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166900000012

第12章 人们的消费总是理性的吗——你要懂一点消费经济学(4)

团购能够带来上述好处的原因:一是参加团购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低价格。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在团购数量时的批发价格。通过网络团购,可以将被动的分散购买变成主动的大宗购买,所以购买同样质量的产品,能够享受更低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二是能够彻底转变传统消费行为中,因市场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消费者弱势地位。通过参加团购更多地了解产品的规格、性能、合理价格区间,并参考团购组织者和其他购买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购买和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买到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称心如意的产品,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目的。

此外,团购尤其适合以下人群:买东西不会选择、总是留下遗憾的朋友;担心个体消费,在售后得不到应有保障的朋友;担心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朋友;不了解市场价格,不懂得选材,或不喜欢逛市场的朋友;不大会砍价、不喜欢砍价、不屑于砍价的朋友;对自己和亲人的健康有强烈责任心,必须购买符合环保标准产品的朋友;经济实力不强的在校大学生。

目前,网络团购形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自发行为的团购;第二种是职业团购行为,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团购性质的公司、网站和个人;第三种就是销售商自己组织的团购。而三种形式的共同点就是参与者能够在保证正品的情况下拿到比市场价格低的产品。怎样才能使网络团购的商品最划算?参加团购前要先做好市场调查,并且要了解自己要买的商品的价格、品牌以及性能,只有心中有数了,才不会被网上的所谓“团购优惠”弄糊涂。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网络团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则来约束它,因此,诈骗案也屡见不鲜。对此,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消费方式,消费者在选择网络团购以博取价格优惠的同时,更应该全面考虑,对于交易要小心谨慎。

网络团购毕竟只是出于某一特定目的而临时组织的松散团体。在现实中,团购者交易成功后就分散了,售后一旦出现纠纷,往往难以再组织起来,这给消费者日后的维权行动带来困难。因此,网络团购的参与者还应该想办法签订团购协议来规避各种风险。

“一次性”交易,肥了商家

谭慧在北京一家有名的婚纱店拍了一套结婚照。那天化妆的时候,化妆师首先将她盛赞了一番,接着便推荐她使用一盒装有3瓶彩色液体的化妆品。“多少钱?”“240元。”“不是80元吗?”“那是一瓶的价格,这3瓶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红的是防过敏的,蓝的是抗油的,黄的是隔离的。”“我皮肤不错还要用吗?”“当然要了,用了妆面才持久啊,而且效果自然,晶莹剔透,还可以保护皮肤不受妆粉的伤害。”“真有那么好?那我听你的。你把我弄漂亮点就行。”

那天整套拍下来,谭慧一直都在欢笑和称赞中度过,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按她的套系,其实应该只有40张照片,但是摄影师却拍了200张,照说这该是好事,但是她整整为了挑照片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这些相片中,拍得新娘子漂亮,新郎神态就一般,而新郎神采焕发了,新娘子又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完美一点儿的。到最后,本来打算只挑40张照片的,不得不加钱多买了40张照片。“如果你再多买10张,我们可以送你一个水晶的相框,这个质量可是非常好的。”“什么?还要再买10张?你送我1个吧!”“对不起,我们这个水晶相框单个可是600元一个呢,不是看你照片挑得多,我们是不送的。”“我倒还占便宜了,这样一加,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嘛……”最后的结果是又加买了5张照片,免费“得”了一个水晶相框。

一方面是自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天的时间与精力拍下的美丽的照片,另一方面是店方超高价的要挟。换言之,或放弃付出很高成本而自己又特别希望获得的美丽的照片,或是接受店方“抢劫式的要挟”,谭慧也只好选择后者。可以说,人们一进入婚纱店,就进入店方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只能一步一步往里钻。一开始,从店方提供的格式化合同来看,它就明显地告诉你,送照片20张,入册100张,但入册的是否收费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解释权完全归店方。当消费者进入照相的过程中时,看上去店方的服务是非常的周到和热情,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这仅是店方为以后更容易地进行“抢劫式的要挟”埋下的伏笔,因为照片照得越多,消费者出高价的机会就越多。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照片时,消费者早已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所选择的照片越少,那么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就越高,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这时会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以便降低每张照片的单位成本。店方这种“抢劫式的要挟”为什么会得逞?原因在于这种交易是一次性交易,根本不希望有回头客,而在这种一次性交易中,店方宰客越厉害,其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高。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在旅游风景名胜区往往容易购买价高质次的商品,而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百货商店却不容易被欺诈。我们在方言区的菜市场买菜,如果我们讲普通话,往往要比讲方言的当地人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蔬菜和肉类。

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在于交易的次数。卖方预计和买方要进行多次的重复交易,他们会给出合理的价格以获得重复交易的机会,最终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当卖方认为和买方只有有限次交易的可能时,他们往往会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以欺诈性的高价格欺骗买方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提防的。

买房是大事,不要丧失理性

王先生是一位香港人,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有着不错的生活。当时,香港经济很繁荣,王先生的工作年年加薪,股票、基金都在上升。在看着周围朋友都纷纷投身房产时,王先生也心动了。

1997年,香港的房价处于高位,王先生在攀比的心理作用下,拿出了100多万港元积蓄准备买房。当时他向银行贷款280万港元买下了一套价值400万港元、70平方米处于市区的房子。在那时400万港元的房子算不上什么好房子,因为房价整体很高。看着房价天天上涨,王先生根本没想着再出手转让。

随后,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房价一下降下来。王先生的那套房子迅速贬值到180万港元,王先生认为房子还可以自己住,房价跌了也无所谓。不过,银行却不这么认为。银行是做生意的,它借给你280万港元,你的抵押品却只值180万港元,银行会担心你还不来钱,它会亏本。于是,银行马上向王先生施压,迫使他加大了还贷力度。结果,王先生不得不告别过去优越的生活,经历多年苦苦挣扎,才得以还清贷款。

王先生看到别人买房,不能从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出发,在盲目攀比的心态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投资行为,最终让自己吃到了苦头。

其实,很多人在做出买房决定的时候,都会像王先生一样,头脑发热。买房的人虽然嫌房价太高,但在看到大家都买房的时候,就会出现焦躁的心理。于是,在焦躁的催促下,买房人常常在高价位上花大钱买房,把房价推得更高。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会存在高低起伏的。当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市场规律便会发生作用。房地产市场也不会例外,于是房价暴涨之后总会伴随着暴跌。

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中,房地产高额利润的气息会诱使人们蜂拥而来。资金雄厚点的投资者们竞相建造更多、更大的楼盘,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小投资者们争着买下几套房产,希望高价时出手;而买房自住的人,在相互攀比中,也把自己的买房标准从一套供家人生活的小户型,调高到令人羡慕的豪宅。

然而,建造房屋是个缓慢的过程,完成一个楼盘往往需要几年。在这几年里,房产投资者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利好消息,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把更多的钱投入房地产。终于有一天,大家会发现原本房屋供给短缺的现象,一夜之间突然不见了,房屋供给出现了大量剩余。这种剩余并不是针对居住人口的剩余,而是针对付得起高房价人的剩余。

于是,房价便出现了回落。因为之前的不理性增长,一旦出现一次回落,购房者投机的心态便会被打破,房价会迅速暴跌。

有人会说,房价的跌落正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买房。实际上,房价的跌落是相对最高房价来说的,10000元一平方米的房价跌40%,余下也有6000元,穷人还是买不起。但是,40%的房价跌落对于房地产投资者们来说,简直是噩梦。他们的贷款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坏账迅速增多,便会大幅削减贷款额度。缺少银行贷款,投资者们会紧缩自己的腰包,整个国家经济都会失去增长的动力。

有钱买房的和有能力卖房的都是经济能力较强的人,难道他们没有理性?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理性的经济人冲动了起来。

房子不同于粮食,粮食的价值在吃下去后立刻体现,并且几小时后就会消失。所以,只要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市场里买卖粮食,粮食的价格就一定理性。然而,房子的价值能延续几十年,大多数人一生只买一次或两次房子,所以买房人对房子的价值判断包含许多主观因素。

投资房地产的收益也需要几年才能看到,这就导致房地产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判断包含更多的主观心理因素。在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买房思维变得很简单:“别人买房,我也要买房;别人买大房子,我也要买大房子。”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买房,买的是一种心态。在买房的过程里,蕴涵着人们太多的期望。买房需要量力而行,在买房越来越成为人们一辈子拼搏目标的今天,买房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已衍变成一种心态的比拼。

要想在这场比拼中获胜,需要拥有健康的心态。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保持经济人的理性,不以攀比的心态对待买房。这样,房子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归宿,而不是身心与经济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