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人的95种性格及其命运
2170400000067

第67章 清高型性格

自视清高的人随处可见,最平庸的人往往也会自视最高。清高的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喜欢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这些人往往以为自己是天才,能够发大财,怀里揣着理想要有所作为,但严酷的现实却难以使人如愿。

性格特征

自恃清高必然导致迂腐得意而莫忘形,之后必然会做出许多的错事。因此,做人不要太清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现实社会之中,过于清高,反而使自己脱离集体,脱离社会,脱离现实。水至清则无鱼,世界上是没有"完人"的。如果在你身边站着一位看上去十分完美的人,你会感到不安、不自在,甚至会感到有一种威胁感。不要怕自己有什么缺点而掩饰自己,也不要嫌人家有什么缺点而疏远人家。与各种不同的人能够和睦相处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做人还是借调一些好。

典型人物

我国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自视清高的人。韩信的成功是性格使然,然而,韩信的人生悲剧也是性格造就的。

韩信是个清高的人,他看不起刘邦,鄙视项羽,对于樊哙更不放在眼里。随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韩信也投入其中。然而却一再难遇明主,直到萧何和刘邦的出现。起初几经周折来到刘邦部下时,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无用之臣,只有萧何如伯乐一样识出了这匹"千里马"。他可以冒着被误认为逃跑的罪名而只身快马追韩信,追回后力荐韩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为什么韩信要经过这一步--必须要人举荐,而不是"毛遂自荐"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太自负清高了。

韩信的性格特点是十分矛盾的。既希望自己可也平步青云,又给人印象不好--相信没有几个"人主"会喜欢自负清高的人,即便他是个人才。所以只有在恰当的时刻遇到恰当的人--只有刘邦适合。他们性格的相似,他们志向的契合。然而,要知道,刘邦一直以来都是在利用他,这一点从韩信攻下齐国而邀功做"假王"之时表现的最明显不过了,先是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继而得到暗示后,又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多么的生动形象!这之后,刘邦对韩信已经暗藏杀心了。也正是他的自视清高的性格注定了他败在刘邦手里的惨痛结局。

另外,晚清时期的大臣张之洞也是一位清高的人。

晚清时期,张之洞常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已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张之洞因为自己清高的性格,也不得不让自己的部下给自己上了一课。

性格与命运

历史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清高的性格,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而别人把你看高了,你就很难再有周旋的余地,甚至还会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感到失望。

自视清高,光知道空想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