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经济学
2166900000015

第15章 工资水平是怎么决定的——你一定要知道的生产要素经济学(3)

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都想找专业对口的,然而往往是结果非所愿,阴错阳差地干了别的行业。其实这在事业有所成就的人士眼里看来很正常。“朱元璋开始是当和尚,最后成了皇帝”,学设计出身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这样说,虽是笑谈,却也发人深省,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不株守专业,则眼睛为之一亮,天地为之一宽,各种新机会就会“跳”出来。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认为,面对就业难,大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口”。大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因为大学4年只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素质与基本方法,是难以培养出专家来的。一个专家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搏15~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求职与就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大量的实际事例也说明,在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中,横向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学英语的成了生物学家,学经济的成了历史学家,学哲学的成了律师,学医学的成了文学家……如果树立了这个观点,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求职的路子就无限宽广,自己也掌握了自我设计的主动权。

在一般情况下,职业方向的选择是由专业确定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成功。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赏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

其次,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性格的弱点、经验与经历中的欠缺等,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再次,要对职业的方向做出分析,具体包括:

第一,社会分析。社会在进步、在变革,要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包括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专业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

第二,组织分析。这应是个人着重分析的部分,组织将是实现个人抱负的舞台。应对自己将要寄身于其中的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只有两者之间拥有较多的共同点,组织与个人才会相互接纳。

第三,人际关系分析。个人处于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因而分析人际关系状况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定位方向,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定位的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定位方向的选择应按照定位的四项基本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利,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选择对合适自己、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从事一项喜爱的工作本身就能带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将因此变得妙趣横生;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则什么也干不好。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将来才会有所成就;否则不但自己痛苦,对社会也是一种浪费和损失。这就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避免从众心理。

分解成功因素,快速把握职场

很多人的职业成功都有偶然因素存在,如家庭背景、出生地、运气、机遇、性格等,这些偶然性因素都可能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任何偶然因素之下都有必然性,任何职业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获得的,都在偶然之中隐藏着必然性规律。规律的存在,为我们对职业发展成功的分析成为可能。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衡量职业发展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物质财富的多少。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也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他就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必须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他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越多,就能获得越多的回报(白花花的银子),即能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功。问题出来了。那么,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他才可能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或提供更多的有用服务?答案很简单: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所谓高效岗位,就是这个岗位具有产生高效结果的可能。我们做个比喻:一个连长和一个军长。他们的任务是相同,都是要和敌人的一个军进行交战。谁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显然是军长。渴望一个连长率领一个连打败一个军,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军长率领一个军,去对抗敌人一个军,显然具有胜利的可能。从效用上说,军长这个岗位比之连长,就是高效岗位。

所谓高效劳动,就是为实现高效而进行的努力。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讲,假如这个军长对战争认识不足,是长平之战中的赵括之流,主观上并没有为打赢战争做好准备和做过努力。我们可以判定,他获胜的可能性不足50%。因为对方比他对战争准备的更充分,火力更足。这时,我们假设一种情况:他的上司对他的准备工作不满,临阵将他撤掉,换来一个能干的将领。新将领一上任就对战争形势进行多方面分析和侦探,由于他的辛苦和努力,上天让他偶然得知在某地段打伏击战能够确保他打赢这场战争。相比前任军长,新将领的劳动就是高效劳动。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成为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高度和速度。我们假设人的资源只有时间资源,抛开工作环境、技术设备等客观条件对工作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人最快获得职业成功的条件:占有高端岗位,进行积极有效劳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热衷被提拔和竞选总统的原因。他们想获得更重要的岗位、更大的职业舞台来获得更大效用。

职位就是位置,好的位置能使你事半功倍。以范蠡为例。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20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累资金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定居陶,是有经济原因的。他认为,陶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必能致富。

陶就是范蠡的“高效职位”。有了高效职位,还要高效劳动。我们再看范蠡是怎么做的。

范蠡在定居陶之前,曾在齐国经商。他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这说明范蠡是勤奋的,并不是好吃懒惰之徒。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陶经商的他,也必定是高效劳动,得以富甲天下。

任何人要想获得职场成功,不仅要依赖客观条件(如人脉资源、资本实力、高效职位等),更要依赖主观努力(如积极主动的做事态度、平和的心态、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等)。一般说来,那些成功的人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1)选择了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人生定位(目标和方向)。这句话的核心关键点是:首先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其次要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合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我看低;再次要将目标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符合社会需要(不能立志成为杀人犯),符合自身优势特点(不要让乔丹去踢足球)。

(2)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能很好地把握住机遇,选择了专业化水平或效率较高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任何人不要在现有职位上自娱自乐,要上进,争取更高的岗位,占有更大的资源平台;要善于利用各种晋升机遇来提升自己,而不是在机遇敲门时还浑然不觉。

(3)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包含正确的观念、强烈的愿望、积极的心态等,还包括要为高效做事寻找正确的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避免劳而无获,或者背道而驰。

(4)选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制度和技术环境,并在环境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人的职业技能是动态变化的。没有学习力的人,哪怕一开始技艺领先,也会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而陷入被淘汰的境地。相反,具有很强学习力的人,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保持在领先地位。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变,唯一不变的是学习。

增加投入,缩小工资差异

小杨和小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又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两人进了同一家公司上班。

工作1年后,两人的工资有了很大的不同:小杨的工作已经达到8000元,而小李却依然拿着800元的薪水。

这天,两人的大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在和公司老总交流后,老师得知了两人工资上的差距,表示出了很大的疑问,就问公司老总:“他们两人在学校的时候,成绩都差不多,怎么工作1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老总听完老师的话,没有马上回答,只是微笑着说:“老师,你稍微等一下。我现在叫他们两人来做一件相同的事情,你观察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