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性格的人,通常立场非常坚定,具有直言敢说、倔强执着的性格特点,他们长于理性思考,办事踏实稳重,兴趣持久而专注。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且经常会受自己深刻的信念所支配,或愿意为一项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业去奋斗。所以,这一类型的人往往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毅力和办事风格。
性格特征
偏执型性格的人逻辑性很强,但他们有时会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别人,而且无视那些不怎么自信的人的观点。偏执型性格的人通常极度的敏感,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典型人物
我国历史上的王安石就其实也是一个拥有偏执型性格的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封荆国公。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公元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的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然而,这次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与王安石偏执型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性格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我行我素,独断专行,不容异见,刚愎自用,不善团结各方人士,最终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就此事问及王安石,不想王安石竟回答:"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神宗皇帝听了颇为不悦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王安石听了仍是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之言都可不予理睬,更何况是什么民言!
王安石如此极端看问题,难怪人们都称他为"拗相公"。最终,由于王安石由于其偏执人格,既不善听取不同意见,也不善团结各方面力量,因而树敌过多。这不但陷自己于不利境地,也累及神宗皇帝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完成"熙宁变法"的大业。
性格与命运
偏执型性格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人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
对于偏执型性格的人来说,他们的优点是行得端、走得正,为人正统;他们做事踏实、稳重,兴趣持久而专注;他们善于忍耐,沉默寡言,情绪不轻易外露;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他们所具有的缺点是在思想、道德、饮食、衣着上往往落伍于社会潮流,有保守的倾向。他们比较谨慎,该冒险时不敢冒险,过于偏执,死抱住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肯向对方低头,不善于变通,有些惰性,不够灵活,而且不善于转移注意力。在处理事情上,他们强求别人按他们的方法做,阻止那些更有创造性、新颖的方法。因此他们比较擅长独立和负有职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