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176000000032

第32章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

因为人一旦包藏祸心,无论他包藏得多么深沉、隐秘,他都会在神情、眼色与肢体动作等等方面显露。从另一时空俯察,他必散发一股股显赫不过的黑气,明眼人立马可以看见或感知。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能随波逐流,任由自我堕落。

对于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做真实的、有修养的自我,老子也有一套他的方法。

第一,老子把学习知识和养成道德看作是对立的两个问题。

他认为,仁义礼智信都是虚伪的,懂得越多,人就离自己的本性越远。只有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才能保持真实的自我。

第二,老子认为,要想完善自我,就必须勤于行动,在言行上做到纯真、善良、柔和。这与孔子的“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是相似的。

第三,要及时预防不良思想的滋生蔓延。

老子认为,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比较容易的时候下手;要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做起。因为天下难事一定起始于简易,大事一定是从小事累积而成。因此,教育孩子,必须要及早地抓住有利时机,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易事,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第四,行不言之教。

也就是说,老子主张育人者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孩子们,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教诲。老子认为,“上善若水”,一旦孩子们在师长的慈爱包容中,他们就感受不到任何压迫感,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一种自由活泼的状态下表现自己,学习师长的言行。

第五,师生相互信任是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老子常说:“圣人无常心。”教师和家长在面对稚嫩的孩子时,也应弃绝“常心”,那就应该是: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生要信任,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学生也要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人。教师如果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然后才会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愚蠢”是唯一能够留住青春和抑制衰老的东西。——伊拉斯谟

【学海泛舟】

伊拉斯谟,尼德兰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愚人颂》是他的主要教育著作。他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伊拉斯谟认为,教育应具有以下目的:在青年的头脑中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热爱并学习自由学科;能为生活做好准备;掌握基本的礼仪。

伊拉斯谟在7天内用一种轻轻松松、漫不经心、说说笑笑的笔调,一气呵成,创作了《愚人颂》。严格意义上说,《愚人颂》称不上是教育论著,但它对当时教育的影响却超过当时任何一部教育著作。所谓“愚人”是中世纪寓意文学中的一个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她就是伊拉斯谟心目中的理想青年,有着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直率的言谈和无忧无虑的狂欢。

在《愚人颂》的前半部分,作者让“愚夫人”出场逗乐,她肆无忌惮,大放厥词。由她为愚人大唱赞歌,强调饮食男女,只有按自然的意志办事,才能得到幸福,深思和忧郁只能把人的灵魂变成荒凉的沙漠;清晰的思路和智慧的头脑是人生的羁绊,不能带来欢乐;正直、睿智和理性的人都是背离真性情的异常人。在后半部分,作者借了“愚夫人”之口,尖锐地嘲笑了当时的僧侣、神学家、君主、贵族和知识分子,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是虚伪、阴暗、粗暴和可悲的。《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而《愚人颂》实际上也就是对美好人性的歌颂。

为此,他呼吁,社会需要改造,教育需要改造,需要有一个虔诚和道德的社会,需要有一种健康而全新的教育!只有如此,民族才有希望!而他所谓的健康而全新的教育,正是教人成为虔诚的“愚人”,而非虚伪的“智者”。

伊拉斯谟认为,假如所有的人都很聪明,聪明得脱离了人性,就如同那些虚伪的文法学家和修辞学家们一样,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丑恶。愚人是“唯一朴实、诚实和讲真话的人”,“愚人的心思都从表情和谈话中表露出来了;而智人却有两条舌头:一条舌头讲真话,一条舌头编造谎言”。“愚人心术正直,没有阴谋诡计,而智人却自认为无人能与之比拟”,虚妄至极。

接着,他还极端尖锐地比较了智人和愚人的生活状况:“让我们比较一个智人和愚人的生活状况吧!你给我想出一个智慧的典范与愚人相比吧!这个智人把他的童年和青春年华全部消磨在学习科学知识上,在观察、思虑、研习中失去了一生中最甜蜜的一部分,剩下的时间他从来未曾尝到乐趣。对于自己来说,是勤俭、贫穷、悲伤,愁眉不展和刻薄;对别人来说,是令人嫌恶,遭人痛恨。他们面色惨白,骨瘦如柴,粗鲁不堪,双眼酸痛,还没死就已衰老和死亡的折磨。这就是伟大智人的形象。”伊拉斯谟对这种智人的生活方式很不欣赏,而希求一种“一生频频举杯,翩翩起舞,盛宴不断,欢闹嬉戏”的新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再没有比我们通常所叫的愚人、白痴、低能儿和傻瓜更幸福的了!我认为这些都是光彩耀人的美称。愚人不怕死,不因恶的降临而恐惧,也不因即将来临的幸运而高兴。简而言之,他们不受千思万虑的困扰。他们既不谦逊,也不畏惧,既不雄心勃勃,也不妒火中烧。他们不仅快活嬉戏,又唱又乐,而且到处受到欢迎”。愚人与人为善,也受他人珍爱,“万事万物都不愿伤害他们。即使是十足的野兽,看到愚人无邪的无性也不加害于他们”。

可以看出,愚人是道德的楷模,而智人是不道德的典范。伊拉斯谟希图的是建立一个道德的充满基督教虔诚精神的新社会。在本质上他认为愚人并不“愚”,真正的愚人是那些虚伪卑鄙的所谓“智人”。所以罗素指出,《愚人颂》“通篇有两类愚痴,一类受到嘲讽的颂扬,另一类受到真心的颂扬;真心颂扬的愚痴即基督徒淳朴性格中显露出来的那类愚痴”。

【智慧心语】

青少年所得到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这是众所周知的。马丁.路德有句名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高度地肯定了教育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中的地位。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恰当的教育呢?这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所要颂扬的教育思想与《爱弥儿》异曲同工,都认为人的天性是美好的、敏感的,一旦坠入罪恶的世俗,就受到毒害与污染,所以他们都要求教育要使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地发展,“只靠大自然的意志生活”,有着“绝圣弃智,民复孝慈”的味道。

具体而言,本来“一个人的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但由于他降临于一个不道德的充满肮脏与污秽的尘世,世上的“清规戒律”束缚着我们,“繁芜无用的知识”困扰着我们,使我们享受不到“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期”,未及青春年华就衰老了,伊拉斯谟因之感慨万端:“我们来到世间多么悲惨!我们的教育多么艰难!我们在童年犯下了多少错误!我们的青春又遭受了多少苦难!我们的衰老多么多人难以忍受!我们那不可避免的死亡又是多么悲惨!而且又有多少疾病缠绕着我们!没有浸泡在苦水里的东西又是多么的少!更不用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不用说贫穷、坐牢、恶名、虚伪、痛苦、圈套、背叛、辱骂、诬告和欺诈了……”伊认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越无知越受益”,越是保持天性之自然就越少受社会的毒害。受到毒害的人“一喝下遗忘水,他们心头的尘埃就会洗得一干二净,他们就会重新焕发青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拉斯谟说:“愚蠢是唯一能够留住青春和抑制衰老的东西。”所以,伊拉斯谟要歌颂愚人。

当然,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只是恰当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绝圣弃智”的社会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愚人”只能是一个人完美“德行”的目标。此外,我们还是应该发展一个人的智能,使他具备充实国家财库、稳固国家土地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