喜好,鼓励孩子多尝试。

会“察言观色”的孩子,其实是受压抑较多的孩子,他们会暗自揣摩家长、他人的喜好,觉得这样做会让家长更喜欢他,从而避免一些指责与惩罚。在某些时候,孩子会表现出“骑墙”的现象。当孩子有这些行为时,家长应当警醒,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猪猪会失去自我,讨好与谄媚,就是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而这种讨好与谄媚,又是以压抑自己本身的需要为代价的,时间长了,孩子的身心都会扭曲。

11.奖与罚的艺术

规矩11:没有物质奖励,是因为不想让你变得功利

因为我理科不好,甚至可以说偏科严重,所以高考时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怕璐璐也出现偏科的情况,我对她谈的比较多的,反而是关于自然科学类的话题,最早送给她的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而文学类的东西,其实璐璐已经通过看我满满几书柜的书得到了充分的营养,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更自然,孩子吸收得更快。我的苦心没有白费,直到高中璐璐也没出现偏科的情况,而且越到后来,璐璐的成绩越是呈现上升趋势,到了高二时,已经是班上的前三名。

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了璐璐,顺便让我谈谈经验。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家长充满了信任与渴望的眼神,真觉得惭愧,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老师体谅我,最后让家长们提问,我选择回答。一张张的纸条传了上来,我看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你怎么鼓励或者奖励孩子?”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到奖励的问题。我选择了这个问题。

我说:“其实我很少奖励孩子。”此话一出,台下窃窃私语。我举了一个例子:“初中的几何题,让孩子们很头疼,但璐璐却很喜欢。她经常自称是‘福尔摩斯’,要从给出条件里的蛛丝马迹里挖出线索,然后证明出结论。每当她用10分钟、半小时完成一道证明题时,那种解题后的喜悦与满足,还有随之而来的信心,就已经是极大的奖励了,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扰孩子享受这个过程。”

我再举例子:“再比如,璐璐用了大半天整理好房间,我也同样不奖励。”因为打扫完房间,她待在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舒畅而愉悦,这也是奖励。事实上,孩子体会到这种事情本身的、内在的奖励,远比外在的奖励更能让孩子快乐自信。当然,我也经常使用外在的奖励方法,比如买一小袋她喜欢的零食。不过,在我对璐璐的奖励过程中,我一般不采用物质的方式,更侧重精神奖励。

物质奖励有许多弊端,孩子本身是向往美好的,想要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家长的物质奖励,破坏了孩子良好的天性,让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奖励上。

比如孩子考了满分,就送他想要的遥控飞机。这一次,他满足了,但人的欲望是无限攀升的,下次他的要求,家长还能满足吗?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功利,更会让孩子有“替家长学习”的想法。所以,我对璐璐奖励的原则是:尽可能让孩子从解决事情中获得满足感,并深化这种感觉,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内部奖励”。首先是孩子自我发现的“内部奖励”,如果要进行适当的外部刺激,那么也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

我记得唯一一次物质奖励,是璐璐英语考取了满分后,我们送给她的一个MP3。当时买MP3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她把英语学好,相当于奖励了她一个学习工具。”

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产生功利心理。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物质奖励。

其实,现在的90后、00后们,在物质上父母都给予了充分的满足,因此物质刺激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还容易让孩子养成贪图享乐的恶习。

而说到惩罚,我觉得许多家长并不懂如何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误,要接受惩罚,我见过许多愚蠢的惩罚方式:罚做习题、罚抄书、罚做家务、罚写小字、罚跑步……之所以说愚蠢,是因为家长用这种惩罚暗示孩子:学习、做家务、锻炼都是痛苦的事情,所以才能作为惩罚手段。家长种下了这思想,又怎么保护孩子对学习、劳动、锻炼的兴趣与热情?

我当然也惩罚过璐璐。一次,我正赶一篇稿子,之前我就告诉过璐璐,妈妈在工作,今天必须把这篇稿子交上,答应了编辑,就要说到做到,讲诚信。你先自己玩,妈妈交了稿子,再跟你去楼下玩。

璐璐答应了,但可能一个人玩确实无聊,她开始磨磨蹭蹭地走到电脑前,我提醒过好几次:“璐璐,妈妈忙,待会儿妈妈陪你玩,这篇稿子很重要。”但璐璐还是伸手在键盘上乱指,等我上卫生间回来后,我傻了:我快写完的稿子居然是一片空白,我急忙要撤销,却发现璐璐已经无意间点了“保存”,我的文稿彻底没有了,被璐璐删除了。

我又气又急,璐璐也该接受惩罚。她也知道自己犯错了,傻傻地看着我,她从未看到我这样怒气冲冲过,表情里满是惊惧。我拎起她就塞到两张沙发间的墙角处,让她反省。这就是我对璐璐采取的较激烈的惩罚方式,通常是45分钟。其实,这45分钟也是家长的自我调整时间。我也是个性子急的人,有时候对璐璐也缺乏耐心,当她把我激怒到要抓狂的时候,我也想狠狠地揍她一顿,以发泄怒火。但我知道,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最应该舍弃的,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无益,还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对孩子的性格非常不利。

我通常是把璐璐塞到墙角之后,走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冷静。往往只需要10来分钟,就已经冷静了下来。然后,走到璐璐面前,心平气和地跟她讨论,今天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这次,璐璐很委屈:“我没想要弄没你的文档,我就是无聊,想要你陪我玩。”其实,换个角度想,正是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这样“粘”着我。而且,这段时间由于准备一个知识竞赛,确实忽略了孩子,难怪璐璐会有这样的情感需求。

于是,我对她说:“最近妈妈因为工作忙陪你的时间少了,你想要妈妈多陪陪你,这点妈妈能理解。但妈妈在工作的时候就像你学习时候不能让人打扰一样,妈妈越专心投入,效率越高,才有可能早点儿做完陪你玩。如果你让妈妈分心了,那我就真的没有时间陪你了。璐璐可以想一下,如果下次你还想妈妈陪你,那你要怎么做?”璐璐想了一会儿说:“妈妈,咱们可以预定时间吗?你告诉我你的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我决定等你或者不等你玩。”

我说:“好啊,这个办法真不错。如果妈妈超过了预定时间工作还没完成,那妈妈也一定停下手里的工作陪你。璐璐,你看,妈妈也需要你监督快点做完工作。”

事情到这里似乎解决了,我耸耸肩说:“但今晚说好去姑姑家玩的……”璐璐低头说:“我在家看新买的图书陪妈妈。”

惩罚孩子,甚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反省,通过反省找到解决问题,不再犯错。

对于家长来说,无论是奖与罚,都要态度明确,奖励要郑重其事,而罚也要果断及时。此外,奖与罚,都要避开家长心情特别激动或者特别恶劣的是候,要保持足够的客观。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孩子的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肯定了自己,获得了极大的信心。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泼孩子的冷水,也不是表现夸张地表扬孩子,而是需要客观地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认同,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当家长把学习、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时,孩子会这样想:“爸爸妈妈怎么不把去游乐场玩当作惩罚,可见学习(劳动)果然是痛苦的事情。”所以,为了让孩子有学习、劳动的兴趣,不仅不能当作惩罚手段,甚至还应当当作奖励,比如可以买一本孩子喜欢的图书,学一首优美的诗歌等。

12.为攀比而买东西是虚荣和自卑

规矩12:把愿望冷冻几天

璐璐上四年级时,有阵子非常苦恼,看到班上许多同学都换了新自行车,她也不免跃跃欲试。但她知道,我跟她爸爸不会同意。因为她的那辆自行车才刚买一年,性能良好,再加上璐璐保养得不错,看起来还是半新,没有换的理由。

能骑上崭新的自行车跟同学一起去郊游,是多么惬意的一事情。加上同学极力劝说:“买吧,买吧,买了咱们的车都是新的,咱们的‘少女单车队’才名副其实。”

璐璐毕竟是个孩子,要好的同学这样一撺掇,心里对一辆新自行车的渴望日渐强烈。虽然,她自己管着零花钱与压岁钱,但为了让自己不乱用钱,新年里,璐璐就把钱存成了定期,实在需要用钱时,她可以在我这里“借支”,然后在新年后归还。况且,这样“大宗”的开支,她还是要告诉我们的。

当璐璐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时,我没有立刻反驳她,而是首先认同了她的想法:“的确啊,新的单车比旧的自行车起来好看。但如果买了新的,这辆旧车又怎么办呢?”璐璐现在的自行车已经是挂在了阳台的墙上,如果她另外再买一辆,确实没地方放,这是现实问题。璐璐所面临的选择无非是:送人,当废旧物品处理掉。

这辆自行车是璐璐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我跟她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之前,她很渴望有一辆自行车,经常在自行车店徘徊,对一辆枚红色的小单车情有独钟,所以,当我们把单车放在院子里,她刚走到楼梯间时,几乎是飞了过来。之后,她对这辆单车非常珍惜,每次骑了回来都要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挂在墙上。

我们一家三口各自骑着单车,去许多地方游玩过。所以,这部单车对璐璐也有特殊意义,她是不愿意轻易舍弃的,送人或者干脆当废品处理,都是她不愿意接受的。

璐璐陷入了沉思,显然很为难。我说:“这样吧,璐璐,咱们来拟定一个“愿望清单”,就是把你想要的,想买的,不管是近期还是远期,都写上。然后,我们再来做选择,行吗?”璐璐点点头,开始进房间低头写。不一会儿,一个清单就出现在我眼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原本以为我们对璐璐的合理要求,已经尽量满足了,但哪知道,她的愿望清单居然还有十几项。璐璐有点儿不好意思:“妈妈,是不是太多?”孩子既然把她的愿望写给我,就是一种信任,而且她列在单子上的愿望,其实她的同学早就有了,所以不能一下否定,甚至打击孩子。我笑了笑说:“欲望才是进步的动力。你看,理想也好,梦想也罢,说到底,不都是欲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物质的。”

但这份清单也让我看到了璐璐开始萌发的在物质上的攀比心。这当然不是好现象,我在思考,如何才能将孩子从攀比的旋涡里拉出来。

放在璐璐清单第一位的便是那辆自行车,然后是手机。我把璐璐的清单放在一边,对璐璐说:“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确实需要,我会借钱给你买。不过,因为这个月办喜酒的朋友太多,我跟你爸爸要准备很多礼金,可能暂时抽不出那么多钱,要买,可能也要下个月了。反正,好饭不怕晚,说不定到时候咱们看到更便宜更好的也说不定。”

我这样说,璐璐也无话可说,只是有些情绪低落。

我跟她爸爸说了这事情,她爸爸叹息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几乎从不匮乏,但攀比心理却越来越严重。

我说:“孩子爱攀比,一方面是虚荣,另一方面是没有自信的表现,当然,咱们也需要做一个调查,如果全班80%的同学都有手机,那咱们确实应该考虑给璐璐买一个,如果只有20%的同学有,那就不必了。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物质攀比上转移开。”

成人购物都经常会头脑发热,何况孩子?过了几天,我跟璐璐重新谈起买自行车的事情。经过了几天强烈想要新车的愿望,好像燃烧过头的火焰,没有了后劲,璐璐懒懒地说:“妈妈,我不太想换了。‘少女单车队’都快解体了。”我没多说什么,又提起手机。璐璐显然很想要手机,提起手机就滔滔不绝。我说:“这样吧,如果你实在想用,就把我的手机拿去用段时间吧。”璐璐问:“那你呢?”我说我没多少电话,再说手机的功能只是加强联系而已,我不做生意,没那么多需要联系的。有时候,写稿子正写得投入时,一个电话打过来,我还很烦。璐璐最终还是决定等等,不用我的手机。

转个月,再问璐璐时,她的愿望清单已经变了,手机已经从里面删除,替代手机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她要攒钱买一台雅马哈电子琴。我又说好。璐璐很奇怪:“妈妈,你为什么都不反对?”我说:“不都没买吗?反对什么?如果一件事情、一样东西,让你一个月、半个月都魂牵梦绕,就证明你是真的想拥有这样东西,那你为之努力拥有它也没什么错。但如果在‘冷冻’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自己并没有当初那么喜欢,那就证明,这种渴望带着明显的冲动,是不成熟的。”

璐璐笑了起来:“妈妈好狡猾,一早就在‘冷冻’愿望,不过,这个方法,貌似还十分有效。”我邀请璐璐陪我去小区外买烤红薯吃,这也是她最喜欢的零食之一。买红薯的时候,我故意与小摊主“砍价”,老板叫苦不迭:“大姐,我这样一个红薯,一个也就挣你五毛钱,还要丢掉买回来坏的红薯,真不能少,一天到晚就守在这里,就指着卖这几个红薯给孩子换学费。”璐璐一直没说话。

傍晚出去买西瓜时,有个男人正想买小贩那个咧开的西瓜,一般的西瓜要买两块,男人想每斤5毛买回那个碎西瓜,他说:“买给孩子尝尝。”但小贩拒绝了,坚持要卖一元,我看到男子几次把手放到口袋里想拿出钱,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落寞地离开。

回到家时,我跟她爸爸讲了这件事情,说:“老板太过分了,其实5毛卖给他,让他带回家给孩子尝尝,又怎么了?”她爸爸比较客观:“可你想过吗?瓜农卖瓜要看天吃饭,如果西瓜成熟时被水淹了,那他一年就白干了。再说,瓜农也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他还算着这车瓜卖了,去给孩子买手机呢。”璐璐知道她爸爸在揶揄她,没说话钻进了书房。但这件事情对璐璐的触动挺大,孩子的心是善良的,她轻轻地问:“其实,爸爸妈妈也有和那个想买西瓜的叔叔一样的时候吧?”我趁热打铁,把家里的收支情况,以及为了她未来的教育储蓄,都一一地告诉她,璐璐吐了吐舌头:“看来,我的清单真得‘减肥’了。”

后来,璐璐自觉地学会了面对诱惑时写下“愿望清单”,然后“冷冻”起来。一方面清单成了她激励自己的动力,另一方面,她也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欲望。有极强的自律性、自控力的人,才能真正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欲望。

当孩子向家长提出要求时,孩子的内心是犹豫而忐忑的,他会猜测父母会不会答应,如果不答应,自己又该用什么理由、什么方法说服父母。所以,当孩子的要求不太合理时,家长也不要生硬地拒绝,要耐心地听完孩子的理由,然后让孩子学着站在家长的立场去考虑,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想法。

当孩子的物质要求没有立刻满足时,他会把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跟父母爱不爱自己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态度要温和,要认同孩子要求合理的一面,同时也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其要求不合理的部分,不能用生硬的态度拒绝孩子。

13.怎样对待爱钻牛角尖的孩子?

规矩13:可以钻牛角尖,但是要有规则

同事向我询问她8岁女儿的问题。同事一开口就说女儿“爱钻牛角尖,遇事儿特别固执,斤斤计较”。我说:“就凭这几句话,也知道你对孩子的要求很高,是比较严厉、强势的妈妈。”同事点头称是。

我首先说出了我的见解,她刚说的孩子的三个“缺点”,在我这里并不能算是缺点。比如爱钻牛角尖,爱钻牛角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事物的深入探索,追根究底,如果把这种精神用到了有意义的事情上,没准还能取得成绩。固执,如果在恰当的时候,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些父母往往觉得自己学历高,或者阅历丰富,自己的见解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其实未必。在思想上,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在平等地跟孩子进行一场交流、辩论。如果家长的意见不适合孩子,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也是固执吗?至于斤斤计较,某些时候的斤斤计较,恰好是孩子想要自律的表现,即使做的有些过了头,家长应该做的也是引导,而不是否定。

我的反驳让同事眼睛瞪得很大:“在你眼里,这些难道都变成优点了?”我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还要根据具体事例来分析。”

听我这样说,同事讲起了女孩的几件事情。女孩喜欢画画,妈妈当然也很开心,于是把孩子送到了少年宫学画画。小女孩也确实表现出了灵气与天赋,老师很喜欢,她的作品不仅经常出现在“优秀作品”展览栏里,还常被送去参加比赛。老师经常当着女孩的面夸奖她:“将来没准是个画家,她是我教过的学得最快也最好的学生。”有老师这样的评价,家长跟孩子自然都很高兴,女孩的妈妈更是对她说:“老师认为你有天赋,你可要好好画。”

但有一次,她的作品没有被选上展出,对于别的孩子来说,也就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但小女孩却不能接受,她执意要重新画那幅画,每一笔、每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仔细斟酌,反复衡量,后来,画出来了,却没有了灵气。慢慢地,她的画就变的很呆板、很僵硬,老师也很少表扬她了。现在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画画,而且只要有一根线条不对劲,她也会擦了重新画,还经常发火撕掉自己画了一半的画。为这个,母女之间没少发生冲突,她妈妈明显感到孩子对画画已经不是单纯的喜欢了,其目的在于重新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妈妈一提到不让她画画了,她就跟妈妈急。

我叹息,不恰如其分的表扬跟错误的批评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毒药。那位少年宫的绘画老师,当初无心而随意的一句话,严重误导了孩子,让孩子错误地认识了自己。她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却没有及时更正,虽然孩子现在每天都在画画,但内心是极其痛苦的。

同事问,那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不能伤害孩子追求完美的天性,但也不能否定老师的话。这时候是最考验家长耐心的时候,一方面不能强硬地阻止孩子画画,她是在通过画画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家长要找到机会,委婉地告诉孩子:“灵气天赋与偶尔的失误是两回事情。画画是为了心身的愉悦,如果在这个过程感受不到快乐,那画画本身的目的已经偏离了方向。也就是说,你虽然在画画,但已经感觉不到快乐,这时候,你再坚持画画,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我再补充,家长不要在画画这件事情上再跟孩子继续较劲,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要保持冷静,同时,想办法引起孩子别的兴趣,转移她的注意力,重新找到能带给她自信的事情。

至于女孩妈妈提出的固执,事情是这样的:女孩英语不好,妈妈就想让她增加词汇,多背多记单词。她的意见是让女儿每天朗读记忆一页单词,天天坚持,但她女儿就是喜欢一天复习很多页,然后很多天不复习,效果当然不好。

我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替代不了孩子的感觉。当孩子自己知道自己的方法效果不好时,家长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注意拿出实例,相信孩子还是愿意试试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心情平和,要用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我只是建议,决定权在你。有时候,家长越是压制,孩子反而越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当家长不再施压时,孩子反而会静心考虑父母提出的建议。

对孩子“钻牛角尖”不该一概而论,要跟孩子一起分析,他所坚持的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那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支持,帮助他尽快地解决问题,从“牛角尖”中尽早钻出来。如果孩子的坚持没有意义,那就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件事情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

要让孩子“不钻牛角尖”,放弃自己必要的固执,家长在跟孩子交流时,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客观,让孩子学会看到事物的不同面,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比如给故事编几个不同的结尾等,来让孩子逐渐明白事物的多面性与世界的多元性。

同事说,孩子的斤斤计较主要是遇到事情很“较真”。比如,她跟妈妈上街买菜,一定要揣一个弹簧秤,经常因为一两、半两的东西跟小贩争执,他们家不缺那几个钱,她妈妈很烦恼,索性上街就不带着她了。邻居的小孩把她的3D模型屋弄散架了,她回家就是一阵大哭,任凭人家父母怎么道歉都没用,最后人家承诺买一个新的给她,她才罢休,弄得她妈妈在邻居面前很尴尬。

我说这孩子在生活中,一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而且她所“斤斤计较”的事情本身也没有错,只是孩子还不懂得宽容与谅解。

像这样的孩子,最开始因为她的认真与事事追求完美,被父母过分地表扬,于是她把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带到了生活中,同时也作为对周围、对其他人的要求。

对这样的孩子,不能直接批评否定,说她“钻牛角尖”,但可以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告诉孩子,菜市场的秤可能有误差,但我们设置一个底线:误差超过二两,我们再去找小贩;管理好自己,同时对别人不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行为原谅三次等,当然这些规则是要与孩子的年龄特征相符合的,而且规矩一次不能定太多,以不给孩子压力为准。当感觉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把握得比较好之后,可以更换规矩。

家长要客观地看待孩子“钻牛角尖”,并且通过规则意识,让孩子深入研究事物,宽容他人的错误。

当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家长的表扬是否基于现实时,家长过分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我是最棒的,别人都不如我”严重的自负心理。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就很难再接受失败与挫折。家长对孩子的表扬首先要及时客观,而当他人对孩子有过分的表扬时,家长要温和而冷静地告诉孩子真实情况。

爱钻“牛角尖”的孩子往往固执己见,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首先要避免把自己片面的观点灌输给孩子。另外,要努力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引导孩子学习辩证思维,提高孩子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14.做孩子的情感“树洞”

规矩14:孩子,心里不舒服,可以跟妈妈聊聊

璐璐经常会带着一点儿小情绪回到家,如果她选择独自躲在小房间自己消化,我就安静地等她出来。

如果她与我讨论,我也会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地与她交流。当然,某些情况下,事情虽已结束,孩子仍有情感发泄的需要。

有一次,璐璐回到家就气呼呼地说:“以后不练舞了,没意思。”不等我问,她就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为了参加学校的新年文艺演出,学校的舞蹈队已经排练好了一个舞蹈,璐璐她们也辛苦地练了一个月,眼看已经练得不错了,服装、道具都准备好了,却突然从北京来了一个新同学,这位同学的妈妈是一位舞蹈演员,结果新同学一来就让换舞蹈,而她妈妈则当起了舞蹈顾问。

璐璐跟其他舞蹈队的队友也很烦:“都快参加比赛了,现在重新换舞蹈,一切重新开始,时间来得及吗?有这个必要吗?简直是折腾人。”

最让璐璐郁闷的还不止这点,依照她的个性,在一次排练后,她找到了老师,谈起了自己的想法。没料到,老师叹口气后回答她:“实话实说,这也是学校的决定,我也没办法。她要给你们重新编舞,你们就重新跳吧。”

这次沟通很失败,如果说临时换舞蹈的做法让璐璐很烦躁,那么舞蹈老师的态度,则让她失望了。

她一口气说了很多,我没有打断她,而是积极地向她暗示,我听得很认真。听完了,璐璐问:“妈妈,你有什么建议吗?”我笑了笑:“其实,我觉得你不应该对舞蹈老师失望,她说得够直白,你听起来心里不舒服,但你要感谢她的诚实,至少她没有找一堆借口来敷衍你,对吗?”

璐璐听了,点点头:“好像是的。妈妈,你对临到比赛才换舞蹈没有看法吗?”

我反问璐璐:“你有办法吗?”璐璐叹口气:“我要是有办法,就不在这里烦了。”我又问:“你打算怎么办?”璐璐已经懒洋洋地站起来:“按照他们的要求,练啊,还能怎么办?不过,如果有机会见到校长,我想找校长谈谈想法。”我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她又说:“算了,既然老师都说这是学校的意思,校长肯定是知道的。”

我这才点点头。璐璐很惊讶:“妈妈,今天你怎么不说话?”我笑着说:“不是把说话的机会留给你吗?”璐璐可能意识到自己说得有点儿多,不好意思了,我连忙说:“没关系,妈妈喜欢听。”

然后璐璐就走进她的房间做作业学习去了,舞蹈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她的烦恼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各种念头会越来越多,也会以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思考会让孩子长大,但也可能让孩子有不满。当孩子把这些不满向家长倾诉时,许多时候,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而已。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在孩子没有做最终决定以前,不评价,也不急于安抚,当然也不要用“只是为你好”的观念去安慰孩子,不要阻止孩子正常发泄负面情绪。

我们小区有一对夫妻,丈夫经商,属于比较成功的商人,妻子在家做全职主妇,照顾孩子。对这个孩子,家里给的都是最好的,上学、放学有专门的司机接送。但孩子的父亲却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对孩子及孩子母亲关心不够,态度强硬冷淡,通常都是命令式的口吻。而孩子母亲因为需要在经济上依附于父亲,所以无论是丈夫骂孩子还是骂她,她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了忍气吞声。长期这样,儿子产生了对父亲的不满,妻子却总在孩子抱怨父亲时阻止他:“别说你父亲的不是,他辛苦挣钱供养你,都为了这个家。”

后来,这孩子对母亲就特别不尊重,很冷漠。上了大学以后,这个孩子由于严重的心理问题休学一年。

这位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但她忽略了,她保护丈夫的同时面对的却是自己的孩子。她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看似安抚孩子,然而这种苍白无力的安抚却阻止了孩子发泄自己的情感。她为了维持家庭表面的和谐,没有尝试让儿子与父亲之间沟通,而是压制孩子真正的情感宣泄。长期压抑,没有得到宣泄的情绪,会像一个逐渐膨胀的大气球,当这些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围,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严重的心理危机。

所以,家长不仅要善于引导,还要善于做孩子的“树洞”,让孩子的委屈、不满、愤怒等情绪可以在家长这里得到尽情宣泄。家长在让孩子宣泄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孩子的宣泄只是情绪的产物,还是内心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是让孩子单纯宣泄一下,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与帮助。

当孩子尽情宣泄过后,家长不妨直接问:“心情好点儿了吗?现在该怎么办?”如果只是情绪上的发泄,孩子会显得心平气和许多,并且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依然忧心忡忡,那么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可能需要父母帮助、引导。

另外,家长还可以主动教给孩子一些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听音乐、写大字、跑步、写日记等,只要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就行。

宣泄情感也是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适当地宣泄不良情绪,对孩子的身心有益。家长在成为孩子“树洞”时,也要为孩子找到其他的“树洞”,让他学会控制地宣泄,从而更好地控制情绪,养成自律克己的习惯。

当孩子的努力付出不被尊重、被忽视时,他会有深重的挫败感,甚至会对成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家长应当正视孩子的努力,珍惜孩子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赞扬。

当孩子在消化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家长如果一再追问,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父母的关心,而是父母对自己的过多干涉,是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因此,当孩子情绪低落,而又没有表示需要父母的安慰时,父母应当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地把空间给孩子。

当孩子向家长倾诉时,也许孩子并非是想得到家长的意见,而只是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听众”。面对孩子的烦恼,家长不要急着“越俎代庖”,而是做好听众,帮孩子理清思路,让孩子的情绪尽快平静下来。

当孩子向父母的一方“告状”时,孩子是很疑惑的,他会猜测另一方会怎么处理。所以,家长要客观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切勿找各种借口,这无疑是教孩子推脱责任。

15.身教永远胜于言传

规矩15: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参加同学会,跟老同学们一见面,就有人冲我诉苦——说自己儿子15岁了,已经念初三,学习不认真,不听老师讲,成天就想着上网打游戏,只要一有钱,马上就消失。她说让我帮助她,改一下她儿子的坏毛病。

经过一番深入交谈后,我说:“0-6岁是培养孩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你们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待着,可能已经错过了,那么6-12岁是另一个关键期,你们怎么没好好注意这个时期?”

她有些委屈:“我们也管啊,可是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讲道理比你还能讲。打吧,打几次好像就麻木了。到后来,打也不管用了,甚至一打他,他就离家出走。”

我说:“既然打已经起不了作用,那就再也不要打骂孩子了。你们的孩子已经太大了,我不知道这个方法还管用不管用的,只能试试。”

她连连点头。我说:“其实,我帮不了你儿子,现在能帮他的人只有你们。如果想让儿子改变,你们必须先改变自己。我知道你们做生意忙,但孩子重于一切,你们需要把做生意的精力与时间分给孩子一些。对孩子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你在努力,他是会感觉到的。有句老话‘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比你告诉他什么印象深刻得多。另外,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对爸爸妈妈来说钱比我重要,那么无论你多辛苦,孩子都体会不到。无法体会也就无法理解,没有理解也就没有沟通的基础。”

后来,我又举出了一个与她情况相似的例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夫人张瑛的经历。她若有所思地听着,一整晚都沉默着。

后来,她打电话来告诉我,现在生意完全由她老公打理,她重新做全职太太,整天围着孩子转。她言语之间还是有些惋惜的:“为什么牺牲的总是女人?”我说:“别用‘牺牲’这个词,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做生意的机会还多,但孩子成长的时间错过就不再来了。”

之后,她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些教育问题。但到后面,她的电话越来越少。一年后,她带着儿子上我们家玩,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次,我反而要向她请教,因为我认为15岁的孩子,改变的可能已经不大了,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刚开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但从孩子的日常行为来看,比如,吃饭从来不好好吃,睡觉不关灯,这都是我们没尽到责任,没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才变成这样。所以从一开始,我是以‘赎罪’的心态在做的,这种心态反而让我对孩子的坏毛病更为宽容。不管孩子吃不吃我做的早饭,我总是每天早晨做好早饭等他,然后送他上学,中午接他回家吃饭,再送他上学,晚上等他吃饭。他不做作业,我也不催。但他要去网吧打游戏,我拒绝了:‘儿子,网吧里抽烟的人太多,再说许多酒醉的人也经常去,太乱了。前阵子网吧里不是出现过命案吗?你等两天,妈妈去给家里装上宽带,你再打游戏好吗?如果你今天确实想去,那妈妈准备一下陪你去,怎么样?妈妈非常担心你。”

儿子很吃惊,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去网吧。她也不食言,两天后果然给家里装上了宽带。她说虽然孩子跟她还是没有太多话,但抵触情绪明显减少了。她没有要求孩子少上网,而是适时提醒他:“儿子休息一下再玩,陪妈去一趟超市,好不好?妈妈担心你的眼睛。”这个时候,他儿子往往会陪同她上超市。

我说:“疏导比堵塞好,与其让孩子偷偷摸摸去外面上网玩,还不如在家让他坦坦荡荡地玩。但是,后来,你是怎么让他喜欢上学习的?”她说:“这其实是我的一点儿私心,没想到无心插柳。”

宽带装好以后,正是假期,儿子天天就泡在网上打游戏。而她的空闲时间也多了,在商场拼杀多年,一下子回到家,让她有种“失重”的感觉,怕将来孩子大了,她自己反而被社会淘汰、被老公给“优化”掉了,于是,她重拾自己的大学书本,计划考“注会”(注册会计师)。起码将来重新进入社会时,不至于一无所长。

于是,家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孩子在书房游戏,她在客厅专心学习。起初一两天,对孩子毫无触动。半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儿子站到了她面前:“妈,你还学这个干吗?真去考试啊?别人都笑死了。”她放下手里的资料,亲切而严肃地说:“儿子啊,你不知道现在社会竞争有多激烈。妈是担心自己跟不上社会,将来如果重新踏入社会时,适应不了。”儿子说:“爸不是能挣那么多钱吗?你完全可以做一辈子全职太太。”她笑了:“孩子,一辈子的事情谁说得清?就像书里说的一旦人失败时树倒猢狲散,万一你爸爸的生意不行了,那妈起码得有谋生的本领。儿子,金钱始终是身外物,只有自己学到的本领才是自己真正拥有的。”

她没说儿子,但她儿子却开始反思。过了几天,她兴奋地告诉儿子一个好消息:“儿子,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公司正开发一个游戏,现在正缺人,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过去试试。”

儿子当然很高兴,但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游戏知识在这里几乎完全用不上,而真正设计开发软件的知识他一窍不通。在公司里,他沦为替大家买盒饭、买水的小工,因为别的他都不会。有些女员工还议论:“这孩子,放着好好的书不读,不知道为什么。”

公司要开发一个新游戏,大家不眠不休地加班,她儿子也被带上陪着熬。半个月后,儿子主动要求回家,之后,就开始扎进课本,还得妈妈软硬兼施地让他休息。

这时候,她儿子说:“何阿姨,你不知道吧?其实我妈妈也通过‘注会’考试了,我特别佩服妈妈。”他讲了一个故事:“在软件公司里,有一次,我替老板复印资料慢了点儿,老板很不满意,我也不爽,就跟他顶撞起来。结果他说:‘觉得委屈?不想干就别干了,说真的,就你这样的,如果不是你妈的关系,你连在这里拖地倒水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你,你妈恐怕早出国了,说不定会在‘苹果’、‘微软’这样的企业上班。你是你妈生的,但我在你身上看不到一点儿你妈的影子,你可连她一半的聪明、勤奋都没有。”

这番话对她儿子刺激挺大,而他也学会了用另一眼光看妈妈,他发现妈妈真的在学习上有一套,于是,开始向妈妈请教学习方法,遇到难题,自己解决。因为他“我不想人家说我不配做我妈的儿子”。

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主要原因是有一位善于反省、勇于改变自我的妈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孩子自觉学习、养好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父母作为离孩子最近的人,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矛盾,他只会觉得父母虚伪,对立与抵触情绪会更严重。

要想改变孩子,最根本的是父母自己的改变,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模式与状态,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家长勤奋,孩子才会努力;家长善于自律,孩子才能学习主动抵御诱惑,自我控制。“身教重于言传”的意义就在这里。

面对家长的诸多“不行”,孩子不仅失望,还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认同自己。所以家长不妨用“行”来代替“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

当孩子看的努力工作、坚持学习的父母时,内心是会有触动的,他会反思:爸爸妈妈还坚持学习,我也应该学习。所以,如果孩子贪玩、不想学习,父母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想一想是否会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