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
2176100000085

第85章 孔子不怒议己者

儒家的创始人孔丘,处于春秋乱世,想以仁义之道来改变这个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世道,回到上古那种“大道”社会。于是,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可是能够理解他的人不多,愿意采纳他的建议,施行仁政的君主更少,因此他到处碰壁,经常弄得狼狈不堪。人们也常在背后议论他,有同情的,也有讥笑的,也有破口大骂,把他说的一文不值的,凡是说的有道理的,孔子既不恼怒也不怨恨,还称赞有些议论还是说到点子上了。

有一天,孔子到郑国时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独自站在城郭东门等候弟子们。弟子们也在打听老师的下落,有一个郑人对子贡说:“在东门有个人,额头很像尧,颈项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还不到大禹的三寸,狼狈的样子很像丧家之犬。”他形容的这些人的特征都是当时人们熟知的最丑的,子贡听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等找到孔子,把原话告诉了他。孔子听了,丝毫不恼怒,笑着说:“先不说外形,那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他说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对啊。”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在路上也走散了,子路遇见一个背着农具的老人,便走上前去,恭敬地问:“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不屑一顾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啊?我从来不认识。”说完就自己忙自己的了。子路找到孔子,将老人的话转告给他,孔子感叹说:“隐者也。”便去找这个老人,却已经不见了。

孔子对别人的讥笑丑化,都不放在心上,说他到处奔波像只垂头丧气的丧家之犬,他笑着说,像啊,很像,确实是。他认为外貌形状是细节,而他当时的本质状况就是一只丧家之犬。当有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质上是在讥笑他只懂得大谈空头政治,却不懂得劳动生产的人,怎能治理好国家?算什么夫子。孔子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个隐者,立即就去不耻下问地想去请教了,可惜没有如愿。

修身点拨

身为学问大家,领有弟子三千,即使当时他的学说不怎么受到重视,但终究也是有地位、讲尊严的人,却能够容忍一般凡夫俗子的言语讥讽和诋毁,不但不恼怒,反而能够及时反省自己,吸收正确的批评,也许这就是圣人吧。

圣人的学问和治国抱负也许我们很难望其项背,但他做人的态度,处世的胸怀是值得我们品味学习的。尤其是当身处逆境之时,还能平静地接受一般人的无情打击,及时反省自己,如果学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修行或许便也可以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