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45

第45章 民间故事(15)

楚国人见朋友热情挽留,就不再坚持,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不要紧,反而住出麻烦来了。他的仆人不知怎的看中了朋友的鞋子,就趁没人注意时偷偷地藏了起来然后把它拿回家了,楚国人一点也不知道。

过了几天,正好楚国人的鞋子破了,想买一双新鞋,他就拿了些钱,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一双,仆人心想,正好偷回来的鞋也挺新的,不如换些钱来得合适,于是就偷偷地把钱留下,却把那双偷来的鞋子交给了主人。楚国人哪里知道这中间的猫腻啊?他以为这双鞋子真的是仆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就试了试,挺合脚,觉得非常满意。于是,他就穿着这双鞋子到处走。

楚国人的朋友在他走了以后就发现丢了一双鞋子,心里觉得有些奇怪,想道:“我与他交往了多年,他应该不是这种人啊!但他来住了一晚,我的鞋子就不见了,真是怪事啊!”

这一天,楚国人在街上碰巧又遇见了他的朋友,他非常高兴,赶紧过去打招呼。朋友的眼睛不经意地往他的脚上一瞟,不由得一下子楞住了,因为他看到自己丢失的那双鞋子正穿在楚国人的脚上。他心中大吃一惊,暗暗想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想不到他是这种无耻小人,竟然偷了我的鞋子!现在还装模做样的和我打招呼!”

想到这里,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面对楚国人热情的招呼,他却沉着脸,冷冷地说:“我没有你这种朋友!”说完,也不等楚国人答话,转身就走了。楚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他心里也很生气,想道:“我做错了什么,他要突然和我断绝交情呢?没有半点理由啊!朋友之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过了一年,那位朋友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终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楚国人确实是被蒙在鼓里,完全是无辜的。于是那位朋友很后悔,终于鼓起勇气来到楚国人家里,诚恳地向他道歉,说:“那完全是一场误会,我错怪了你,请你原谅。都是我的不对,我没有了解清楚事实就做出了那样的事,真是不应该啊。我希望我们还能够像过去一样,成为知心的好朋友。”那位楚国人也是个心怀大度之人,原谅了他的朋友,从此两人感情比以前更加深厚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凭想像办事是不可取的。好在楚国人的朋友及时发现了其中的真相,主动承认错误,挽回了一段友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够下结论。如果只根据简单的表面现象和主观臆断盲目地下结论,就肯定会犯错误。

楚人学舟

从前,有个楚国人,经常看到别人在河里海上驾驶着船乘风破浪,心里非常羡慕,认为能够在水上驾船行驶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于是他就决定去学习驾船技术。他来到江边,打听到这里船技最好的是一位老船工,老船工大半辈子都在驾船,经历过大风大浪,经验丰富,跟他学习应该是不会错的。于是就找到了老船工,拜他为师学习驾船技术。老船工本来不想教人船技的,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而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态度诚恳,人也很精神,说不定以后能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收下了这个徒弟。

楚国人开始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为了掌握一个技术要领,把手上的皮磨掉了都不在乎,再加上师傅对他非常器重,教得认真仔细,楚国人在不长的时间里进步很快,虽然还不能独自驾驶,但却能在师傅的指点下驾船了,对于一些基本的驾船技术,比如:挥桨、掉头、转弯、加速、减速等等在师傅的指挥下,他都划得像模像样的,师傅对他的进步也赞扬了一番。

这就使楚国人心里得意洋洋,心想:“原以为驾船技术很难呢,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学会了驾船,真是个天才。不过老是在师傅指挥下驾船总是不那么舒服,要是自己能一个人驾驶该多好啊。于是楚国人就对师傅说:“师傅,我学了这么长时间,您觉得我学的怎样?”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进步得挺快,学得不错,我真没看错人啊。”听了师傅的夸奖,楚国人更是蠢蠢欲动,就对师傅说:“您觉得我一个人独立驾船能行吗?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学习成果。”师傅思考了一会,同意了他的要求:“好吧?熏那么明天你就自己去驾船试试吧。不过要在那边那条小河里练习,流水比较平缓,你现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千万不要到下游的激流中去,切记!”第二天,楚国人兴高采烈地来到小河里练习驾船,他施展出所学到的技术,真是得心应手啊,不管怎么操作都称心如意,感觉自己像一个驾船高手一样。

没有师傅在旁边指手画脚,楚国人觉得自己非常自在,迫不及待地把船驾到了下游河中央,得意地击着鼓,飞快地前进,谁知这里和他练船的地方大不一样,水流非常湍急,而且还有暗礁险滩,面对这样的境况,楚国人一下子就懵了,船也失去了控制,随着漩涡直打转,楚国人什么也做不了,船桨和船舵也被激流冲走了,他就只能大声呼救,毫无刚才得意之情了。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盲目骄傲的人。它告诫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稍有进步就妄自尊大,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而不愿继续学习的人,最终就只有失败。

万字难写

汝州农村有个老翁,以前家中一穷二白,不过这个还算是勤快的老翁开始学着做一些买卖,慢慢地有了一些积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可谓是家道殷实,十分富有了。可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连“之乎者也”等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有时候,连个账单也看不懂,还要请别人来帮忙,老翁渐渐感到,不识字干很多事都极不方便。尝够了苦头的老翁暗暗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读书识字,不让他像我这样吃了这么多的苦头。”

于是,老翁开始到处打听聘请教书先生的事情。终于有一天,邻居跑来给他介绍了一位楚国的老师。老翁看这个楚国老师满口“之乎者也”,像是个博学之人,所以就满心欢喜的答应了下来。

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父亲,我看认字读书也没有什么难的,实在是简单啊,我已经学会了。现在不用麻烦老师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老师,还是请父亲把教书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宴请朋友来喝酒,就来到儿子的房间对儿子说:“乖儿子,我最近打算请一些老朋友来我们家吃饭,你帮着我写个请帖吧!”儿子见到父亲要自己帮忙写请帖,心想这也正是个表现的好机会,于是满口答应道:“行,这还不容易吗?您就看我的吧。”

老翁看到儿子满有把握,答应得蛮痛快的,心里非常高兴,接着说道:“我的这个朋友姓万,你千万记住了啊!”说完就放心地回去准备其他的事情了。

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却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二十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三千划!万字真难写呀!”

望子成龙的老父亲一心想让儿子学会读书识字,改变自己家祖祖辈辈是文盲的历史,可是,这个儿子太不争气,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知识,结果上演了一场笑话。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要重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还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对于任何知识,都抱着一种满足于一知半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态度,那和这个笨儿子又有什么两样呢?

北人食菱

从前有个北方人?熏他一直在北方居住,突然有一天,上面派他到南方去做官。他是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他从来没到过南方,对那里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担心的是因为没去过,对那里不熟悉,害怕会做错事或说错话而被人耻笑。但是无论担心还是兴奋,早晚还是要去的。

终于期限到了,北方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南方。到任这天,他的当地的几位同事都非常热情,为了给他洗尘接风,专门为他大摆宴席。同事们想他在北方也是经常吃席的,说不定对好酒好菜不太感兴趣。于是大家就想方设法希望能带来些新鲜感。大家都知道他是第一次来南方,估计他平时很少吃到南方特产,因此在席上特别准备了一盘菱角请他品尝,希望他能喜欢。

等大家坐上了席,互相介绍寒暄过后,同事们就吩咐下人开始上菜了,不一会儿,菱角就端上了桌。北方人一看菱角,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啊?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个吃法,可他又生怕别人笑话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没吃过,于是就指着菱角对大家说:“各位请!”他的意思是让别人先吃,自己看别人怎么吃,就可以跟着学。可是他毕竟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啊,他的那些同事不但不明白他的意思,还以为他客气呢。于是同事们更加显示出好客的样子,坚持要北方人先尝为敬,纷纷谦让地说:“你先请,你先请!”

北方人一看没有办法,再让下去大家都不要吃了,光在那里互相谦让了。只好硬了硬头皮,一闭眼,随手拿了一只菱角,壳也不剥,急忙就放进嘴里去嚼。一边嚼一边说:“不错,味道很好。”

有位同事见了,忙对他说:“吃菱角要先把壳剥掉,壳是不能吃的。”

北方人知道自己出丑了,可他却死要面子,硬充内行,不能让人看出自己的破绽,于是就笑了笑,指着菱角说:“我当然知道吃菱角要先剥壳,大家都是这样吃的。可我这种吃法是有我的道理的,你们想知道么?”一位同事说道:“愿闻其详。”北方人接着说:“这菱角壳虽然嚼着发硬不好吃,可是它却有一定的药效,那就是它可以清热解毒。这几天舟车劳累,路上饮食不好,觉得有些上火,于是我连壳一起吃,就是为了清热。”

那些同事虽然常吃菱角,却实在并不知道它的壳可以清热。现在听北方人一说,不由得半信半疑起来,有的甚至对北方人的见多识广产生了敬佩之情。于是,有位同事又问:“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北方人见第一招已把别人蒙住了,心中自然有些得意,他又拿起一只菱角,指着它说:“你说对了,这玩意儿我们那里可多了!要不我怎么知道它的壳能吃呢?在我家那边前山后山,漫山遍野的都是,哪个地方没有菱角树啊!”

菱角是在水中生长的,可故事中的北方人却说是山里长的。他从来没有见过菱角,当然也不知道怎么吃菱角。当别人提醒他菱角应该把壳剥去时,他顺口胡诌,说可以清热败火。

这个故事对那些虚伪无知却不懂装懂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决不要充当内行。自然界和万事万物的规律是无穷的,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这是很正常的。

狮猫捕鼠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出现了一只大老鼠,这只老鼠身形巨大到几乎和猫一样大小,危害非常剧烈,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入御膳房,为非作歹,把宫廷闹得一塌糊涂。宫廷为了除掉这只大老鼠,派人到民间各处寻找最好的猫来制服它,可是每次将最好的猫捉来放进皇宫里,都被大老鼠吃掉了。皇宫上下,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久,有外国使臣来访,知道皇帝还有这般的烦心事,就琢磨着怎样帮皇帝解除忧愁。最后,他终于想到了国外有一只狮猫,善于捉鼠,非常灵敏。于是外国的使臣就特意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只狮猫贡献给了皇帝。

这“狮猫”长一身白毛,一根杂色毛也没有,浑身上下一片白,像一团雪。人们听外国使臣介绍说这个狮猫是捕鼠高手后,就异常地高兴,心想,这下终于有对付那只大老鼠的法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