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之道:杰出人物领导艺术全书
2172900000040

第40章 创造卓越成就的领导艺术(7)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9时,军号吹响,双方的步兵发出一片呐喊声,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弹”,会战开始了!罗马步兵首先向敌阵中心部分发起攻击,猛攻迦太基军的突出步兵。按照预定方案,迦太基军的中央方阵徐徐收缩,致使左、右、中各个方阵变成了“凹”字形阵势。瓦罗见状,以为敌军方阵已力不能支,遂指挥主力发动更猛烈的攻击。结果,罗马的步兵由两侧向中央汇合进攻,队伍越来越长。此时,迦太基军的500名轻装步兵突然“投降”了罗马军,罗马军收缴了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盾牌后,将这些“降兵”安置在阵形后方。瓦罗看到敌军的“降兵”,又看到敌军的中央方阵正在继续“败退”,以为这场会战的关键时刻已到,便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战斗。汉尼拔是一个掌握战场火候的老手,他见时机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阵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从侧面出击,使罗马军的中央方阵陷于被动。同时,汉尼拔下令左右翼的步骑一起出击,从两翼包围敌人。汉尼拔左翼的重装骑兵势如破竹,迅速击垮罗马军右翼的骑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敌后,直扑罗马军左翼骑兵的侧后,罗马军的左翼骑兵经不住对方优势骑兵的前后夹击,迅速溃逃。汉尼拔立即向伏兵发出战斗信号,埋伏在树林中的迦太基军队,迅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了对罗马军的包围之势。罗马人四面受敌,阵势大乱。迦太基骑兵初战得手后,以一部追击逃散的敌方骑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围罗马步兵。战至中午时分,果然刮起了东南强风,只见黑云滚滚,风沙弥漫,面向东南的罗马步兵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无法观察敌方行动,而迦太基士兵借助风力,投射出又远又猛的石头和箭矢。罗马步兵虽众,此时已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陷入束手待毙的绝境中。与此同时,那500名迦太基“降兵”也趁势作乱,拔出暗藏的短剑从后往前冲杀。这一战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杀到日落,只杀得天昏地暗,阴风惨惨。最后,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5.4万名将士遗尸疆场,1.8万名官兵成了迦太基军的俘虏,执政官鲍鲁斯和指挥官塞维利阿战死,只有瓦罗率少数残部逃跑。而迦太基军仅伤亡6000人。

坎尼会战是西方军事史上的第一个合围之战,汉尼拔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和指挥艺术。他采用两翼包抄等战术,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古代军史上的一个杰作。

为争夺信息前沿控制权而战斗

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势不两立的仇人。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迦太基与古罗马共和国曾经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而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公元前264年,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为了争夺西西里岛的控制权而引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这次战争持续了20多年,最终的结果是迦太基战败,其强大的海军被罗马海军击败,失去了原来属于它的利帕里群岛,并向罗马支付大量的赔款。这次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元气大伤,此后几年,他们又不得不在罗马人的武力威胁下割让了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给罗马共和国。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人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意志,期望有朝一日打败罗马、报仇雪耻。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著名将领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后世战斗方式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战争全面爆发了,而汉尼拔则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他卓越的统帅才能和超常的军事才华。他在大战略层次上的战争艺术和实施战争的指挥作战中有许多思想都值得后来人借鉴。

汉尼拔在大战略层次上对人类战争理论的贡献就在于,他通过一群雇佣军打代理人战争将迦太基的“战略前沿”置于对手的领土上,从而使对手长期无法对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胁。

而在指挥战争中一般采用有效规避对手主力部队、并打击敌方实力较弱的部队的方法。采取不断骚扰和袭击对手,消耗对手的战斗力,然后以逸待劳击破敌军的方式。塔古斯河战役体现了这一思想。汉尼拔经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闻风而丧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局势也因为这一次的大捷而稳定了下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引爆原因是汉尼拔攻陷了萨贡托城,而该城与罗马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罗马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也直接导致了汉尼拔做出了入侵意大利的决定。也使他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战略才华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战役是汉尼拔在与罗马交战中理想的第一笔,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对汉尼拔的一生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继续在罗马境内展开斗争铺平了道路,也为汉尼拔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袭扰战埋下了伏笔。应该说特拉西米湖战役的胜利使罗马执政者们真正开始注意起这个在其心脏发起战争的人的价值。

从此以后,大规模的战役不断爆发,数10万罗马青年因之而丧命。而仅仅局限于这一场单独的战役来说,汉尼拔的作为已经足以震惊罗马。随后,罗马人为了防止汉尼拔进攻罗马城,把所有的居民动员武装起来,准备保卫罗马城。但汉尼拔并没有打算进攻罗马城,而是开始在罗马境内机动作战。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开敌人强大的主力部队,对小股敌人进行打击。汉尼拔用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攻城掠地,补充物资,攻克其他防守薄弱的罗马城镇。

这就是汉尼拔“间接路线战略”的作战方法,同时也将自己的战略前沿深深地根植于对手的领土之中。汉尼拔前期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战役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他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全新作战理念的胜利。

汉尼拔的战斗生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对自我进行提升的过程。而汉尼拔对罗马的成功入侵,将成为汉尼拔战争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

汉尼拔的战略战术,在本质上,是避敌主力,在不停的扰敌过程中消耗敌人的实力。与此同时,汉尼拔战略思想对世界军事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战争不再有特定的前线。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战争规则。在汉尼拔的战争中,雇佣军所到之处,便是前线的延伸之地。当汉尼拔的军队出现在罗马城外的时候,罗马城就是战争的前线。

将战场建立在敌人的腹地,将前线放在敌人的家门口,这不但有利于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到敌人的打击,同时,严酷的军事形式,将对敌国上下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汉尼拔的“前线延伸”,也是一种成功的心理战。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汉尼拔没有完成其预定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尼拔战略的失败。即使是在当代,汉尼拔的作战思想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启示。

重视战略边疆的延伸

现代人普遍认为,边界是指陆上和海洋边界,这是在地图上明确标识出来的。事实上,早在汉尼拔征战罗马时期,边疆的概念早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固有陆地或海洋边界的概念了。

当汉尼拔在罗马的境内作战的时候,已经将迦太基的战略边疆锁定在罗马国内。在汉尼拔深入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十几年中,罗马穷于应付汉尼拔的境内作战,是无法抽调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实际上,迦太基的边疆已经被汉尼拔延伸了。

汉尼拔曾经在特拉西米湖战役结束后释放了大量的罗马共和国的同盟者战俘,并对他们做演说:“我之来此不是要和意大利人作战,而是要帮意大利人向罗马作战。”同时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罗马人全部戴上枷锁予以扣留。汉尼拔的意图非常简单,意大利作为罗马的盟友,是罗马对外进行作战时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部分早就不能够忍受罗马人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因此,拆散罗马与意大利的联盟,对汉尼拔在罗马境内的战争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说这是孙子“伐交”理论的一个国际版本。

在汉尼拔把迦太基的边境延伸的过程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应该非坎尼战役莫属了。这场战役不但使汉尼拔名声更为之大噪,也部分实现了汉尼拔瓦解罗马意大利联盟的愿望。由于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公认为是一个军事杰作。坎尼战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层面,还直接反映在它的经典意义上,尤其是以少数战胜多数的意义。战役爆发时,罗马军队以80000步兵和6000骑兵对汉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骑兵,由于汉尼拔在骑兵数量上是罗马骑兵的一倍,所以汉尼拔的战术必然是围绕着机动能力非常强的骑兵来做文章。

汉尼拔在其征战罗马期间,依靠其骑兵部队屡次对罗马军队发起以少胜多的战役,并屡次取得胜利。无怪恩格斯会说:“汉尼拔是依靠其骑兵坚持在意大利的长期战争的。”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改变了其惯有战术,他们开始重点防守未失陷的地区,并尽力限止汉尼拔从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给养,慢慢消耗汉尼拔的力量,实行全国为上的坚壁清野大战略。这一大战略在后来的战争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军事评论家和战史研究学家认为,汉尼拔在与罗马人的战争期间,有一个最致命的失败之处没有攻取罗马城。因为,罗马城是罗马精神的象征,也是罗马城邦共和国体系的支柱与核心,如果汉尼拔能够在其战争中将罗马城作为打击重心,那么战争将在最快的时间内结束。

而汉尼拔总是在那些周边的地域或城镇上找漏洞发起战役,而一开始就没有将战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城,这不能不说在汉尼拔的征战史上是一个非常可叹的事实。但对于汉尼拔而言,成功的战略突进和边疆延伸,大大巩固了以新迦太基城为核心的后方安全态势。

从汉尼拔军队突进罗马开始,战场就被定格于罗马的土地上。此后的16年战争,对于汉尼拔而言,已经转变为在罗马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旨在推翻罗马统治的战争。战争进程中,汉尼拔通过瓦解意大利同盟,大大缩小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增加了自己的盟友规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以战养战。

在汉尼拔的战争中,战略边疆的前伸,一个最直接的后果,造成了罗马必须在内线作战,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战争所造成的一切伤害。汉尼拔正在用一个超时代的战术,对抗仍然坚守着传统战争思维观的罗马军队。而这,也成为汉尼拔军事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伸的战略边疆,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罗马帝国的最直接威慑,迫使其不得不集中全部的力量,对抗来自内部的威胁,汉尼拔的边疆前伸战略,对于促进这样局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的美国大兵也娴熟地掌握了汉尼拔边疆延伸的要义。

雇佣军之神

汉尼拔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迦太基是个发达的商业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商人和富有的农民们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到国家从军。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他的士兵都是从欧洲和非洲各地雇来的,应该说汉尼拔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使用雇佣兵部队参加作战的军事统帅。

虽然使用雇佣军可以减少迦太基人的伤亡,不过,大量使用雇佣军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雇佣军在进军罗马的途中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因此,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汉尼拔的远征大军就已经不足半数了。另外,雇佣军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给汉尼拔时,为了维护雇佣军巨大的开销,汉尼拔必须在罗马境内攻城掠地,抢夺财产。这样的掠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雇佣军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军队。除此之外,汉尼拔十分重视谋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一切战争资源的思想。

汉尼拔十分重视收买人心,有时候,他将自己扮作来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当地酋长相信他所说的话。在领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佣军部队时,汉尼拔经常把打胜仗后俘获的奴隶分给自己军队中的高卢人,使他们有获利的机会,从而更死心塌地地为他去作战。汉尼拔的几次胜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于汉尼拔能够消灭罗马,使他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红利”驱动心理。

在外交上,汉尼拔是成功的,在军事上,汉尼拔在意大利境内十几年基本上不败,但在经济上,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罗马境内以战养战的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他军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迦太基政府却害怕汉尼拔胜利后会回到迦太基夺取政权,因此愚蠢地决定不再给汉尼拔持续的援助。公元前204年,罗马已经开始进攻迦太基的本土,迦太基紧急召汉尼拔回国。汉尼拔在意大利支持了16年后,奉命回到了非洲,他的军队最终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中被罗马军队击败。迦太基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随之结束。

汉尼拔被西方人誉为战略之父,其许多思想和作战方法都有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者说,他是今天美国“高边疆”战略理论之父。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在局部战略上和大战略上,汉尼拔作为实际在前线坚持战争的指挥员,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最大的极限。但是,由于其本人并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即便在一个局部上实现了战术、战役与战略的多重胜利,但核心基础还是国家整体利益胜利决定整个战略方针是否可行。因此,汉尼拔的失败与其说是由于小西庇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成功,还不如说是迦太基总体国家战略的失策。

罗马帝国的开拓者:恺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