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推到无限的久远,当哥伦布最初发现这块大陆,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啊!甚至亚当从救世主的手里出生,从那时到现在,尼加拉就在这里怒吼。一个古代巨人的眼睛像现今我们的眼睛一样,曾看见过尼加拉。与第一代人种同时代,比人类的第一个始祖还老,一万年前的尼加拉和现在是同样的新鲜有力。我们只能见到那广大骨骼的前世巨象、爬虫,也曾见过尼加拉——从那样久远的年代起,尼加拉从无一刻静止,从未涸竭,从未冷凝、从未睡去、从未休息。”
数十年前温罗尔·菲利浦在讲黑人图桑将军时,也曾用过这样的技巧,使演讲充满生气、活力。
“我要称他为拿破仑,可是拿破仑经过了毁约、食言、血流成河的战争才获得王位。而这个人从未食言过。不报复是他的伟大格言,也是他一生的信仰,他临终时对他儿子说的话是:我的孩子,终有一天你还能回到故乡圣地亚哥,忘掉法国曾杀你的父亲。我要称他为克伦威尔,可是克伦威尔只是一个军人,他所建立的国家与他同时埋葬在墓中;我要称他为华盛顿,可是这位伟大的维京尼亚加拉却使用奴隶,而这个人,宁可以国家的命运来冒险,也绝不允许他的领土内的任何一个小村庄有贩卖奴隶的事件。”
议论升华这种演讲类型的结尾,形式比较多样。它们最大的特点是顺着演讲主体内容的逻辑,在更高点上着力,发出最精辟的议论,或号召,或展望,或激励,或抒情,抑或还有提议,带有明显的推进升华感,颇具感召力。
1918年,列宁来到米赫里逊工厂,向工人发表立刻发起革命的鼓动性演说。在演讲中,他分析了革命到来的形势,批判了种种阻挠革命发生的谬论。最后,他提高声调议论说:
“让我们的敌人去发抖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胜利,还有一条是死亡,然而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列宁的这番议论非常干练,而且耐人寻味。他承认工人阶级当前面临着“胜利”和“死亡”两条路,但出乎意外地用一个转折词“然而”,就排除了“死亡”那条路,而将“胜利”这条路的结论留给听众自己去做。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篇题为《我们要做中华的脊梁》的演讲稿,其结尾也颇有典型的升华特征。讲者将青年对于祖国的责任这一主题内容给予生动地说明后,在结尾中说道:
“历史是漫长的,人生是短暂的,我等诸君,生逢良时,年遇妙龄,应该挑起历史的重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伸出我们的双手吧,拿出我们的才智吧,献出我们的青春热血吧,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要做中华的脊梁!”
这个结尾有议论、有号召、有激励、有期望,既是自勉,又是共勉,它将演讲升至最高点后,戛然而止,既给自己的演讲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又在听众中产生了“撞钟”的效果。
在一次毕业座谈会上,演讲者深情地回顾了同学们在校一起学习和生活并建立友情的感人片断,又对即将相互告别抒发了一番感慨,最后以颇带哲理的乐观口气结尾说:
“相聚是偶然,分离是必然,无论聚和分都镶嵌着一种缘分。今天挥别的不应是泪,而是彼此祝福的目光。毕竟我们有过相似的梦,播散在同一校园。执手相别吧,同学们!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我真诚地向大家道一声珍重,祝大家一路顺风!相信再见不会太遥远,因为我们还年轻,长路中还有相遇的机会。”
充满感情地结束,最能打动听众的心,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结尾。
林肯就任总统时的演说结束语如下,这篇演说发表于非常紧张的时期,分裂与仇恨的乌云已布满在上空。
“我不愿意来结束。我们不是仇敌,而是朋友。我们绝对不应成为仇敌。虽然情绪有时甚是紧张,但我们的友爱的联系却不应因之破裂。记忆的神秘音符,从每处战场和烈士的坟墓联系这广大地域的每个生存者的心灵和家园,将奏出全国统一的欢歌。”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是威尔斯亲王在加拿大帝国俱乐部所发表的一篇演说的结尾。
“诸位,我恐怕已经离题太远,讲太多关于我自己的话了。但是我愿意很荣幸地向今天到会的听众诸君,说出我对我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感。我只能向诸位担保,我一定努力去完成我的重大责任,以期不负诸位的信托。”
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的结尾更是非常美妙、优美,感情充沛,扣人心弦。
“我们热烈地希望,诚恳地祈求,这大战的祸患能够迅速地完结,不过假如上帝的旨意仍旧要它继续下去,直到奴隶们二百五十年来辛苦集下的财产都化为乌有,并直到已受过鞭打的血肉需再挨一次刀枪的伤残,那么我们依旧应当说:上帝的审判完全是真实的,公允的。对任何人不要怨恨,对所有的人都应慈爱。让我们遵照上帝的旨意,坚决地主持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我们的工作,收拾我们国家的残破,去顾念战死的烈士和他的孤儿寡妇,去做一切可达成我们彼此之间及各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工作。”
用情感结束演讲注意不能激怒听众。即使是大演说家林肯,也曾犯了激怒听众的毛病。
在林肯就任第一次总统时,所草拟的演说词、结束词,在分裂和仇恨布满全国百姓的非常时期中,足以使血腥和战争的导火线引爆全国。他本来预备对南部的民众这么说:
“不满意的国人们,在你们的手里,握住了内战爆发与否的动力,如果你们不做侵略者,政府是绝对不会攻击你们的。
你们虽然不曾立下绝对要推翻政府的誓言,我却有一种神圣的誓言,要决心保护政府和扶助政府。
在你们还没有立誓不颠覆政府之前,我绝不会畏缩而撒手不管,我一定会维护政府到底。战或不战,这个严重的问题,完全决定于你们!”
演说稿草拟好之后,林肯将它拿给国务卿看,询问他的意见,国务卿看了之后,吓一大跳,他说如果这篇演说公布于众,保证会使南方民众群情激愤,这样的结尾未免太过鲁莽。因此他代拟了两篇,林肯接受了其中一篇,略加修改之后发表。结果他就任第一任总统的演说,不再有易激怒人的唐突,充满了和善的诚意,并且文辞优美如诗一般,成为演说史上的典范。该结尾是:
“我们是朋友,而非敌人,虽然我们的情绪有时候很紧张,但我们的友情却不能因此而破裂。我们绝对不应该成为仇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什么理由使我们反目成仇?没有!神秘的音符将奏出全国统一的笙歌,传遍每一个战场和烈士的坟墓,到广大地域的生存着的心灵和家园里。”
“我想我已经啰唆得够多了。”或“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或“我通常并没有这么兴奋,也许是因为咖啡的缘故。”这样的结束语足以毁掉整个演讲。
演讲结束语也有以下几大忌讳。
一、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有的演讲者已经把应讲的东西全讲完了,可是又讲了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话,这无异于节外生枝,是最令听众反感的。它不但搞乱了听众的思路,破坏了听众的情绪,而且也易冲淡前面所讲的内容。演讲者必须下狠心,把那些与主题无关的话从结尾中清除出去,当断则断,当止则止,绝不要画蛇添足。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是令人可怕的。因为他拖延时间,使听众遭罪。演讲者要善于用最精确最概括而又富于哲理的语言结束演讲,才是最有力的。
二、草草收场,敷衍了事
如同忘了停止的那种演说者,突然结束的演说者的做法正好相反。观众席里的人们坐在那里,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话,随后突然之间演说人说了声“谢谢”,讲座戛然而止,事先一点招呼也没有打。演说者没有留给听众任何线索,表明他临近结束,眼睁睁错失了给听众一个强有力的结尾的大好机会。
三、故作谦虚,言不由衷
“哦,你们总算松口气,知道我就要讲完了。对不起呀,我讲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得出你们也许过去听了很多这种讲话了。说实话,今天晚上我本不想讲的,比我讲的好的人有的是呀,不过不管怎样,多多关照啦。”
有些演讲者做完演讲,总要说上几句表示谦虚或者道歉的话,甚至也有的演讲者由于某些听众在演讲中不太注意听,演讲完了,还要说上几句旁敲侧击的讽刺话。这些不仅是多余的,更主要的是表现了演讲者思想水平的低下。每个演讲者必须端正态度,去掉陈言俗套。
四、承认错误
例如:“在结束讲话时我要说……哦,我忽然想起来,我讲话一开始就准备说的一件事,却全然忘掉,这就是……”
正当听众内心“放松下来”时,演讲者却突然提起另一关键论点。如果你的讲话计划得当、准备充分,这样一种疏忽是不该发生的。也许我们是打算说一些事情的,但是没有说,不过我们的听众是不可能知道这个的。我们的结束语不应不合时宜地提出另一个论点,当然也不可以随便提及什么“哦,有件事情我忘了提一提,这就是……”如果在你快要结束讲话时你又希望提出某一论点,那也是自然地夹杂在你的讲话里,别提醒人家注意你真的忘了应该早一点在讲话中提到的什么事情。
不要在结束语中采用与演讲的其他部分不相协调的口吻或风格。如果你让听众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一直笑个不停,而在结尾时突然使用沉重消极的语言,会使听众觉得大煞风景。
不要在演讲过程的任何地方使用总而言之、概括地讲等语句,除非演讲真的要结束了。因为这样会使一部分听众以为讲话已经结束而分散注意力,结果却发现演讲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