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喜欢大自然的景色,经常攀登悬崖,并且对画画很感兴趣。有时,他独自一人坐在草丛中,用心地观看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描绘着那些花瓣和树叶的形状。他喜欢钻山洞,进去探索里边的秘密。每次从山洞走出来时,身上弄得脏乎乎的,他总要捉几个小动物出来,带回家里,仔细地观看,并且按照小动物的样子进行描绘。
有一天,邻近村上一位农民拿着一块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他的父亲比埃罗,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东西。”比埃罗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告诉儿子。过了一些天,达·芬奇发现家里有一块木板,就将它刨平,用锯锯成一个盾牌。盾牌做成之后,他看到上面什么也没有,不大好看,便想在上面画点画。画什么呢?他想来想去,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画了上去。画成后,他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上面画的有蛇、蝙蝠、蝴蝶、蚱蜢,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小东西。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比埃罗高兴极了,心想孩子可能真的有画画的天赋,他决心支持孩子去学习艺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画家。
于是,他父亲决定将他交给佛罗伦萨的著名艺术家委罗基奥。14岁的达·芬奇拜委罗基奥为师,进入画室学艺。委罗基奥循循善诱,要求严格,对其学业极其负责。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强调基本功训练。
达·芬奇来到画室后,老师虽然知道,以他的天赋,在画画方面必将取得伟大的成就,但他更明白,要成就伟大的艺术,就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所以,他并没有马上教达·芬奇绘画,第一堂课是众所周知的“画蛋”。达·芬奇心想,不就是画鸡蛋吗?他把老师给的鸡蛋小心地放在桌上,一丝不苟地照着画起来。第一天画蛋,第二天画蛋,第三天还是画蛋……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每天反反复复地重复着一种图案,枯燥得很。画着画着,达?芬奇的疑问越来越多,这个鸡蛋有什么好画的,需要我练这么久?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向老师问道:“老师,为什么总是要我画蛋?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呀?”
“你可别看轻小小的鸡蛋。”老师说,“在1000个鸡蛋里,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观看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让你多画蛋是为了训练你观察和把握形象的能力,使你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一切事物,这样才能把画学好。”
达·芬奇听了恍然大悟。老师的话使他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他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于是更加勤奋地苦练起基本功来。
由于老师的严格训练和达·芬奇的刻苦钻研,达·芬奇的进步很快。不出几年,他绘画的艺术技巧就超过了老师。老师也不得不佩服达·芬奇的天分和勤奋。
从小,他就被众人吹捧,亲人邻里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的“小画家”。然而,他的画家梦并不止于依赖天赋而已,他更看重的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努力的过程,他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长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一个人的天赋和环境,只是为我们实现理想创造了种种可能性,要从现实的此岸通向理想的彼岸,除了孜孜不倦的努力、踏踏实实的行动,别无他法。
【智慧心语】
列宁同志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等到收获。要知道,风帆不挂上桅杆,就只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就成了虚无缥缈的梦。我们的理想生活,不该寄期望于命运的垂青,而要依靠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曾经有这么一位老师,他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岸上有五只青蛙,看着池塘里碧绿的荷叶、粉色的荷花、飘香的莲子,其中的四个准备跳下水去畅游。请问同学们,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一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笑着摇摇头:“不,还是那五只青蛙。”
学生们不解,老师说:“四只青蛙只是准备下水,它们只是有这样的理想,而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就好比我们许多同学,只有理想而没有行动,就会一无所获。”
因此,不仅仅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更需要强化他们的行动力,将宏大的理想转化为一个一个小小的目标,养成一种勤于行动的好习惯。正是这由理想支撑的点滴行动,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只有懒汉才是无所作为的,无所作为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奥斯特洛夫斯基
【学海泛舟】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酿酒工人,母亲给人家做饭洗衣。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三年书,十岁左右就到附近车站小食堂做工,还当过发电厂的助理司炉。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分好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还贪婪地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自修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19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战役中受了重伤。伤愈后,他在基辅铁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间,他得了伤寒。此外,他还感染了骨结核,病情迅速恶化。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
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从中可以读到有关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实片段。
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就算写十部小说,也表达不完全他的全部理想。他说,他每时每刻都在向往,从早到晚,甚至夜里也不间断……理想对他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但是,他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他从来都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是一个年轻健康、五官端正的小伙子。但是,命运捉弄了这位满怀赤诚梦想的青年,对他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要和巨大的苦痛作斗争。数十年如一日,他都挣扎在身体的痛楚与精神的追求上。但人们看到的都是带着微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说,那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饱含着幸福和欢乐的微笑。尽管他要忍受自己病躯的种种苦痛,但他的每一天,都献给了有意义的事业,有多少力,他就做了多少奉献。因为他相信,在所有人中,只有懒汉才是无所作为的,无所作为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当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时,他所想到的仍旧是要使活着的每一天有意义,要为理想而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因此,趁他还能感到生命之火在心头燃烧,大脑神经还能闪光跳动时,他都要抓紧每分每秒为他的理想添砖加瓦。他告诉我们,请不要以为他是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忧伤的青年。从来都不可能是这样的!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热忱战胜了他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悲剧和不幸,他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智慧心语】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远大的理想,从幼年开始,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就有许多美好的设想和期望,如果这些期望都能够实现,那么每个人都会有更辉煌的人生,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常常只是想到而没有做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能力和条件,而是缺乏足够的决心将之付诸于行动,或者不能坚持到底。一件事情如果只让它存在于头脑中而不去实施,或是虎头蛇尾,那么它永远也不会成为现实。
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不可能是平坦的,要知道,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经历过火的陶冶、血的洗礼。如果我们只有远大的理想而不以巨大的信念从事“韧”的战斗,当岁月匆匆流逝,我们就会发现,理想仍然是理想,它还是天幕远景上的海市蜃楼,而我们始终一无所获。
史圣司马迁正要全身心地撰写被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宫刑它是中国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它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接受了最残酷的宫刑。尽管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是这个未遂的理想,支撑着他忍受极端的身心折磨,忍辱负重地活下来,直到完成理想。
除了坚持理想的决心,要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分解实现理想的一个个小目标。理想看上去总是宏伟的、过于遥远的,往往使人望而生畏,挫伤行动的勇气。分解目标则能很好地强化我们的行动力。正如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所说的,他取胜的秘诀就是将漫长的马拉松全程分解为一段接一段的短距离赛跑,然后向一个个短程目标冲刺,不知不觉间就轻松跑完了全程。
将宏大的理想分割成为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它就不再那么使人望而生畏了。一个人只要每天都能够做好当天应该做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自己本来以为做不到的事。
因此,人生理想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虚幻,关键是我们对理想的实现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掌握有效的行动办法,人生就会不断地向理想迈进。要知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进步,持之以恒,你的一生就能拥有令人惊叹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