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2176200000064

第64章 人物故事(1)

孔子学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29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10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11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像哩,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像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入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影响到后代,这不仅促成了文人与琴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勇于钻研,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穷究事物的原理以求得知识的极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项橐难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座小孩用土做成的“围城”拦住了,围城内外一群孩子正玩的欢快,根本没有避让马车的意思。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一愣,心想:这个小孩不简单。于是脱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小孩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孔子心想,我就不信难不到你,乳臭未干还能真厉害到哪里去,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来考项橐:“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项橐,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项橐只是稍加思索,便不慌不忙地回答:“你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

这下轮到项橐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你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你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他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项橐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聪明的项橐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自古天才出少年”,此话一点也不假。七岁的少年项橐在学识渊博的孔圣人面前,不仅对答如流,而且回戈一击,驳得孔子哑口无言,自叹不如。

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项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长辈和权威的质疑和责难时,不卑不亢地据理力争;更需要学习的是项橐那种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我们说起话来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会犯下片面偏颇的错误。

迂腐的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十分聪明,他知道宋国国内兵力空虚,因此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率兵赶回来。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一带)的南岸,驻扎了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使劲摇头,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上岸,接下来便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十分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谁知宋襄公非但不听,反而责备目夷道:“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一会儿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涌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抵挡得住,很快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宋军逃命要紧,谁还听他的。正当他大声嚷嚷时,从楚国军队中飞来一箭,正中他大腿,痛得宋襄公哇哇大叫。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杀出了一条血路,保住了他的性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公子目夷就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谁知宋襄公还是不服,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再也忍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胜敌人。如果害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好了。”

宋襄公受了重伤,没过多久他就死了。临死前,他总算清醒了,于是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宋国一定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宋国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

公子目夷的话很有道理。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宋襄公讲“仁义”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针对错误的对象讲“仁义”,在最不应该讲“仁义”的时候讲“仁义”,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任何原则和规律的适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当形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却不顾这种发展和变化,还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些规律和原则,就只会弄巧成拙。

隰朋观蚁找泉

东周列国时期,各路诸侯烽火不断,征战连连。处于中原北方的许多小国还经常受到来自边邻的少数民族的侵袭和骚扰。

燕国是处于北方的一个小诸侯王国,国力弱小。一年,它的邻国——山戎令支国率领大批精锐骑兵进攻燕国。在骠悍强壮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小小的燕国怎能招架得住?燕国形势十分危急,只好马上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这时正值齐桓公当政,国力雄厚,号称诸侯霸主。这时看到自己的同盟国受到敌人的侵略,齐桓公便亲自挂帅,率兵讨伐山戎。

当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今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了,造成伏龙山周围20多里无水。刚开始几天,齐国军队靠自己随身携带的水,还能勉强对付。可是到了第四天,齐国军队便无一口水可喝。士兵们干的嗓子直冒烟,干渴的马匹也烦躁地在地上刨来刨去。再这么下去,性命都难保,还怎么去和敌人打仗?齐桓公十分恼火。

从断水那天起,齐桓公便叫士兵凿山找水,结果一直未能找到泉水。一向精明厉害的齐桓公这时也愁眉不展,不知所措。这时,齐桓公手下有一个叫公孙隰朋的谋臣向齐桓公进言道:“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照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还是未能找到水源。

公孙隰朋又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在凉快的背阴坡居住。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因此在山的背面乱掘一气,肯定是找不到水源。”齐桓公于是命令军士们在山的南面挖掘,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

齐桓公大为高兴,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名为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为了使甘泉永存,饮水思源的后人砌石为井,并命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甘甜爽口。

齐军喝了泉水后,疲惫与干渴一扫而光,士气大增,一鼓做气,将山戎赶出了燕国,燕国于是转危为安。

在齐军进兵征伐孤竹时,又有老马识途的故事。后人有感于这两件事,曾专门做了一首诗:

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圣人的称号,公孙隰朋当之无愧,勤于观察的他根据小小蚂蚁的习性,帮助困渴之中的齐军找到了泉水,既挽救了全军的性命,又使燕国转危为安。

大自然处处都隐藏着奥秘,生活中时时都有学问,身边的动物就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规律,每天都学到新东西,所以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

管仲的“鹿之谋”

在战乱不已的东周列国时期,有个大能人叫管仲。他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后来,只剩下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了。齐若不能征服楚,就不能成为中原霸主。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芽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而担任相国的管仲却连连摇头。他激动地对大将军们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够一阵拼杀的。战争还将用完齐国辛辛苦苦积蓄下的粮草,更何况,战争打起来,齐楚两国几万生灵将成为尸骨!”

大将军们哑口无言,都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曾力挽狂澜、功劳卓著的管仲。

管仲却不慌不忙,带领许多人看人炼铜去了。

一天,管仲派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头。

管仲派的商人按管仲的授意,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齐商人开始购鹿,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闻知此事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十年前卫国的国王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正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千斤粮食相同,便纷纷制作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不再种田,连楚国官兵也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的时间内,楚地大荒,铜币却堆成了山。

楚人想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早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

这么一来,楚军人饥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势如破竹。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为东周列国赢得了一个安定的时期。后来有人把管仲的这次用计,称为“鹿之谋”。

在古今韬略——三十六计中,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古人说,秘计不能在不适的时机或背后施用,半夜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里杀人,这都不应该是谋士所作的事情。管仲的“鹿之谋”,就是将真实的计谋,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你看,捕鹿就不种地,不种地就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军队就失去了战斗力。这正好中了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而制服楚国的计策。

所以,人们总有这样的看法——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管仲的“鹿之谋”也提醒我们铭记这样一个道理,非常公开之中常常蕴藏着非常的机密。

晏子使楚

晏子,名婴,字仲平,夷维?穴山东高密?雪人,是春秋时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晏子于齐灵公26年?穴公元前556年?雪担任齐卿之职,历经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王,堪称“三朝元老”。

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便想方设法来侮辱他。因为晏子身材十分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谁知晏子根本不吃这一套,对守城的士兵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守城官兵听后,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