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2170300000068

第68章 其他常见语言表达技巧(1)

把贤哲名人的话拿过来自己用,引经据典,这样的演讲往往更有说服力。引经据典能为论题提供权威性的论据,因此经常为演讲者使用。引经据典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避免引经据典引出的麻烦。

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要准确无误

引用名言、警句时要保证引用的正确,如果引用的原话有错误或出处错误就会影响名言、警句的使用效果,有的时候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1.要弄清楚原文究竟是谁讲的,不要张冠李戴

如果同一句话两位名人都讲过,那就要看是谁引用谁的,我们当然是用最早那位名人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最忌讳的是张冠李戴。比如,但丁说:“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却引为莎士比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像这样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演讲的失败。

2.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弄反了

因为同样是说一句话,原著者的意图可能是讽刺,是反意,但由于引用者不了解原著者的本意,轻易地拿过来就用,就容易歪曲原意,这对于演讲也是不利的,容易被人驳倒。

3.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因为有很多名人的名言、警句,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所以,我们在引用时,有条件的应尽量查一下原文,防止出错。

正确引用古文和需要翻译的典故

引用寓言典故时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翻译时应尽量保持直译

如果直译确有困难,也可变通一下,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总之,是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2.由于“经典”一般都是古文言文,引用时要尽量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如果直接使用文言文,听众听后自己需要有个领会、暗译的过程,就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应当由演讲者来完成。

3.要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

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演讲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对演讲语言的表述和意思的表达都非常的重要。好的逻辑思维需要我们用好的手法来表示。

演讲中逻辑的重要作用

在演讲中,演讲者要想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这不仅需要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是增强演讲语言表现力的必要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离不开语言材料,依存于语言材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是思维成果的载体,语言能促进思维的抽象度和灵活度。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变信息为思想、变思想为信息的中间变换过程。可以说,掌握语言,实际上就是最好的思维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言语不但是思维的媒介物,而且是思考的一种伟大及有效的工具。”

演讲中的词语、句子、复句、句群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相对应,演讲要求用词准确,逻辑要求概念明确,二者互为表里。演讲要求句子通顺、完整、正确,实际上就是逻辑上的判断恰当;演讲要求正确组织复句和句群,也就是要求合乎逻辑的推理,有说服力地论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是演讲语言正确表达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演讲语言正确表达就无从谈起。因此,那些优美动听的演讲词总是包含着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赵屹鸥在《忌妒是一种卑劣的心理》的即兴演讲中说: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忌妒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反映,常常表现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忌妒反映了人心胸狭窄和品格的低下;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忌妒则是民族精神的腐蚀剂,国家兴旺发达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忌妒是一种卑劣的心理。”

这段演讲词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忌妒的实质,运用归纳推理使论证非常有力。

二、逻辑是演讲结构各部分之间联系的纽带

逻辑是联系演讲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一条红线,是决定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如果演讲结构整体没有逻辑性,忽而讲这,忽而讲那,各部分互相脱节,前后不照应,首尾不连贯,整个演讲就不能自圆其说,更难以说服、教育听众。

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乘客情态各异的挤车坐车场景,也通过不同传播媒介熟悉张海迪身残志不残、奋发图强的事例。这些材料似乎并不相干,如果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并无多大意义。然而,《强者之歌》的演讲者却运用比喻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演讲者首先以车厢内不同位置的乘客来比喻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接着话锋一转,从“汽车”谈到张海迪的“轮椅车”,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怎样才算强者?谁是强者?接着演讲者用“海迪靠那辆只有人力启动的轮子车,走到了时代最前列”的事实,阐明了强者的动力,强者的道路,并且热情地赞扬了为时代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是强者的职业。显然,如果离开了提出论题、具体分析论证和最后归结的逻辑框架,这些内容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掌握演讲中的逻辑,有助于运用适当的逻辑形式,合乎逻辑地表达和论证思想,使演讲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

逻辑对演讲的实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讲者只有学习和掌握演讲的逻辑知识,才能更自觉地运用逻辑规律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演讲结构框架,合乎逻辑,进而准确、巧妙、形象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演讲中的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是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使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要使思维保持确定性和常规所应遵守的规律。常见的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具有论证性的一条规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它要求人们在任何一个论证中,都必须为自己的论断提供充足的理由。

演讲中应用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用作理由的判断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能从理由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题。违反充足理由律,就要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虚假理由”是指用来论证新推断的那些判断是假的或是不能成立的。“推不出”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尽管用作理由的判断也是真的,但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能用它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判断论题。

有人在论证“火星上有生物”时说:“因为火星上有许多条件和地球是相同的,如它们都围绕太阳自转,温度都不过高过低,都有大气层包围,都有水。地球上有生物,足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个推断中的理由尽管都是真的,但这些理由只能推出“火星上可能有生物”的结论,而不能必然地推出“火星上有生物”的结论。论证者在此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二、矛盾律

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如果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必须承认另一个是假的。遵守这一规律,就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保证思维与语言一致,思维与表达首尾一贯。

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事物做出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就可能都是真的。例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这里“藐视”和“重视”是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说的,没有违背矛盾律。又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并无逻辑矛盾。所以,判断是否自相矛盾,要从思维的角度看,而不要只看语言形式。

作为逻辑规律,矛盾排除的是思想的自相矛盾,而不排除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在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揭露逻辑矛盾,一定要划清逻辑矛盾和客观事物固有矛盾的界限。前者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中,后者则在客观世界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同一律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总是保持同一的。所谓同一思维过程,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是合乎同一律的。演讲中要遵守同一律,就是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论是使用概念,还是使用判断,都必须保持确定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思路清晰,内容确定,使听众能够接受和把握。如果违反同一律,随意更换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就会使演讲陷入混乱,失去严密性和科学性。

所谓概念保持同一,就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应该一直按照这个含义使用这一概念,不能随意改其含义,也不能混淆不同概念。违反这一要求,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所谓判断必须保持同一,是指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论证问题时,判断必须保持确定的意义,不能用另外的判断来代替它。违反这一要求,就要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总之,“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和“混淆概念”、“转移论题”,从逻辑上讲没有区别,都是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判断必须保持同一的要求。只是我们在揭露这种错误时,将无意之中违反这一要求的错误叫“混淆或转移”,而将故意违反这一要求的诡辩叫“偷换”。

四、排中律

排中律是使思维及语言表达具有明确性的一条规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或议论过程中,必须在互相矛盾的两个互相判断中肯定一个,而不能两个都否定,也不能含糊其辞。遵守排中律,可以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如果违反排中律,承认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都为假或含含糊糊,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造成思想混乱。

排中律要求演讲要旗帜鲜明。演讲中常见的违反排中律的表现是,对事物无所断定或貌似有所确定,实则根本无所断定。例如:“有人说《红高粱》是部优秀影片,有人说《红高粱》不是一部优秀影片,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这段话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给以否定,貌似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实际上是根本无所断定。

在演讲中,要注意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适用范围区别开来。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而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也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

例如,1972年5月12日,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答记者问时,《纽约时报》记者提出发布会谈情况的“程序性问题”时说:“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以思维敏捷著称的基辛格立即发现对方提出的是一个复杂问题,要他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这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承认一个是真的。他略为停顿一下,接着一字一字地说:“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在此,基辛格巧妙地运用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适用排中律的逻辑知识,作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回答,赢得了与会记者的一片笑声。

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演讲离不开感情的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是赢得听众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感情的抒发包括叙事抒情、寓理抒情和直接抒情三种。

叙事抒情

一天,姐姐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妈妈因劳累过度而患了肩周炎,一只胳膊疼得不能动,可还得咬牙挺着喂猪、做饭、干农活,整天吃玉米面、豆面、大咸菜……并且让姐姐不要告诉我,免得我分心影响学习……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把信打湿了。我的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可是,她有一颗慈爱和善的伟大的心,这是一切文化的根。她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写着世界上所有伟大女性共有的爱的巨著。她爱的仅仅是我这个儿子吗?不,她爱的是我及属于我的新的生活和前景!尽管现实生活仍然是这么艰苦与困难,可是,她以顽强的力量在拼搏,在争取,为了自己的下一代!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精神啊!

这是一篇题为《拳拳父母心》的演讲中间的一段:这段演讲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易、亲切,因为字里行间倾注着感情,所以非常有感染力,能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叙事抒情也就是把情感融于讲述、叙述、议论之中,让听众自己慢慢地咀嚼演讲者的情感。

寓理抒情

请允许我沉溺于幻想——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深信,没有什么幻想是人类的意志和才智不能改造为现实的。我幻想着建设一座“科学城”……在这里,科学家天天用自己的睿智、无畏的眼光探索着我们星球周围的奥秘;在这里,科学家像石匠和宝石匠般锻炼、雕刻着世界的全部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变成行之有效的学说,变成进一步探求真理的武器。在这座科学城里,科学家将沐浴在自由和独立的阳光中,沐浴在激发创造力的阳光之中,而他们的工作则将在这个国家造成热爱知识的空气,将在人民中间唤起对知识的力量和美的热烈感情。

这是高尔基所做的《科学万岁》演讲中的一段话。这里,高尔基的演讲充满想象,他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图画,目的是说明科学的巨大作用,但语言却非常富于感情,是寓理抒情的典范。

寓理抒情也就是借情说理。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说理,不过理因情生,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成分,就能更加有力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不借助议论和叙事,直接用明快的鲜明的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郭沫若《科学的春天》的演讲,就是运用直接抒情技巧的典型例子。前文已提到过。

在这段话,既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又用排比的修饰方式造成一种气势,听后令人振奋,具有极大的鼓动力量。

直接抒情的语言技巧,在演讲中是用得很多的,不少著名演讲家的结束语,往往就是采用直接抒情技巧的。

应该指出,演讲语言中采用抒情技巧,一要注意自然,不可矫情,也不可故作多情;二要节制,过多过滥地运用抒情,将适得其反。

提问在演讲中运用的很多,它不同于一般交谈中自问自答的提问,演讲中的提问是演讲者发出问题由听众回答。根据提问在演讲中的作用,可以有开讲之前引起听众注意的提问,也可以有激发听众猜测的提问,还有有疑而设的提问等。

开讲之前引起听众注意的提问

这种提问,是开讲之前的提问,其作用是引起听众对下面要讲的内容的重视。

印度尼西亚著名政治家苏加诺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有一段讲话:

“兄弟们!什么叫独立?1933年我写过一本书,书名为《争取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在这本书里,我说独立,政治上的独立无非是一座桥,一座金桥。我还说,在这座金桥的对岸,我们能够改善我们的社会。”

苏加诺的提问是解释前的提问。苏加诺对问题只做了间接的(去看书)和比喻性(金桥)的回答。这属于无疑而问,目的全在于引起听众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