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活着的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海伦·凯勒
【学海泛舟】
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
在海伦·凯勒一生的88年中,她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中像普通人一样享有光明和声音,之后她就跌入了黑暗与寂静。然而,这样一个又盲又哑的残障人,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但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了改善美国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现名为海伦·凯勒国际组织)广筹善款,她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获得了无数荣誉。
她在她的个人传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说: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样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突然失明几天、或是失聪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也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海伦·凯勒的一生,正是因为又瞎又聋而感受不到生活的五颜六色、鸟语花香。于是,她如饥似渴地珍惜着每一种可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的机会,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每一个美的瞬间的留念之情,原本只可能属于弥留之际的人们。但如凯勒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将要失去时,才来留恋它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好好地珍惜当下的时间,投入百般热忱地去生活,去感受呢?
【智慧心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转瞬即逝的宝贵光阴。有人在琐碎的事情上消磨时间,有人在碌碌无为中混时间;有人在慵懒地等待时光悠悠离开,只有那些明确了生活理想的人,才能把握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有益的事情上。众生百态,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于是,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
倘若我们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我想,每一个人都能感到时间的紧迫,从而能够将这最宝贵的一天时光交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烦恼、小计划,都不能免于庸俗的人生琐事和狭隘的情绪困扰。但是,如果生命还剩下最后几天,一切就将变得截然不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上帝给一个已死的人放三天假,让他重回尘世几天。于是,有了她与众不同的奇异三天。早上起来,她的感觉就和一般人很不同。她总觉得阳光格外明媚,人们格外可爱。她自己的情绪体验异常丰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动她或喜或悲的神经。在这三天里,她对生命的感觉肯定要比一般人要强烈,她生命的厚度也应该高于一般人。这大概是因为一般人总以为有数以万计的岁月在等待着我们,于是,对生命的各种遭遇就不再那么新奇或敏感了。
倘若我们真能把生命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就能始终保持感官的敏锐和心灵的饱满,那么生活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美极了的艺术品。
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学海泛舟】
***曾撰文说,中国人都是时间浪费者,都是生命牺牲者。若叫中国人牺牲他的生命,他是万万不肯的。可是他天天都在牺牲,终身都在牺牲,却一点也不爱惜。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
他自己在求学的时代就很好地实践着“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但他的时间观是尊重人的生理规律的、人性化的时间观。他看重“今日”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认为“今”是最容易丧失,因此也更为宝贵的东西。他充分利用今日的策略就是“学要学得踏实,玩要玩得痛快”,这种时间观念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
有一天,正逢他们家的赶集日,爷爷要赶集去。爷爷出门前,总要给他留一些功课和几个生字,让他待在家里好好做功课,等爷爷回来的时候,必定要考一考他。要是没把爷爷布置的任务很好地完成,就一定要受到处罚。这天,爷爷临迈出屋门坎时,还叮咛他的外甥女儿(***的表姑)说:“你得好好地照看他点儿,别让他老玩,浪费时间呀!”
外甥女儿连忙说:“你放心吧。我会看着他做功课的。”
爷爷这才放心走了。
爷爷走出家门以后,***就认真地学习爷爷留下的生字和课文,直到烂熟于心。于是他暗自嘀咕,今天的功课都很熟练地完成了,没有了新鲜的功课,呆在屋子里也难以集中精力,倒不如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学得痛快,玩得踏实”才是对今日时间的充分利用啊。
于是,他跑去表姑合计。笑着对表姑说:“表姑,你过来,我问你一个字!你看看,这个字儿到底念啥呀?”
表姑瞅着那个字笑了笑,说:“你要是问我这个鞋底子咋纳,那件衣服咋缝,我都能说得上来。你要是问我这个字儿念啥,它认得我,我可不认得它。”
***笑了笑说:“我爷爷不是叫你照看我点吗。连这个字你都不认得,还咋照看我呢?”这句话倒把表姑给惹笑了。
她低头暗想:“连小猫小狗,在家里待够了,也得到外面撒个欢儿呢,要是成天把孩子圈在屋里死读书,还不把他圈病了吗?”接着很和悦地对***说:“你爷爷给你留下的功课都学会了吗?”
“都学会!”
“你念给我听听,我虽然不识字,也会听呀,要是念得很熟,我就放你到外面去。”***一字不落地把爷爷留下的功课念了一遍。表姑满意地说:“很好,玩去吧!要早点回来。不过,只许做有益的活动,不得参与赌博。”
他答应了一声“是”,就到后院里散步,参与同伴们的小游戏,不亦乐乎。等爷爷赶集回来以后,问起他给孙子留下的功课,孙子都能对答如流,清清楚楚地说出来。
***说:这一天,他过得最好了,玩也玩得很痛快,留下的功课也都学会了。以后,他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很重视这个规律。在他的观念中,争分夺秒并不是须臾不离开硬板凳,不是寒窗苦读,而是要尊重一个人身心上兴奋与抑制的规律,长时间处于学习兴奋状态是不可能的,于是需要出去活动,以延续学习上的兴奋状态。倘若在大脑已经停止思维的时候,还强制自己扒在书桌上学习,那就是慢性地浪费时间,因为当你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无效的,还不如换一种方式,调整好了状态,再投入学习中。
【智慧心语】
面对时间,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明日复明日”。一首《明日歌》道破了万千人们的心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与之相对照的是《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重要的“日落原则”,指的是今日的工作必须在今日日落之前完成,对于顾客的服务要求要在当天予以满足,做到日清日结,决不延迟。这起源于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名言:“如果你今天能够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把它拖到明天呢?”
海尔的企业文化异曲同工,称之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简单地讲,就是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具体操作就是:员工每人一本日清本,日清本上有每天的固定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实际、预实差(目标与实际的差距)、主要问题、改进内容。每天在下班前,所有员工,以最小的部门为单位,部门主管必须参加,召开每天的日清会,每个员工根据自己日清本的记录,向自己的主管汇报今天的工作内容,目标达成情况,主要问题点和改善内容。主管根据部门员工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对优秀和后进的员工进行表扬和批评,对突出的和落后的,做出正负向激励措施。日清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根据部门的人数和实际情况来开,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内为宜。
时间管理对一个大型公司来说,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事情,因为他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处理最重要的事务。所以,从小培养小孩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办法,才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职业,甚至有助于他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业机会。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就是成功的时间管理。此外,我们更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无限有趣的生活中去的好习惯。要知道,万事万物都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顽固地坐在冷板凳上数着时间流过,并不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儿童有游戏的本性,在他们尚未成人之前,游戏是他们习得适应社会的本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家长们都该来学习***同志的理念,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学习;想游戏的时候,又能够安安心心地投入游戏。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学海泛舟】
恩格斯一生伟绩颇丰,他不仅要做生意维持自己的生计,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同时他还参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此外,他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他的成就源自于他对于时间的充分利用。所谓“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懂得人体的生物钟。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它是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部独自运作,但它对我们的生存却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的智力、情绪、体力等都有各自的周期,分别是33天、28天和23天。这3种“生物钟”存在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如人体三节律运行在高潮时,则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记忆力、理解力强,这样的时机是学习、工作、锻炼的大好时机。在此期,增加学习、运动量,往往事半功倍。学生节律高潮时考试易取得好成绩。
相反,三节律运行在临界或低潮期,会表现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健忘走神,也难在考试中出成绩。老年人发病常在情绪钟低潮期,而许多疾病死亡时间恰在智力、体力、情绪三节律的双重临界日和三重临界日。了解自己三节律的临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作准备,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困难,安然度过临界日和低潮期。
【智慧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