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师返漠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利用骑兵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业绩。他善于治军,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坚。在众敌面前,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重视以战养战。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以“抱负”吸引人才来归
1189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部的可汗以前,蒙古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才流动。据《蒙古秘史》记载,当时有大批人离开札木合,投靠铁木真(成吉思汗名),其中有影响的人物就有44人,他们来自27个氏族和部落,后来有23人成为蒙古国的开国功臣,在88功臣中占去了四分之一的名额。这么大批的人才投靠铁木真,使他摆脱了十几年的苦难流离,一跃而成为蒙古部的可汗,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奴隶制国家,为他进一步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离开札木合等人而投奔铁木真呢?据历史记载,当时蒙古“诸部离析,各自为长,国势不服者数十年。”在战乱的蒙古草原,在掠夺和奴役成为社会公则的时代,一个部落推举不出共同的首领,它的部众和属民只能是分崩离析、任人宰割。因此蒙古部从贵族到属民都“思择其主”,希望组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在蒙古各部中,札答兰氏的札木合·泰赤乌氏和主儿勒氏的几个贵族,势力不相上下,“各自为长”,互不相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铁木真异军突起、初露头角。铁木真出生于蒙古、孛儿只斤、乞颜氏,是蒙古可汗所在的氏族,即以后所说的“黄金家族”;但关键在于,人们从实际斗争中,看到了铁木真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有可能结束蒙古草原的混乱状况,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因而铁木真受到许多人的佩服和拥戴。甚至出身巴阿邻氏、与札木合血缘关系很近的豁儿赤也离开了札木合,投靠了铁木真。豁儿赤说:我的祖先与札木合的祖先是“一腹而同胞者”,我本不应离开札木合,但有神来告诉我:“今铁木真为国主”,因此才前来投奔。豁儿赤以所谓神的启示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说出了那些投靠铁木真的人们的共同愿望。他们经过认真的现实比较,感到只有跟铁木真才会有前途。
录人之功,推诚待人
蒙古草原各部的许多人才之所以离开札木合等人,投靠铁木真,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札木合等人的强暴统治,发现铁木真对人“宽仁”“有度量,能容众”,能够录人之功,忘人之恨,推诚待人。
十三翼之战,札木合本来打败了铁木真,但因他乘胜报复,惨无人道地对原来属于他、后又投靠了铁木真的部众,用72个锅灶活活煮死了赤那恩氏的年轻人,因而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他们纷纷离开札木合,来到铁木真身边。阔赤田之战,札木合被东方十一部推举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说明当时东力诸部落对札木合还十分信任。但在战败时,札木合不仅不努力收拾局面,反而带人打劫、抢掠那些推举他为汗的部落。胜利时乘机报复,失败时贪财抢劫,结果只能是民心丧尽,众叛亲离。泰赤乌等部的首领也与札木合类似,昭烈部的人们说:“泰赤乌与我虽兄弟,常掠我车马,夺我伙食、无人君之度。”对兄弟氏族的“车马”、“饮食”尚且争夺不已,对其他氏族就更可以而知了。他们所关心的是鼻子尖下的一点物质利益,根本没有争取人才的度量,没有争夺天下的气魄。
与这些人相反,铁木真胜利时不忘部下的功劳,困难时关心将士的疾苦和生死存亡,甚至对敌对营垒的下层人员也能以礼相待。对于部下的功劳,铁木真总是念念不忘,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阔赤田之战时,泰赤乌部的属民哲别一箭射向铁木真的战马、射伤了铁木真的脖颈。当他投降铁木真后,铁木真问那一箭是谁射的?哲别毫不隐讳,说:“是我射的。如今皇帝教死,止污手掌般一块地。若教不死呵,我愿出气力,可将深水捞断,可将坚石冲碎。”成吉思汗说:“但凡敌人害了人的事,他必隐讳不说;如今你却不隐讳,可以做伴当。”成吉思汗不仅不记前仇,反而大胆使用,使哲别成为蒙古的一代名将。
因人授任破格用人
能否使人们的才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是人才得失去留的又一个原因。在蒙古历史上,许多人之所以纷纷投靠成吉思汗,是因为他打破了旧贵族用人的狭隘界限,能够不分等级、阶级,不分氏族和民族,因才授任,破格用人。
成吉思汗曾说:“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矫捷者,使之看守轴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又说:“什人之长不尽职者去之,即于此什人中选择为长。”能治家者即能治国,能辖十人者即能辖千人万人,能理己事即能理国事,为国御敌。在这里,成吉思汗强调的是人们的特长和才能,没有附加其他条件。十人长从战士中选择,能做十人长的即能做千人长、万人长,这样就取消了各级将领的等级界限,为破格提拔人提供了理论根据。这是一条不问出身,不问等级、资历,只看实际才能、因才授任的用人路线。成吉思汗就是按这条路线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因此在成吉思汗的将领中,有出身低微的牧马者、牧羊者和木匠等,有出身于氏族奴隶和“门户奴隶”的木华黎、者勒蔑等、还有从敌人营盘中拾来的孩子们。这样就打破了旧贵族根据出身和族望用人的路线,打破了各部贵族对政治的垄断,用封贤授职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各部贵族世袭政治权力的制度,用统一的君主集权代替了各部贵族的分部而治,把那些原来不被重视、被淹没了的下层人物、破格提拔为各级文才武将,从而大大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成吉思汗还打破了氏族和民族的界限。在成吉思汗的88功臣中,只有两个人属于成吉思汗所出身的氏族,其他八十六个功臣,分别出身于三十一二个氏族或部落。其中16个氏换属于蒙古族,他们与乞颜氏的关系有远有近。另外16个都是蒙古部以外的氏族和部落。在以后的南征和西征中,成吉思汗进一步收集了各族大量有用的人才,据说在当时大蒙古国的朝廷,服装五颜六色,语言多种多样,真是人才济济,五湖四海。
成吉思汗重视人们的实际才能,但也并不是只重才不重德。成吉思汗所强调的“德”一是维护当时的主奴关系,不允许奴隶和居民背叛本主。他认为只有忠于本主的人才能忠于新的主人,因此实质上还是要求人们绝对忠于自己。二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是要求部下在困难中不动摇、不背叛,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成吉思汗所重用的五大门户——纳牙胡、博尔术、木华黎、豁儿赤和忽难等,就是因为他们忠于所事,忠于职守,与成吉思汗“共履艰危”,“不肯随歹人”,而与成吉思汗同甘苦、共命运,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同饮班朱尼河水的19人,则成为蒙古史上著名的功臣。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
成吉思汗成就霸业的原因诸多,首先成吉思汗本人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生活艰苦,形成了坚毅,勇敢的性格。他生活的年代动乱,漂泊,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熟悉。
第二,蒙古民族民风剽悍,团结,吃苦耐劳,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他们放牧、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
第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在蒙古骑兵的建军、治军、练军和用军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战略方面,成吉思汗有一套后人称为“大迂回”的战略。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
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13世纪,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重骑兵防护性能好,机动性差,适合阵前对抗。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机械化部队,它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这就使成吉思汗时代所营造的战场,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
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以迂为直,避实击虚,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做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
在战术上,骑兵大兵团以宽正而密集队形冲击敌人,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对敌坚固城堡采取变化多样的攻破战术,不给跑敌喘息机会,猛打猛追。这些战术细致巧妙,机智灵活的运用使成吉思汗的军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第四,成吉思汗的建军要则: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只要忠诚并有才干则不分民族或阶层就重用信任,甚至不嫌战场俘虏和从他来投诚者,同样一视同仁,视其能力水平给予一定职位加以重用。
精心的组织工作。整顿军队,分别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使军队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嫡系亲信控制之下。军队体制上建立了护卫军组织,这支护卫军是成吉思汗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支柱。
制定周密细致的作战计划。他制定作战计划与军事指挥时力避盲目蛮干,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决不含含糊糊草率从事。
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成吉思汗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虽统帅10万人马,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于鞭打,就得伏地受刑,如若处以杀头,就给割下自己的头。”而对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他终生不忘,永远信任,分别给予奖赏。
严格军事训练,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重视培养官兵的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由一般常规武器发展到能使用火炮、火箭发射器和火焰石油投射器等先进武器,平时行军安营扎寨,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考核军队训练,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跤,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骨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肉质柔软,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的保存。”
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据史料载,差不多他每到一处,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驿站,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30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他出征花剌子模国,渡过伊力河时,垫木头、铺石子修的桥就达48座。察阿歹西征中渡过沙拉坦河时,就修了18座桥,使全军安然渡河。除此以外,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这样两大洲各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也更加方便,路程也缩短了。作战时军队之间相互联络信号方面,也都采取了妥善的办法和制定了必要的制度。例如制定往步和乘马联络外,用吹号、色旗互相联络等。
成吉思汗一生勒马跨鞋驰骋在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广阔战场上,创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丰富了世界军事科学史的宝库,给人类留下了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