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59

第59章 历史故事(13)

白居易少年成名,靠的是自己的惊世才华,当他的名字遭到戏弄的时候,白居易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可笑的,而是拿出自己的诗集让顾况欣赏,一下子就征服了这个起初并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恩师故友。难与易是相对的,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难,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易。顾况在长安城闯荡多年,才换回来一世的英名,而白居易少年得志,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敬,这就是对“白居不易”的最好反击。努力培养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为驾驭难和易关系的能手,就会感到自己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了。

摔琴成名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叹息:“唉,好琴啊?选”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小心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近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席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刚到一个新的环境,要想让大家了解自己很不容易,这时,就要想办法让别人了解自己。陈子昂通过摔琴这一非常的举动,一举成名。我们也不妨可以想一些特殊的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

正确的推销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但是要想真正走向成功,还需要有真本事,如果陈子昂文章平庸,即使摔琴使他成名,不久以后人们还是会渐渐地忘记他。所以,要想取得成功,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哗众取宠或许一时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时间一长,就不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李泌是唐朝时著名的大臣,他曾经辅佐过三朝皇帝,分别是肃宗、代宗、德宗,官位至宰相,并被封为邺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最辉煌的时期,可是自唐玄宗后期内乱纷扰,民不聊生。唐肃宗、代宗、德宗时期更是每况愈下,朝廷内官吏腐败,连年的战争,让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李泌就是这时的宰相。

起初,李泌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帮助皇帝重整大唐江山,使唐朝再次出现“贞观之治”那样的鼎盛时期。可是,人不能违背历史规律的发展,唐朝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任凭再多的贤臣辅佐,也不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朝中奸臣当道,李泌等少数贤臣根本就不能施展拳脚。李泌经过多年的官场生涯,看透了其中的黑暗和唐朝灭亡的大势,于是辞官回乡。谁知,李泌走后,朝中无人能担当宰相的大任,没有办法,皇帝又派人来请李泌出山。李泌说什么也不肯再入朝为官。皇帝派了几拨说客,都没有说动李泌。皇帝十分生气,心想:好你个李泌,这么不给寡人面子,派了那么多的大臣请你,你都不肯回来,成心和我过不去,看我不收拾你。于是,皇帝下旨吓唬李泌如果不肯入朝,就把他流放到蕲春,一个偏远的地方。可是李泌依旧不肯服从。这下皇帝真的动气了,果然把他发配到了蕲春。

此时,韦斌正负责蕲春的防务。他对李泌十分的景仰,虽说李泌是以罪人被流放到此地,但韦斌还是对李泌很尊敬,而且处处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住处,配备了仆人。还经常请李泌到自己府上喝酒谈天。韦斌虽然才能一般,但是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有本事、有才华的朋友。因此,他的朋友很多,他也喜欢经常邀朋友来家小聚。这天,韦斌又请了一些朋友来家共进晚餐,其中包括李泌。仆人们在凉亭为他们准备了丰富的酒菜,两旁侍女为他们提着灯笼照明。客人们落座后,照例是相互敬酒,互相嘘寒问暖。可酒宴才刚刚开始不久,就听到“咕咕,咕咕”的猫头鹰的叫声,其声音很是令人毛骨悚然。民间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韦斌是个很迷信的人,听到猫头鹰的叫声,脸色立刻变了,刚才那一脸的兴奋也一扫而光,代之为沮丧,还痛苦的流下泪来。客人们忙问韦斌:“您怎么了?”韦斌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看来我要走霉运了,可怜我上有老,下有小,唉!”说着,更加的伤心了,禁不住哭出声来。客人们也被韦斌的话传染了,都没了兴致,再想想大唐目前的景况,真的是要没好日子过了。李泌看到这,哈哈大笑,说:“大家不要伤心,别人都认为夜猫子的叫声是厄运的前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吉祥的声音来听,不就没什么可值得伤心的了。大家都试着这么想,别怕它的叫声,痛痛快快的喝酒聊天!”客人们经李泌这么一说,都慢慢好了起来,开始把猫头鹰的叫声当作吉祥的声音,甚至还盼望它叫,于是,整个夜晚大家都感到过的很愉快。

在很多人眼中,夜猫子的叫声是不祥的征兆,现代人也有这种想法,其实则不然,猫头鹰是一种益鸟,它能帮助农民除害。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在面对生活中许多普通的现象时,往往会用迷信的观点来判断,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行为。

面对这些所谓的“不祥征兆”,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李泌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相信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把握,面对“不祥之兆”,他洒脱,甚至把它当作一种享受。可是,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像韦斌一样,就会疑神疑鬼,凡是都往坏处想。这样做不但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而且长此以往,也会造就你消极的个性,最终难成大业。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经在润州做参军当时韦诜任润州刺史,裴宽是他的下属。韦诜的女儿已经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韦诜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可是上门提亲的不少,韦诜一个也没相中,不是嫌人家学问不好,就是嫌人家品德不好。这天,韦诜正在为女儿的事情发愁。他在花园中踱来踱去,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女儿的二层绣楼上,看到女儿正在用心刺绣,不忍打扰,就来到廊上眺望,偶然间发现花园里有个人,只见那人正拿着小铲挖了个小坑,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包东西,埋了进出,然后又小心的把土盖好。韦诜觉得好奇,就命下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人回来禀报说:“那人是裴宽。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没留下姓名放在门口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人家,又不想收人家的东西,所以只好把他埋了起来。”韦诜听了点头表示赞许。又命人去打听一下裴宽的为人,下人们回来禀报说:“裴宽为人清廉,从来不收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如果有人给他送东西,他一定马上派人送回去。即使不送回去,他也会派人给送东西的人回赠一份价钱相当的礼物。”韦诜听后,对裴宽的为人赞叹不已。

为了再考察一下裴宽,韦诜还设了一计。他命手下人去请裴宽,就说自己要请裴宽喝酒。裴宽接到刺史的请柬当然不敢怠慢,慌忙收拾了一下就来赴宴。韦诜并没有宴请别人,只请了裴宽一个。席间两人谈的很是投机,韦诜见裴宽已经不是那么拘束了,就假装说:“裴宽啊,自从我上任以来,你在我身边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我打算为你置办一所宅院,以供你居住,你现在住的地方太寒酸了。”裴宽听到这话,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韦诜面前,说:“大人,小人辅助您只不过是尽自己的责任,并没有什么功劳,您又何必赏赐我呢?”韦诜悄悄地说:“你不必害怕,我这是偷偷送给你的,又没有旁人知道,以后你还要帮助我多聚敛些钱财,到时一定有你的好处。”裴宽顿时脸色大变,厉声说:“大人,我原以为您是个清官,不想您也是如此……,大人,我请求辞官。”说着就要起身离去。韦诜看裴宽果真清廉,于是大笑说:“裴宽,我是骗你的,只想考考你,不错,你是个人才。我决定把女儿嫁给你了!”裴宽又惊又喜。

结婚那天,裴宽也没什么好衣服,就拣了一件绿色的相对新一些的衣服穿上了。裴宽本来又瘦又高,穿了这件衣服,十足似个小丑,族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则一脸严肃地说:“我疼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裴宽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他为人清廉,将来一定能成大事,你们又怎么能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重望,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而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决定一个人前途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他的为人,而非他的衣着、相貌。故事中,裴宽虽然长的不起眼,衣着也很不协调,但是韦诜还是通过裴宽埋鹿肉干等事情,看出裴宽是个清正廉洁的人,并断定他日后定成大业。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也证明了韦诜没有看错人。

人是不断变化着的,现在贫贱并不代表以后就不能富贵;反之现在富有并不代表日后就不会窘迫。关键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能力和才学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韦诜就看到了裴宽为一般人所没有发现的本质,所以我们对人对事,不要仅仅停留在外表,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事目前的状态,要想抓住本质,必须进行精心的分析、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御史察奸

李靖,唐朝初期杰出的军事家,唐高祖时屡立战功,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后被封为卫国公。唐高祖李渊早年在山西起兵造反,李靖便是他的左右,曾经拼死救过李渊的性命。后来,李渊灭了隋朝,建立大唐基业,封李靖为岐州刺史。李靖到岐州之后,安抚百姓,鼓励工商业,对官吏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没过多久,便把岐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谁知李靖早年结下的一个仇敌如今在京城为官,他日夜想着报复李靖,欲把李靖置于死地,而李靖本人对此毫无察觉。一天,那人在上朝时向皇帝李渊上奏,说李靖在岐州招兵买马,准备造反,还列举出种种看似有力的罪证,这令李渊大为震惊,因为李靖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假如真的造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起兵响应,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于是李渊就派了一个掌管监督官员的御史来审理这个案子,并下旨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御史与李靖是多年的故交,深知李靖的为人,他心里很清楚李靖是遭到了小人的诬陷,因此就想办法要救李靖,替他解了这个不白之冤。御史向高祖请旨说:“陛下,由于原告最清楚李靖的罪行,臣肯请陛下特许我和原告一起去调查取证,这样微臣办起案子来才会得心应手啊!”李渊一听有道理,就派遣原告和御史一起办理李靖谋反的案子。

御史此时已经想好了对付原告的计策,他假装非常高兴拿着原告的状子和原告一起上路了。走了几个驿站之后,御史假装非常懊悔的对原告说:“坏事了,我昨晚上把你的状子给弄丢了,今天早上找了半天也没见踪影,这下可怎么办啊?”说完,御史还显出非常惊恐地样子,命令手下兵士用鞭子抽打随行的官吏,责骂他们粗心大意,如此重要的证据都不好好看管。原告一看状子没了,一下子也没了辙,在那里垂头丧气,因为他知道,没有了所谓的“证据”,他也拿李靖没有办法。这时御史对原告说:“我看不如这样吧,劳烦大驾,你再重新写一份状子吧,反正都是一样的。”原告一想也对,于是只好命人准备笔墨,很快又写了一份状子,写完之后,御史就把状子拿走了。回到自己的住处,御史拿出两份状子一对比,发现两者内容大不相同,因为诬陷李靖的罪名本来就是捏造的,自然状子上的内容不会完全一样了。

御史拿着两份状子返回京城向李渊报告,高祖知晓后大为震怒,竟然有人敢诬陷大唐的开国元勋,这还了得!于是立即把诬陷李靖的元凶判处了死刑,御史也长舒了一口气。

这个御史非常的聪明,当他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前去调查李靖道谋反案子时,就想尽办法来揭露诬告者的丑恶嘴脸,他让诬陷者重新写状子,轻松的揭露了其捏造罪名的事实,将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