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2177400000034

第34章 择才篇(16)

武则天之所以能代唐称帝,创建武周王朝,并能在贞观治世和开元盛世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男人统治的天下变成女人统治的天下。主要原因之一,是她爱惜人才,善用人才,委以重任,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之杰。而当她发现埋没了人才时,就感到非常的懊悔。因此,据史载,朝廷上下,可谓人才济济。武则天当政时期,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用人点拨骆宾王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武则天却是微笑着听着,骂到好处,甚至还拍手叫好,在武则天眼里,骆宾王不是一个慷慨激昂的讨伐者,更像是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小孩,他的征讨显得那么幼稚,而武则天却在细细欣赏着这个人的才华,武则天真乃气度不凡也。

俗话说:“退一步进三步”,看人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取其优点长处,武则天不计骆宾王对自己的中伤,主要看中他的才华会对社稷有利,故十分爱惜他这个人才。俗话说:“千人千面。”择人当取优点长处为己所用,没有对人才的欣赏,眼中尽是缺点、嫌隙和不足,何谈取才,也哪来惜才。

郭子仪不计私怨荐光弼

郭子仪原来与李光弼同为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部下的牙门都将。由于对一些事情看法不一,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还互相冒犯几句。久而久之,两人积成深怨,甚至在同桌吃饭时,也怒目相视,互不答腔。

以后,郭子仪接替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位,兼任灵武君太守。仍居牙门都将的李光弼见他的对头郭子仪成为他的上司,惟恐子仪寻机报复他,因而成天胆战心惊,坐立不安,最后还打算出逃。

不久,安禄山、史思明叛乱,长安告急。唐玄宗派多谋善战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平叛。

李光弼担心自己出逃后,丢下妻儿会遭受郭子仪的陷害。乘郭子仪尚未出军平,鼓起勇气请郭子仪予以照顾。他对子仪央求说:“过去我对你多有冒犯,多多原谅。我的妻儿是无辜的,求你念我们共事多年的关系,给他们多多照顾。”

郭子仪对李光弼虽然感情格格不入,但深知李光弼敢于独立思考,能文善武,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次接到皇上平叛旨令后,正想向皇上推荐他,与他一起平叛。不想李光弼突然给他讲了这些明明是对他戒备的话,大为吃惊。

郭子仪急忙抱住李光弼说:“看你说到哪里去了,过去,我们共事多年,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争论几句,是正常的。怎么能把这些事记在心上呢?今天国难当头,平叛安史之乱是头等大事。我早知你才识过人,文武双全,正想向皇上推荐你与我共同率军平叛。望你与我共为保卫大唐江山出力吧。”

李光弼为郭子仪的不计私怨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原来怕你报复,所以准备出逃。又怕你株连我的妻儿,才说出上面的话。不想你如此宽宏大量,胸襟开阔。

我真悔恨把你小看了。如能与你共同平叛,我当万死不辞。”

两个久有隔阂的老同事声泪俱下地紧紧握手,连连表示共平叛军的决心。

郭子仪向玄宗上书,推荐李光弼。书中说道:“兵马使李光弼,过去与我共过事。我深知他熟知兵法,有勇能谋,能力不在我下。请陛下像信任我一样去重用李光弼,让他与我一同率军平叛,共保社稷。”

玄宗准了郭子仪的推荐。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兼云中太守,随郭子仪共同率军平叛。

郭子仪将一万名精壮的朔方兵拨给李光弼打先锋,向叛军占领的常山进军,郭子仪紧接着亲率大军随后接应。当李光弼接连收复了几个县城,进入常山边境后,不想叛军将李光弼的唐军包围起来。郭子仪得知后星夜赶来,两军内外夹攻,把叛军杀得片甲不留,收复了常山。接着,两人乘胜猛追,在陵博又杀死叛军四万余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多次夺取了平叛的大捷,受到了玄宗的赞赏。

用人点拨

郭子仪在接受平叛大任后,推荐了他的“冤家”李光弼与他共同平叛,反映了他不计私怨荐举贤人的豁达大度。郭子仪在此的所为,很值得少数因嫉贤妒能,对贤人不荐不用者深思。昔日赵国蔺相如,不是也以大将风度,感动了度量较小的廉颇大将负荆请罪,达到“将相和”的团结共处吗?当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队伍里,这样不计私怨的荐贤用贤,肝胆相照,团结共处的人和事更是不可胜数了。对人怀有私怨者,应以这些古今开明之士为镜,化除大小私怨,荐贤用贤,团结共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采纳正确意见,荣辱与共地为着共同的壮丽事业奋斗吧!

狄仁杰力荐张柬之

狄仁杰当宰相时,常以举贤荐能为己任。他推荐和提拔的人如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都成为一时名臣。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想起用一个贤能之士,你认为谁适合呢?”狄仁杰说:“皇上想任他做什么官职?”武则天说:“我想让他做相。”

狄仁杰说:“若论文章造诣深,为人又有涵养的,李峤、苏味道都可选用。如果一定选取超绝常人的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此人年龄虽然稍高,但却是宰相之才。而且,他很久得不到重用,如果皇上能重用他,一定能为国家尽力效忠。”

武则天便擢任张柬之为洛阳司马。

过了一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说:“上次我向您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用呢?”

武则天说:“我已任命他为洛阳司马了。”狄仁杰说:“我向您推荐的是可任宰相之才,不是司马之才。”

武则天听后就调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任命他做了宰相。,张柬之果然能够使中宗复位,为稳定大唐江山作出了贡献。用人点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人选,没有比这一点再斩钉截铁、含糊不得了。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就这么难呢?恐怕最大的阻力不是说人才不够标准,而是按资排辈的惯习积久成弊,积重难返,倘若一个要职的人选是一个新人或资历浅的人,就会引起老人和资历深的人的反对,尤其是中国这样家族式的人事安排模式更是阻力重重,一个人从九品芝麻官开始攀登,没有二三十年的磨砺,怎么说也不可能一步登天,问鼎丞相。这也就是为什么狄仁杰三番两次的力荐张柬之,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难,是有了狄仁杰这样知人善任的好荐官,张柬之这一辈子不知道有没有出头之日呢!

由此我们想到的是,如何改善论资排辈的人才选拔制度,能否借鉴古代选拔擢升官吏的经验,在人事部门专门安排一个类似于荐官这样的职位,让荐官推荐的人事调度补充到论资排辈的渠道中,从而调动人才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给年轻人、有能力但是资历浅的人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能者上”的新风气,极大地推动了“重能力不重资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实施。

文帝与“元嘉治世”

宋武帝刘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三年就死了,他的次子刘义隆取代长子刘义符做了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14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18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

宋文帝十分注重农业,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救灾免租,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

宋文帝知道,要实行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人是不行的,所以他很注重官员的。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有一次,荆州刺史要换人,派谁去好呢?宋文帝反复考虑,仔细寻找合适的人选。荆州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按照宋武帝刘裕在世时的规定,荆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轮流担任。这一次,按照规定应该轮到南谯王刘义宣了。可是刘义宣的能力不行,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几天以后,宋文帝竟出人意料的派衡阳王刘义季去担任这职务。虽然有人反对,他也不改变主意。

为什么宋文帝这样信任刘义季呢?这要从刘义季接受劝告、停止打猎的事说起。刘义季本来很喜欢打猎,常常在春天纵马追逐飞禽走兽,踏坏地里的禾苗。有一天,有个上了年岁的农民看到刘义季又来打猎,就劝告他说:“打猎成了一种嗜好,不顾节气,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禁忌的事。”

他给刘义季讲了夏朝时候太康失国的故事。

太康因为爱好打猎,丢开国家大事不管,结果被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国家。老人又说:“现在正是春季,风和日暖,是播种庄稼的好季节。如果失去这个播种的时机,田地就要荒芜,百姓就要挨饿,朝廷也会收不到租税。您不应当只图一时的快乐,在这时候打猎,影响百姓的耕种。”

刘义季听了老农的一番劝告,觉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说:“你说得很对!”

从这以后,刘义季在春季不再打猎了。这件事传到了宋文帝的耳朵里,他高兴地说:“人,谁没有过失!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是最宝贵的。”所以这次他坚持派刘义季到荆州去。

刘义季果然没有辜负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认真地训练军队,把荆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荣,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当年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功劳。可是,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尊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这样重视农民,注意人才的选拔,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30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期间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用人点拨

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宋文帝考虑问题是很慎重的,为什么他那么在乎刘义季“知错就改”的品质,单凭这件佚事,就把刘义季提拔到刺史官阶,会不会太草率了呢?事实上,宋文帝的判断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深知为人官吏,处理政事和民情,最难做到的是知错就改。官样子不可不做,本身指出犯错就让领导脸上挂不住,更别说改正了。官员骑马打猎,谁敢说个不是,所以当刘义季诚恳地接受老农的批评,并谦虚地改正时,宋文帝非常高兴,因为“知错就改”的品质代表了为民造福的清廉官风和以民为天的谦逊官德,这样的好干部上哪找去,有了君民鱼水情的风操,荆州一定能够治理好。

体恤下情,严于自律,知错就改,体现了人民公仆的本色。所以,选拔干部、考核干部,将公仆风范摆在首位,才能选拔出为民造福的好干部、好领导,一个好干部,说到底就是他有着一颗爱民如子的善良之心和对国家的忠心。

宋神宗不耻下问得安石

宋仁宗末期,由于皇室奢靡挥霍,加上又要向辽朝和西夏交纳绢帛白银,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朝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即位的宋英宗,也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1068年,20岁的赵顼即位,为宋神宗。他年轻志高,下决心要变革这一衰落局面。

他首先向宰相富弼求变革之计。富弼说:“陛下即位之治,当布德行惠,认真仿行先皇的老规旧法,即可大振宋室,在二十年内切莫谈变革,说新法。”

他从守旧的元老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后,决心把视野扩大到其他年轻和一般的官吏中去,广泛听取意见,寻求振兴大宋的途径。

有个名叫韩维的小官吏,读书不多,平常只能履行惯例,默默无闻地办事。近来突然变得活跃起来了,向宋神宗出过很多新鲜的好主意,很受宋神宗欣赏。宋神宗登门拜访韩维,向他求计。

宋神宗说:“你学历不高,但见解不凡,定是自学成才,必有深谋大略。当今国空民穷,朕欲变革这种状况,望你多出主意。”

韩维惊慌失措地说:“小臣学识浅薄,哪能成才。我向陛下所进的谏言,都是人家所献,我只不过是一个传传话的人,不敢冒名。”

宋神宗连忙追问是谁出的主意。

韩维无奈地说:“这都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讲的,他多次要我不要讲出他的姓名。今天陛下要问,实在是怕犯欺君之罪,才讲出来,恳请陛下恕罪。”

接着,韩维将王安石的情由向神宗一一禀报。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发现真是如获至宝。他说:“多亏你给我推荐了一位久求不得的大贤才,使我看到了大宋的希望。请你立即通知你的朋友到我这里来,我将全力支持他的变革,确保他的新法实施无阻。”

宋神宗在宫里热情地接见了王安石。对他讲的变革边听边点头,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他说:“你与我想在一起,要振兴必须敢于变革这些落后的旧制度。你讲的都是富国强军之策。从今天起,你就留在朝廷里,为我搞变革吧,朕一定全力支持你。”

宋神宗随即封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按他的意见,由王安石挑选了几个有变革思想的有识之士,成立了一个以王安石为首的专门制订新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着手编制新法。

不久,王安石编制的新法出来了。主要内容是:奖励地方大力兴修水利;严禁毁青苗和荒芜耕地,奖励开荒种植;百姓不论贫富贵贱,都要分等交纳免役费,改无偿服役为有偿服役;普丈耕地,清查豪绅所隐瞒的土地;按土地数量和肥瘦情况交税;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不论贫富贵贱,要抽一个丁;统一购置“上供”物品,避免富商从中操纵渔利;青黄不接时,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减兵并营,提高战斗力;十户为保,五十户为大保,五百户为都保,加强联防;设武学、医学、律学,大办教育,加强科举等等。

宋神宗批准这一新法,为了扫除阻力,确保新法的实施,封王安石为宰相,满朝官员和民众见宰相亲自订法,亲自实施,谁也不敢违抗。

王安石的新法在全国执行17年,改变了北宋当时被动衰落的局面。用人点拨以变法得名的王安石,是宋神宗放下架子,跳出大臣圈子,向默默无闻的小官吏韩维求计时发现的。他从此不仅得到了一个改革者,而且得到了用贤必须支持贤人的启示。可见多向下属做调查,是得益不浅的。为官者要多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耻下问,多听下面意见,这可以使你得到好多在上面得不到的东西。

王旦为何荐李及

曹玮在秦州任职已经很久了,他多次上书,请求皇帝派人接替他的职位,他准备告老还乡了。宋真宗就招来王旦,问他说:“曹玮在秦州任职期间,屡建功绩,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久都不肯让他离开的原因,如今曹玮真的老了,该回家休息了,你认为谁可以代替曹玮呢?”王旦回答说:“我看李及可以代替曹玮。”真宗同意了。