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下一站拉萨
2174800000031

第31章 不动的经文——玛尼堆

如果你远离城市,走在西藏的神山圣湖之间,会在很多路口看到那些堆垒起来,看起来异常精致的石堆。若是你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就大错特错了,不光小孩子,西藏的成年人、老人都喜欢堆这些东西。它就是玛尼堆,不动的经文。

藏区的城郊乡野、村边路旁、山尖沟端、皆可以看见一堆堆用石块垒起的玛尼堆。记忆最深的是在纳木错湖边和然乌湖边见到的那些玛尼堆。纳木错湖边的玛尼堆上放着久经沧桑的牦牛头骨,看上去甚为苍凉大气,沉重中富内涵,一种历史感冲击着我的视觉,让我有一种置身大漠的感觉。在然乌湖中堆成小岛一样的玛尼堆则是另外一种气象,小巧精致,且因为近水的缘故而更富灵气,倒影在洁净的然乌湖上煞有情调。这就是我所见到的两种风格的玛尼堆,不过不管堆成哪种风格,它们都散发出一种神秘与神圣的气息。让人顶礼膜拜。

玛尼石凝结着藏族工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处,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藏胞或将经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头上,放在路旁,日积月累而成堆,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头最多,故称为玛尼堆。有的一块石头上面刻得密密麻麻,其雕琢之精细令人钦佩。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会一边煨桑,一边神圣地用额头碰新的玛尼石,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将新玛尼石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便形成了。信徒们每经过一个玛尼堆必丢一颗石子,丢一颗石子就等于念诵一遍经文。于是玛尼堆越堆越高。藏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负重从玛尼堆前经过,总是顺时针方向绕其左侧转过,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以消灾免祸,赐福延年。

传说在古代的西藏,人们认为自己的王是从天而降的,高高的山被想象成登天的梯子、绳索或者彩虹。它要表达的思想是“高度”、“升高”或“竖立”,真实高度并不计算在内。与石堆相联系的神分别叫山顶上的神、地神、男神或战神,它们同样占据人的头顶、肩膀、坚强的头盔和屋顶。也有人说,这是创世的玛尼堆,是世界的中心的须弥山,它的四周有四种象征性的动物围绕:东部是白狮,南部是蓝龙,西部是虎,北部是野牦牛。法国当代藏学家石泰安先生这样记载道:“在有羊肠小道通过的所有山口,旅行家们常常会遇见大堆的石块,即山顶玛尼堆,主要是白色的。上面插有一些木棒,并用绳子牵向一棵树或一山崖,绳子上挂着一些破布或纸条,上面写着咒文,叫做‘风马’。从原则上来看,应在这些石堆上再增添一些模拟武器、木制武器,尤其是箭和长矛。人们也经常在那里放一些牧羊、羱羊、牦牛的角或整个头颅,如同在石堆上和祭坛上所做的那样。每当行人穿越山口的时候,便在那不成形状的石堆上添一块石头,若无石块也可以放一块骨头、一块破布、一撮羊毛或头发。同时,他还要大声呼叫:‘天神必胜,恶魔必败。吉吉索索!’”

记得离开西藏时,很想带走一块玛尼石,放在家里,就当一个微缩的西藏。但最后我没有这样做,因为玛尼石就是荒野里的精灵,放到家里,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我又何必做作呢。但是你不能不怀念那些刻着小字的石头,它们每一块都是一件艺术珍品,同时也承载着一颗虔诚的灵魂。

回到内地后,仍会时时想起玛尼堆来。它那神圣而古拙的样子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并且常在我的梦里发出诵经的呢喃。它是一堆不动的经文。如果将来我有幸能再次前往西藏,我一定会多堆几个玛尼堆,不刻经文,而是刻下自己的誓言。在永恒的石头上,让誓言成为不变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