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降本增效要懂的234条锦囊妙计
2171600000055

第55章 抓执行--杜绝光说不练,想得出更要做得到(4)

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在施工中以"成本比地铁一号线"更节约闻名,但当真正投入运营时,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我们轻易忽略了。譬如,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一号线近乎完美的设计,正是基于德国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计算、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

我们生活在"细节经济"时代,细节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工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常青。一个公司在产品或服务上有某种细节上的改进,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1%的方便,然而在市场占有的比例上,这1%的细节会引出几倍的市场差别。细节决定未来企业竞争的成败。

比如说,在很多私营公司中,营销部门的收益通常和销售额成正比,销售额越高,营销部门的提成也越多。可见,提高销售额对营销部门和个人都有利,他们就会朝有利于营销部门的方向努力。

某公司销售部为了能够顺利地让客户签订采购合同,客户提出的需求统统答应,反正不是营销部门自己开发,那是开发部门的事情。签订合同之后,开发部门被客户不合理的、多变的需求累死,结果进度不断延误,质量很差,公司的成本越来越高,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而且为了增加销售额,什么开发合同都敢接,导致开发部门有限的精力被分散到多个领域,疲于奔命,结果哪个领域的开发都做不好,最终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还有,美国华尔街金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管,他们拿着天价薪酬,制造了金融危机,害了社会,整倒了公司,自己却发大财了,拍拍屁股走人。这些人号称"精英人才",世界各国正乘着华尔街破败之际去"抄人才",当心抄来的不是精英,而是"人渣"。

不可否认,人类有自私的天性,适当的自私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个人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那么企业整体将被损毁。中国古人总结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利益是"毛",企业整体利益是"皮"。

企业千万要注意,不能让过于自私的人身居领导岗位,因为这种人最有可能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只要我在位时多赚钱,我走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把风险和灾难留给别人或后人。"

人类有自私的天性,靠自觉来杜绝自私是很难的。企业一定要有"鲜明的制度和文化",防止人们作出违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要让全体员工明白,只有优先让公司整体获益了,个人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益。

如果发现公司里某些人很自私,那么尽可能不要让他担任领导职位,使其自私的影响范围最小。如果最自私的人是公司老板,那么其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尽快离开这个公司"。为了预防营销部门签订不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客户采购合同,一定要改进提成制度。只有当公司拿到合同款之后,才算营销人员的业绩,才能给相应的提成。这样营销人员自己就会谨慎地对待合同条款;否则,如果开发部门做不好项目,客户不付款,销售人员自己就拿不到钱。对于喜好钻牛角尖的技术人员,企业领导一定要给他们灌输商业理念,要让他们明白公司不是学术机构,更不是慈善机构,不能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技术,就是没有价值的。对于"不作为"的人员,要么降级,要么辞退。尽可能不要出现几个旗鼓相当的投资方或者公司领导;否则,争权夺利就开演了。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大部分公司的管理层最好只有一个"乾纲独断"的人。如果某些机构的"牛人"太多,一定要设法分流,不要挤在一个地方。

朝令夕改,决策多变令执行迷茫

不少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制定时就没有将企业战略和核心价值理念设计进去,往往是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结果问题越来越多,疲于应付。这样的薪酬制度,对员工起不到激励作用,支持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错误寻根缺乏理念支撑的制度设计,往往是朝令夕改的前提。

解决措施关键还是决策的正确性,要求企业领导者在作出决策之前,要有一个考察验证前提,尽量使决策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以保证日后决策的执行力度。

在很多企业中,薪酬制度都是老板一人想出来的。薪酬分配是老板最关心的事,因此老板总在琢磨各种分配制度,但是由于老板缺乏系统专业化知识,往往是发现什么问题就立即修改分配制度,制度设计时没有理念支撑没有系统配套、没有长远考虑。此外,老板还会随意改变制度规定。由于分配制度的先天不足,因此执行制度时往往会发现这个不可操作,那个不够合理。那么怎么解决呢?薪酬制度设计要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不同的企业战略决定不同的报酬因素。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强调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那些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就应该得到适当的回报;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鼓励创新行为,新产品的抚育、新技术的开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就应该得到激励和回报。要结构化、系统化地思考薪酬制度设计。不要孤立地去考虑工资、奖金、股权等各种分配方式,而是要系统化组合,而且要充分考虑薪酬制度实施的条件,如绩效考核、任职资格评价等。

在要求速度与创新的高科技产业中,必须应顾客的新需求、技术的新发展,不断地改变策略。影响决策改变的第一种因素,通常来自大环境的改变,包括董事长的想法改变、客户的想法改变、经济环境出现波动等。

有人认为,了解一个组织、部门存在的精神与中短期目标,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今天一个组织连自己要卖牙膏还是卖计算机都不清楚,想必决策一定是朝令夕改、摇摆不定。刚上任的老板一开始或许因为承受过多压力,多少会出现政策摇摆不定的状况,但是如果已经到了朝令夕改的程度,组织一定要作出人事调整动作。

老板与下属应作定期的沟通,对彼此的理念与意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避免造成下属的信心危机与认知冲击。组织若要从服装走向计算机行业,绝非一夜之间改变的,必须有所规划、对下属有所训练,经营方向才能逐渐转变。如果一个老板仅被要求数字、业绩上的表现,自然不择手段、调整决策以达业绩要求。

某企业成立之初,老板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豪言壮语一番,当众解读企业即将出台的奖励方案。这些奖励方案往往经过他一个时期的酝酿,涉及员工绩效、奖励机制、福利保险等,可谓面面俱到,一应俱全。

可到了年末,经过统计,老板发现有的员工的奖励已大大超过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可当众说过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虽不情愿,可为了维护自己最起码的威信,也只好咬着牙在统计核发单上签了名。

到了下一年,老板召集员工代表,将一纸更新后的奖励方案交给大家讨论,这套新方案要么设置了各单项奖励上限,要么制造了奖励壁垒,要么取消了某些单项奖励。这些员工代表,多半与这些"特长"奖励无缘,既然老板都感到原方案的"不合理"性,新方案又未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自然落得个顺风人情,一致同意新方案的实施。于是乎,一个新方案的诞生,就像拥有了"准生证",显得那样合情合法。那些员工代表的签名,给新方案的诞生罩上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外衣。

这些朝令夕改的老板,在频繁出台、反复修改企业的奖励方案时,有没有想过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是维持企业各项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石。政策一年一变,方案一年一改,让员工们始终摸不着北,他们在公司老板变幻不定的管理艺术面前,变得无所适从。老板这种随意更改管理程序的行为,难免会对企业良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当老板遭受来自广大员工的信誉危机时,这样的企业还有希望吗?

为了不至于扼杀员工的创造力,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请老板们在肆意更改自己制定的奖励方案之前,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