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2176000000038

第38章 自律,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今人也实实在在是至理名言。“恶”有大小,就其实质而言,都属“恶”的范畴,是违背“圣贤教诲”的。“善”亦有大小,但都是圣贤所倡导,是必须身体力行的。一个人老是以自己的过错“很小”而放纵自己,天长日久,总会酿成大恶。反之,一个人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不被外界的“小恶”所引诱,清清白白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小善事”终会做成“大善事”。

【智慧心语】

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而正是在一些小事上,却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善小”之事和“恶小”之事都是小事,而“为”与“不为”恰恰就是那道甄别文明与粗俗的分水岭。

随地吐口香糖、丢瓜子壳、折小花踩小草、写句“到此一游”……凡此种种,皆非十恶不赦之行径,但却在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恶小”之事过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不但令人反感,而且也使文明社会蒙羞。给老人让个座、带迷路的小朋友找亲人、给伤心的同学一个温暖的肩膀……诸如此类的善举,虽不足道,却阵阵暖人心田。

再大的好事也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再小的坏事干多了,就会变成大坏事。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反之,自律,自爱,自尊,自强,时时处处从“小”做起,也许正是长大成材的良好开端,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期望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格,自己首先要做表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要教育、培养出100分孩子,必须注意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换言之,只有100分父母才能培养出100分孩子。

无论是别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学海泛舟】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

在早年的治学时期,毕达哥拉斯经常到各地演讲,以向人们阐明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见解,除了“数是万物之原”的主题外,他还常常谈起有关道德伦理的问题。

他谈到过自律的问题。他说,自律是对一个人的个性的一种考验,对儿童、少年、老人、妇女来说,能自律是一种美德,但对年轻人来说,则是必要。自律使你身体健康,心灵洁净,意志坚强。他告诉我们,无论是别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这与我们东方的伦理思想中的“慎独”、“每日三省吾身”不谋而合。

毕达哥拉斯从如何培养自律讲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自律只能在理性和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培养起来,而知识只能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他形象的描述了教育的特性:“你能通过学习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但教授你的人却不会因此失去了知识。这就是教育的特性。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好的禀赋可以从遗传中获得,如健康的身体,娇好的容颜,勇武的个性;有的东西很宝贵,但一经授予他人就不再归你所有,如财富,如权力。而比这一切都宝贵的是知识,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就能得到而又不会损害他人,并可能改变你的天性。”

【智慧心语】

英国有一句谚语:“在永远无人会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最能反映他的品质。”的确,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若期望过一种怡然自得、心无尘埃的生活,就要懂得自律自尊。

中国历史上有个叫徐溥的人,他在求学期间为了不断约束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就在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由于他严于律己,对自己的人品道德有着极高的追求,久而久之瓶中黄豆逐渐的多起来,黑豆却粒粒可数。凭着这种持久的自我约束,徐溥终于成为一代令人信服的名臣。

只有自律自尊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自尊自律,才能成就伟业,把自己引入最光明的王国。

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邀请了一群四岁的孩子,将这些孩子聚集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放了很多蜜饯。他告诉这些孩子,他们现在就可以每人取一颗蜜饯吃,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等几分钟,就可以取两颗了。

结果发现,有些小孩迫不及待地抓了蜜饯就吃;另有一些孩子耐心地等着,为了避免被在吃蜜饯的孩子诱惑,甚至蒙着眼睛,近乎煎熬地等待着获得两颗蜜饯的机会。随后十四年,米歇尔一直在追随这些孩子的成长,十四年后发现,“迫不及待抢夺蜜饯吃的孩子”成长为低自尊的、易怒、易嫉妒的个性;而那些“能够耐心等待的孩子”则成长为更具有适应能力的少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为更有主见、更有能力、更可靠,学业上也更出色。

但是,每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懂得自尊自律,还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指导,促成孩子适宜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自律能力。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自尊自律意识:

第一,孩子提出某种需要后,父母不要立即满足他,稍微间隔一段时间再满足他,能够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是自律的核心。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欲望就会逐渐膨胀,养成“要风就风,要雨就雨”的霸王心理。

第二,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价值文化。自律是对价值的内化,也就是说,个体依据自己所赞同和认可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当父母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各种规则,并严格要求孩子执行,孩子的自律才有章可循。

第三,传授给孩子一些控制自己行为的技巧。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做了冲动的事情而后悔。这说明他们懂得道理,却败在行动上。因为他们意志尚且薄弱,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技巧。比如,当孩子想把一盒巧克力一次吃完的时候,父母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精力,当孩子投入到活动中去之后,就自然克制住了贪吃的欲望。

第四,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一个自律的人,首先是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每当孩子完成了一件特别的事情后,父母都可以巧妙地引导他们做自我思考,比如,问问孩子,这件事情做得对吗?哪些地方做得很令人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要改善?……等等。父母在孩子面前也要做积极的自我反思,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能够放下所谓的“面子”,坦诚自己的错误。

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苏霍姆林斯基

【学海泛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到困难的学生面前都能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布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非常重视学生情感,将情感看作是教育中最神奇的力量,尤其看重的是学生的自我尊重感,他说:“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也只要老师真正关心学生为人的尊严感时,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他坚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达,让学生感受由自己的内心而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苏霍姆林斯基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比如,他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时,就跟孩子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给每人至少分一张图画纸,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于是,每一个孩子都绞尽脑汁想画出好看的图画,写出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相应的、不同形式的智力和精神交流。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从知识、智力生活中获得自尊感和自豪感。

此外,老师还需要敏锐地察觉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需要。自我尊重感不单来自于对自己智能的肯定,还有情感上的满足。教育不能只靠空洞乏味的说教,要靠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要靠心与心的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智慧心语】

自我尊重就是自我肯定和良好的自我感觉,由衷地悦纳自我。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独特感、能力感和归属感,在这四个方面得到满足的孩子,往往有着最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向他们传达的关爱与重视。孩子需要家长保证,他们是多么地疼爱他,关心他。若有可能,最好为孩子记录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大小成就和第一次经历,用这种细心的行为告诉孩子,父母是多么地重视他的存在,多么地以他为傲。无论孩子成功与否,你都要让孩子感到,你一如既往地爱他支持他。

独特感则是自我尊重的核心。只有发现了自我存在的特别价值,才能产生出稳定的自尊感。父母要多赞赏孩子与众不同的优点,强化他们的长处。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意见和梦想,尊重他们独特之处,让孩子们明白,他可以表现与众不同的自我,那是可以为父母所接受的,不需要事事遵从父母的标准。

能力感是自我尊重的支撑。不谈能力的自尊,就如空中楼阁一般虚幻、脆弱。因此,一旦孩子展示他们的能力,父母要及时地鼓励他们,称赞他们。父母的关注点一定要聚焦在孩子做得好的方面,而不能用否定的态度来评价孩子的行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某些特别出色的才能。此外,为孩子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孩子承担一定的风险,超越自我。因为简单的任务往往不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反而能够提升孩子的自尊,孩子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真正的能力。

归属感跟自我尊重里的情感有关。马斯洛在需求层次中提出,人的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就是安全的需求,接着是归属和爱的需求,然后才有自尊需求。可见,归属感的满足,也是升华自尊的一个方面。孩子的归属感往往与家庭氛围有关。家庭成员联系紧密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努力地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多投入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活动中,还可以与他们讲述家族的过去、父母成长的故事等等,孩子对家庭和家庭成员了解得越多,归属感就越强烈。另外,同伴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否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也影响着他们自尊心的发展。因此,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传授给他们一些合适的社交技巧,并可向孩子表示,父母很欢迎他邀请朋友回家来玩。

总而言之,自尊虽不是美德,但它却是多数美德的双亲。只有自尊自爱,才能行得正,才能孕育纯洁的道德意识和丰富多样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