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11

第11章 神话故事(11)

三人又经过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须弥山。一连走了整整三天,才终于走到半山腰,山上的气温也越来越低。她们冒着严寒,三步一拜,又走了三天,忽然看见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胜境”两个字。再往里走了大约一里地,来到一座石室,石室里面端坐着一位长眉老人,三人立即拜倒在座下。老人对妙善说:“你前身本是慈航大士,立志救度世间苦难,所以投胎凡间。如今尘缘将尽,不日便可成正果。你所寻之白莲已移到南海普陀洛伽山做了你的莲台。”说完,又递给她一只羊脂玉净瓶,说:“带回去好生供着,只要见到瓶中有水,水中长出柳枝来,你便成道了。”

妙善带着玉净瓶下了山,仍旧回到金光明寺。过了不久,那瓶里果然溢满了水,长出了柳枝。妙善便沐浴更衣,之后徐步登台,在禅床上入定,终于得成正果,称为观音菩萨。

人之所以能战胜凶恶的飞禽走兽,是因为人拥有智慧。妙善在得道之前,也不过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在朝圣的路上,她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比她强大得多的神鸦和野人,终于得成正果。

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拥有极发达的头脑和无限的聪明智慧,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是,真正能正确运用我们的智慧并且求得自身发展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恐惧往往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最强大武器——智慧,而勇敢的人则往往能在最危急的关头用智慧战胜危险。

鱼篮观音

观音菩萨得道之后,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层人民,对他们进行教化。有一次,观音得知东海之滨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礼仪,不谙教化,于是便化妆成一名渔妇来到东海之滨一个小镇。正赶上小镇的集市很热闹,便提着一只竹篮,竹篮里装着两尾鱼,便混迹在那一群卖鱼人当中。

众人忽然看见一个很漂亮的渔妇来卖鱼,便一拥而上,纷纷抢着买鱼。可是渔妇却问他们:“你们买鱼作什么用呢?”众人都说:“当然是回去做菜吃。”渔妇却微笑着说:“我这鱼呀,不能卖给你们做菜,只能卖给你们放生。”众人一听,都不愿意,谁也不想花钱买条鱼又放了。结果渔妇站了一天,两尾鱼都没有卖出去。

第二天早上,渔妇又来了,仍然坚持只能卖给他们放生,结果还是没有人愿意买。只是有个叫马郎的人却开始注意渔妇。他发现那渔妇卖的还是昨天那两尾鱼,可是那鱼离开了水整整两天还是活蹦乱跳,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可又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

不久,金沙滩上的渔民,特别是那些单身汉,见渔妇长得实在漂亮,于是便纷纷跑来说亲,争着想娶她为妻。渔妇笑着说:“你们这么多人,叫我嫁给谁呢?这样吧,我教你们颂经,你们谁先在一天之内学会,我就嫁给谁。”大家一听,都觉得可行,于是便答应了。渔妇便教他们念颂《普门品》,结果一天之后,有半数的人背会了。渔妇又说:“还是不行,《普门品》只是入门的,还不能最后分出胜负,我再教你们念《金刚经》,谁一夜之间念会,我就嫁给谁。”十多个人都同意了。于是渔妇又教他们念《金刚经》,第二天,能完全背会的,只有三四个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乐地走了。

渔妇又对剩下的几个人说:“先别急,最后的胜负还没有分出来,我这里还有一部大乘宝藏《法华经》,谁能在三天之内背会,我一定嫁给他。”结果三天之后,只有马郎一个人背会了。于是渔妇便答应嫁给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却无缘无故地死了,而且尸体很快就腐烂了。马郎很是难过,可又没有办法,虽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将尸体掩埋了。此后,马郎经常没事的时候便念颂渔妇教给他的三部经,念来念去,竟也悟出点什么。

观音菩萨脱身离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马郎已经开始悟道,于是便又变成一个老和尚,前去点化马郎,跟他谈经论道,指点迷津。后来又告诉他,原来他以前娶的的那个渔妇是观音菩萨变的,不信可以掘开坟墓看看。马郎将信将疑,果真跑去掘开了坟墓,里面真的没有尸体,却只有一副黄金锁子骨。

那老和尚说:“现在相信了吧。菩萨化身渔妇是为了点化你。她既然教给你三部经书,你就应该宣扬佛法,切莫辜负菩萨一片度化之心。”马郎听了,连连点头,忽然那和尚就不见了。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萨在点化他,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自己三间草屋变成庵堂,又塑了菩萨的神像供奉起来,仍然是渔妇的模样,人们便称之为“鱼篮观音”。

教化育人必须善于引导。观音大士如果只是单纯地给那些蛮荒之地的人们灌输教义,却不能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悟道,那么她的传教就是失败的。好在她懂得利用世俗之人爱美之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她的教化,不知不觉走上悟道之路。

善于引导不仅只是在教学中起作用,同样,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要善于把自己的意愿转换成别人能够接受并且愿意接受的东西,这样就不会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了。

三面观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的河南洛阳,民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一天,洛阳街头忽然出现了一个老太婆,看上去挺普通的,可是却拿着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高声叫卖。有人上前问她:“老人家,你这镜子多少钱愿意卖?”老太婆微笑着说:“1000两纹银,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卖。”一个少年一听,有些奇怪,说:“小小一面镜子,就算是黄金做的,只怕也值不了一千两银子,你这镜子究竟有什么特别,怎么这么贵?”老太婆说:“我这镜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为,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恶。绝对不错丝毫,有这样的好处,难道还不值一千两银子吗?”那少年一听,摇头道:“老人家,您别开玩笑了,这世上哪有这种宝贝。”老太婆仍然微笑着说:“你不信可以试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给我三文钱。”少年低头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钱递给老太婆。老太婆接过钱,便取出镜子拿在手里,对少年说:“照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杂念,不然可什么都照不出来。”

少年依言对着镜子照了大约一盏茶功夫,果然镜子中照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差错。照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堕入了畜生道中,来生投胎成了一条狗。少年看得心惊胆战,满头大汗淋漓。可是旁人看去镜子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老太婆收了镜子,对少年说:“我没有骗你吧?绝对没有丝毫差错。这三文钱不冤吧?”少年脸色苍白,仿佛大病一场,围住他的人都纷纷问他看到了什么,少年也不好回答,只一个劲地说:“三文钱,值!你们也照一下吧,肯定值!”之后便急匆匆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于是纷纷排起长队,花三文钱照一下那面镜子,结果惊动了全城的人,那天照了镜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后就像那个少年一样,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讶和恐惧,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面带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镜子,说:“这么好的宝贝,只卖一千两,竟然都没有人买,可见此地无识货之人。天色不早了,我要走了。”说完,老太婆将镜子装起来,站起身来,弹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就在抬头的瞬间,老太婆却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形象。恶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凶神恶煞,平常人眼里的老太婆则带着怒气,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太婆,却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前来点化他们,于是把他们看到的菩萨的三种不同的法像叙述综合了一下,最后商定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状的,一副是微微含怒的。然后他们集资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三副法像供奉起来。

从那以后,这里的人,有恶的去恶从善;原本行善的,更加坚定了行善的决心。民风为之一变,淳朴了不少。

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人心百态,照出是非善恶,甚至照出今生来世,这个神话的寓意确实非常深刻。观音大士的聪明,在于她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行恶之人总是以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就算被发现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菩萨打破了他们的幻想,由于恐惧,然后改过。

那样一面神奇的镜子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有的人时时刻刻用心来照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这样的人往往成为佼佼者;有的人却根本忘记了这样一面镜子的存在,于是胡作非为,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以心为鉴,可以照将来。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一天,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可是龙王死活不答应,龙女便半夜偷偷溜了出去。

龙女来到一个小渔镇,街上的鱼灯多极啦!有黄鱼灯、鳌鱼灯、龙虾灯、海蟹灯、扇贝灯……龙女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兴,不一会来到十字路口,这里更有趣哩!鱼灯叠鱼灯,灯山接灯山,五颜六色,光华璀璨。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龙女猛吃一惊,叫苦不已。原来变成人形的龙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样了。

龙女焦急万分,怕在大街上现出龙形,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刚刚跑到海滩,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海滩上来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金光灿灿的大鱼,一下子愣住了。边拨弄着鱼边自言自语:“不管它是什么鱼,扛到街上去卖,说不定能赚点银子用用呢。”然后扛着鱼,上街叫卖去了。

那小子将鱼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大家议论纷纷,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么一条大鱼。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这条鱼太大了,你把它切开来零卖吧。”那小子一想,觉得老头说得有理,于是向肉铺借来一把肉斧,举起来就要斩鱼。

正在这时,却见一个气喘吁吁的小沙弥挤进人群大声道:“慢!这条鱼我买下了。”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么买鱼来了?”

小沙弥见众人满脸奇怪和猜疑,不觉脸红了,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说着,掏出一把碎银,递给捕鱼小子,并请他将鱼扛到海边。捕鱼小子暗自高兴,连忙背着鱼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两人来到海边,小沙弥叫捕鱼小子将大鱼放到海里。那鱼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个水花,游出老远老远,然后掉转身来,向小沙弥点了点头,倏忽不见了。捕鱼小子见鱼游走了,摸出碎银一看,碎银变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转眼再找小沙弥,也不知去向了。原来小沙弥是观音身边的善财童子,见龙女遇难,抓了一把香灰就跑来救她了。

龙女回到龙宫,龙王怕玉帝怪他“教女不严”,气得把龙女逐出了龙宫。

龙女伤心极了,哭哭啼啼来到南海。观音菩萨很喜欢龙女,让她和善财像兄妹一样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个岩洞里,这个岩洞后来称为“善财龙女洞”。

从此,龙女就跟了观音菩萨。后来龙王后悔了,常常叫龙女回去。龙女依恋着普陀山的风光,再也不愿回到牢笼一样的水晶宫去了。

龙女被龙王逐出龙宫之时,哭哭啼啼极度伤心;后来,龙王后悔,叫龙女回龙宫,龙女却依恋普陀山,不愿回去。龙女虽然被迫由龙宫到普陀山,然而却给她带来了新的生活和希望。如果没有当初龙王的“驱逐”,也许龙女依旧生活在牢笼般的水晶宫。

很多时候,我们由一个环境“逃避”到另一个环境,也许开始时是被迫;然而,这个新的环境却往往能够为我们的成才与发展提供意想不到的条件,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就如“跳槽”:虽然很多时候是极不情愿的,但往往却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

有易亡国

在成汤王以前六七代,殷民族在东方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王,叫做亥,人们称之为王亥。

王亥非常善于饲养牛羊,他当了国王之后,就把他饲养牛羊的方法四处传播,很快他的国家里的牛羊就多得铺天盖地了。当时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有易国,盛产谷物、金属制品和丝绸之类,但是他们没有牛羊,于是王亥提议用他们多余的牛羊去和有易族人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很赞成王亥的提议。于是,王亥和弟弟王恒带领着大队人马和牛羊向北方的有易进发。

路过黄河的时候,因为河伯分别和王亥以及有易国国王绵臣都是好朋友,所以很愿意帮他们沟通,于是在河伯的帮助下,兄弟俩带领的大队牧夫和牛羊就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有易国国王听说殷国国王和王爷带着大队牛羊来和他们进行交易,非常高兴,于是亲自迎接,之后又设宴款待他们。兄弟俩在有易国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异国的舒适生活让他们流连忘返。

有易国国王的妻子是当时有易国最美貌的女人,并且生性风流。很快,一向浪荡惯了的王恒和王后就暗中搅在一起。但是不久,王后就厌倦了王恒的甜言蜜语,又把目光投向了老实敦厚的王亥,开始勾引他,最终王亥成了她的俘虏。两人的不正当关系很快就被王恒和除国王之外的其他人察觉。被王后冷落的王恒开始憎恨王亥,满腔嫉妒像烈火焚心,让他失去了理智。终于,王亥和另一个也曾经被王后抛弃的青年卫士暗中谋杀了王亥。王亥死在王后的床上,他们的奸情也终于被绵臣知道了。国王大发雷霆,气得浑身发抖,立刻下令没收了王亥带来的所有财物,并且把王恒驱逐出境。

王恒狼狈不堪地逃回国中,向族人叙述了这场大变故,但是却隐瞒了谋杀王亥的事实,把所有罪责都推在有易国国王身上。于是愤怒的人们拥戴王恒做了新王,开始整军练武,准备向有易报仇。但是王恒却害怕万一真的带兵去了北方,有可能被人揭穿他谋害王亥的事实,于是提议先让他去跟有易国国王交涉,索还被没收的牛羊。开始国民不同意,但是拗不过新王,只好勉强答应。

王恒以国王的身份再次来到有易国,绵臣知道强大的殷民族不是好惹的,只好把所有没收的财产都归还给王恒。但是王恒留恋有易国的美酒佳肴、美女佳人,连国王也不想做了,于是便留在有易国不愿回去,一住就是好几年。绵臣也拿他没办法。

殷族的人见王恒一去不回,以为又发生了变故,赶紧拥戴王恒的儿子,英明能干的上甲微做了国王。上甲微痛恨有易国杀了伯父,又扣留父亲,于是统领军队浩浩荡荡向有易国杀过去,走到黄河,河伯虽然不愿看见两个朋友互相厮杀,可是又不好推辞上甲微的请求,只得勉为其难把殷族的军队送了过黄河。

可怜有易国国小力弱,很快就被殷国杀得血流成河,几乎连人烟都绝了。但是王恒也在混战时被仇恨中的有易族人杀死。上甲微班师回朝之后,河伯对绵臣的被杀非常痛心,暗中把有易族的孑遗集合起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后来成为秦国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